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近年来,中国的父母对于传统的“中式教育”越来越反感,

这种中式教育代表的是纪律、服从、秩序、集体主义和唯分数论

与之相对的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快乐教育”理念,

认为孩子应该自由解放,不能做一个只会读书的考试机器,要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这种理念的洗脑下,

中国父母开始认为中式教育会抹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进而效仿西方的这种“快乐教育”。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有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快乐教育的本质,就把它用在自己家孩子的身上,

以为这样就能教出国外精英家庭孩子那种学习、运动、才艺样样行的牛娃,

——拜托,这怎么可能呢?

中式教育吊打英国娃

2015年,BBC拍摄了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为期四周的中国式教学。

四周之后, “中式实验班”的学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都会参加一场由第三方权威机构举行的考试,看看哪种教育方式下出来的孩子学习效果更好。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这五名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班级,班级的规模比一般英国学校要大很多,这体现了中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特点。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这些学生在实验期间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

从来没受过这种苦的英国学生懵逼了:原来中国的学生这么累啊!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尽管大多数学生不明白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而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记笔记,老师讲课的速度也很快。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活脱脱就是一个把一个中国本土的班级给搬到了英国!

很快,受不了的英国学生就开始反抗。他们故意在课堂上捣乱,睡觉,大声唱歌,还质问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你不是应该教我们怎么找工作之类的吗”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面对这些没法沟通的小恶魔,中国老师被他们气哭过,但很快,他们就找到了治他们的方法:

让英国校长出面进行调解;带着学生们包饺子、开班会;再不行,就祭出中国老师的法宝:请家长!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最终,这帮捣蛋鬼终于能够安安静静坐下来听课,还开始在课后主动讨论题目,一改以前的熊样,学习氛围欣欣向荣。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四周很快过去,英国学校的学生们参加了考试,当考试结果下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在实行中式教育的班级,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普通话三个考试科目中的分数都比对照组要高出8~15分,中式教育在英国学校大获全胜!

被骂惨的中式教育

结果令人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这部纪录片刚在中国播出的时候,收获的却是一片骂声,

许多网友都是在这种教育方式的阴影下长大的,看到后有种本能的排斥,

他们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教育,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而有趣的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英国,却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了中式教育的优点,

他们说:我宁愿在中国的学校上学,虽然他们管得严,但至少我能学到东西。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曾几何时,美国华裔蔡美儿在写出《虎妈战歌》的时候,遭受过比这更严厉的批判,

她在书中自述说,自己对两个女儿的要求极其严格,要求她们每门功课的成绩必须都拿A,每天必须练琴不能中断,不能和朋友聚会,不能晚回家;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许多人骂她“变态”、“奇葩”,说天底下没有比她更狠心的妈妈,甚至断言她的两个女儿心理绝对不健康,以后说不定会自杀。

但事实证明,“虎妈”的教育非常成功,七年过去了,她的两个女儿非但没有自杀,反而一个比一个优秀:

大女儿Sophia考上了哈佛的本科,从哈佛毕业后又考进了耶鲁法学院,今年刚从耶鲁毕业,同时还是美国陆军二级中尉;

同样在今年,小女儿Lulu也从哈佛大学的艺术历史系毕业,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在别人问起她妈妈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时,Sophia说自己的妈妈是一位能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母亲:

“假如我明天就离世,我会感觉我已把我的生命活出110%。为此我感谢你,虎妈。”

妹妹Lulu也表示自己现在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教育方式,还说自己将来一定也是一名“虎妈”,因为做一个要求高的父母不总是坏事。

为自己“正名”的中式教育

看到以上两个例子,许多家长又动摇了:

我们所批判的中式教育,效果居然这么好吗?

其实,如果让家长在“孩子的快乐”和“孩子的优秀”中选择,大概所有家长都会选择后者,

因为他们走过的路太多,他们知道童年的轻松快乐只是一时的,而优秀才是能让孩子在成年后少受点苦的本质,

如果自由散养最终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那么所有家长都会宁愿当个“坏人”,让孩子痛苦一点,多学一点。

而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越是好的教育,越不会让孩子感到自由。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我们推崇西方的快乐教育,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起了中式的教学方式。

奥巴马在2016年的演说中对中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大加赞赏,他说:

“美国的公立学校一直令世界羡慕,但是近年来,全世界似乎都在赶超我们,中国产出的工程师人数是我们的8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明天就会被超越。”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在中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为世界的进步和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综合素质也在一步步得到国际的承认。

在全球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项目中,中国学生一直表现不俗,在2015年的最新测试中获得了数学全球第6,科学全球第10,阅读全球第27的成绩,三项指标都高于全球平均分。

而在英国,真正的精英阶层教育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已经展现了中式教育的某些特点。

英国的另一部教育纪录片《学校交换:阶级差异》中,三名来自英国贵族私立学校沃敏斯特中学的学生和三名来自贝姆罗兹公立学校的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交换,互相到对方的学校中去上学。

在英国,私立学校培养着社会上层7%的精英人士,而且这些精英人士也会把下一代送入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就近分配进去的,这些学生中不乏叙利亚、伊朗的难民,甚至有人刚入学时连英语都说不明白。

这部纪录片详细地为观众展示了英国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别。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在我们想象中,西式的教育应该是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玩耍,

但是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培养社会精英的私立学校规矩多得吓人,宿舍晚上10点熄灯,早上7点起床,学生每晚9点必须要上交手机,否则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就会没有精力。

此外,学生必须要穿着统一发放的校服,女生不允许浓妆艳抹、不可以戴耳坠、不可以散开头发、头发不可以染成奇怪的颜色、不可以穿短裤。

反倒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不怎么管他们。学生打架了,老师只是拉到办公室里问两句,而不是实施真正的处罚措施;下午三点就放学,弄得平时五点才下课的私立学校学生不知道该干嘛去。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然而,在这种公立学校中学习的孩子们一接触到私立学校的学习氛围,并没有被严厉的校规吓住,反而迫切地想要留下。

来自公立学校的Brett说:“我好想留在这个学校上学。”

Brett的家庭条件一般,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不苦读,以后就无法养家糊口。

但是公立学校没有人督促孩子学习,它们与私立学校的差别不在于师资,而在于氛围,那里的学习氛围和私校严谨的学风简直是云泥之别。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Brett明白,自己一旦回去就又会陷入那种庸庸碌碌、不知未来路在何方的状态。

我们为什么必须强迫孩子?

只有最清醒的孩子,才会像Brett一样,宁愿不要能够随时和同学聊天的课堂和三点钟放学的悠闲生活,也要留在管理严格的私立学校。

因为“快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在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所著的《不平等的童年》中,揭露了快乐教育的真相:

“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层普遍实行协作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养’)。”

工人阶层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教养孩子,才只能无奈采取让孩子自由生长的方式,但凡是稍微有点理智的精英阶层,都实行的是严厉的管教制度。

在美国,只有为社会底层人民开办的公立学校才会实行所谓的“快乐教育”,老师不会强求孩子弄懂某个知识,每天带着小孩做做游戏,开开心心的,

因为他们培养的是最终只能进入社会底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需要刻苦学习。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两年前,美国华裔作家朱贲兰写了一本叫做《小战士:一个美国男孩、一所中国学校和全球竞争》的书,

在书中,这位从小接受美式教育的妈妈讲述了把自己的儿子Rainey送进中国公立幼儿园的故事,

在中国的幼儿园,这位美国妈妈见识到了中国幼儿园老师的权威,

Rainey从小不爱吃鸡蛋,朱贲兰一直没有办法让他老老实实把鸡蛋吃下去,然而有一天儿子回家,告诉妈妈老师给他强行喂了鸡蛋:他把鸡蛋吐了出来,然后老师又塞回他嘴里,这样两个回合下来,Rainey斗不过老师,只好把鸡蛋咽了下去。

朱贲兰为此感到惊讶,并亲自去和幼儿园老师交涉:

“在美国人,一般不强迫孩子吃东西。”

“那你们怎么做呢?”老师反问。

“我们说鸡蛋有营养,会让你有健康的骨骼和明亮的眼睛。我们会鼓励孩子去选择吃鸡蛋,我们会相信他们的选择。”

“然后呢?选了吗?”

“呃……不是每次都选。”朱贲兰还记得儿子上次反抗吃饭把牙都摔裂了一颗。

“他需要吃鸡蛋,他需要其中的营养,不吃也得吃!”老师说道。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这让朱贲兰感到无可奈何,但渐渐地,令她惊奇的转变发生了:

每天早上他会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早!会按时做数学练习;

可以自己准备好书包,把英语、语文和数学书,还有自己削好的铅笔整整齐齐地放进包里;

他开始担心迟到,也担心作业完不成让老师失望... 对师长和规则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更神奇的是,他已经能自愿吃鸡蛋了!

于是,美国妈妈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强迫式”的中式教育,也许它真的有某种优势?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的教育的确有很多弊病,它毫不温情的淘汰制度可能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它以集体为整体的管理制度让孩子没有自己的特色,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中式教育用逼迫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教给孩子规矩的传统,却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正如朱贲兰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也很难听进去家长苦口婆心的大道理,

孩子就像树一样,只有剪掉了多余的枝桠才能茁壮成长,如果任由他们自己发展,他们只会选择让自己开心的道路,而那条道路往往不是通往成功的。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虎妈”没有错,中国的老师没有错,被唾弃的中式教育也没有错,

聪明的家长,早就知道自己应该逼着孩子读书了。

看完这两部纪录片明白了: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掉入快乐教育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