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劉禹錫的這首詩,連白居易讀後都讚歎不已,境界之高後世無人能及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劉備劉皇叔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很喜歡說“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也有一位詩人,也是中山靖王之後。

他便是被後世稱為“詩豪”的劉禹錫。

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之兄。

根據史書記載,他喜好酒色,光是《漢書》有記載的兒子便多達120多人。

而他的後代中最出名的除了劉備,就是劉禹錫了。

從漢朝到唐朝,幾百年的時間,朝代更迭,江山易主,所以劉禹錫這所謂“皇族後裔”的頭銜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榮耀。

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小官僚,他生於大曆七年,當時他的父親在江南為官,所以他在那兒度過了少年時光。

劉禹錫的這首詩,連白居易讀後都讚歎不已,境界之高後世無人能及

在他19歲前後便開始遊歷長安、洛陽。

三年後他便進士及第,比起大多屢試不中的詩人來說,已然很幸運。

可惜他的這份幸運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貞元二十一年,雄心勃勃的劉禹錫參與了“永貞革新”,而這場革新不到四個月便以失敗告終。

而作為骨幹的劉禹錫也因此被貶出了京城,開啟了謫居異鄉的生涯。

天涯輾轉,江湖流落的他並沒有因此灰心喪氣,反而創作了大量的詩文。

他從貶謫地的民歌中汲取精華,創作出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不朽詩篇。

劉禹錫的這首詩,連白居易讀後都讚歎不已,境界之高後世無人能及

在他的這些詩歌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他的懷古詩。

雄渾大氣的風格,蒼勁有力的筆調,渾厚深遠的情感,令人回味無窮。

公元826年,他奉調回洛陽,途徑金陵,寫下一首懷古詩,通篇都是名句,連白居易讀後都讚歎不已,境界之高後世無人能及。

這首詩名為《石頭城》,全文如下: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曾在南京清涼山的峭壁修建了石頭城,作為建康西部的防守要塞。

而東吳滅亡後,後來定都南京的六朝都將其視為軍事要地,甚至有段時間,人們常以“石頭城”代指南京。

到了唐朝,石頭城早已荒廢,但它確實是六朝興衰的見證,所以到了中晚唐,它幾乎成了詩人懷古的聖地。

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唐朝已是逐年式微,所以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提醒統治者吸取六朝滅亡的教訓,以史為鑑。

劉禹錫的這首詩,連白居易讀後都讚歎不已,境界之高後世無人能及

他的這首詩看似句句寫景,其實是句句抒情。

詩歌開頭兩句寫的是江山依舊,空城荒廢,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石頭城的四周依然環繞著連綿起伏的山峰,它那虎踞龍盤的態勢百年不變;北面的潮水拍打著空蕩蕩的石城,又帶著寂寞的心情退回。那洶湧的聲音彷彿在嘆息世事無常,繁華轉頭空。

韋莊也曾說“無情最是臺城柳”,柳樹怎會無情,同樣的潮水又怎會寂寞,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不過是藉此來表達一種今非昔比的荒涼感罷了。

接著的兩句寫的是月光下的空城。

一輪明月從淮水東邊升起,月還是從前的月,可是城卻卻早已不復當年的繁榮。

在夜深人靜時,明月小心翼翼地爬過城牆,好似在窺探著什麼似的。

劉禹錫的這首詩,連白居易讀後都讚歎不已,境界之高後世無人能及

曾經疑惑什麼是“女牆”,是否和女子有關係,後來才知道所謂“女牆”不過是建在城牆訂部內側的凹凸形的小牆,其與大城牆相比,實在卑小,所以稱為“女牆”。

劉長卿在《登餘干城》一詩中也曾寫過:“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

而淮水東邊指的便是當年盛極一時的秦淮河畔,那裡曾是個紙醉金迷的銷金窟,那“舊時月”就是這段繁華歷史的見證,可如今的它只能映照著這空城。

明月依舊,繁華不在,無形中便營造了一種更為荒涼寂寞的氛圍。

李白曾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往今來,永恆不變的大概也就是那月亮了。

詩人將荒涼的石頭城置身在這永恆的月光之下,更顯得沒落蕭條,看似句句寫景,其實句句抒情。

劉禹錫的這首詩,連白居易讀後都讚歎不已,境界之高後世無人能及

後來白居易讀了這首詩也是讚不絕口“我知後之詩人無復措詞矣”。

不知你是否贊成白居易這個觀點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