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緣由讓人心疼!對孩子,請溫柔的愛他們


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緣由讓人心疼!對孩子,請溫柔的愛他們

01


最近朋友圈,被一條新聞刷了屏。


西安一名7歲的男孩天天,頻繁遭受家暴。而對他施暴的不是別人,是他的親媽。


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緣由讓人心疼!對孩子,請溫柔的愛他們


天天身上的傷口,讓人觸目驚心。


他的胸脯上、後背上、屁股上都是疤痕,由此可見被家暴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很久。


有人說,天天父母不住在一起。只要天天媽媽心情不好,天天就得遭殃,會被媽媽用“電線”、“菜刀”等虐打。


在天天的胸脯上,有一個很深,長度達15公分的傷口,至今還沒有完全癒合。


天天說這是媽媽用菜刀割的。


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緣由讓人心疼!對孩子,請溫柔的愛他們


充當媽媽的出氣筒,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兩年了。


真的是心疼這個叫天天的孩子。


體無完膚的何止是天天的身體,還有他那幼小的心靈,一樣是遍體鱗傷。而且,這種疼痛和傷疤,天天可能終其一生,也難以治癒。


在我們生活中,或許父母們不會拿孩子當出氣筒,去虐待孩子。


可是,打孩子卻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一種方式,但是最不值得提倡的方式。


02


打孩子這件事,在我們身邊很常見。


近日,一個7歲的女孩,因為吃飯慢而被慢慢關進臥室,用鐵棍打了將近一個小時,直至孩子搶救無效死亡。


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緣由讓人心疼!對孩子,請溫柔的愛他們


父母打孩子的原因很簡單,只有三個字——不聽話。


或者可以理解為,在很多父母的心裡,他們打孩子是因為愛孩子,為了孩子變得更好。


育兒方式千萬條,父母卻唯獨選擇了最low的一條。


也許,你認為棍棒或拳頭之下能教育出好孩子。可是,卻往往復製出另外一個暴躁的你。


使用暴力的父母會養出一個暴力的孩子。


羅曼·羅蘭說:


“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華茂枝,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


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中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


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會由一個暴力的受害者,變成一個傳遞者。


身邊有一個朋友,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他經常會打孩子。


有一次,因為孩子弄丟了電話手錶,一時沒有控制好情緒,狠狠揍了孩子一頓。


看著孩子身上的傷痕,妻子很心疼。私下和他溝通說,你以前和我說,你爸爸打你,你至今都恨他,討厭他,為什麼你也變成了自己最討厭那個人呢?


他驀然發現,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已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這種“變”,就是小時候的耳濡目染,因為自己被打,所以總覺得打人是懲罰孩子最好的方式。


“藥家鑫案件”曾轟動一時。


在朋友眼裡,藥家鑫善良、羞澀,而且還受過藝術薰陶,可他卻在撞到一名女性後,連刺她八刀直至死亡。


他之所以會這樣,是和童年父母的打罵有關的。


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緣由讓人心疼!對孩子,請溫柔的愛他們

為了讓他好好練琴,藥家鑫的父母經常會用皮鞭抽他,或者是把他關在黑暗的地下室,沒日沒夜地練琴。


這樣的生活,讓他內心充滿了恐懼、痛苦和恨。


他之所以手刃撞到的女性,是因為看到她在記他的車牌。內心的恐懼噴射而出,隨之而來的便是憤怒,讓他一氣之下做出了瘋狂的事。


當父母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打孩子,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卻不曾想孩子也學會了揮動自己的拳頭。


父母打孩子,會導致孩子的智商受到影響。


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裡·施特勞斯說:


“那些經常在暴力、威脅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拼或逃的反應機制,這種好鬥或逃避心理會衝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創造力和想象力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智商。”


一個朋友因工作不順心,有段時間對上小學的兒子很沒有耐心,偶爾還會動手打。


可是,他發現兒子是越大越笨。甚至,之前會做的題目,都已經不會了。


科學家曾經掃描過兩個3歲的孩子大腦的圖形,結果,掃描出來的圖片完全不同。


之所以會有不同,是因為這兩個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

左圖的孩子媽媽,性格溫柔善良,平時生活中,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而右圖的孩子媽媽,卻非常冷漠,不僅會忽視孩子的需求,甚至,經常會打罵孩子。


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緣由讓人心疼!對孩子,請溫柔的愛他們


神經科學家解釋,右圖的黑暗區意味著大腦容量減少,缺失的區域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缺乏智慧、同情心等能力。


因為打罵,右邊的孩子在成年後,不僅攻擊性會強,而且,上進心和自信心都會不足。


而左邊的孩子,卻恰恰相反,他會更包容、善良,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會是一個佼佼者。


父母的打罵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膽小。


不曾被父母溫柔以待的孩子,他們沒有勇氣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


而自以為不被父母疼愛的孩子,就如同卑微的鴕鳥,遇見困難只會把頭埋進沙子裡。


我堂弟小時候很貪玩,掏鳥窩,捉小魚,親戚家的孩子們都喜歡跟他玩。可叔叔不喜歡錶弟這樣,為了讓他聽話,經常打他。


後來,表弟的確老實了很多。甚至,上學被同學欺負,從來不回家說,怕被打。


結婚後,因膽小怕事,被老婆嫌棄。有一次,因和老婆爭吵,臉都被抓花了,也不敢反抗。


叔叔生氣地說,自己養了一個窩囊廢。


一個被打罵習慣的孩子,他根本不在意拳頭打在自己身上會疼,也不在意是誰打了自己,更不會躲避。


父母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更糟。


03


打孩子的父母也並非是不愛孩子,而是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發現:

孩子的道德感在4歲左右才會出現。也就是說0-3歲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規則活動,不能理解別人的或一般的規則。即使到4歲後,學齡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

換句話說,孩子並非是不聽話,而是因為認識不到錯誤。


父母可以通過傾聽、接納和理解,瞭解孩子的內心狀態,從而再一步步去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去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罵。


當然,父母也是凡人。在生活中,也會有情緒崩潰的時候,可能會忍不住,偶爾打罵了孩子一次。


可在衝動之後,一定要重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及時修復和孩子的感情,這樣才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不損害孩子的安全感。


有一次,我正在接電話,眼瞅著兒子就要將我的一杯茶水倒進魚缸裡,情急之下,我伸手打了一下他的肩膀。


在最短的時間,我以最快的速度,阻止了兒子的行為。可是,他卻生氣了。


掛了電話,我主動過去抱一抱他,溫柔地道歉,並耐心地解釋,為什麼剛剛我會伸手打他。


他摟著我的脖子,臉上掛著淚說:“雖然我生氣了,可是,我還是原諒你了。”


心理學家塞得茲說:“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今天,我們不打罵孩子,溫柔地愛他們,堅持原則,耐心陪伴。


明天,他們也會當年我們待他們那樣,愛我們,敬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