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么是书法的“屋漏痕”和“折钗股”?

书法初学


【起笔如印印泥】,【行笔如锥画沙】,

【收笔如屋漏痕】,【用力如折钗股】。


前面我回答了自己领悟的“印印泥”和“锥画沙”。这次一并把“屋漏痕”和“折钗股”一并答完。原本古人提出来的术语,似乎已有其特定的语境,而且解释权归其本人,后来人又何必千琢磨、万推敲,再去追溯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恰从另外一点上说明了,古人秘传笔法时,可能故意采用隐微术,说得就含混晦涩——没说清!那你说,我们今人又怎么可能听懂?听不懂,就开始了无尽的追溯和自悟……


甚至术语出处的本人,说得就不清楚。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从头解释。像怀素说的,什么夏云奇峰,飞鸟惊蛇,坼壁之路,它们的行迹,都是一一的那么自然,那意思是笔法也都顺其自然。对于一般人来讲,那岂不成了信笔就写,随意胡写,跟着感觉走?很容易让一般人摸不着头脑,无章可循。所以书上记载的再是名人的,如果不被平常人所理解,也是废话。颜真卿本人还提出雨点漏屋之痕迹,多么自然随意,左淌右淌,只要随意练就行,小百姓听了不晕才怪?


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坐上飞机走了一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飞机上,手机一关,灵感来了,‘屋漏痕’莫不是要和‘印印泥’、‘锥画沙’一起,放在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特定的用笔环境中,通盘考虑呢?于是,就有了开场白四句话的构思。后来越想觉得越有趣,还真是这么回事,特别是【收笔如屋漏痕】。这个比喻的本、喻体全部展开就是:毛笔笔画收笔时的形状和用笔节奏就如同屋漏痕的形状和水滴流动的节奏。


古代草房的屋漏,一般都是发生在其薄弱环节,即屋顶和山墙接缝的地带,雨水会顺着缝流到屋内山墙上,留下自上而下的、长长的一道雨水行走的印痕,这个印痕,既有外在的形状,又有流动的节奏。这个印痕的外在形状是,这道水印不是无限长的,而是流着流着,底下收住了,为什么?因为在雨不很大的情况下,随着雨水对屋顶与墙泥的湿润,墙泥会把漏缝给糊住,所以它漏着漏着就不漏了,在水印的底部收住了,而且很圆润饱满,这才是真正的【垂露】!这个外在的形状恰是笔画收笔时的外在形状。再说它流动的节奏,这个水印的底部圆润,它不是一次形成的,在雨水不够的情况下,它在泥墙里流着流着就干涸了,然后可能第二回又来了一股,把先前干涸的地方给【补润】了。这个流动的节奏恰是收笔时用笔的节奏。

最后说一说【折钗股】,在说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先不管‘钗股’到底是何形状,单说古人为什么要折钗股?难道是故意要把它折断、折着玩吗?如果是那样,古人那真是吃饱了撑的,钱多了烧的。还有的把颜真卿字中“横折钩”叫做“折钗股”,说颜真卿的横折钩写的真有劲,这一笔都神了,有弹性,折得好,‘折笔画’像‘折钗股’那样有劲,这个我理解不了,总之,这个比喻对我们的笔法指导帮不上忙。真正的道理,应该是先把‘钗股’即‘钗的腿’分开,这是一种横向的劲,把腿折开以后,再把‘钗股’刺进发攥,这是一种竖向的劲。这个【横竖劲】和【锥画沙】的用力是一样的、是一个道理。因此,【用力如折钗股】是进一步阐述【行笔如锥画沙】之毫毛是怎么用力的?

在西域丝绸之路途中,我还拍了一张疑似古代钗股的照片,供大家参照。


书法世界之我的解释


什么是书法的“屋漏痕”和“折钗股”?“屋漏痕”和“折钗股”都是对用笔的一种形象比喻。怀素与颜鲁公在谈论书法时,怀素首先提出“折钗股”,颜鲁公则对之曰“何如屋漏痕”。

一、“屋漏痕”和“折钗股”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云:“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屋漏痕”和“折钗股”这两者皆为用笔的具象比拟法,是属于书法艺术的术语。

二、两者的释义与用笔

“折钗股”,是对笔画中的转折处用笔要求和艺术效果的形象比喻。

在现实中的书写中,笔画在转折的时候,笔毫平铺,锋正圆而不扭曲,像钗股一样虽然弯曲但是它的形态还是圆的。

达到“折钗股”的书写艺术效果,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书写转折笔画处时需要中锋浑圆以达到钗股的弯曲而浑圆的艺术效果;

2、书写时的速度需要一气呵成,不可停滞;

3、对书写的线条形质要求遒劲有力。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屋漏痕”,是对点画用笔的要求和艺术效果的形象比喻。

“屋漏痕”在历史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现代学习书法的,基本以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为准。沈尹默先生以“屋漏痕”来比喻行笔时不能一泻直下,应该既自然生动,又涩而有力。

这种解说在实际的书写当中应当为:第一用笔不可以平滑直下,若平滑直下则缺少自然生动的韵味,要使笔尽量跟纸张产生较大的摩擦,采用涩笔前行,如此便可使线条凝重而又富有韵味;第二需要采用藏锋,藏而不露,像“屋漏痕”一样含蓄自然。

综上所述

在中国3000多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类似像“屋漏痕”和“折钗股”这样的具象比拟法出现的很多,如褚遂良的“锥画沙”、“印印泥”等等均是如此。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一起吧。


书法有云


“屋漏痕”我昨天刚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它强调的是收笔处要沉得住气,留得住笔。这里不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


至于“钗股”,是古代妇女头上装饰用的发钗,一般多为金银制品。

发钗拗折后,就形成一个富有弹性的弧度,就好像将一根钢筋弯过来一样,浑圆力匀。所谓“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就是这种刚柔相济的力。

书法中的转法讲究运腕,以腕力暗换笔心,贵在圆润力匀,形成富有弹性的曲线美,前人用“折钗股”来形容这种笔法。

以“折钗股”笔法写出的草书,遒劲圆转,浑厚而不佻靡。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和“折股釵”已流传千余年,究竟怎样理解这些书法术语,古今说法颇多。按字面意思,四种形态都不难理解。而锥画沙,说法最多,沈尹默先生说“锥画沙”就是在“江岛”之湄的沙地上画出线来,形如“利锋”划过,认为是一种“爽利”笔法。

经常听到一些观点认为,古人笔法奥妙尽藏于这些迷乱的书法名词中。因没有标准答案,致使习书者对笔法的理解更加迷茫。

其实,不必过于细究,既不能简单的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为点画形态,也不能理解为这些是一种高层次的笔法。它就是一种正常的而又具高品质的点画笔法,而这些笔法体现了古人笔墨功夫和修炼到家的书写境界。以大自然的物状形容书法线条的质感和形态,形容书法线条的生动自然,形容书法结体和章法之美,古今有之。而这些形态是书写过程中出现的自然流露,并非人为故意为之。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书法的审美情趣和标准。

这种点画墨迹形态,与笔力有着密切关系。故一直被后世所推崇。屋漏痕”和“锥画沙”也可以看作是书写方法正确,是中锋用笔,行笔稳健、使转自如,书法功力深厚的表现。与王羲之的“肤肌之丽 ”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如石书艺


中国传统书法中的屋漏痕、折股钗,是古代书家对于书法功力与笔意理解的一种形象的表达。在中国传统书法中,功力深厚的基本规律的认识,虽然深奥,但也可以我们曰常生活中的常识予以形象的展示。屋漏痕既是这一形象的展示。何为屋漏痕?屋漏痕,用以书法功力深厚的形象表达是说,书法功力深厚之后,用笔的笔意效果,毛松而自然。活泼而生动。古人书法功力深厚,所以说屋漏痕最为形象。不作做,不板刻,不僵硬,以屋漏痕的自然状态,说明书法功力深厚可达到的与自然状态相一致。这不仅仅是功力深厚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审美价值认识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书法中的基本审美价值认识,体现的不是字本身的好与坏,或美与丑,而是通过功力深厚来体达与自然相一致的基本规律认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博大与精深之处。

。。屋漏痕是如此,折股钗也是如此。折股钗是讲书法功力深厚之后的用笔,体现于书法中的转折之间,有如钢健圆浑似于我们今天建筑所用钢筋折转。书法中的转折,最易软弱,难以折转,所以古人以功力深厚的折般钗来表达。也是取于自然现象而形象的说明书法笔法中的转折。中国传统书法以为书家语言,以自然现象与自然的形象表达书法中的基本审美认识,把自然现象与书法表达相结合,唯一的目的,就是告诉每个好书者,书法中的功力深厚其来不易乃与天地自然精神相一致。只有知此,则书可进而达其自然之境界。(书法自写)。




乾得堂


屋漏痕以及锥画沙、印印泥等等形容词句,是唐代人颜真卿、张旭、褚遂良等人总结的关于书法的用笔笔法书写后的笔画效果。毛笔字写出了这些效果,就是书法。写不出这种效果,就是书写,写一辈子也成不了艺术。

什么样的笔墨效果是屋漏痕?即写出活的笔画,能感到生动有力的效果,就差不多了。图1颜真卿自书告身,图2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图3陆游自书诗,图4学员临张迁碑。请参考。






王乃栋说书画


古人的书论,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对于书法,每个书家都有自己的领会,用语言表达出来,都是比喻,比喻的东西,能理解当然好,不能理解而强行去揣摩,其实意义不大。那么再说折钗股和屋漏痕这两个名词——折钗股这个词由于语言的变迁,基本不好理解了,这里重点说说屋漏痕。——小时候在农村住过的人都见过屋漏痕,就是那种弯曲蜿蜒而下的水痕。那么书法与这种水痕有什么关系呢?用另外一个书法术语来解释,就是“积点成线”。什么是积点成线呢?就是在反复的提按当中行笔,写出浑厚的质感。——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颜真卿要提倡“屋漏痕”? 这就涉及到用笔的本质,不会用笔,写出的点画常常有虚飘薄尖等毛病,而这种毛病在临习碑刻的时候,往往很难发觉,因为碑刻出来的字,已经湮没了书写的细节和质感。——但是,这种质感在汉魏碑刻里面却没有丧失,在颜真卿和李北海的笔意和点画当中也会看到清晰的继承关系。学书者,如果有轻薄浮滑的毛病,是该好好理解屋漏痕,如果实在不理解,就好好临一临汉隶吧。


—煮酒论书—


听过太多书家的解释,都不同,有说是动作,有说是纸上洇墨,有说是压出墨在笔毫下如水珠滚动,反正很晕。反正我写字只图畅快,无心于那么多。


翱翔9880


屋漏痕,其实就是写到一定成度,墨汁少了,而毛笔还在写,,会出现干色之笔,。折钗股是形容笔画的折弯钩,写的又挺又力而不断,就向古代女人的金钗,银钗,在钗头鬓时弯而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