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不想回家过节、过年:无法原谅的父母

每到过节过年,我的心情就会很复杂。

小的时候,爸爸很少回家,记忆中为很少见到爸爸,难得回家一次就是父母吵架。原因很简单,爸爸在外面组建了一个小家庭,生育了一个男孩。奶奶、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虽然住在同一个村子,但没有关爱、糖果,有的就是隔三差五来家里破口大骂,甚至带着同母异父的小叔对妈妈动手(想要宅基地、房子)。打的妈妈无处躲藏,甚至连我和小自己3岁的妹妹也不放过。记忆中太多毒打的经验。

不想回家过节、过年:无法原谅的父母

很多时候我想要保护妹妹与妈妈,心想:打完我,他们累了,就不会打妈妈跟妹妹了。等我再长大,他们来滋事,我还有动手打架两败俱伤的记录。为此,我对爸爸的怨气更重,我爸爸外姓人(被奶奶带来这个村子),不保护我们母女三人、自己组建家庭就算了,时常听闻我们母女三人挨打受气,也置之不理。我和妈妈说“妈,咱们讨饭吧”。妈妈抱着我和妹妹痛哭。在长大之后,我理解了妈妈的付出,为了让我们姐妹有地方住,有学上......。明白这些之后,那时候心里暗自发誓,只要大学毕业,就要带着妈妈、妹妹彻底脱离这个家庭。

我非常看不起爸爸。身为家里的男人,不能保护家人,却只会伤害家人,是最让人不齿、最可悲的行为。

后来,我高三的时候,爸爸突然回家了,生意失败了,他的小家庭散了。一无所有的爸爸,回到了村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身为农村妇女的妈妈何等仁慈、何等胸怀,放下过往,和爸爸一起种地、经营养猪厂。自此以后,我更加不愿意回家,但更心疼妈妈。

上了大学后,我做到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每到假日,看着室友同学忙着打包行李回家,我完全不为所动,一则省钱,二则很享受一个人的自由和清静,窝在小小的宿舍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地不得了。

随着爷爷奶奶年纪变大,再也打不动妈妈;多年不回家的爸爸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学着关我们母女三人,妈妈也劝我:“你爸爸有点改变了,偶尔回家吧!”我仍然恨,仍然不愿见到爷爷奶奶、爸爸。

不想回家过节、过年:无法原谅的父母

大二的时候,爷爷不在了。小叔不愿意赡养年事已大的奶奶,妈妈就把奶奶接了回来。为此,我和妹妹坚决反对。妈妈怎么会轻易原谅他们,那些过往承受的身心痛苦,凭什么就这么云淡风轻的一笔勾销?完全无法接受这个想法。直到自己组建家庭,才明白,妈妈的举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搞不清楚是距离冲淡了冲突,还是岁月带走我讨厌的至亲身上暴戾之气。过年,我通常会硬着头皮回家,看到奶奶、爸爸在院子的椅子上晒太阳,爸爸起身问我“吃饭了吗?”,我轻声应允,径直走向妈妈,我内心告诉自己,至少是个平静的开始,我对你们没感情。这么多年的生疏需要一些时间去蕴酿回温。

有的时候,原谅至亲是困难的。因为,好像原谅了,就代表着:自己的苦痛再也没人看到了。更深更深的痛,是那个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期待有完整家庭爱的孩子。

面对曾无数次让自己失望的至亲,更不能放下的心情是。原谅,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

但是,原谅与否,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可以替我们决定的事。毕竟,只有我们自己,才最懂得自己的痛苦与伤。

或许,先从尊重、理解自己的苦痛开始。能开始心疼、怜惜自己,了解自己的伤,我们才有机会疗愈这些伤痛。那时,也许我们才有能力,用自己的速度——放下过往,往前走。

读研、工作、成家之后,加上妈妈反复劝解、以身示范,持续良性的互动,让我和妹妹放下对至亲的冲突和紧绷,以正常的心情面对至亲,给彼此一个机会重新开始,然后打开心胸释出善意。

我明白这是一辈子的家庭功课,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经营,无法单靠一时的修复重建就可以让一切回到原点,因此不过度期望让感情产生反效果,也没有预设时间表给奶奶、爸爸压力。

不想回家过节、过年:无法原谅的父母

中国人的情感过于隐藏内敛,许多无法说出的悔恨与原谅,我很感谢妈妈,是她让这个家能团聚,我和妹妹没有放弃这一段亲情。也正因为有这一段开始,在奶奶活着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温柔的被陪伴,也希望借着这一段我的往事,大家能找到修复亲子感情、家庭关系的勇气,没有留下人生的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