03.05 王阳明为何短命?

叹无悔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活不到多少岁算是“短命”,没有统一的说法。古人一般把60岁称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以上为“上寿”。王阳明先生享年57岁,还不到下寿,说“短命”也说得过去。

明代沈俊绘的王阳明像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达到“三不朽”境界的人之一,是后世儒家心学学者心目中的圣人,可惜天不假年,只活了57岁便骤然离世,实在令人惋惜。假如上天能让他多活十年二十年,他的心学学说将更加精纯,也会免去后人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我不是医生,况且就是医生,恐怕也很难从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推断出阳明先生短命的原因。但我研读阳明心学多年,对先生的事迹比较熟悉,想从阳明先生的史料记载中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从家族遗传角度看,阳明先生似乎受母系遗传的比重较大。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先生的祖母岑太夫人享寿101岁,即便今天也算是长寿了;祖父竹轩公(王伦)享寿约70岁上下,也不短寿。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享寿77岁。王华本可寿命更长,是因为母亲去世时悲伤过度,为母亲送葬时赤足行走数里,感染风寒生命,不久去世的。但阳明先生的母亲郑氏寿命不长,只活了41岁。因此说阳明可能接受母亲的遗传比较多。另多说一句,阳明一生最好的朋友湛若水,活了95岁。周围有这么多长寿者,阳明先生却只活了57岁,实在可惜。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右),成化十七年状元


第二,阳明先生从少时就好学深思,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认死理”,使他往往思虑过度,损耗精神。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就接受儒家教育。可是,由于天分太高,传统的儒家教育无法解释他脑子里想的问题。于是,他从8岁就开始接触佛家、道家的思想。《王阳明全集》中有他答人问神仙的话,其中说“仆诚生8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30年矣”。所谓“神仙”,即我们今天说的道家学说,当时人们称之为“仙家”。

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所以说,他早念这种思虑过度的习惯,损害了他的健康。

王阳明塑像


第三,仕途的坎坷让他吃了很多苦头,损害了他的健康。弘治十二年(1499),阳明参加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从此踏上仕途。他立志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业,但朱家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

正德元年(1506),阳明因上书为被太监刘瑾迫害的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被廷杖40,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一名驿丞。明朝的廷杖,是会打死人的。阳明被40廷杖没有打死,已经算是幸运了,但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可能留下了病根。

在贵州龙场的,他住了一年多。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位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地方,阳明和他的仆人一度只能在山洞中栖身。这让他本来就不算健壮的身体,遭受寒冷、潮湿的侵袭,无疑更加损害他的健康。当时他正值壮年还好说,年纪一大这种损害就会显现出来。

贵州阳明洞前的王阳明和弟子们雕像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阳明先生一生身体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终死于肺病。然而,他11岁就立志“成圣贤”,37岁在龙场悟道。此后20年,他立志讲学,传播心学。然而朝廷却让他做官、剿匪、平叛。他立功之后,往往得不到赏赐,还遭受小人的诬告。他是心学大师,身体不好,却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寿命不长,却做了无数长寿者做不到的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不朽”人物。


国学微知


王阳明被人称之为圣人,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大成者,可是生在乱世之中,一生不得志,忧国忧民,落下一身疾病,以至于最后年仅57岁就去世,要是按照古人六十为短命下限的标准来看,王阳明确实也算是短命了,可是为何他会这样呢?我们继续深入分析。


一、对自己过于苛刻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一生主要研究儒学、道学、佛学等,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单纯从这些头衔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从很小开始就表现出来异于常人的天赋,王阳明是天才级别的人物,与后来清朝称之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截然不同,曾国藩天生资质一般,王阳明则是处处与众不同。

拥有如此好的资本,按理来说王阳明一生应该一帆风顺,可是其根据自己的特殊能力,要求也格外严格,对儒学经典思想、道学、佛学都十分感兴趣,他想通过自己去研究一些更加深入的东西,想要成为圣人改变世界。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这个五溺,基本就是他一生的发展过程,神仙之习,乃道学,当时称之为此。

王阳明忧国忧民,在15岁之时,就因为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从而他发誓要研究兵法,为国效劳,可惜不管他怎么研究深入,怎么跟皇帝建议,都没有得到皇帝认可,抑郁而不得志。

虽然没有得到皇帝认可,但是一点不影响王阳明继续深入研究各种思想,据说在王阳明17岁结婚的那一天,他在外边遇到一个道士,两人一谈就没控制好节奏,过于深入,以至于忘记自己结婚的事情,后来还是岳父到处搜寻才找到他,痴迷莫过于此。

18岁之时,他研究儒学,发现宋儒朱熹等人提出一种“格物致知”的思想,于是王阳明想以身示范,亲自研究一下这个思想是否真实,经过看着竹子七天七夜的思考,王阳明发现自己无所收获,还把身体搞垮了,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典故,经过这次经历,他对这种思想开始怀疑。


这些记载让人感觉十分有趣,其中却蕴含着王阳明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信仰,更加突出其对自己要求苛刻,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断钻研,让王阳明挑战太多身体极限,年轻时姑且没有影响,等到年迈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二、母亲去世伤心过度

王阳明年仅12岁左右,其母亲郑氏就去世,母亲也属于短命,当时才41岁,母亲去世后,王阳明茶不思饭不进,当时正是长身体发育的阶段,这样过分悲伤,对身体当然是有影响的,所以在很小时就为王阳明身体埋下祸根。

从母亲的去世来看,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对感情的重视以及多愁善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善于对人间疾苦以及各种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忧虑,导致内心过分压抑敏感,这些都是导致身体不健康的原因。



三、外部环境影响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比较动乱的时期,自己又想为国家人民谋福利,因此经常被皇帝利用、被一些奸臣陷害。1506年,王阳明上书为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结果遭到奸人所害,被皇帝惩罚杖打40,这40下,对王阳明的伤害十分严重,要知道古代的杖刑十分残忍,基本十下就可以打得皮肉模糊,何况40下更是惨绝人寰。

遭到杖打40也就算了,皇帝还十分没有良心,将其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贵州龙场生活环境十分糟糕,根据记载是“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这样的环境中,谁能坚持住,即使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也受不了,何况王阳明还遭受过40杖打。


就这样,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恶劣的环境下继续悟道,真是毅力斐然,值得敬佩之人。他的身体也就在这段时间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换做任何一个正常人经历身体摧残、心灵摧残,都会生病或者身体吃不消。

也就是这段时间的悟道与反思,让王阳明清楚要靠入仕来解决天下问题,已经不可能,只有通过思想去熏陶、影响普通百姓,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所改变,才可能对国家大事进行反思,这个国家才不会就此衰颓。

于是王阳明开始在家乡各种讲学,散播自己思想,希望对人们有所改善。这件事一干就是六年,对后世影响颇深。可惜嘉靖这个糊涂皇帝又想起王阳明,想要让他帮忙处理点问题,在1527年不顾王阳明生病的事实,强制要求王阳明出山。


王阳明推辞不过,只能带病前往征讨广西田州岑猛叛乱,叛乱最终搞定,王阳明却在回家途中到达江西南安时一命呜呼,享年57岁,可悲可叹。


结语

王阳明虽然仅仅活了57岁,可是他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存在,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有了质的提升,也让我们现在能够感受更多经典哲学以及儒学思想。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王阳明的一生忧国忧民,为天下社稷着想,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虽然当时没有成功,但后来结果证明他还是做到了自己所想。只可惜对于他自己而言,一生为那些哲学思想奋斗,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与同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才子严世蕃相比,王阳明在生活方面似乎欠缺了太多。


但是这也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思,那些玩世不恭的天才,注定被后人唾弃,只有那些真正为天下着想的天才,才能够真正流芳百世,被后人所敬仰,究竟一个人想做圣人还是被人诟病,全靠自己掌握!



嗔痴历史观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管命长还是命短,都不重要,使命完成了也就该回去了。弄清楚、想明白了,就会知道,甚至万事万物的出现和消失,都是这么一回事。



溪边笛


王阳明是晚产儿,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生的他,所以他天生肺就不好,而且身体虚弱。在后来他创造心学后他的徒弟加妹夫许爱的早逝以及他其中一个爱徒的背叛都对他产生了深重的打击,还有他的母亲的离世也让他沉痛不已。而他的仕途又很不顺畅,每次做官都会有很多劳心费力的事等着他去解决。本来身子骨就弱,再加上仕途的不顺以及接连的心灵打击,所以加快了他的死亡。



沙漠孤狼138609229


王阳明为何短命?王阳明确实是英年早逝!真为之挽惜!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深知王阳明毕生精力为社会进步挚着追求,狂超圣人之志,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而遭受百死磨难,操劳过度而身患痨疾导致短命。

王阳明短命并没有什么迷团,而是过份透支全身精力造成的。现以王阳明超強毅力突出表现,归纳分类各要点作个简述,以便一目了然。他奋进追求一生,经历坎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现代后世人感到不可思议!感人事迹在下:

第一点:挚着追求。

王阳明11岁时就很懂事,就以“学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15岁游居庸关,山海关壮志倍增。十分崇拜东汉大将马援的功业,就开始学骑射而且炼就很精。

拼命追究学术道理,根据朱子所言一草一木皆至理,为了彻底弄明白,就以父亲官署中的竹子为对象,不吃不喝冥思苦想观察七天,以究格竹子之道理。到第七天支撑不住,生大病一场,还弄得病根在身。从此身体欠佳。

对朝廷奸宦当道不作为,敢于上疏朝廷请罢奸宦刘瑾,结果逮系诏狱,被贬谪贵洲龙场,日夜端居澄默,最终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从而全身贯注研究心学学术。每到异地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

第二点:百死磨难。

王阳明到贵洲龙场,说是贬低官职,实属设计谋杀王阳明,刚启程不远就遭追杀差点丢命。只得跳水假装自尽才逃过一劫,逃到一处寺庙停竭。长老劝他留下从道,可他却执意赴任龙场工作,真正的把生死至之度外,忠诚为朝廷效力。

在平定宁王之乱中,有功于社稷,不仅末获封赏,却被奸宦诬告与其同党谋反,至此招来一场灾祸。真是“谗邪拘煽,祸变叵测”,罢官还乡,到世宗即位才复官任职。

第三点:狂超圣人之志。

授徒讲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追求,在任期间,几次因重病回乡休养。可是并没有养病,每到一处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贵洲龙场期间,忙中抽闲给当地老百姓扫除文盲。并在此设立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得到当地百姓爱戴,身名远扬。“龙场顿悟”更使得王阳明成为一个狂圣,有了自己的学朮论言。“知行合一”这一心学经典句,就在贵洲府城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直到贬谪期满。得到朝廷重用。

第四点:操劳过渡归命途中。

王阳明由竹子格物连饿七天,弄成大病并栽下病根,身体一直欠佳。王阳明不仅仅是单纯研究心学学术,同时还是官职重任在身,朝廷交以重任忠心耿耿完成。可想而知,工作圧力之大而透支精力,也使得王阳明身体提早衰老而造成短命。

王阳明为官之地大都不太平。社会矛盾突出,匪犯猖獗。为此,消除匪犯基本上在他一生中度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别在广西匪犯地区,自己亲自考察剿匪要道,拔山涉水坚超持久,自带干粮费尽,只有饥饿伴行,导致病根复发。并带病亲自上阵,导至病情加重,直至平定匪犯才回乡救治,在回乡途中病亡在南安。就是现在的江西大余县境内。真是为之感叹!可歌可泣!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一生,是拼命追求的一生,是百死千难中磨炼的一生,是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的一生。他的挚着追求,奋进向上,尽身尽责,是常人难已想象的,给他“超狂圣人”之称一点都不为过,名符其实!在此,值得还有特别要说的是:王阳明讲学开课,作的一首“开课之诗”,是一首拼命讲学而很有自信的诗句!值得欣赏: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滿太清。

为此,王阳明短命,英年早逝,实在是超狂工作,身体无限透支而造成短命。并没有其它原因,更不会有什么别的迷团之解。


刘梦辉1445414400581


王阳明是晚产儿,天生身体就不比别人。青年时守着一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最终累垮了身体,落下了肺病。后来又被廷杖,扔到当时乌烟瘴气的贵州龙场,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此生都被肺病困扰,这不是假的。

有专家考证,王阳明死于肺癌晚期。


岁月静好82970


王阳明,明朝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多病老人家,“理学”朱熹的隔世仇人,“心学”重要代表人。

王阳明心学上的修为可分为四个阶段:迷途小羔羊、龙场悟道与做《大学问》、“致良知”、“四句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他对世事万物的感悟,对内心良知的探求。每次升华,都是修为的完善叠加,最终达成万物一体、知行合一,这也是他登上“圣人”神坛的终极奥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将第二、三阶段并为一体,因为这两个阶段是第四阶段的次序体现,它就像创业者在创业途中由稚嫩迈向成熟的最重要阶段。那么第一和第四阶段有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注:古代人的年龄通常以虚岁计算,我们也姑且以虚岁计算。

第一阶段(32岁以前):心不定不足以成大器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发生在36岁的时候,但我们有必要将他悟道前四年归并为第二阶段,至于为什么,我们稍后再说。

36岁的时候,人生才有了气色,王阳明也算是大器晚成。在他人生的前32年,全是他快乐兼忧愁的时光。

说他快乐,是因为他当时没有军事上的担忧,没有政治上的迫害,也没有做学问的埋头苦干。他生来聪明,11岁便能出口成章,吟诗作赋;12岁就有了“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的觉悟,18岁就跟朱熹的“格物致知”唱反调,与天下读书人为敌;24岁便胸藏排兵布阵的军事韬略……



说他忧愁,则是来自内心。他开始怀疑千百年来的科举与科举参考书是否合理;觉得仕途无趣,不过如此;东厂刘瑾在政治上的独裁,也让他心灰意冷。

如果王阳明是生在现代的创业者,他在这个年龄段创业,可谓举步维艰,甚至一事无成。

他聪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市场洞察力明锐),且一学就会(学习能力强),并天生反骨,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精神),这些是他良好的天赋与根底。

但他缺乏坚持,做任何事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无法专注),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深入理解模式与做产品是职业经理人的必备素质),且找不到内心疑问的解答(缺乏合适的人脉资源)。除此之外,对于看不惯的人或事,他会全盘表现出来(不会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或企业员工角度想问题),说话逆耳难听(沟通技巧,不懂忽悠)。

一个做事不坚持、研究不深入、缺乏资源、目空一切、不体谅客户、没有沟通技巧的创业者,最后的结果,很大可能只会失败;即使成功,创业者和企业也难成大器。

第二、三阶段(32-56岁):游刃有余春光满面的生意人

我们现在来说为什么王阳明的32-36岁归于第二阶段——他这四年在蹲大牢。



坐牢的原因,是得罪了上头人;延伸到创业,也是同根同理:他不懂得生意上的转寰回旋,得罪了客户和上层供应链,最终只能死路一条。

但失败未尝不是好事,爱迪生说过,很多人也实践过:乔布斯、吴炳新、孙宏斌无一不是在失败后东山再起的大企业家。

能够东山再起,是因为失败让他们看清楚了许多东西。

狱中四年,王阳明学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甚至与一起坐牢的林富成为好朋友(社交能力提升),共同研究《易经》。天下学问,一脉相承,学习《易经》的同时,“心学”在他内心也开始萌芽。

出狱后的王阳明,被发配到穷山恶水的贵州龙场。正是在这一个鸟不生蛋险象环生的环境中,他的成长达到前所未有的迅速。

对于内部,他和仆人住在山洞(节省资金),用门板堵住洞口以防饿狼(风险意识);决定“做自己的主人”(有了创业方向)。悟道之后,穷尽一生研究和升华心学(专注做产品,并打造极致);同时笔耕不辍写书做文章(总结反省)。

对外,他主动结交当地土著居民(主动出击);居民不接受,他便三番两次找上他们传播心学(寻求客户坚持不懈);居民接受了他,他便广播自己的思想(品牌推广);心学传播量提升后,引来了达官贵人的求学(突破低级圈层,进入上流圈层);前来求学的不少心存疑问甚至找茬,他都能一一将其说服(沟通能力和技巧)。

王阳明在提升个人各项能力(品牌塑造、推广、坚持、匠心极致、沟通技巧)之后,终于成为市场核心力量,要与外围势力(土匪、反贼朱宸濠)斡旋了。

这次交涉,是王阳明从学问到军事上的过度,其中同样暗含商业密码:

他的作战核心是“攻心”(征服客户的策划方案),是《大学问》和“致良知”的事上练,即忽悠。对于土匪和朱宸濠,他先以心学让他们洗心革面(情感营销);顺从者一并宽容以待(自我价值提升);有才能的土匪,不怀疑虑地用来对付其他土匪(唯才是用,不建立家族集团);不顺从的,根据对方地形漏洞、作战缺点而对症下药(找市场痛点);俘虏亦是宽容相待(拔高人物形象);对于带头造反坏事者,则砍头以儆效尤(树立个人行业威信)。

虽然创业者王阳明具有了打造企业的各项优势,但他有个缺点:从不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危机意识);且作战期间杀伐过重(不关注民众与社会),有为达目标不择手段之嫌,有违“攻心”和“致良知”


佛系1028


一语不能践,特别道家养生长寿二字,做到了吗?万卷徒空虚,其它说的天花乱垂无藉之谈。王阳名,道不道,俗不俗,你说他归哪类呢?要说他道家不好好修行,管俗家朝中天下事。要说俗家文臣或武将吧,他又这论道那也论道。不伦不类。要说他养生专家吧半百夭折。充其量朮士一个,这类人多数早亡。不然怎么会有妖道邪说,为收两钱,害人害己呢。小人顾命,不听道论佛说殘杀生灵。修行者大忌,凡进入朮阶段乱用朮法,再想提升万难。孔明,張良,刘佰温,还有阴阳先大师类都归此,若不早亡祸害人更多。鬼谷子临终才明白留下遗言不让下传。孙猴学点三脚毛显摆,闹东海,闹天宫,闹地府,高调齐天,不自量。就是对修者警告。如没有观音扶正下场同此尔等。少说为佳吧,到此打住。


马振廷1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明确地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唯有坚持修炼”静坐”养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

虽然王阳明也很注重养生,但是王阳明毕竟不只是一个整天坐在书房里书呆子,王阳明更是一个思想者和行动者,更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这就和那些只是哲学家的书生们不同,哲学家们整天在温暖的书房里读书论道。王阳明则不同。

王阳明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是“寒症”。他七岁格竹子的时候受了大寒落下病根儿。后来他在贵州“龙场悟道”之时,条件艰苦卓绝,常年居住在寒冷潮湿的山洞之中,少见阳光“寒症”入了骨髓,加之常年鞍马劳顿,五十几岁就撒手人寰。寒湿阻滞气血是人体之大害,90%以上的各种疾病都是由此而引起。

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以前就与友人建龙泉诗社,悟道以后更是一生致力传播心学,所以叫“最爱是讲学”。一句心若光明夫复何言后含笑离世,已经到这么高的境界了还有什么遗憾。

或许天命如此,阳明先生致良知后,其心学之说圆满,当世任务已完成,已无存在必要,物极则反,若继续存于世上,必遭祸乱。百战百胜之战功也将不复存在。


口水杂谈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注定出身不凡

1、王阳明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和诗书世家。他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祖父王天叙文学才华出众,父亲王华是明时的科举状元。王阳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聪颖过人,并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私塾。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2、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为学为痴,格物致知

1、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2、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践行本真,为人称赞

1、王阳明少有大志,目标坚定,一生为了自己的目标烧到油尽灯枯,死而无憾。期间也有过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但这都是他在追寻自己人生终极目标路上看过的风景,“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之后”,目标再无变幻,一直到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地死去。

2、他的人生经历中,最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少年时写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时刻,不是他和湛若水相见恨晚,湛若水说他“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的时刻,不是他在贵州龙场悟道的那一刻,不是他平定宁王之乱的那一刻,也不是他死于回家途中,弥留之际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那一刻。王守仁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最高个人理想。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结语

直至今时今日,一个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而且能做到极致的人也只有王阳明。鞠躬尽瘁、格物致知、辛劳费神也许是他短命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