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理性的谈论一下启功的书法水平,你认为真的是当代高手吗?

书法影响力


启功先生精通书法、中国画、诗词、文物鉴定等。是位多才多艺的高水平的大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今社会影响巨大,学书者甚多。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平和自然、清秀雅致、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

在学习书法方面,他主张"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不呆板″。


对于结字和用笔的关系,他说:"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不见字。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启功先生临帖采取的是临意不临形,有不少作品是用自己已形成的风格去借鉴融合其它字帖。


我们来欣赏一下启功先生临帖作品:(一),启功临《竹山堂连句》。

(二),启功临怀素《自叙帖》。


(三),启功临《苏轼诗文帖》。

(四),启功临《兰亭序》。


(五),启功临《千字文》。

(六),启功临《米芾苕溪帖》。


(七),启功临《十七帖》。


神韵轩书法


理性地说,把启功(1912年——2005年)先生放到整个20世纪书法圈,他还算不上大师级书法家。

在评判一位书法家是否大师时,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考量。一是是否具有鲜明,完美,丰富的书写形态。



启功的书法是“贴学”书法的代表,他是从传统字贴中吸收营养并建构自己的书法面貌,可以说,他把传统文化属性里那种平正,纤细,清雅,散淡,沉静的审美趣味在书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他的字体很标准,也很漂亮,每个字犹如标准美女,在笔划和结构上是无可挑剔的。



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挑剔的结构,让他的字丧失了个性,以及宽博厚重的审美特征,被一些人贴上了“现代馆阁体”的标签。

如果把启功的字放大,或者在大尺寸的宣纸上书写,或者用来题写牌匾,就能发现,启功的字相当“小气”,缺乏雍容大气的雄壮之美,以及庄严崇高的庙堂之气。



另一个评判准则是,书法线条中是否饱含强烈的情感,以及高深的学养。

在这一点上,启功欠缺的更明显,只因为他的书法线条中规中矩,缺乏在法度之内的节奏变化,横划,坚划的粗细基本一样,宛如大小一样的木棍组合起来的字,在起笔和收笔上的变化也不大,这跟书法精神不太相符。

在书写状态上,理性大于感性,是启功一直以来的风格,因此,观者很难通过字体窥探到他的心理活动和学养动态。


鸿鹄迎罡


"理性"的谈,当然应该,也很需要。不理性,凭个人情绪,往往偏颇不公,社会影响效果不好。

“启功的书法水平″,"真的是当代高手吗″?

我反问一句,时至今天,冷静想想,社会上有没有对启功书法的炒作现象?我可以理性的说,启功书法,从始至今(以至后世),都是社会人对他的自然认可。他在世时没有个人或机构对其专门热炒,过世后更不会出现导向性的专门吹捧。面对几乎社会整体的认可局势,倒是时不时出现某种类乎吹毛求疵的贬损,比如说他是"馆阁体",实际就是一种概念错误。说他的字体笔划无变化丶无个性,实则也是不公之论,也可以说並不"理性“。

可以讲启功书法与"馆阁体"並不沾边,启功本人温文尔雅,但並非无独特个性及犀利思想,所以他的字体风格神韵之形成也决非邯郸学步者类。首先说他的字体是雅致的,本正源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书学主流思想精神。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来说,书法的镣铐梜锁是很沉重的,在几千年的传统积淀中,再想出新面目,哪怕稍异于古代大师,那都是不容易的。然而,启功完成了个人的历史使命,当你一眼会看出是启功的字体,当你一看便知某某人学的是启功体,這就说明启功创建了自己的"专利"。从历史的基因成型个人的书体,並为社会大多数人自然肯定认可,自今倒推,历史长河中浮现了几人?可以讲,论草书行书不足与二王比,论楷书不足与颜柳欧赵比,但说是清未民国以来的皎皎者,可与匹敌者为数不多,总不算过誉的评价吧!与当代的名家比论,這个也是大师那个也是泰斗,"理性"丶冷静地说,大师丶泰斗的帽子先给启功老先生戴上,才能轮到别人头上才对。至于说书法史上能不能留一笔,依我说這是一个基本注定了的问题。怎么讲?对启功书法的评价,正面负面的争议是没办法消弥的事实,但是启功在新中国历史阶段中存在的客观价值也是剔除不掉的。后人写书法史除非隔开這个时间段不写,否则,有舒同不能没启功,有沈鹏不能沒启功。

有些褒贬启功书法的不完美性的意见,理性的看,未必应该。如果按某些人的意见对启功体予以修正的话,那肯定就不是启功体了。书法是个性化的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字,可以评说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也可以评说为"有女儿態无丈夫气"。所以个人意见,符合客观主流便是"理性″恰当的,否则只是说说而已。

有人说启功体容易学,还说学启功容易俗,等等。其实都是似是而非的主观臆断。所谓容易,不深钻细研,学哪个名家,上手功夫都不难,皮毛而已。俗,是个人问题,没有大师的修养,当然体现不了大师的高雅。







真空妙有无量寿


每一个人的书法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单就启功先生先生的书法来说肯定是有点多于缺点的,他的书法当然也是当代的高手。

不记得是田英章还是田蕴章说过,他说启功先生的书法要是放在民国根本就排不上号,我并不赞同他的这个说法,我觉得启功先生的这种书法风格,即使在民国也能够排在前列,他的书法无论在风格还是技法上都具有很强的风格性,尤其是启功先生的行书和楷书,更是帖学风格的一种创新。



启功先生的书法,能够从二王的书法体系里脱颖而出,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然对于二王的书法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少在对二王书法的理解上是异于常人的,能够从二王的书法里面,提取出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水平,相比于当今的书法家要高出很多。


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上,启功先生又有深厚的文学和艺术的修养,逐渐形成他的这种温温尔雅的艺术风格。有人说启功的这种书法风格太俗,但即使是这样,当代也少有人能比。

这种风格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深厚的临帖功夫、对于二王书法的独特见解、扎实的人文艺术素养共同促进了它的形成。


不二斋


启功先生的才气,绝对配得上他的名气,所以单从书法方面,启动先生的字绝对横扫当代!认真观摩启老书法,就不难发现启老的字是经过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的。其笔法,结构有王羲之,柳体,赵体,灵飞经,梁诗正,成亲王的影子,观启老七八十年代作品,那笔画力道真的可以让人回味良久!后期作品则个人色彩浓厚,少了力道,多了圆润!但也无妨他为当代大家!





笔画人生


勿容置疑,启功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家。

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率直刚正、儒雅大方、为人谦和,艺德高尚,成就斐然,享誉中外,受人尊敬。

他的书法结构严谨、精谨秀劲,直追唐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启功为清雍正皇帝八世孙,自幼喜欢书法、诗文、绘画,启蒙老师为戴姜福先生,学文史辞章。15岁时,又拜博通画史的贾羲民学画。后又拜著名画家吴镜汀先生为师。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启功学习书法非常刻苦,从欧阳询、赵孟頫等名家学起,揣摩楷字的结字规律,熟记于心,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在启功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一个败笔残笔;后又学习董其昌、米芾的行书,注重线条的质感,追求俊秀婀娜的韵致,尤其对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用功最多,用时最长。

启功先生是当代独树一帜的书法宗师。他的书法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被誉为“启体”,字体被方正公司制成电脑使用的“启功体”,几乎家喻户晓。书法界评论他的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洒脱,使观赏者觉得余味无穷。” 启功的书法,正如其人品、学问一样,才气横溢,刚健有力,秀丽博雅,清逸洒脱,风神骏骨。

启功的作品中,行书为最多。具体而言,启功行书的主要风格特点是:

一、清逸、雅致。先生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之书、学者之书,温润流美,清雅俊健。“清、雅”是启功书法的基本特质。因“清”而澄明、幽静,意境深远;因“雅”而淳古、高标,超逸出尘。

二、端庄、灵动。不仅重视点画技法,更重视结构技法。先生认为,字态美,关键在结构美,在书法理论上开创了“书法以结构为上”的学说。恢复和光大了“二王”传统,将汉字书写的规范和美化推到极致。启功崇尚法度,自觉而为,遵循黄金规律的结字法则。启功在结字上别开生面:字体修长,字势挺拔,结构严密,骨法洞达,中宫收紧,四面放开,伸张变化,聚合有度,使字的内部结构松紧、长短、宽窄方面对比明显,和谐统一。即使笔画极少的字,先生都能匠心独具,精巧架构,将其写得美轮美奂。

三、瘦劲、纯净。“书贵瘦硬方通神”。启功书法用笔的瘦劲、舒朗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持久。用笔极为精细入围,纯净利索,神气完足,真力饱满,骨肉停匀。在使转上不激不厉,张弛有度,俊秀飘逸。笔下的线条粗细交替,变化丰富,粗则温润雅致,雄厚磅礴,极具张力;细则力道内敛,爽利俊朗。

 

先生用笔,从不草率敷衍,极尽用心,一贯以之。中年之时,就享有“启字无败笔”之美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先生驾驭笔画和线条的能力炉火纯青。笔法灵动、笔形纯净、笔位妥帖、笔势利落,形成了神清气爽的气韵。结体内部点、画密集处,以游丝映带、妙笔穿插而形成精致、绝妙、奇巧的布白,使得密处响亮而空灵,小处精微而神行,到达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综观启功之书法,尽显紧凑而舒展、俊秀而洒脱、端庄而灵动之风姿,形成了卓然出世、举世公认的“启功体”。







伟能兰德重庆冉校长


我认为启功先生在当代,绝对是书法高手!

其字势挺拔,笔法爽朗,章法精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让人心旷神怡。温润雅致之书风,流转自如之运笔姿态,真可谓独得晋唐妙悟!世人常云:字如其人。他的书法正如先生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正直宽容、谦虚豁达、至清至淳。启功书法深蕴儒家之中和、道家之自然、佛家之顿悟,以深厚扎实的柳字根底及融汇采益众长的高超表现“书卷”技巧,使其书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高雅清逸的气息。他书作崇尚法度,结体精严,端庄中正;用笔爽利纯净、瘦劲和畅,纯乎天然,极富流美!曾一度被人誉为“启体”。启体渊雅高古,饶富书卷气息。隽永洒脱的作品常让观赏者深感馀味无穷。他认为:“用笔与结字是辩证关系,但从书法艺术上学习的深浅阶段来讲,则应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字的重心聚集处并不是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并推算出汉字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黄金分割率”的规律。有诗为证: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启老所总结论证的“结字黄金律”,对我们学习书法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2000年文化部为了表彰启老在书法方面的卓越成就,给他颁发了“兰亭终身成就奖”。2002年又给他颁发了“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欣赏启功先生的书作,可以深刻感受到书法的形态美和其人品德美的高度统一,从中可见先生为人、治学、从艺的风范德泽。


阿燚黄南开


启功先生的书法,当然是当代书法大家,书法高手了。虽然之前很多人曾经评价启功先生的字“俗”“软”一类的,但其实这些人是很不客观的。当然对于启功先生本人来说,他向来不去争这些个所谓的名望,启功先生一直自我标榜,自己就是个教书的。其实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我们先说说启功先生的成就吧,启功先生在文物特别是古书画鉴定方面,是国内的一流专家,是故宫博物院古书画六人鉴定小组之一。古书画的鉴定可不一般,需要有眼力、有历史知识、书画专业的能力、考古知识等等。例如历代相传的《孝女曹娥碑》为王羲之的作品,而启功先生通过研究断定《孝女曹娥碑》为伪作,并非王羲之所书。说句不客气的话,当代书法家中他的学问可以说是很高的了,绝对能名列前茅。

启功先生的书法,用他自己是诗来说是:先学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他先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字,后又学欧阳询的字取其险峻,晚年爱上了柳公权的字,取其瘦硬。先生认为“书贵瘦硬始通神”,因此虽然启功先生的书法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很有骨力,造就了他典雅遒丽、豪迈潇洒的书法风格。启功先生一生临池不缀,但自成一家,看他的临帖跟原贴一比,可以说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有原帖风格,又有自己特色。

启功临苏轼手札

启功先生的字,各体特征非常鲜明,我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是“启体”。当代像他这样风格鲜明的书家还真没有几个。所以说启功先生绝对是书法高手,虽然他从不让人叫他书法家。


翰墨今香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好者,从书20年。书法水平不是很髙但也能算上一个善书者,象我这样的人占书法领域里的大多数,假若有人说我你还没有评论启功大师的资格,我决不反击。但我还是想以一个大多数人的资格谈谈我对启功大师的评价。

启功各体皆通,从教70余载。他的书法特点:结构严谨,下笔细腻,柔中有钢,功力颇深。给人以温文而雅的感觉。确实有点字如其人。他在书法界里威信很高,德高望重,几无诽闻。不管是书法造意上面和为人品格上都称得上是高手。

人无完人,启功先生也一样,我认为他在书法方面也有不足之处的。这主要表现在过于尊法守道,给人以拘谨的感觉。在创新方面有些欠缺。做为书法界的领头人,继承传统固然重要,但改革创新同样重要。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虽属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但不敢称其为代表,但愿能有与我有同感者。谢谢!


40后17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自赵子昂以来,七百年,无人做到了”结体因时而变”。或有变,但没有公众说服力。恰恰是这一点,启功做到了,有了“启体”。就凭这一点,说宅七百年来无人能及,毫不过分。

  启功之差,差在笔法,甚至现在不少二流三流书家的笔法,都在启功之上。因为这一点,惹得这些二流三流书家一见启功书法居然得大名,立即心潮澎湃,忿忿不平,以为自己独具惠眼,以为别人都是书盲蠢夫,都是门外汉,迫不及待的贬低启功,要给别人廓清迷雾。但个人认为,瑕不掩渝。启功七百年来无人能及,毫不过分。其余碌碌之辈,追了一辈子晋唐,学了一辈子“古意”,终身就在古人笔法圈子里转悠,一股匠气到头,却自以为是,却始终没想到历史上几个最主要的、坐标式的书法家,成功之处都在“某体”,而不在“某笔法”....

不知民国以来上百数名家,谁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并且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并效法推广的什么体? 大不了就在笔法功底上比启功强点,争长道短,数黑论黄之辈,说到底资质平平原因……

还是那两个关键字:“某体”!会使它屹立不倒,不管受到什么攻击。

有的说启功写不来大字,把它作为攻击启功的理由之一,搞笑,王羲之似乎也没写过大字?

还有人在说启体没个性!! 说这种话的人也在攻击启功!

还有人攻击启功学的清朝某无名氏,千人学二王没人说,学得千人一貌没人说,启功学无名氏则有问题,什么逻辑?

总之,启体已自然而然的(注意是自然而然)的渗入到了各类报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成为教材使用字,不知民国以来,二百年来,三百年来,除了启功谁个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