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在书法作品中分辨出中锋与侧锋?二者在书写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林庆逢358


中锋用笔多在点画的中段部分,就是点画起笔调锋以后之回锋收笔之前,也就是所谓的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是书法中最经典的笔法。



侧锋用笔多在起笔调锋转入中锋之前,存在侧锋,非常短的用笔过程。我们知道,书法用笔上有横画竖起笔,竖画横起笔的技法,就是在逆锋落笔后至调直中锋前,毛笔有侧锋的动作。在横画的收笔部分也有侧锋用笔动作,就是中锋形之横画收笔之前,笔锋已经铺开,这时候的有个略提笔向上然后向下的的提笔下顿的作,这时毛笔的笔锋就由中锋进而转为了侧锋下顿,是非常微妙的,并且是毛笔笔锋的右侧轮廓线略重,左侧略轻,这时的线条形状是右圆劲左粗糙,但由于出于横画线条之内,是无法看得到的。之后略做顿挫提笔收回画中,毛笔的笔锋就又恢复到了圆锥形的圆状,以做好下一笔画起笔的蓄势准备工作。可以这样说,只要点画不是偏锋病笔,在中锋运笔点画中段的起笔收笔处,都有侧锋用笔的出现,如撇画和捺画中,撇画的起笔,捺画的起笔和收笔捺出之前。还有就是转折处,其基本原理和点画的起笔收笔处用笔技法同。



在用笔技法中,主要是中锋用笔最普遍,侧锋用笔为辅助性的技法,因为中锋运笔获得的线条形质最自然,富有圆活的生命力和饱满的情感性。关于两种用笔的艺术效果和形质感觉,最经典的说法就是“正以取劲,侧以取妍。”


翰墨书道


作为练习了一段时间的书法爱好者,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古人对用笔十分重视,明丰坊在《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

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不过

,这亦仅大概而言。

根据笔锋在笔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法有中锋、侧锋、偏锋之分。用笔的技巧就在于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

中锋,亦称正锋,指运笔作书时笔锋处于点画中间。

为使点画圆润,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因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无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因此,中锋乃书法之根本笔法。

偏锋,即运笔时将笔之锋尖偏在点画之一面。

写出的点画往往有轻重不匀,一边光一边毛等弊病。一般书家以偏锋为败笔。

侧锋,指运笔时笔锋所处的位置在中锋与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方法。

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约45°左右的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形态和质感效果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

朱和羹《临池心截》说:“正锋取劲,侧峰取姸,王羲之书兰亭取姸处十代侧锋,余每见秋鹰

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

”这段话强调了侧锋用笔的重要性。

但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却指岀:“今以侧锋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冯武对侧锋加以否定,把他说成是邪魔外道。我想,这种异议的产生,追根寻源,在对于“侧锋”这一名词的不同理解。简言之,就是将侧锋与偏锋混为一谈。其实,偏锋和侧锋完全是两码事,偏锋绝不是侧锋。

所谓“偏锋”即是运笔时,笔杄倾斜,笔锋在书的一边,而笔身在书的另一边行走,产生的效

果是一边光滑另一边如锯齿,墨不入纸,线条扁平而浮露于纸上。运笔最忌偏锋,故称为“败

笔侧锋,《永字八法》论中注:“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我想,侧锋就右,便包含

以侧取势的意思。当然,侧锋运笔,往往是笔锋由偏转中的过渡,它的优势就是用笔能卧能起。从运笔来说,并非是笔笔中锋,有时会不知不觉地使用侧锋,能将笔卧而起,这就是侧锋助以中锋的作用。

若从侧锋来说,不仅仅是把“点”成为“侧法”而已,如“天”、“运”、“扣”等字的挑捺,甚至钩

撇等,均是“侧笔”。确切的说,“侧笔”方劲犀利,神采外耀,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

。一句话,“侧锋”与“正锋”各有各的优点,又有相得益彰之妙。

那在书法中怎么辨别中锋与侧锋呢?

一般来说,写篆书纯用中锋;

写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写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

初学者首先怎么来辨别三者的区别,

【中锋用笔】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始终处于笔画的中间,覆盖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且执笔应当尽量使笔杆垂直于纸面。

写出的笔画,两边辅毫铺开受力相等,线条圆浑而饱满。中间墨色略浓于两边,出现如锥画沙的立体感。

当然运笔书写中,也会出现偏左偏右,需要及时调整笔毫。所以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

【侧锋运笔】笔锋的指向与运笔方向呈135°夹角,即笔锋中心线与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

【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笔锋与笔腹并列行走。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因偏锋行笔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也就不会产生力度。偏锋写出的线条,一个边缘受力,另一个边缘纯为副毫擦出,两个边缘受力无法构成力量的均衡,笔画扁平、单薄,容易出现散锋等。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


悠然书法


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了。

天天没有事老是在讨论什么中锋侧锋的,我认为特无聊。

各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书写习惯将字写好看了就行了,有些人理论上说的一套一套的,其字则写的烂糊糊的,有意思吗?

什么事都是相对的,这里面的有位老师说的就很好,笔锋指的就是笔尖,请问,笔尖怎么侧?不弄倒你怎么写字?至于笔锋在哪个位置,你拿管毛笔,蘸上水,在纸止画一下不就都知道了吗?

碰见死脑筋可能就非常可怕。




杨炳升66


首先墨色分布来看,中锋万毫齐发墨色厚实,显得力大势沉。既所谓的入木三分。有个比喻“如锥画沙”,就是锥子在沙面上垂直划过,可以想象一下,V型槽,中间是一道沟,两边均匀溢出的沙。侧锋则一边较实一边稍淡或有毛刺,因为,笔锋和纸有个角度,笔锋一端力强笔肚一侧力弱。再者,用笔切入多侧锋,后调中锋运笔。可以通过观察起笔略窥端倪。



至于两者起什么作用,古人总结出来的很贴切“中锋取势,侧锋取妍”,中锋笔画圆润饱满立体,使字显得有骨力,侧锋则活泼灵动,姿态万千。书法多以中锋为主,兼以侧锋,除了篆书,没用笔笔中锋的,包括隶书。


曦之吻


您好,我主要是想阐述一下,正锋与侧锋的关系,在篆书、隶书、楷书书中,正锋多,侧锋少,而在行草书中侧锋会提高自己的使用比例,在楷书当中不是不用侧锋,而是使用的几率较小,举个简单的例子,楷书千字的第一笔有人叫他横撇,这个撇在入笔的初段是带有侧锋的,但是请注意,是略带一些侧锋,这样写出的横撇会有厚重感,但是侧锋绝不是偏锋,侧锋笔豪基本与笔画的运笔方向一致,但是偏锋往往笔尖或者说笔豪是直接指向笔画的外侧阔届的。古人认为运笔之时以正锋藏气为贵,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运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短在于此。现代有些书家认为侧锋与中锋运笔应该并驾齐驱,对侧锋不应该过多的加以限制,实则不可,从软笔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中锋运笔占据则绝对主流的位置,籒篆隶楷更是不言而喻。当代一些人认为郑板桥等名家就存在着不少的侧锋运笔,我们需要明确的大家喜欢的是郑板桥豪放不羁的书写风格,但就笔法上而言郑板桥绝对不是历史上公认的主流书家。

侧锋运笔在行草书中相对中锋而言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化解书写过程中的呆滞感,但是使用过多则破坏了劲道、气韵和流畅感,这是书法艺术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古人云:“正锋取劲,侧锋取妍”,这句古语表明了侧锋在书法中赋予了变化之美,大多数时候,侧锋写出的笔画和字体有一种敧斜之势,能使字增加灵动别致的神采,期望和大家多交流!


书法第一课堂


不知提问者是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提问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考验书友的能力,还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一无所知?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的,凡会写几个毛笔字的人都知道。



正常情况下,凡学过书法的人,对书法作品中的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就会一看便知的。篆书和隶书是没有侧锋用笔的。写篆书和隶书都是中锋用笔,这些书写规则都是遵循篆书和隶书笔法的。楷书、草书和行书,既有中锋用笔,也有侧锋用笔。而且中锋和侧锋用笔表现得都非常明显,道内人法眼一辨便知。



关于中锋和侧锋在书写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很简单的,用十四个字可以概括:中锋取的是厚重,侧锋取的艳逸。



在书法学习中,无论是临帖还是进行书法创作,该用中锋时就用中锋,不能用侧锋;该用侧锋时就用侧锋。但是,在某些时候,为了考虑章法布局,中锋也可以代替侧锋,而侧锋绝对不能代替中锋。写篆书和隶书时,一定要用中锋而不可用侧锋。有人误认为隶书的方笔就是中锋用笔,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隶书的方笔也是中锋用笔。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古人的法帖以及书法大家的中锋和侧锋通常难以分辨,原因如下:

中、侧锋不是静止状态下的理性分辨,而是在运笔状态下的笔法,通过提按、节奏、速度和方向等的变化完成的点画结体。古人法帖或大家作品,其笔墨功夫的修炼程度, 如入化境,一切皆从心出,例如,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的二十余“之”,究竟哪一笔是中锋,哪一笔是侧锋,难以分别。

这个在运行中的笔法,古人称之为笔势。笔法是基本法则,好比做广播操,每一节都有具体的动作要领,是为规则,但每人的理解和做法有别,是为体势。笔势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书写的笔势都不一样。

可见,中、侧锋是笔势概念。如兰亭序的二十余“之”,笔法并没有不同,之所以各具形态,是笔势所致。王羲之的书法虽多以侧取势,这里的侧,也并不是静止状态下的侧锋,而是笔势所致。

普遍认为齐白石的大篆,笔力雄厚,一定是中锋用笔。其实,也不一定,看齐白石的毛笔时常倒在一边。

如果为了分析一幅作品中的中、侧锋关系,一定要从笔势角度理解,才有助于理清真正意义上的中、侧锋关系。

回到题主的问题,就不明而喻了。

但对于书法基本功不扎实,或者是书法初学者而言,书写的作品缺乏笔势,很容易暴露出中、侧锋用笔特点,即中锋用笔圆厚流畅而沉着,如古人所言:“肤肌之力”。而侧锋则相反,点画线条单薄、漏侧、平扁、漂浮以及鼠尾状等,这种侧锋是书法大忌,为败笔。











如石书艺


如何认识中锋侧鋒,各有何作用?

在书写过程,自然而用两种笔锋,一般属于自然性,其笔锋中侧,皆有不同的效果。在书写时,建议不要窠臼。笔锋不是中就侧,二概念往往令人邯郸学步,固法而却步,了解而已,

一般楷书以中锋,小楷更是中锋,篆书用中锋,侧鋒多用与于按压使转,也有的喜欢偏锋,如宋代苏轼籍以偏锋使然,而写出了新意行书“寒食帖”

中锋取劲势,偏锋取美妍。因此一般性了解,不可拘泥其中,在行笔过程,一般交替实用。仅仅中锋,有失韵,仅仅有侧,又失去险峻劲健。

由此顺其自然而书之。才是不拘法,而意法乎上,写出自己的自然性。



狂喜淡墨a


1.对这个问题我先做一个解释:

中锋——中锋就是在行笔写字时,笔锋经常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侧缝——侧锋即偏锋,侧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

2.中锋与侧缝的作用如下:

中锋、侧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只用中锋或只用侧锋都显得单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能燕瘦环肥,各尽其美,因此笔笔中锋实无必要,况且笔笔中锋也不可能,如果写字时,尤其在写流速较快的行书、草书时,总是斤斤计较是否中锋行笔,肯定会影响到行笔的疾徐,章法的错落,气韵的生动诸方面。

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看看怀素的《自叙帖》,基本是笔笔中锋,但也有兼用的侧缝。




子尧群览


我回答:侧锋和中锋是指用笔方法。在写楷书或隶书横画起笔的时候,像打点一样直入笔锋,然后调锋行笔,这就是侧锋用笔,形成楷、隶的方头棱角。在写篆书的时候起笔使笔肚逆入落纸铺毫,向左或向上作圆点, 笔锋保持在笔画中间运行,不露锋芒,这就是中锋用笔。中锋运笔圆转,形成均匀圆润的笔画效果。很显然,楷、隶是以方笔为主的,篆体全是圆笔,行、草介于两者之间,中侧并用,方圆兼容。笔者在书写实践中的体验,拿行书为例,起笔或收笔多用侧锋,行笔用中锋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