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勇立潮頭歌大江——黃岡市黃州區合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勇立潮頭歌大江——黃岡市黃州區合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的一闋《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刻把人們帶到思接千載、奔湧萬里的浩瀚長江,帶到“故壘西邊”“江山如畫”的“三國周郎赤壁”——黃州。

黃州是黃岡市唯一市轄區,是黃岡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歷為王都、郡治、州衙、縣府,是鄂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4個街道辦、3鎮、1鄉、1個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管工業園區,137個村(社區),人口40萬,版圖面積363平方公里。是全國衛生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基礎教育名城、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東坡文化名城、中國書法城、中國十佳魅力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一年來,黃州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合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加快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建設首位黃州、首富黃州、首德黃州、首治黃州、首美黃州提供重要支撐。

勇立潮頭歌大江——黃岡市黃州區合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千年古城:大江東去盡風流

“黃州”之名始於隋開皇二年(582年),但黃州燦爛的歷史文化卻源遠流長。

位於黃州城北的螺螄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匯聚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青蓮崗文化、龍山文化、大溪文化、薛家崗文化、良渚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是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交匯地,開啟黃州歷史文明的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黃州併入楚國版圖。公元前255年,楚滅邾國,遷邾國君民於今黃州區禹王辦事處境內,封邾君為鉅鹿侯,築城而居,謂之邾城;秦置衡山郡,以邾城為郡治;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百越領袖吳芮為衡山王,定邾城為都城;西漢時期亦設衡山郡,邾城為郡治;三國時期,這裡爆發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

邾城是鄂東第一座有文字記載的侯國都城,是黃岡城市文明之根,歷經戰國、秦、漢、三國、晉5個朝代,毀於公元339年,計594年。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廢郡置衡州;隋開皇二年(582年)改衡州為黃州;唐宋時期,黃州以名邦稱雄江淮;元明清時期,黃州是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政治中心和軍事要地。

黃州是千年古縣黃岡縣的文化臍帶。1991年1月,黃岡縣改為黃州市;1996年5月,黃岡地區改為黃岡市,原黃州市分設黃州區和團風縣。

黃州是一塊紅色的土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共產主義小組在烽火山下成立;1922年春,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陳策樓村成立;陳策樓村走出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潭秋,是中共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之一。

黃州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創作巔峰之地和東坡文化發祥地。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以“一詞二賦”和“天下第三行書”建立的文學藝術豐碑,拯救女嬰和治療瘟疫所體現的仁愛情懷,以及隨緣自適的飲食文化和禪學思想,構成在困頓危絕中崛起的東坡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黃州自古名賢鹹至,勝蹟如雲。晚唐詩人杜牧任黃州刺史,寫下《赤壁》;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出知黃州,寫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在黃州知府任上,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唐代大詩人李白,南宋大詩人陸游、楊萬里、大詞人辛棄疾,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曾遊歷黃州,賦詩題詞。

黃州歷來崇文重教,人才輩出。始建於唐、盛於明清的考棚街,催生文武進士953人;方圓不過數里的堵城鎮葉路洲,考中順治狀元劉子壯和清末探花程明超。今天的黃岡中學,創造全國高中教育的神話,被譽為湖北省普通中學的一面旗幟、孕育英才的基地、培養國手的搖籃。

黃州民間文化多彩多姿。黃梅戲、楚劇、漢劇、京劇廣為流傳,形成四戲同源的獨特景觀;蘇東坡傳說、黃州牌子鑼、唐家渡舞龍、黃岡善書、黃岡民間繪畫、東坡飲食文化等列入國家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州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白潭湖、齊安湖、千葉湖等大小湖泊星羅棋佈;國家4A級景區遺愛湖公園次第綻放芳華,四季遊人如織;千年古剎安國寺享譽海內外,青雲塔頂朴樹年年披綠、令人稱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坡赤壁詩詞歌賦流芳千古,古色古香的亭閣樓榭掩映在翠綠叢中,即將重現“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麗場景;禹王城遺址積極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劃建設禹王城考古遺址公園。

勇立潮頭歌大江——黃岡市黃州區合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文峰黃州:同持彩練當空舞

940年前,“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

今天的黃州,勇立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潮頭,延續城市文脈,奏響激昂奮進的新時代樂章。

投資25億元,採遺愛湖形、景、物之靈氣,擷蘇東坡詩、詞、賦之佳句,集生態、休閒、文化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東坡文化主題公園——遺愛湖公園12景區全部建成對外開放,黃州實現從“文以城興”到“城以文興”的歷史性嬗變,讓市民鬧市之中樂自然。

投資3.1億元,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遺愛湖畔的高雅藝術殿堂——黃梅戲大劇院建成投入使用,以合理的票價設計吸引不同層次的觀眾,到黃梅戲大劇院看戲,成為黃州市民文化消費的新選擇。

自然精彩與人文情懷激情碰撞的智慧結晶——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建成開館,再現地質傳奇景觀,獲得中國地質博物館黃岡分館金字招牌,變身地學研究基地的科普殿堂,為黃岡打開一扇對外交流與形象展示的“大窗口”。

“堅持市區一體、區縣一體、城鄉一體、部門一體、社會一體,提高市區首位度,推進服務均等化,是我們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主要作法和成功經驗。”

黃州區政府副區長石玉豔介紹,區委、區政府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書、時間表、路線圖;財政部門按照公共文化服務支出責任,落實“三館一站”免費開放配套資金,上調年度新增圖書資金,安排示範區創建專項工作經費,整合省級項目補助、區級以獎代補和鄉鎮街道自籌資金,創新投融資渠道,支持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和數字化建設,加快推進區圖書館新館、劇場、全民健身中心建設;編制、人社部門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有減有增的要求,落實9名事業編制人員、9名以錢養事人員、9名公益性崗位人員。“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近年來,黃州投資1億多元,對區文化館、圖書館、老年人體育活動中心、李四光紀念館、李四光青少年科技館、陳潭秋故居紀念館進行全面維修改造,配備流動舞臺車、圖書車、數字閱讀機,增加圖書藏書量、圖書館外連通點,開闢少兒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設立農民畫館、非遺傳習館,在展陳中融入現代科技元素,建設網絡3D虛擬博物館(紀念館),市區公共文化輻射力明顯提升。李四光紀念館、李四光青少年科技館、區文化館、陳潭秋故居紀念館分別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校園藝術活動最佳組織單位、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剪紙《友誼長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16幅農民畫、2幅國畫分別入選聯合國畫展和芬蘭中國民間藝術展。

加強文化館分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綜合文化站、城鄉文化廣場、百姓舞臺、公益電影廣場、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建設,建成9個文化館分館、146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62個文化廣場、85個百姓舞臺、10個城區公益電影廣場、137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赤壁街道、南湖街道、黃州火車站經濟開發區綜合文化站達到國家二級站標準,禹王街道、東湖街道及路口鎮、堵城鎮、陳策樓鎮、陶店鄉6個綜合文化站動工新建。一個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於一體的“15分鐘文化圈”率先形成。

與此同時,引進萬達影城、耀萊成龍、奧康興匯、雅圖銀興、大地數字影院等一批現代放映企業,組建14家民營演出院團,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

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方面,堅持市區一體共建“書香黃州”,紮實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打造“激情新黃岡・歡樂大舞臺”“社區大家樂”“鄰里一家親”“廣場舞展演”等特色文化品牌。全區組建廣場舞隊、腰鼓隊、蓮香隊、秧歌隊、龍燈隊、健身隊、扇子舞隊、太極拳隊、戲劇票友會等各類文體隊伍2000多支,隊員22000多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集中報道黃州廣場舞持續健康發展經驗。

“今年五十九呀,明年五十八,越跳越年輕呀,越活越開心!”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遺愛湖波光瀲灩,歡快的樂曲《黃州俏大媽》在湖濱廣場響起,36位黃州大媽身穿黃梅挑花織成的大紅舞衣,手拿黃梅挑花八角巾,跳起俏麗多姿的廣場舞。

《黃州俏大媽》是黃州原創廣場舞作品,曾榮登央視《舞蹈世界》,亮相中國藝術節,並在第十二屆全國健身交誼舞錦標賽中一舉奪魁。

活躍的群眾文化生活和豐富的文化產品供給,是黃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重要成果。

古城黃州的文化天空群星璀璨。

勇立潮頭歌大江——黃岡市黃州區合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首美之區:好竹連山覺筍香

“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是東坡詩詞裡的黃州;

“賞不夠黃州美景花爛漫,聽不夠赤壁江水撥琴絃”,是黃梅戲《東坡》唱詞裡的黃州;

“多情大別山,風流看黃州,這樣的勝景天下哪裡還有”,是歌唱家劉和剛歌聲裡的黃州。

然而,曾幾何時,旅遊資源富集的黃州陷入過境遊、半日遊窘地。遊客大都慕東坡赤壁、安國寺之名,匆匆而來,匆匆而去。

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過程中,黃州堅持“文化立區、旅遊活區”戰略定位,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打造鄂東都市休閒旅遊目的地,創建國家級東坡文化休閒度假區。古城黃州新韻2日遊、東坡文化美食2日遊、酹江月·天堂景2日遊入選2019黃岡十大精品旅遊線路。

歷史文化是黃州的底色。觸摸歷史文化,發展研學旅遊,是黃州在文化旅遊上打出的第一張好牌。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戰略部署,黃州以禹王城、螺螄山、宋城、明城遺址和東坡赤壁風景區、安國寺風景區、博物館(紀念館)為重點,打造歷史文化旅遊片區,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監督的主體責任,推動文物旅遊向文化旅遊、研學旅遊邁進。

行走在黃州歷史街區,龍王山、東坡赤壁、漢川門、文廟、考棚街、安國寺等主要景點與景觀映入眼簾,視線通廊得到較好保護,東坡美食店、文化客棧、文創概念店、手工作坊等目不暇接,懷舊與新潮相融,別具風情。

勇立潮頭歌大江——黃岡市黃州區合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紅色文化是黃州的靈魂。追尋紅色記憶,發展紅色旅遊,是黃州在文化旅遊上打出的又一張好牌。

在黨的一大代表陳譚秋的誕生地陳策樓鎮陳策樓村,完成全國第二批紅色旅遊重點項目陳潭秋故居紀念館擴建工程,建設陳潭秋故居遊客服務中心、環村旅遊公路和銅像廣場、宣誓廣場、獨尊亭、玉蘭園、紅色銀杏園、澄潭公園等景觀,打造紅色文化旅遊片區。積極推進陳策樓村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原址恢復重建,更好發揮陳潭秋故居紀念館黨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廉政教育功能,增強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良好的自然生態是黃州的顏值。黃州文化旅遊成績單不斷刷新,打出第三張好牌:利用自然生態, 發展休閒旅遊。

“以濱江森林公園為重點,建設濱江旅遊片區;以遺愛湖風景區為重點,建設濱湖旅遊片區;以齊安湖農莊、東方園林、春陽、千葉湖、駿源、蝴蝶蘭基地等生態休閒示範產業項目為重點,建設現代農業旅遊片區。”黃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楊平安說,“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濱江、濱湖、現代農業五大旅遊片區一線串珠,黃州形成全域旅遊新格局。”

幾天前,武漢市民石曉麗被“大別山水好風光,24分鐘到黃岡”的宣傳語吸引,懷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坐城鐵來到古城黃州。

沿著蘇東坡的足跡,聆聽著東坡詩詞歌賦,感受大洲竹影的清幽靜雅、千葉湖休閒農莊的湖光水色,就如同徜徉在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沒想到離武漢這麼近,有如此美麗的地方!”石曉麗在朋友圈上發出由衷的讚歎。

黃州這片美麗的土地,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成為高頻打卡地。今年元至7月,黃州共接待遊客2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億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千年古城、文峰黃州,正煥發出城市的青春活力,“雄姿英發”,凝聚成一幅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水墨畫卷!

(李青松 夏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