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初次到海幢寺是多年前,那時候還叫海幢公園而一座寺院卻被稱為公園,一直疑惑著我,這次重遊海幢寺,讓我們一起看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海幢寺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同福中路337號,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寺名來源於佛經上“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成佛”的典故。

海幢寺原址為五代南漢時(917-971)千秋寺,明末改為海幢寺。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興建殿閣,成為廣州五大佛教叢林之一。

1926年因建同福中路海幢寺被分為兩半,東南部分改為南武中學校舍。1933年海幢寺變身為“海幢公園”,同年3月海幢寺開始恢復正常宗教活動,當時政府與寺院議定以綠籬為界,劃分海幢寺和公園。公園內建有兒童遊樂園,而寺內卻沒有鼓樓,牌坊等寺院建築,形成“寺不像寺,園不像園”的局面。

2006年7月海幢寺終止與公園實行兩個主體管理的歷史,實行“寺園合一”管理。2008年海幢寺重新擴建改造,修建鐘樓,偏殿,形成今天海幢寺的寺院格局。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海幢寺現存的大雄寶殿、塔殿建於清康熙年間,後有重修。寺內現存的三株菩提樹,相傳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天然禪師從光孝寺原株分植出來的。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海幢寺內古樹參天,綠樹成蔭,環境清淨幽雅,香客不斷,香火繚繞。身穿袈裟的憎人在大雄寶殿內誦經,唸佛堂裡也有不少信眾在打坐唸經。附近不少街坊會到寺內休憩、聊天,是鬧市中的清靜之地。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寺園合一,看海幢寺的前世今生

交通:地鐵2號線市二宮D出口再走約120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