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激情的歲月》故事梗概

《激情的歲月》講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青年科學家們克服重重困難,紮根戈壁,奉獻青春,投身兩彈研發的故事。以小切口、小人物、大歷史、大情懷講述1949-1978年之間的中國歷史變遷,通過那段激情歲月裡的艱苦創業,折射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國家命運。

《激情的岁月》故事梗概

《激情的歲月》海報

1955年,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新中國的建設迫在眉睫,身處他鄉的中國知識分子中掀起了一股歸國熱潮。留美物理學教授鍾培林,留蘇深造的王懷民、何吟薇夫婦和黃凱華等物理人才克服重重阻力,輾轉踏上歸國之路。軍人陶志綱從前線歸來,在前門火車站,他敏銳地發現了一夥意圖搶奪資料的特務,及時化解了危機。然而何吟薇卻因特務衝撞,難產去世,將新生的小振理託付給了護士楊佳蓉。王懷民悲怮不已,決心加倍努力,懷著兩人共同的理想投身新中國建設。楊佳蓉為此事受到處分,還要承受王懷民的誤解,可她信守承諾,無微不至地照料著振理。就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誕生了。

1958年,為了研製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特機研究所(A所)成立。鍾培林、王懷民、黃凱華,還有哈工大講師彭雄飛、剛剛回國的鐘培林之女鍾心等科研人員在此集結。而陶志綱成了A所保衛處處長,身為鐵血軍人卻為一幫“酸臭書生”當“保姆”,陶志綱對這幫科學家處處看不順眼,尤其是“冷漠無情”的王懷民和“資產階級小姐”鍾心。大家知道自己的研究任務後情緒都萬分高漲。蘇聯派來援助專家,卻對核心資料守口如瓶,承諾援助的原子彈模型也遲遲不兌現,研發幾近停滯。懷民等人心急如焚,悄悄成立了自主研發小組;鍾培林奔赴羅布泊,同戰士們出生入死,為第一顆原子彈選擇合適的試爆地址。

1959年,專家團撤走,A所一片低迷之際,林安城教授專程趕來,轉達了中央要自主研發原子彈的決定,科學家們深受鼓舞,決定自力更生,原子彈事業開始了自主研發之路。首要難題就是理論設計方案:王懷民帶領的“內爆組”和黃凱華帶領的“槍式組”同時展開研究,公平競爭。“槍式”組一度春風得意,可關鍵時刻,黃凱華髮現了“槍式”的致命缺陷,毅然倒戈支持“內爆式”。黃凱華坦然接受了失敗,而與書店店員江水寧的邂逅,則讓他重新開始了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楊佳蓉也被調到A所醫務室,並投身核防護事業,與王懷民之間的情意也在也在慢慢生長。彭雄飛對鍾心心儀已久,表白之際,“未婚妻”李彩蘭卻“千里尋夫”,找上門來……

爆轟實驗成功後, A所同志們開始向西部基地搬遷。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酷的時刻,物資緊缺、環境惡劣、天災頻發。上級機關派方明將軍帶隊前往西部基地,進行“兩年規劃”的實施情況調研。事關原子彈事業存亡,科學家們全都被調動起來,想向調研團證明自己,卻總是越忙越亂,適得其反。大家心灰意冷之際,方明將軍卻肯定了大家的努力和成果,他相信科學家們堅定的信念可以戰勝一切……原子彈事業保住了!

經過2年攻堅,原子彈鈾球加工成功,596在嚴陣以待下運往羅布泊基地。最後的總裝工作得以完成,王懷民帶領工人們突破了極端天氣的干擾,完成了最後的“梳辮子工作”。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1964年10月16日,中國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大家歡騰雀躍,又一鼓作氣地投入到氫彈和兩彈結合的研究中去,不久,這兩項偉大的事業也相繼取得了勝利。王懷民和楊佳蓉,陶志綱和鍾心也終於在同一天邁入了婚姻的殿堂。

1978年,科學的春天終於到來,王懷民卻因積勞成疾將不久於世。醫院裡,他用盡力氣,在民用核電報告的扉頁上寫下了他們幾個人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