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河西走廊以西还有条“河西走廊”,不过,今天那里已不属于中国了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楚河

。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河流。源出泰尔斯凯山和吉尔吉斯山,由朱瓦纳雷克和科奇科尔河汇合而成。长1,067公里。流域面积6.25万平方公里。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后河谷展宽。出博阿姆峡谷折向西北流,经楚河盆地和穆云库姆沙漠,逐渐消失于阿希科利洼地中。

那么,我们现在要说的楚河河谷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人们把两边夹有山地的河流经过之处称为河谷,楚河河谷指的就是楚河中游,在昆格山吉尔吉斯山两山庇护下,楚河的流经之地。河谷呈东西走向,长200公里,最宽处80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由于河谷沿途的风景风物都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很像,所以地理学家又将它称为“小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以西还有条“河西走廊”,不过,今天那里已不属于中国了

在这条河谷里,人们能直接将这里与中国古代史籍中联系起来的即是昆格山。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东南部,属北天山山脉,在伊塞克湖的北面,长280km,最高峰海拔4770 米。“昆”这个字很有意思,《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臣(张骞)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这里说的乌孙王号称“昆莫”,或者乌孙族自号“昆”,他们是“昆人”。比《史记》更早一些的是先秦的典籍,称“昆”为“昆戎”、“绲戎”、“混夷”,如《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 是故汤(商汤)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昆人)。”

毫无疑问地,昆人应该属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部落,他们都应该是西王母国的子民。大约在汉代的时候,他们就被称为塞人了,包括上面说到的乌孙族。上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乌孙人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更多的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人是东伊朗族塞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人,亦称塞人)的一支,声称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然而,当塞人或者昆人在中国的古籍里站成风景时,我们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辩白,尽管按照中国古籍的说法,昆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

这是楚河河谷与中国最早的人文源渊。

河西走廊以西还有条“河西走廊”,不过,今天那里已不属于中国了

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该国的政治、经济、交通、科教及文化中心,亦在梦河河谷里。这座城市最早的雏形,曾经是天山古道的一个驿站。天山古道,全长2500公里,是连接中亚草原与中国西北沙漠的捷径,也是最为险峻的古代山路。

正是这条古道给了楚河河谷灵魂,人类文明也从这条古道上走来。

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经一批又一批地在这条古道上踌躇西行,经过楚河流域之后,抵达到西域各国。

最有名的是唐僧。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

河西走廊以西还有条“河西走廊”,不过,今天那里已不属于中国了

《大唐西域记》中说:“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氷。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覩。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唐僧他们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轮台,入屈支国(龟兹,今轮台,库车县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禄迦国(阿克苏),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苏境内乌什城西部的天山别迭里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凌山山口即出今中国境。又经七昼夜翻越险峻的冰山,唐僧从高昌带来的小徒弟有两个已经死了,由高昌王麴文泰派来护送取经的兵卒也被“冻毙十之三四”。随后,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称热海)。

河西走廊以西还有条“河西走廊”,不过,今天那里已不属于中国了

这要比翻越真正河走廊的门户乌鞘岭艰苦多了。《佛学大词典》是这样注释凌山及相关地域的:(凌山)位于新疆乌什之北,天山之穆杂尔特岭,其地约在今之拔达岭(Bada)。玄奘三藏赴印度时曾经过此地。凌,乃冰之意。据西域见闻录卷一载,伊犁与乌什交於穆肃鲁塔班,其山皆冰,望之如银,为南北之冲衢。玄奘三藏由伊吾(哈密)至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过天山之北向西进,应高昌王麴文泰之请,改变路线,经由南道,滞于龟玆国六十余日后,于阳春四五月之交翻越天山,此路之难行不逊于横断敦煌、伊吾间之沙漠。山之出口处有伊斯库尔湖(Issik-kul,即伊塞克湖),土语乃“热海”之义,以湖水含有盐分,故不结冻,而非真热。

到达伊塞克湖,就算真正进入了“小河西走廊”。在汉唐的历史上,这里最有名当属碎叶城了。为什么会叫碎叶城呢?这是因为楚河还有一个名字——“碎叶水”。其流域原属于中国,更早的名字叫“塞河”

。西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驱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锡尔河一带后,改塞河为“楚河”,筑城驻守名“楚”(以“楚”为名皆因当时将士多楚人之故)。自此,锡尔河以东喀尔齐斯河以西广袤的土地(史称两河流域)就长期置于历代中国王朝统辖,到清末被沙俄割占。

河西走廊以西还有条“河西走廊”,不过,今天那里已不属于中国了

河流名称的变化分明也可以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些标志性的记忆。

不变的是,碎叶城的辉煌源于地理位置,它正好位于亚洲的十字路口上。从中国来的丝绸之路,无论是北道还是南道,都会在碎叶城交会,顺着楚河河谷西去,丝路从此南北,分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当然,如果从此沿着锡尔河北岸往西北走,可以通往哈萨克及南俄草原;向南转折,则是进入泽拉夫善河流域的绿洲群。而若从这里越过兴都库什山,经阿富汗即可直达印度,或者绕过咸海、里海,西去波斯、阿拉伯、罗马……

走廊,分明是专为“走”而设的,汉唐中国曾从这里走向更远,把世界都连接了起来。(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