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加拿大长大的华人孩子为什么和国内长大的孩子不一样?

handsome1DanielWu


加拿大长大的华人孩子为什么和国内长大的孩子不一样?


先说一个大家都懂的一个大道理:


生长环境不同,自然也就不同了。


其次我们再来细分一下,加拿大长大的孩子和国内长大的孩子。


国内长大的孩子,相信不用过多赘述,大家心里都明了一二。


那么我们这里就着重来分析一下加拿大能给移民的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吧。


移民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移民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


快乐这两字说起来简单,但却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事情,它包含了太多东西。


而移民能带给孩子的,不管是正面的或负面的,也绝非简单的快乐二字。


对于一个出生在中国、成长在加拿大的孩子来说,社会带给他们带来怎么样的成长历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一、更多的时间


每一个移民或者留学生都有个共同的感受,来到国外后变得更忙了。


但为什么说孩子的时间却变多了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有价值的时间大大增加,而无效的时间却逐渐被挤出生命。


国内的孩子也忙,比国外的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学习到8点、9点甚至是10点早已不是新鲜事。


在中国大城市的孩子除了单纯学习,往往还要计算大量的堵在路上的时间。


上学放学,课外班,运动队,单程一个小时就是家常便饭。


相信我们的很多上班族也有相同的感受。



所以,如果不能妥善利用时间,往大了说你就不能融入社会,往小了说连学校课程都不能过关,甚至没时间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美国种族简史》里曾经做过详尽的调查,中产阶级以上的群体在教育孩子时,会把孩子的所有时间塞满,让他不断的参与到各种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去。


而贫困阶层的孩子,往往有大把的时间浪费,放了学可以在街头疯玩。


作为北美社会中最重视教育的种族,华人移民的孩子永远是忙碌和充实的。


时间同样是一天24小时,但在有限的时间中,他们获取的生命体验无疑更多。


同时,他们还将掌握利用时间的诀窍,更有价值的体会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二、更强壮的身体



都说西人不爱给孩子报兴趣班,那是他们把时间和金钱都花在了体育上。


加拿大有数不清的体育俱乐部,包含你能想象到的一切运动。


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两项擅长甚至专业的运动。在各个社区的公共运动场,夜里10点还灯火通明,运动队的孩子还在挥洒汗水。


家长们也乐此不疲,日常的训练上课还是小case,最大的投入是跟着孩子打比赛,经常要在凌晨或半夜开车几个小时接送孩子。


加拿大家长在孩子体育教育上,时间的陪伴、金钱的投入,一点都不比我们通常意义的数理化音美来的少。


这个社会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育?或许,北美的教育体系正是看中了体育运动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意义。


身体素质的培养和体育锻炼绝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习困难,学习自信,学习自我认知。


三、更多的尊重


作为世界上最开放的移民国家,文化、种族、语言最多元的一个社会,“尊重”是牢不可破的基石。


孩子在这里将会如何学会尊重呢?


首先,孩子们会学会尊重彼此的不同。学校的每个班级里都有各种肤色的孩子。


他们从小就在各种文化和语言中长大,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朋友,而同处一个屋檐下的基本规则就是尊重,只有尊重彼此的不同,才能获得自身的尊重。



孩子们会学会尊重老人。很多每年学校都会有到老人院演出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天真给老人们带来欢乐。学校还会专门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组织的活动,比如grandparents day,就是要孩子们给他们表演节目。


孩子们会学会尊重自然。学校每年会有四到五次的郊游 field trip,去大海、森林、农场感受自然。没有孩子不喜欢大自然,这是人类的天性。而保护自然也是他们的从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


孩子们会学会尊重规则。加拿大的学校很重视个性发展,我们甚至感觉北美的课堂有些散漫。孩子们上课时不需要正襟危坐,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坐在地上比坐在椅子的时间多。但加拿大的学校却又最重视规则,霸凌、打架、抄袭等涉及到原则的问题,绝对零容忍。


孩子们会学会尊重技能和劳动。即使是加拿大最好的学校,目标也不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领导者或科学家。孩子们有可能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任何一根螺丝钉,他们必须要学会和尊重劳动。


孩子们会学会尊重“爱”。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事物,也是联系人类之间关系最坚固的纽带。北美可能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地区了,这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虽然加拿大和美国对新鲜事物都非常包容,但在社会伦理方面,它要比亚洲和欧洲保守许多。尤其是家和社区的概念,极为重视。这里很少有加班或夜生活,一个人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度过。


移民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对比国内有太多不同。诚然,对比国内,加拿大的环境少了很多竞争带来的挑战,少了很多因为市场规模带来的机遇。


以上,说的可能不够客观,但全都是真实接触的感想。希望能帮到题主吧。


最后看完三件事:点赞、评论和转发哦~谢谢大家的支持!么么哒mua! (*╯3╰)


加拿大枫叶之路移民


我来插一小嘴,说说这个事。

我的一个老邻居,长我几岁,三个女儿,都是教师。其中一个因机缘学了牙医,后追着恋爱男生去了美国。那男孩也是一个牙医。两口子收入不错。随后,她的一个妹妹去了加拿大。

我的邻居一同出发,一个去美国一个去加拿大。都是给女儿看孩子。尽管,她们生活周围不少中国人,但生活习惯方式基本上是外国的。而她们的孩子完全置干外国人的环境中,虽然父亲是中国人,但他们更多的是接受外国的思想,所以更像个外国小孩。

这说明外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大过父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指生活环境决定了人的走向,他们和国内的孩子已经完全区分开来。语行和思考方式也不一样了。


秋歌988


加拿大和国内长大的孩子在外表上可能就有些不同,也就是俗称的长相上的“西化”。其主要原因并不是饮食的不同,而是语言。说中文和说英文时用的面部肌肉不一样,而这些面部肌肉就是我们面部的相貌,说不同的语言,得到锻炼和强化的肌肉也不一样,所以最后会在长相上发生差异。


其次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加拿大长大的孩子更快乐和自信,原因是因为国外教育宽松而国内应试教育痛苦。而这又是一种无解。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和美国,华人对子女的教育可谓是用心良苦,大部分的华人小孩很少有自由的周末,首先每周末都要去上半天的华人学校!不要以为我开玩笑啊,几乎所有的北美华人都会带小孩去华人学校学中文,因为小孩在家里跟父母学会了讲中文,可是学不会写和读中文,因此必须到学校学!而且在中文学校里你还会看到印度甚至还有白人小孩,他们都在学中文。


华人小孩大部分会选择学一门乐器和一门体育活动,因此一到周末,这些家长就带着孩子像赶场一样到处跑,孩子不轻松,家长也不轻松。

到了高中阶段后,想要考好大学的高中生的日子可不比国内的高考生好,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是看学生在全校的排名,这个排名不是某一学期或某一年的考试成绩排名,而是这个学生从高一到高四全部学科的学分排名!因此只要你有一个学期的懈怠,你的排名就会掉下去并且很难再追回来,因为其他人还在努力啊!他们想要提高排名的方式就是选更多的课,选更难的课,因为更难的课学分系数更高,对排名更有利。因此那些想要录取好大学的高中生真的是用生命在学习和竞赛啊,一点也不敢放松自己,每天晚上到十一二点睡觉真的是小儿科,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要保持三年!


学校学习虽然都很累,但是学习的方式不一样还是能造就不一样的性格和能力。北美的高中学习都是各自选课各自学,并不是一个班统一学,所以他们的学习更有自主性,在选课的时候就得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多了吃不消,选少了就提高不了排名!这些都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说到底,比较孩子的不同就是比教育的不一样吧,还有就是生活态度的不一样。在国内的大部分父母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累,受此影响的孩子们估计心里也不轻松。而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和美国,工作虽然也会辛苦,但是并没有那么的急迫,每个周末抽个时间去踏青或者爬山都是有可能的,快乐还是有快乐的。


穿美国望世界


我俩个外甥都出生在加拿大🇨🇦,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很绅士眼界开阔思维方式和国内的孩子也不同,老大高中最后一年学校让他们坐着大帆船在海上游学一年,每到一个国家就上岸于当地的学生交流学习共去20多个国家。海上的生活条件异常的艰苦!我总是说他现在锻练的象陆战队的战士一样!




九月157656862


加拿大的华人孩子普遍散养,小学 初中 高中 一事无成,幸运的能在加拿大一个社区三流大学毕业(加拿大大学宽进严出)毕业后当个蓝领技工的大部分~

中国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打鸡血的接受各种补习 各种培训教育,大学的时候已经拿到很多奖状和成绩了,有的还是国际大奖~

中国长大的孩子压力大没错,但好铁炼宝钢,没有压力式的散养只能让自己没有竞争力~

千万别迷信西方式的放养教育了,如果您希望孩子长大后可以长江后浪推前浪那就从小学对孩子付起责任,做父母不止是负责养大,还要花心血培养!


御用药师


孩子的成长受多方面影响,外界环境、父母教育都同等重要,所以也不能千篇一律概括他们的特征。不过总体来说,华人孩子“只会读书,没有其他兴趣爱好”的少;因为没有像国内激烈的竞争,争强好胜或爱拼搏的也相对少。我想从自己接触的例子来聊一聊。

A同学

生长于香港移民的家庭,一直都是优等生,中学时在“天才班”,本科在Mcmaster优秀生毕业后,去Western读医学博士学位。A的家教很严,在家不允许说英语,有很明显的“谦虚”、“真诚”等优秀传统品质。但同时他也不是“死读书”的人,自己和同学组建了乐队,歌声清朗,时常上传自己的“作品”到视频网站。能够看出他是真的喜欢音乐才坚持做,而不是被家长逼迫或为了各种加分准备。在加拿大读书,体育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孩子都能发展出自己的某个兴趣点,而不会像国内一样容易让步给学习。想起我小学期件,一开始也报了很多兴趣班,且都学的不错,但一到3年级以后要学奥数,这些就逐个都停了。到了大学,发现真正有艺术体育兴趣爱好的同学很少,大部分人的业余时间都在看剧和打游戏。

B同学

父母是一代移民,从小就读于公立名校,因为之前我们招聘兼职老师,他从父母那得到消息,就毛遂自荐报名尝试。非常有想法和执行力,同时也有礼貌。虽然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慢慢有了独立思想,但因为忙于学业,没有太多实践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而加拿大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完成相应时长的志愿者服务,对于有心的孩子,更是有许多实践机会,所以看上去更加成熟。他还有个妹妹。因为家长觉得第一个孩子的培养很顺利,就疏忽了学校的重要性,让妹妹读了家附近的中学,结果能力有明显差距。因而不论在哪,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在多伦多学区房房价居高不下也是证明。

上面举的是两个好的例子,那么有没有教育失败的例子呢?肯定有的。我个人不是很赞同完全放手让孩子融入西方文化,也就是有的家长因为自己对语言和文化不自信,怕孩子也融不进去,从小在家说英文。其实孩子接受力很强,哪怕一句英语不会讲,在几岁时扔到一个全英的环境还是能很快习得的。但不同语言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学好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增加了他们的优势和竞争力,放弃太可惜了。

另外,也不要认为加拿大有“轻松”的教育模式就意味着不用担心孩子的教育了。越富有的家庭会投入越多的金钱在教育上,上私校,报兴趣班也是大部分高收入家庭的选择。





菡灵Helle


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问题。加拿大华人,注意这里是华人,不是中国人。可能父母还是中国籍,但是孩子基本都是加拿大籍,或者说是加拿大人。因此,问题就应该是加拿大孩子和中国孩子有什么不同。孩子在学龄前受家庭影响大,一旦上学,社会影响就越来越大。注重中国传统教育的家庭孩子可能还会受点影响,不在意的那就是加拿大人。不要总是把华裔和中国人搞混。现在已经有不少在中国长大的外国孩子,不论国籍,他们的很多思维都很中国人。


joezhou3435


先给您说一个故事吧。

话说春秋末期齐国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和齐国矛盾很深,君臣打算借机戏耍羞辱一下晏子,就安排了许多节目,其中一个重头戏,是故意牵着一个被胖揍得鼻青脸肿的小偷走过晏子面前,说“这个是齐国小偷”,楚王趁机嘲笑“你们齐国是不是盛产小偷啊”,晏子回答“窃闻‘橘逾淮为枳’”,南方的橘子移植到北方,就变成了又酸又涩的另一个种,齐国人到楚国变成小偷,在齐国就是良民,这说明楚国风土不对啊。

我原本是从事的茶叶出口行当,本人又酷爱太平天国史,在19世纪有一个普鲁士人,在这两个行当都很出名,他就是新教路德宗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Gützlaff),这人的历史十分丰富复杂:曾给林则徐治过病并启发他从澳门搜集英国情报,却又帮着英国侵略军在鸦片战争中当翻译、做向导,还是《南京条约》中文版的起草人;他曾帮着鸦片商人查顿(Dr. William Jardine,怡和洋行创始人)在中国贩卖鸦片,因此发了横财,但此后却很热心地在中国推动戒烟;他改变传教方式,在广东广西农村传教,却不小心为太平天国培养了大批骨干(曾经守镇江的太平军名将顾王吴如孝就是他的弟子)……1834年,他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秘书戈登(G. J. Gordon)委托,化装成中国妇女(哈哈)窜入当时不许外国人进入的武夷山区,偷窃了中国的小叶茶茶种,移植到印度大吉岭,结果长出来的却是大叶红茶,也就是今天驰名世界的印度红茶——你们能相信大吉岭红茶和长相迥异的武夷山茶叶原来是一个种么?水土的差异,就能让他们长成两样。

去年春节我长子KEVIN参加大温哥华华人“寒风送暖流”公益活动,图1、图3帮忙派送《明报》,图2系与我的朋友、加拿大著名华裔政治家袁薇女士合影,图4系此次公益活动的纪念品,一只某电信公司送给他的玩具猪,猪年是他本命年。


加拿大华人孩子和中国的孩子不同,就是这个“水土”所致:他们看的电视,玩的游戏,读的书,交的朋友,谈论的时尚和新闻,吃的东西……都和国内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果“和中国的孩子一样”,才是咄咄怪事。一些在中国长大的外国孩子,回到母国后同样格格不入,我还见过在中国长到12岁,结果英语考不及格的美国孩子(父母都是美国白人)。

我的两个儿子(大的12岁,小的8岁)都出生在加拿大,尽管我们非常注意保持他们的华人本色,老大中文可以流利听说读写,也会把中国叫成“我们的国家”,一般生活习惯和中国内地人差别好像也不大,但回国只要和人交谈超过1分钟,就会被认出“是国外回来的吧”,老二因为懒一些,中文就只会说不会写了——而我可以保证,他们两个在出生于加拿大的华人二代中,华人本色算是保持比较好和多的。

下面有些人对加拿大出生的华人孩子有一些奇怪的褒贬,作为在当地生活多年的本人而言看着只觉得好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环境和社会都有各自的优劣,这样的“水土”滋养的孩子,当然也各有长处和短处,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其实都是浅薄猥琐的表现。


李厚何


不一样?拉几个加拿大华人孩子混在中国孩子之中,你看得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加拿大的?


KevinSu155841056


很简单的原因 :成长的环境不同,一个在加拿大成长,一个在国内成长,越成长越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