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学习中国画,用笔最忌描、涂、抹

学习中国画,用笔最忌描、涂、抹。描者,笔无起伏收尾,也无波折顿挫,根本谈不上笔法。涂者,仅见其墨而不见其笔,也就是墨中无笔。抹者,即横拖直拉,甚至将笔倒置于纸上,并非笔为人运,乃是人受笔牵。运笔需注意气势的连贯,前人提出要“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总的来说,必须做到笔随心运。

学习中国画,用笔最忌描、涂、抹

用笔还应该以书法的用笔为主,使画面中的线条具备书法的力度。运笔的轻重、疾缓、强弱、提按、正偏,必须使线条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之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这些用笔的筋、肉、骨、气的提法,显然是从人的生命神态抽象出来的,是拟人化的,是人和自然的统一。

画线时粗、细、直、刚、柔、轻、重的变化,使画家更能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画出的线条要涩而不滑、毛而不光,充满着弹性的力感。中锋圆线,使人感到圆润浑厚,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说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于弹性,像锥画沙那样干脆劲利。侧锋画出的线常一边光一边毛,方劲古拙、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可见“用笔”是画好中国画的首要条件,这也是画家用线条去表现质感、明暗、情调,以及情感的重要手段。

学习中国画,用笔最忌描、涂、抹

这些用笔,还要不断地贯穿到临摹、写生中去,久而久之,无论是点还是线或是块面,都能达到用笔技巧美的最高要求。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用笔熟练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但过熟便会偏向油滑,容易流入“华而不实”。比如原来用中锋笔,一经熟练,势必偏向快速,运笔速度一快,笔锋接触纸面,在单位面积内时间少,所承接的压力也就少了,笔力难以入木三分,线条因凝不住而显得流动光滑。这般滑溜的线条,给人有轻浮单薄的感觉,不符合国画用笔的审美要求。避免用笔纯熟之后,容易产生的弊病,一般总是考虑适当地从习惯用笔的对立面,加以调节补充。如行笔太快,线条油腻,则应予收敛,行笔迟缓些,以增加线的质朴感。

用笔熟练不是目的,还须“熟后生”。生者,用现代观点看,就是要变革,不能满足老一套。但一味求“生”,也可能走向反面,为生而“生”,不免有股做作之气,缺少真切、自然的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