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本溪:81次报警的“仇家”被他调解成亲人

桓仁公安局政治部主任于清利说:“局里调于志华到县城,木盂子几百人打电话写信挽留他。”

曾任桓仁木盂子武装部长的李玉昌说:“最难得的是老百姓的口碑,于志华得到了。”

记者在桓仁木盂子街头随意拦住一名带小孩的妇女:“你认识于志华吗?”

“认识啊!好人,总做好事!”

从警32年

赢得百姓口碑

“哎呀老于啊,你可是救了我们两口子的命啊……”打电话的是养鸡的老王,跟养猪的孟某闹矛盾,我去了四五十回给协调好了,还让王某认了孟某的儿子当干儿子。王某老两口食物中毒,干儿子及时给送往医院。

这只是于志华从警32年中的一个小镜头。

在桓仁木盂子人心中,于志华不只是警察,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就在记者采访前,还有一名聋哑人找于志华借了200元钱去赶礼。

81次报警的“仇家”

被他调解成亲人

54岁的王某在木盂子村一处山沟里养鸡,约好友孟某来两家做个伴,没想到孟某却改了养猪,房后山坡上还种了林下参。

养猪和养鸡本不是一个套路,怕野猪拱林下参,孟某还放鞭炮,把王某养的小鸡吓得扎堆踩踏、死伤不少,好友就成了“仇家”。

“从2017年6月开始,两家报警81次,还动过手,都被拘留过。”于志华说,了解到双方关系曾经不错,他决定打感情牌调解。

于是,他下班后常到两家唠家常,临走还悄悄把两家之间的杂草、垃圾清理干净,让两家人都觉得是对方做的。

王某因为没有儿子,于志华又“引导”孟某的儿子认了王某当干爹。王某大喜,两家人从此处得越来越好。

前些日子,王某两口子晚饭食物中毒非常严重,多亏干儿子有车,才及时从山沟里把老两口送到县医院,后来又转到沈阳治疗才脱离生命危险。

这就有了王某给于志华打电话的事:“若不是你劝和,我没有了这个干儿子,两口子就得死在山沟里。”

蹲4小时猪圈考察

被调解的双方都服气了

在木盂子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于志华,因为他办事“认真,不随便说话,但说出的话都是理。”

李某是木盂子地区的养猪大户,附近煤矿探矿的噪音打扰了母猪产仔,他跑到工地阻止施工,双方僵持不下。

接到报警后,于志华拿着米尺来到李某的猪圈,实地测量了猪圈到钻探的距离,然后钻到猪圈里观察钻探时母猪的反应,顶着难闻的气味观察了4个多小时,于志华得出结论:“钻探时,母猪确实受到惊吓,也不吃食也不喝水,都躲到角落里骚动不安。”有了实地考察的证据,于志华说话自然也就让人服气。

在他的调解下,煤矿给了李某适当赔偿,双方都很满意。

给1万多人

免费送6年“快递”

2006年,木盂子派出所合并到华来派出所,老百姓到派出所远了,木盂子地区11000多人办理户口、身份证的事几乎都落在了于志华身上。

每天都有群众把要到派出所办理的材料送到于志华家里,第二天他带到派出所,办完了再带回来。“家近的我晚上就给送去,远的就通知村里会计给带回去。”

到2011年木盂子恢复治安办,于志华为大家办理户口6000多次,捎带身份证9800多张,还有迁移证等证件,有的证件还需要费用,“十块八块的还能要啊,就那么算了。”

办案速度快

一口气抓获5名嫌疑人

不仅在群众有事时随叫随到,遇到有案件发生,于志华动作更快,“不快不行,嫌疑人逃进山里就不好抓了。”

2007年,木盂子地区发生一起命案,哥俩被杀。

“眼看就过年了,过年的小鞭都放上了。”接到报案后,于志华和民警徐特、王万利马上抓捕。“趁他们还不知道被害人已经死亡,等知道分头逃跑就不好抓了。”

最终5名嫌疑人分别在自己家中落网,“抓最后一个的时候,正打电话准备跑呢!”

于志华说,抓嫌疑人也离不开群众关系。

在八里甸子派出所的时候,一名女子认为丈夫和他人有染,跑去辱骂对方后又一刀捅死了对方。

抓捕途中,“看到一个老人在削棍子,问他话不吱声。”

于志华就开始“套近乎”,先是唠农活,听对方是山东口音,又套上了老乡。这时再问,老人连说“看到了,看到了”,还给于志华指出了该女子逃跑的方向。

村民骑摩托肇事

他凑5000元送医

2013年1月,桓仁公安局调于志华到局政工监督室当主任。没有想到的是,木盂子的老百姓纷纷挽留他,还给县里写信打电话要求他留下。

“局里问我意见,我说只要群众信得着,我在哪都行。”

就这样,于志华又回到木盂子成了一名“正科级民警”,“其实我也离不开他们,在这里有存在感。”

在木盂子土生土长,从警32年从“小于子”到“老于头”,于志华说自己没想过干大事、当官发财,“只想尽职尽责。”

因此他一没架子,“乐呵呵和老百姓接触,你和他拉近距离,他就买你账”;二热心肠,“只要不违反原则的事,能帮就伸手帮一把。”

记者采访前一天,一名52岁的男子说妻子非要离婚,于志华找到女方,“着什么急离婚?这眼瞅着过年,儿子、孙子都回来,离了婚你俩算一家还是两家?”几句话就把对方劝服了。

有年夏天,苗家养的牛祸害了老王家的玉米,没钱赔偿,于志华自己掏100元钱给垫上了;2017年1月,马某骑摩托车肇事昏迷,于志华从家里赶到派出所出警,凑了5000元把马某送往县里抢救。

于志华记得最清的是2013年4月,4人酒后驾车肇事,车扣到路边河沟里。“我和辅警王兴超拽出两人,又下河抬车。”

木盂子地区156平方公里,1个社区、5个村、3760户、11176人,有三分之一的人于志华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或小名,几乎每一家人他都能对上号。

因为几十年如一日和群众打成一片,于志华的手机也就成了群众心中的“110”,“半夜都有人打电话。”

妻子劝他换个号码,他却说“人家打电话是信得着咱,没有老百姓咱还有啥用?”

“他是个好人,总做好事”

采访后,记者在木盂子街头随机询问了几名路人,没有不认识于志华的。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说:“他是个好人,总做好事。”

当地供销社退休的王学峰这样看待于志华:“谁求也不牛,什么时候也不急眼,只要不违反原则,公事私事都不厌其烦。”

桓仁第二医院的韩先生说,自己孙子才5岁,自己从学前班回家,于志华看小孩一个人走,路上车多危险,就把孩子送回了家。一老一小竟交上了朋友,孩子常说“于志华是我朋友”。

原木盂子武装部部长李玉昌告诉记者,于志华“有耐心、能理解人,老百姓看到他不害怕、不紧张,都不把他当警察,说他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于志华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我们这些退休的办年检认证,打个电话他就到,没有跑第二趟的。”

李玉昌说,老百姓的口碑也是最难得到的,但是于志华得到了,“这是他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换来的。”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本溪主任记者金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