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人文古蹟裝點美麗山水,

惠城三塔見證歷史變遷。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從左往右依次是文星塔、四洲塔、文筆塔。來源:卡卡、fanbiao

之前,文明君對最負盛名的“惠城三塔”作了推送,詳細介紹了惠州市區泗洲塔、文筆塔、文星塔的建造歷史和發展變遷,這些惠州的人文古蹟引起讀者很大興趣和廣泛關注。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其實,惠州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除了“惠城三塔”外,還保存了不少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古塔。比如位於惠東平山的青龍潭塔、位於博羅石湖村的凌雲閣塔、位於龍門的水西塔等,這些古塔是惠州古代建築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和反映了惠州不同時代的歷史,傳承著惠州的文脈,隨著歲月的沉澱,歷久而彌新。

惠東平山青龍潭塔

距今300年曆史 原塔基礎原貌保存

青龍潭塔位於惠東縣平山街道青雲社區西枝江畔,又名青龍塔等。近日,記者來到青龍潭塔。塔前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惠東縣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潭塔遺址”。走進塔內,腳下的鋼化玻璃尤為引人注目。透過玻璃,可以看到一個六角形的寶塔原地基。塔內有樓梯可通往各層,每層都設有窗戶,呈方形、圓形或葫蘆形。每上一層,站在窗戶邊往外看,都有不一樣的感覺。登上第7層向四周眺望,西枝江兩岸風景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據《惠州名跡薈萃》介紹,該塔始建於清中期,原為磚木結構樓閣式風水塔,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惠州府志》和乾隆四十八年的《歸善縣誌》對其均有所記載。據考證,原塔建於清初,主要由塔基、塔身和塔剎3部分組成。平面呈六角形,邊長3.6米,共7層,內設木樓梯可登頂。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塔磚被撬取,造成結構性破壞,在上世紀50年代,原塔倒塌。

2006年,惠東縣發動社會各界集資,按其舊制在原址重建並命名為“青龍潭塔”,2009年竣工。重建後的青龍潭塔塔基為大理石,雕欄石砌,高約3米,塔內中空。塔基正中為塔體,塔身完全用青磚砌築,共有7層,高約40米。每層六個塔角向上挑起,美輪美奐。

現青龍潭塔正門朝惠東縣城方向,為大理石柱門框,門楣刻有陽文鎏金大字“青龍潭塔”四字,底層塔基地板為厚實的鋼化玻璃,可看到塔基裡面長滿的鐵芒萁。塔室沒有柱子,淨空較高,寬敞透亮。每層有五個窗戶,呈方形、圓形或葫蘆形,變化各異。樓梯沿著室內牆壁旋轉,逐層相通。遊人可扶著實木樓梯欄杆,拾級而上,登高遠眺。

 重建後的青龍潭塔成了惠東又一名跡名片。同時,為研究地方人文歷史、民俗風情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一定的價值。有關部門在重建青龍潭塔的同時,將原塔基礎原貌原地保存,放在新塔底層,供遊人參觀。2003年,惠東縣政府將青龍潭塔舊址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東梁化星湖村文昌閣塔

惠東唯一清代古塔 為樓閣式結構

星湖村文昌閣塔位於惠東縣梁化鎮星湖村梁化河上游,該塔名曰“文昌閣”。據《惠州府志》記載,“文昌閣”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為樓閣式塔。該塔由磚、石、土構築,塔身呈六角形,高三層,通高約15.5米,東面設拱卷門,內設木梯繞壁而上,二、三層開始逐層向上分收,分別在東面開拱卷形和圓形窗,其餘五面均開有規形窗。外牆各層之間以稜牙磚挑疊澀出簷,六脊盔形頂,塔剎頂端置寶葫蘆,塔底面積約27平方米。二層窗額灰塑黑色行體“文昌閣”三字。

文史資料介紹,文昌閣據傳為鎮河之塔。文昌閣在梁化河上游的甘竹河甘竹橋左側300米處,塔門正對著甘竹河。在清代康熙年間,梁化遭遇了一次特大洪災,導致當地群眾損失慘重,當時由於水利建設技術不發達,人們便建了這座塔,以祈求將洪魔鎮住。從古塔的地理位置上分析,這種傳說有一定依據,因為它處在梁化雞籠山河的大河水與梁化林場的小河水的交匯處。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走近古塔,只見塔頂長著些許小樹、野草,第一層的部分飄簷已被毀掉。據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文昌閣遭到人為破壞,但由於該塔牆體堅實,只毀掉了一些飄簷和塔內的木棚。

目前,文昌閣塔是惠東縣延續保存下來的唯一的清代古塔,對研究當地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和塔樓建築藝術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1978年,文昌閣塔由惠東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城橫瀝蔗埔村文筆塔

惠州現存較完整古塔之一 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蔗埔村文筆塔位於惠城區橫瀝鎮蔗埔村。建於清代,塔平面六角形,三層樓閣式青磚構築。高14米,分三層,每層高4.13米,塔基邊長2.3米,牆厚1米。北面開一門,高1.9米,寬1米,門柱用麻石條建造。塔簷用磚疊澀出簷,簷角上翹。二、三層每面上部各闢一個小窗,塔頂為六角攢尖,上施覆缽、琉璃寶珠組成塔剎,現塔腔原構已毀。其時蔗埔村人中功名者接二連三,文運大開,鄉人為彰其跡,建塔紀念,旨在興文引祿,保佑本地讀書人功成名就,青雲直上。

蔗埔村文筆塔保存完好,是惠州現存完整的古塔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2004年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博羅橫河石湖村凌雲閣塔

建於清道光年間 保留較為完整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石湖村凌雲閣塔位於博羅縣橫河鎮石湖村,該塔坐西向東,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塔高21.7米,為四層密簷磚式結構,平面為六角形,每層均有青磚疊澀五層,塔簷厚重,塔身逐層遞減,塔門上方鑲嵌“凌雲閣”三字,落款:“道光戊申年孟名穀旦如蘭社同人”。門兩邊還有一副對聯,塔頂置琉璃瓦,蓮花座上有三隻串珠瓷器葫蘆造型,裝飾簡潔。該塔二、三層開三門,作拱形狀,塔內每層均有木樓板,有旋木梯可登塔頂,從地面到塔頂,用絲繩將銅錢串成一柱形,起避雷功用。由於樓梁、樓板、樓梯被破壞,絲繩陳腐,銅錢散落,塔內舊貌不復。凌雲閣塔南臨溪河,北依關帝廟(已毀),旁有一棵蒼勁的古樹,四周風光綺麗,是目前博羅縣內保留較為完整的清代古塔之一。1985年,石湖村凌雲閣塔由博羅縣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龍華水坑村文筆塔

處在城堡大院中 是水坑村標誌性建築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水坑村文筆塔位於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外,又稱“文明閣”。《惠州名跡薈萃》介紹,該塔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嘉慶年間(1814)曾有修葺。塔為三層樓閣式磚塔,平面六角形,塔高18.5米,塔門高2.88米,寬1.1米,首層塔門上陰刻“文明閣”篆體紅砂岩石匾額。該塔內各層面積基本一致,塔身逐層縮小,整個外形下大上小呈筆狀。塔身窗口鑲鏤空幾何圖案的綠陶件,塔內設木樓梯、木扶手,可上頂層,登塔遠跳。

塔前置三進深的附屬建築。一進為硬山屋頂,左右設房。二進前為小坪地,坪地左側置一口平面圓形的水井,門內正中設木隔屏風,已毀。門內右邊牆壁上刻清嘉慶十九年(1814)維修文明閣建築的捐銀芳名碑,左右為廊通三進。文筆塔和附屬建築的周圍砌牆,圍牆四角置兩層高的碉樓,圍牆內壁置跑馬道,跑馬道之下為藏身洞,圍牆、洞壁均設鬥式的射擊孔,圍牆、碉樓外原有壕溝,四面環水,有吊橋置頭進中軸線的大門上,現已無存。該塔塔內木樓梯、木扶手已倒塌,塔前附屬建築的天面行角和瓦都不同程度破損。

文筆塔是水坑村的標誌性建築,該塔處在城堡大院的中間,整個塔如同一支指向青天的筆。該塔於1986年6月由龍門縣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4月被錄入《廣東名勝古蹟辭典》。

龍門縣城水西塔

1994年重建 具有典型明代風格

水西塔位於龍門縣城東南部塔山公園。據史料記載,水西塔建設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至萬曆三十八年建成(1610)。原塔毀於1970年,1992年7月奠基重建,1994年正式落成,重建的水西塔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現以水西塔為中心建成了塔山公園。


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瞭解多少?

水西塔。惠州日報記者謝磊 攝

復原的水西塔平面為八角形,鋼筋水泥框架結構,外觀七級,塔內連暗層共13層,總高即地面至銅針高度為43.71米,塔體呈朱白色相間。塔首層東面開1塔門,2層以上東西南北面各置1拱門,其餘各面都是些假門。樓梯與其他古塔相似,都是從首層塔門右壁中間穿壁而上,每面塔簷上、下以狗牙磚疊澀出挑,中間置黃琉璃瓦、瓦當、滴水。簷角向上微微翹起成尖狀,簷角下懸共吊56個銅鈴。白天,水西塔巍峨壯麗;晚上,塔身燈光閃亮,猶如“燈塔”。

文史專家:惠州古塔體量適中 與周圍環境交相輝映

廣東現存的古塔中,風水塔佔大多數,其中尤以明萬曆年間修建的最多。惠州建塔也不例外,惠州人熟知的泗洲塔是在明代重建的,文星塔也是建於明代,且都是萬曆年間的事情。那麼,惠州的古塔有什麼特點呢?

惠州文史專家吳定球說,古塔除了有佛教的元素以外,還包含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裡面的。除了振興人文,惠州的古塔也是一個航標,起著導航的作用。“凡是有塔有廟的地方實際上也是一個航標,當年第一發現文星塔被拆掉的是飛行員。”

每一個時代的建築都有那個時代的特點,惠州的古塔也有自己的時代風格,惠州的很多塔一看就有明代的風格。吳定球說,惠州城區的古塔地點比較集中,以前在惠州的府縣兩城,從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惠州的古塔。其次,惠州的古塔體量適中,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跟周圍的環境交相輝映,很符合人們的審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