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甲骨文上有與夏朝有關的記載嗎?

軍統60


真有。且聽我慢慢往下說。

我手頭有一本書,叫《殷墟卜辭綜述》,裡面對甲骨的研究有較為詳盡的論述。我翻了幾遍,也沒有尋到夏朝的蹤跡。

我先看的甲骨刻辭的內容。

甲骨文有一部分是占卜用的,而另一部分是無關占卜的。其中,卜辭分為六類,祭祀、天時、年成、征伐、王事、旬夕。祭祀就是對先祖和自然神的祭祀與求告。天時包括風雨水及天災等。年成就是收成好壞。征伐就是與方國的戰爭交涉。王事包括天獵、遊止、疾病、生子等。旬夕就是未來幾天運氣如何。

這本書裡還提到了商的年代,

從盤庚開始,分為五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為第一期;祖庚祖甲為第二期;廩辛、康丁為第三期;帝乙、帝辛為第四期。

再說年代,這是我們抱希望的地點,陳夢家先生是這麼說的

(1)成湯伐桀到盤庚遷殷的年數——商的積年
(2)庚庚遷殷到帝辛亡的年數——殷積年
(3)成湯伐桀到帝辛亡的總年數——商殷的積年
(4)各王在位的年數

現在根據甲骨文,可靠的記載只有(2),而(1)(3)是我們想知道的。而這裡也就包括了夏滅亡的時間。根據《左傳》《孟子》和《魯世家》可以推算出西周的積年為257年。另外平王東遷為公元前770年,那麼西周元年就是兩者相加的1027年。盤庚遷殷到紂王的總年數,也僅見於《竹書紀年》為273年。這樣遷殷的時間為前1300年。那麼最後,商的積年就很關鍵了。那麼史書有記載嗎?有的。《竹書紀年》中提到了,“湯滅夏以至於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易緯稽覽圖》也說殷四百九十六年。另外,《孟子》說,由湯到於文王五百有餘歲。《左傳》鼎遷於商,載祀六百。《譙周古史考》殷凡三十一世六百有餘歲。那麼誰說的對呢,我們還是採納600年。這樣,公元前1600為商代的開始。

這樣說了半天,商滅夏年代也是我們根據史書推測來的。而甲骨文沒有涉及。

那麼再具體說夏吧。《竹書紀年》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覽》自禹至桀十七世。《禹緯稽覽圖》禹四百三十一年。《帝王世系》自禹至桀並數有窮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這樣,1600+432=2032,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為夏的開始。史書有夏的記載,但獨獨甲骨文不見。

我們再說方國地理。

有幾個地方值得注意,一是遷都。有三段:契至湯八遷,盤庚以前五遷,盤庚以後的遷徙。有前八後五之說。再說殷這種說法。從卜辭記載來看,殷人自始至終都稱為商而不自稱殷的。在周初的銅器中才稱為殷。起先叫衣,後來才定為殷。衣是卜辭中的一個小地名。

再說武丁征伐的方國。

有方、這個方很可疑。卜辭中 多次出現。陳夢家說,方所出之地為曰唐曰榆曰塗,皆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據《左傳》昭元大夏、唐是晉唐叔虞的封地,定四稱之為夏虛。還有一種說法夏本紀索隱,按世本豕韋,防姓。另外還有土方邛方鬼方亙方羌方等等。我們再說說羌,這是遊牧民族。地區在晉南,或太行山區域。在這裡,陳夢家說,由於作為犧牲的事實以及羌方地望的推測,羌可能與夏后氏為同姓之族是有關係的。理由有1.夏民族奉禹為始祖,而六國年表序曰禹興於西羌方。2.夏為姒姓,姒字從以,而以、臺古本一字。詩生民謂后稷有臺家姓。3.後漢書西羌傳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再者,漢代的羌尚有披髮左衽的習俗,處於原始社會之中,而應該說另外一支,到了夏周時期已進入高級形式,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夏來源於此,來源於羌方。那麼,商革夏命,因此,俘虜其子民為奴隸並作為主要的人牲,也是有道理的。有殷代的奴隸中,他們是最低級的。不用耕作,而大部分用於與牛羊同樣的祭品。

後面還有很多的討伐之國。如晉南諸國,如周。 卜辭中,只有武丁時代有討伐周的記錄。以後不再出現。武丁後,還進行過多次對多方討伐,乙辛時代有人方孟方。

總之,自盤庚以來的殷代,商主要範圍在河南;在此以前,偏於山東省。在武丁卜辭中,這些多方與諸國,尤其是與商王國為敵的方國,多在晉南。他們和商王國的王都及田獵區以太行 山為界。在山的東面,有若干個商王國的諸侯。在太行山以西的黃土高原上,是夏周兩族的發源地。自武丁至文丁,殷的主要敵人就 在這裡。這些部族有些過著原始的生活,即以後稱為北戎南蠻赤狄的。有些則混和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社會進入了高一級的形式。如姜姓的夏,姜氏之戎,羌;羋姓的楚,蠻方,戎蠻子;隗姓的,鬼方,狄;允姓的,獫狁。

最後,我們說,殷墟卜辭中真有夏朝有關的記載。那就是在羌方中。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甲骨文的發現,給中國的史學家出了個難題。



在甲骨文發現之前,中國的遠古歷史不僅不被國外史學界認可,甚至中國自己人都在否認,疑古派代表人物有顧頡剛和胡適。胡適:“東周以前無一字可信”。顧頡剛:“夏商周是全不可信的,中華五千年是胡說八道”。而司馬遷的《史記》,更被說的一文不值。


甲骨文的橫空出世,不僅讓商朝得到了國內外史學界的認可,而且讓質疑《史記》的學者閉上了嘴。



但令史學家哭笑不得的是:證明了商朝存在的甲骨文,卻也同樣證明了夏朝的不存在。

因為在甲骨文裡,不僅是沒找到夏朝,連夏這個字都沒有。

1:首先就是甲骨文裡面根本連夏這個字都還沒發明,夏這個字是一直到周初才發明出現,怎麼可能有人拿根本還沒發明的字來替自己朝代命名的。

2:那會不會是夏人商人對夏朝的稱呼不是夏而是其他?比如冬,春等,很不幸的是,甲骨文裡面根本找不出能和夏朝類比的朝代。



3:甲骨文裡面既然連夏字都沒有,當然沒有任何夏朝的紀載,出現了只有周人知道夏朝,而推翻夏朝的商人卻不知道夏朝的怪事。

4:商最早的先主也找不到任何說他們在夏朝當官的事蹟,相反的,他們都早已稱王,比方說比較出名的王亥,史記裡說王亥是夏臣,但在甲骨文裡面,王亥就是個王,而且是最偉大的王之一,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臣子。



二里頭考古隊長許弘曾經主張考古要從史書中獨立出來,給良渚文化敲鑼打鼓的西方權威倫福儒也表示:考古不應該成為驗證史書的工具。既然甲骨文連個夏字都沒有,非要從中找出夏朝來可能是緣木求魚了。

中華大地,史前的文化遺址是遍地開花,但奇怪的是,發現的商以前遺址和中國史書記載的根本就是兩回事。挖出來的都是史書上沒寫的,史書上寫的反而挖不到,二里頭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他不管龍山文化,仰韶文化, 三星文化,良渚文化,中國史書上根本沒記載,反而有寫的堯舜禹夏根本挖不到。


逸禪文化


首先回答

甲骨文中沒有夏朝的記載。或者即使有,但人們還不能認識那些文字。

有關甲骨文,學問很多,有興趣者可分享我的三點業務認識。

一,甲骨文是商人記載自己家事的文字集成檔案,它是記實的,這不同於當事人記錄他看不見的歷史典籍《史記》《漢書》《資治通鑑》,它不會有前朝(夏)的描述。就是商人本身,也沒有自詡他們是一個朝代。“商朝”,也是後來的史學家命名的。

現在世界留存有13萬片甲骨文,發現刻有4500個文字,目前只有1/3能夠被辨認。人們還無法完整了解它蘊藏的豐富歷史信息。

二,甲骨文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活動。它反映了商王迷信鬼神,星象、天氣、收成、出行、傷病、婚嫁、生子、打獵、作戰、祭祀等等,都要通過占卜問問鬼神為什麼?宜不宜?再做出某種決定。這些內容以文字形式被刻在甲骨上,稱為“卜辭”。

後人對甲骨文的研究,有兩項公認重大成果。

①,甲骨片上出現商王的名字,與千年以後《史記》記載的相符,驗證了《史記》的偉大和真實。

②,甲骨文記載了商王武丁的一位妻子婦好,是古中國傑出的政治和軍事家,享有崇高地位。

3000多年後,人們明白無誤地發現了她的墓穴,出土了代表她尊貴身份的大量青銅文物,果然了得,讓人對商朝肅然起敬!

三,今天對甲骨文的更多研究,更多在甲骨文造字本身,它是中國古漢語的雛形,體現了“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特點,是古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作為當今世界仍在最多人口中使用的文字,當然值得繼承和發揚。


諶人


殷墟甲骨文為何只有273年的遺存?甲骨文伴隨華夏文明的啟蒙期

(作者:趙輝)隨著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商朝就此走入現實,使得中國的信使時間提前了五百多年,中華被確認的文明史也上推至3600年前。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殷墟甲骨文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因出土於殷墟而稱為殷商甲骨文。殷商文化具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殷商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有些關於天氣,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早生貴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據統計單字約 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只有2000個左右,被認為為殷商時期所產生、形成,成為成熟的完整文字系統。

作為中國夏商周三代起始的夏朝,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國都的遺址,沒有發現代表夏朝文明的文字,沒有發現代表夏朝統一王權管理的金屬貨幣,而不被國內的疑古派史學家與國際歷史研究者所認可。

作為中國成熟文字系統起始的甲骨文,難道只是在商朝五百多年時期,從產生、到發展、至成熟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司馬遷在《史記·七十列傳·龜策列傳》如下記載:

太史公曰: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

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然皆可以戰伐攻擊,推兵求勝,各信其神,以知來事。

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歸等耳。或以為聖王遭事無不定,決疑無不見,其設稽神求問之道者,以為後世衰微,愚不師智,人各自安,化分為百室,道散而無垠,故推歸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

餘至江南,觀其行事,問其長老,雲龜千歲乃遊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獸無虎狼,草無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引致氣,有益於助衰養老,豈不信哉!

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

司馬遷年輕時曾遊歷江淮,對江淮地區的習俗有比較深刻的瞭解,在《史記》中專門著有“龜策列傳”,詳細記述蓍龜占卜的相關歷史與事件。從中我們瞭解到,以蓍龜進行占卜的傳統,為江淮地區歷史悠久的習俗。以至於蓍龜占卜活動,成為夏商周三代王室行使王權管理的最重要方法。這種蓍龜占卜管理模式的形成,背後隱藏有什麼地域文化與文化傳承性呢?

從司馬遷《史記》的記載中,我們清楚地瞭解到,商朝文化與夏朝文化一脈相承,周朝禮樂完全傳承於夏朝禮樂。那麼,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或觀點,殷商朝的以蓍龜占卜來決定國家大事、生活、生產的文化,也完全來自於對夏朝文化的繼承,而殷商甲骨文的繼承與發展也離不開夏朝甲骨文的成果。換句話說,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就是夏朝甲骨文,夏朝同樣具有一套完善體系的夏朝甲骨文。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明確告訴我們,夏商二代從事占卜的甲骨與甲骨文,在占卜後是不能收藏的,必須丟棄掉,否則占卜就不靈驗了。這就是為什麼能在殷墟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原因;為什麼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存在盤庚遷都到商紂王滅亡的273年期間的記錄,而無記載其他年代甲骨文的原因。

這也給我們的考古學們一個明確提示,對於商朝其他時期的商朝國都的確定,必需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來進行佐證。商朝前期二百多年國都遺址的確定,如果沒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是要打問號的;如果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其他條件不是很完善,其為商朝國都的可能性也極大。

將以上結論進行延伸,那麼對於夏朝國都的尋找與確立,也離不開甲骨文或甲骨發現的決定作用。對於夏朝國都的尋找範圍,結合江淮地區蓍龜占卜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與夏商二代王室的蓍龜占卜文化來看,作為商朝前期的夏朝國都,在江淮地區的可能性極大,而不是在傳統歷史理念的黃河流域。

對蓍龜占卜習俗產生的起始年代,在此就不得不闡述一下,近年在塗山地區淮河北岸四公里處發現的蚌埠淮上區發現的雙墩文化遺址。雙墩文化遺址,考古確定的年代距今為7300年前,在高出地面數米的土墩上,出土發現了大量的帶刻畫字符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龜骨與獸骨。龜骨與獸骨因年代久遠,腐蝕風化嚴重,無法確定龜甲上是否有刻畫符號,但陶器上發現的刻畫字符有六百多個。這六百多個符號分為三大類:動物形、植物形、其他形,這些都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而殷商甲骨文記述的內容,除了和商朝王室有關的事務外,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相關的蓍龜占卜也是主要內容,其與雙墩文化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內容有著很多相同之處。

如果我們進行大膽推論的話,7300年的雙墩文化遺址,就是遠古時期淮河流域地區人們的一個蓍龜占卜的祭祀臺,那些刻畫符號就是遠古人們寄託希望的原始刻畫符號。而3600年前的殷商蓍龜占卜的甲骨文,是進過三千多年發展後的,對雙墩文化習俗的繼承與傳承。

在7300年前的雙墩文化與3600年前殷商文化之間,4000年前的夏朝文化應是對雙墩文化與殷商文化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即是對雙墩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殷商蓍龜占卜文化的前身。那麼,夏朝必然有一個比較成熟的甲骨文來承載蓍龜占卜活動,夏朝國都也必然有一個如雙墩文化遺址和殷墟甲骨文發現地類似的祭祀臺。祭祀臺中必然也有大量的甲骨或甲骨文,來顯示夏朝近五百年曾經從事過的各種蓍龜占卜活動而遺留下來的痕跡。

通過以上闡述,可以形成幾個基本觀點與結論:殷商的甲骨文,絕不是商朝時期獨立發展起來的,而是對夏朝甲骨文的傳承與發展;夏朝也必然有與殷商甲骨文類同的夏朝甲骨文,並留存在某個尚未被發現的祭祀臺厚土之下;雙墩文化遺址是夏商蓍龜占卜文化的啟蒙時期,其出土的刻畫符號是甲骨文的前身,代表了祭祀者的個人身份或某種美好願望;7300年前至3600年前是中華文字產生、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7300年前塗山北的雙墩文化遺址與4000年前塗山南的“禹會諸侯”的禹會村禹會遺址,必然是一個文化傳承關係,是同屬於一個遠古文化發展體系。(作者:趙輝)


夏朝與詩經研究


夏朝是個很神秘的朝代,神龍見首不見尾,關於夏朝,只停留在古籍偶見的記述中,至今未找到證明其存在的實物,包括甲骨文,其中也隻字未提夏朝,所以,國外的學術界大多是不承認夏朝的存在的。


關於漢字,文字學家一般認為,大約形成於夏代,夏商之除形成較完善的文字體系。而現存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出現時間最早,它是原始社會,人與神溝通的一種實用性書面語言,在契刻中不斷簡化、重複和抽象,逐漸產生筆順,演化成最初的書體。

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歷史、文化最重要的資料,1898年,發現於商代後期王都的遺址殷墟,即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目前出土的甲骨約十五萬片,其中只有少數為完整的卜甲和卜骨。

現在已知的甲骨文單字有五千多個,已識的有一千五百多個。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甲骨文被稱為契文或甲骨卜辭,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被發現。現在被保成的甲骨文有6000多個字,被破譯的只有2000個字左右。為何那麼難破譯,原因是甲骨文是用來祭祀和占卜的,掌握甲骨文的祭司而不是王和諸侯。甲骨文中有大量的鬼神名字,與現代人的思維格格不入。(甲骨文距今3700-3100年)



如果你想知道比甲骨文更早的甲骨類祭祀方法,到今天的“成都博物館"去看一看就知道了。成都博物館中有“卜甲",距今大約4000年左右。卜甲也是龜甲的一類,它的用途也是來祭祀,它比甲骨文早,只不過它用打孔來祭祀,不是文字。

在四川的廣漢有個“三星堆博物館",它有許多青銅器,人面像、鳥類、神樹,等等。三星堆古遺址分佈面積12平方公里,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三星堆距今4800-2600年,是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早中期,昭示著長江流域的文明。再則,它被挖掘出來的頭像是西亞人的面孔,崇拜的是鳥文化,盼望的錢“神樹"。

西漢的司馬遷啟蒙老師是孔子的後代(儒生)孔安國,司馬遷年輕的時候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由於儒教是延續了周禮的“巫、卜、禮、史、樂",周禮又是從古印度的“拜火教"那兒傳承下來,拜火教喜歡血緣關係,所以與儒教的“一脈相承"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黃帝、顓頊、堯、舜、禹梳理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秦留下的七國庶民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了。


其實,中華民族是多源頭融入的民族,三星堆是長江流域的文化,中原是黃河流域的文化。如果你到“安徽博物館"去看一下,5000年左右楚地文化又是另一種形式,與中原文化又不相同。由於,儒家喜歡“一脈相承"的文化,為了延續這些儒家的文化,才會出現夏朝、虞朝、或者(前)唐朝這些鬼話了。要知道,甲骨文前面更落後,它用什麼來記錄歷史,只不過儒家的幼兒園的話題,讓人回到矇昧時代的話題,使許多人為此樂此不疲而已!


張律明


中國人歷來有拜上帝的傳統和習俗,早在商朝就發現已有“上帝”這個稱呼了。陳慰中博士在《共同的上帝》第三頁寫到:甲骨文有關對上帝的記載多止幾百篇,上帝,命下雨;上帝,不令作風;上帝,降災禍;上帝,授我福佑等等。《周易》四卦中也分別提到上帝。在《尚書》中提到上帝四十五次;《詩經》中提到上帝四十二次;《禮記》中提到上帝三十五次。總的概念就是,上帝是公義良善,主宰人類命運的。在夏朝末年,桀王被湯王所擊殺是出於天命。“有夏有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敬拜上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高尚傳統,不是外國傳來的洋教。其實,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挪亞。“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


紀人物


從字源上來看,夏字最早只可查到秦公簋、阫伯罍、伯夏父鼎、仲夏父鬲等青銅器上出現。只有金文字,在甲骨文上是沒有夏字出現。

《說文解字》解釋:“夏,中國之人也。從夂從頁從臼。臼,兩手;夂,兩足也。”

那麼,甲骨文有沒有有關夏民族的相關值得追蹤的記錄跡象?

回答是有的。

首先,甲骨文是有關方國的記錄有很多,其中,對“土方”的記錄非常多。按甲骨文相關記錄,土方在殷商西北,從方位判斷,土方就屬於夏民族。且土與夏在古音發音同部,同屬魚部。


(一種關於商朝土方位置的標記地圖)

土方之名也見於《詩經》和《楚辭》《尚書》。《尚書序》有“帝釐下土方”之句。《詩經》裡的《商頌》之《長髮》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的記載。禹與土方的關係及與夏的關係,非常明瞭。

到了殷商武丁時期,在土方唐地築了大邑,加強了對這一帶的監視和鎮壓,這在甲骨文上也有記錄。有此記錄後,甲骨文有關土方的記錄才少了。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現在網上相信大家都看過一個觀點,那就是外國是不承認中國的夏朝存在的,因為夏朝是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的,外國講究的是需要實事的證據才能相信,一開始他們也是不相信商的存在的,但是直到甲骨文的發現,讓懷疑商朝的人閉嘴了,但是到目前為止有關夏朝的記載和文物確實是沒有的。

可以肯定的說在甲骨文裡面是沒有任何關於夏朝的記載的,因為在這個時候夏這個字都還沒有出現。所以不存在記錄夏朝的事,而且甲骨文的出現只是驗證了商的存在,甲骨文主要流行就是在商周時期,但是對於他的研究發現,甲骨文記載的大部分都是祭祀占卜之類的,對於商朝王室和軍事,經濟,社會等等方面的記載是非常少的。

但是在司馬遷的《史記》卻是記載了夏朝的,有專門的《史記·夏本紀》裡面詳細記載了夏朝世襲,這個和商朝的《殷本紀》記錄是差不多的,所以說在司馬遷認為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在中國也一直都是認為夏朝存在的。1996年的時候,國家在“九五”科技重點攻關項目中,組織歷史、考古、古文字、歷史地理甚至天文學等多個領域的一百餘名科學家,啟動了一項“夏商周斷代工程”,目的就是為了研究和排定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研究夏朝是否真實存在。

雖然說沒有考古發現和文字記載,但是這些學者也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比如從陶土,陶俑等等推算出夏朝的存在。

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終有一天一定會證實夏朝是存在的,讓那些質疑的人閉上嘴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商周甲骨文沒有夏字,但有與夏朝有關的記載。

一、土方。《詩經》說:“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過去一般認為這是大禹用土治水的意思。不過在甲骨文中發現了“土方”這一部落。據卜辭,土方、鬼方是和殷商戰爭罪頻繁的兩個部族,郭沫若先生認為土方大概在今天山西北部,即夏朝被滅亡後的夏民族。有不少學者支持這種說法,但主流還是認為禹敷下土方是用土治水的意思,土方族是否和夏有關還存在疑問。

二、杞國。周代的杞國被認為是夏後,《史記·陳杞世家》說:“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這就說明杞國在商朝就存在了。而甲骨文有“杞侯”的記載。杞國和商國還有聯姻,甲骨文有女子名叫“婦杞”。不過,在周代杞國似乎沒有宋國享有賓禮的規格,被稱“侯”甚至“子”,而不是像宋國固定稱“公”。

綜上,甲骨文確實有與夏朝有關的記載,一為土方、一為杞國,但這兩個部族,是否就是夏朝後裔,仍然還存在一定疑問,所以並沒有達成共識,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考古成果能夠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