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为什么汉宣帝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还把皇位传给了他?

大家都知道汉宣帝刘询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善了很多汉武帝时期留下的弊病。汉武帝晚期,江充是汉武帝刘彻面前的红人,但是与太子和卫皇后不合,担心日后太子即位后会杀了他,一手酿成了巫蛊之祸,当时这场阴谋害死了很多人,皇后被迫自杀,太子等人也被杀害。最后汉武帝不相信巫蛊之祸的事儿,不相信太子刘据有反叛之心,可是彼时儿子已经被奸臣害死,他十分懊悔,在处死江充之后在胡县建立"思子宫",表示对儿子的思念。

为什么汉宣帝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还把皇位传给了他?

汉宣帝剧照

刘询在刘据死后十多年当上皇帝,对内恢复生产力,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对外解决不安定因素,使汉朝进入强盛时期。其实我认为,西汉灭亡,王莽夺权,建立新朝,导致了西汉灭亡,才使得汉宣帝说的话成立而已,汉宣帝的话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不满意,更像是情绪的一种宣泄一样。

那么,汉宣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呢?汉宣帝曾在小的时候,经历了巫蛊之乱,按照常人的思维,那就应该吸取汉武帝的教训,采取"怀柔",对大臣们都好一点,确实汉宣帝也采取了怀柔的做法,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严厉的打压大臣们,重用法家人物,用严厉的刑罚处置大臣。当时有两个大臣杨恽、盖宽饶对汉宣帝有"刺讥辞语",因此汉宣帝就把他们杀害。刘奭认为自己父亲的做法太过于严厉,应该重用儒家人物,施行仁政,以德服人。汉宣帝觉得就应该赏罚并用,吸取周朝的教训,才能长久,儒生过于仁慈,只知道厚古薄今,不能治天下,所以才有了汉宣帝说的"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这句话。其实就是父子两个人对于治国方面有不同的见解罢了。只不过后来的结果,放大了这句话。

为什么汉宣帝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还把皇位传给了他?

刘奭剧照

其实,汉宣帝已经认为,太子太过于仁慈,其实不是很适合成为一名君王,但是也没有废掉他,在那样生气的情况下也没有说出废掉太子的任何言语,也证明,汉宣帝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废掉太子,另立他人。

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与许皇后所生。当时汉宣帝和许皇后结婚的时候,汉宣帝还在大牢里,所以他们也是患难夫妻了。后来,汉宣帝登上皇位,执意立许皇后为皇后,也证明了在他心中一直记得那分患难之情,由此也可见许皇后在汉宣帝心中的分量。

为什么汉宣帝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还把皇位传给了他?

许君平剧照

许君平(许皇后)在刘询什么也不是的时候一直陪着他,从来没曾想过他可以成为大汉的皇帝,只是出于对自己的丈夫和对自己最爱之人的一种欣赏,毫无保留的为刘询付出,用尽全部的爱对他好,换做常人,能得如此之妻,做梦都会笑醒。但是从刘询登上皇位的那天开始,刘询便注定不再是许君平一人的夫君,他更是天下人的皇帝。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开始,刘询的宏图伟志便在他心中展开,想给天下百姓一个好日子,想成为一个好的君王。这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便不可鲁莽,不能冲动。朝野之上,有很多的利益纷争,有太多的无可奈何,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打回原形,所以万事只能小心。而刘询可以成为皇帝,霍光是最大的推手。霍光本来想着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谁知道,刘询每天勤恳处理政务,与霍光的关系处理的不远不近,不松不紧,小心翼翼的处理着他们的关系。怕是霍光在心里后悔了千遍万遍了吧,但是都为时已晚。

霍光为了巩固霍家的势力,将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了刘询,刘询接受,许君平也非常大度的接受(其实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霍家夫妇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而且朝廷上甚至联名上书要求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刘询深感压力,多想对对所有人说,此后非许君平不可。但是他不能,许君平倒也不生气,反而安慰刘询,自己不在意后位,本就是普通的女人,只要能陪着他就好,也劝刘询不要过多的去在意名号。相反这些话,更加激起了,保护许君平的欲望,暗地里握起拳头,跟这些大臣周旋着,在朝堂上给大臣讲了一段话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虽然不是宝剑,也不锋利,可是它一直伴随着我,我离不开它。而现在这把剑丢了,我十分想念,众位爱卿能否帮我将其找回来。"说这话的时候刘询一脸的诚恳,带着淡淡的微笑和浅浅的幸福,而内室的许平君听到这番话时早已是泪如雨下。最后在刘询的坚持下,立许君平为后。霍成君进入宫后,非但没有成为皇后还遭受了冷待,霍光的妻子霍显气不过,所以展开了对许君平的报复,后来许君平有了身孕,霍光买通了太医,下毒将其毒死,至死没有见刘询最后一面,所以这也是刘询一生的遗憾和愧疚。觉得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爱人和妻子,所以就算知道知道太子有短处不适合成为皇帝,也没有废掉他,大概也是在弥补对许皇后的亏欠吧。汉宣帝可谓用情至深。

刘询知道自己的儿子比较尊儒,崇尚仁政,性格不够果敢,所以也扶持了很多的大臣为了以后辅佐刘骞,比如:萧望之、周勘、刘更生,这些人也成为了刘询的左膀右臂,所以汉宣帝给自己儿子登上皇位也做了很多的铺垫,希望他可以顺利。为了自己的儿子更是为了大汉。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宣帝很喜欢太子的儿子刘骞,后来的汉成帝,刘询认为刘骞是皇帝接班的好人选,只有传位给刘奭,刘骞才有成为皇帝的可能,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后传位给太子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