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文|鹤鸣甘棠

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歌就是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为国为民为苍生抒写了一篇篇精彩华章。

妇女形象在他的诗歌门类中大多属于感伤和关爱型的,比如他劝说青年女子要洁身自好,有诗云:“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再比如《琵琶行》中邂逅用样被冷遇的“茶商妇”,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然而,他的一首诗《盐商妇》呢,却题记为“恶幸人也”,就是讨厌这种侥幸的人。因为《盐商妇》全诗较长,下面节选其中重点部分: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

盐铁尚书远不知。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盐商妇,有幸嫁盐商。

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好衣美食来何处,

亦须惭愧桑弘羊。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可以说,这是白居易诗歌中为数不多的妇女“负面形象”之一,其中有什么隐情呢?又与大唐帝国的命运又有何关联呢?

一切还得从“盐”说起。

01 盐制历史以及初盛唐时的盐业稳定

说起盐制历史,白居易在诗歌的末尾做了点题式交代。这里面,

桑弘羊是关键人物。

其实,盐作为一种固定资源,管制历史要从春秋时期的齐国说起, 当时宰相管仲最早提出了“唯官山海为可耳”的国家治理观点。 就是说国家要控制山泽之利,然后才能富国强兵,其中也包括盐,必须要实行“官营”制度。

然而,真正付诸于实施的还是汉武帝,御史大夫桑弘羊居功至伟,他的理财之能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可以说,官营制度为汉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到了大唐时期,对盐的控制相对较少,就是说国家没有垄断食盐,官营制度也淡化了。

主要原因还是国力强盛,不与民争利,社会也自然和谐。

众所周知,盐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没有了盐,我们的生活难度可想而知。

红军长征期间,一块盐巴就是一条生命,比黄金还要贵。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食盐价格每斗十文钱。

而初唐时,唐太宗贞观之治时,“至四年,米斗四五钱”,也就是说贞观四年时,每斗米的价格才四五文钱。

可以说,初唐、盛唐时期盐的价格也不高,由上述我们可以推断,老百姓也吃得起,生活不用为盐发愁。

当时的盐商呢,也不会是“暴发户”,即便白居易早生一个世纪,也不会写出《盐商妇》这样的诗歌。

继而想之,白居易也不会走愤世讥政的现实主义诗歌路线。

那么,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时期,盐业又有怎样的发展呢?以致于他对“两朵红腮花欲绽”的盐商妇产生厌恶心理呢?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我们继续探讨“盐”对一个王朝兴衰的重要影响。

02 “安史之乱”把”盐”推向了历史前台

不得不说,“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

更何况,在伤口上再撒把盐呢?

“安史之乱”的平叛,大大耗尽了大唐国库,又加之藩镇割据的乱局凸显,整个王朝驾驭这个泱泱大国已经力不从心了。

不解决国家财问题,大唐的复兴无从谈起。

生财之路哪里寻?这时候,朝廷不得不又开始重视盐的官营制度。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置盐铁使,推行“榷盐法”,就是朝廷对盐就场专卖(官收官卖)。由此,才逐步导致了盐价飙升,当时涨到每斗盐一百一十文钱。

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时,盐利一年达600多万缗(mín,指成串铜钱,通常每串千文),约占当时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大家想一想,小小的盐居然有这么大的聚财潜力,真是令人深感意外与咂舌惊叹哟!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同时,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每斗盐初唐才四五文钱、盛唐也就十文钱,而中唐时期就飙升了十倍以上。

到了白居易所处的唐宪宗时期,盐价更是达到了每斗300文左右。

按理说,盐价如此疯长,大唐财政该仓满库盈吧,实则其反的是,收入增速却慢的要命。

这里面,又有什么曲折呢?史书记载,朝廷提高盐价后:

江淮豪贾射利,或时倍之,官收不能过半,民始怨矣。

什么意思呢?盐价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成倍地增长,都是贩卖私盐的盐商们从中获取了暴利,套取了半数以上的利润,老百姓已经怨声载道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列宁的话说: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高风险、高暴利让盐商们趁乱挣钱拼红了眼。

其实,也没有什么高风险,朝廷那些硕鼠们早已口袋满满了!

此时此刻,我们的时政评论猛将白居易在当时的“焦点访谈”发声了,他忧患于大唐帝国的命运,拿起了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笔,劝说朝廷不要为财政之困享受“阿Q”胜利之快感了!

救救我们的民众吧!

他诗中的“恶幸人” 不是痛恨盐商妇,而是背后那张密织的黑网,他在诗中所以这样写到:

好衣美食来何处,亦须惭愧桑弘羊。

其实,中唐时期盐政也有好官好政策,就是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理财家刘晏。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他的主要功绩就是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

同时,为了预防盐商们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惠利百姓。

这样一来,老百姓愿意,税收也随之缴增。

可是刘晏的”遗利于民”法,却好生生的被后世朝廷舍弃了。

这时候,大唐帝国的统治者们被“钱”障目了,他们早已看不见芸芸众生的人心了。

失去了民心,大唐帝国这艘船也开始飘摇不定了,他们老祖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家训也随波逐流了。

盐作为很平常的日常用品,在一个王朝帝国的治理中,能引发怎样的波澜呢?

03 私盐的泛滥及大唐帝国的溃坝

其实,盐业一开始实行官营制度时,就有明确规定:“盗煮私市罪有差。”就是说禁止私盐的生产和销售。

起初由于盐价较为合理,私盐现象比较少,朝廷对违犯规定的处罚也不太严重。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我们的那位能官干吏刘晏主抓盐政时,也有效地遏止了私盐现象的发展。史书记载:

自淮北置巡院十三,……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

然而,自刘晏之后,盐业管理发生了破坏性的大逆转,私盐泛滥之极,如同蝗灾。

亭户冒法,私鬻不绝,巡捕之卒,遍于州县。

正因为如此,朝廷制订了严酷的刑法,对私盐犯进行极其严厉的惩罚。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私盐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还是高暴利地诱惑,致使官盐与私盐的斗争愈演愈烈。

因为盐是民生的必要用品,涉及大唐帝国的每一州每一县每一民。

久而久之,盐的斗争最终引发了民心动乱,整个大唐也就岌岌可危了。

由白居易《盐商妇》随想:大唐焉何为“盐”所伤,以致亡国?

乱世面前,两位长期贩卖私盐的大唐子民坐不住了,他们就是王仙芝和黄巢。

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也从此爆发,把大唐帝国推向了绝路。

这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毕竟伤口上撒盐不是好事,何况是在安史之乱的伤口上呢,更不是治本之策。

结语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既是千年以来的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

一首《盐商妇》窥见了一代王朝繁荣兴衰的“一斑”,也迸发了激情男儿的忧国心志,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解读和评说,更是阅古知训之后的坚守和自信。

1、吉成名《唐代盐业政策与王朝的兴衰》

2、《新唐书·食货志》

3、《360百科》

平民之宴欢迎关注与交流,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