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前方到站:南湖。”​

好像每座城市都有个南湖,这个地标性的名字大概是你周围“张伟”一样的存在。

而我们说起南湖,总爱从“吃”说起。

面条也好,烧烤也好,只要说到好吃的,怎么也绕不开这个地方。

“前方到站:南湖。”​


以福园街为中轴线,烧烤扎堆的文体路,面馆一条龙的南湖东路,还有走两步就能撞见一家烤鸭店的水西门大街...

这些慰藉口腹的美味,在南湖遍地开花。无论白天黑夜,轮流交替。仿佛踏进这片土地,风里都带着人间百味。

“前方到站:南湖。”​


于是南湖在大部分人眼中,只剩下砂锅面条烧烤,还有那辆飞奔的13路。

美食的记忆点太强大,以至于太多人忽略了这里的传奇。

南湖的美食

吃货圈顶级流量


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南京有着很快的生活节奏。

但在南湖,这个规则并不存在。

“前方到站:南湖。”​


作为南京美食届的“扛把子”,“吃得好”是南湖人的第一宗旨。

一碗皮肚面下肚,辣得大汗淋漓的早晨,不止属于南湖带着孩子遛圈的老人,也属于在周边写字楼埋头办公的青年人。

“前方到站:南湖。”​


莫愁新村的鸭血馄饨开了二十余年,从门头看上去一点都不起眼,但香味扑鼻的辣油和薄如蝉翼的馄饨,总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

“前方到站:南湖。”​


“前方到站:南湖。”​


胖子砂锅未到中午就在门外摆起了简易餐桌。

一碗砂锅端上桌,汤头随着热锅翻腾,氤氲的热气中卤的正好的牛肉散发着令人垂涎的光泽。

“前方到站:南湖。”​


“前方到站:南湖。”​


鹦鹉香辣鸭颈虽然只在墙里露了个小小的门头,但仅限早餐供应的辣糊汤和经常卖断货的鸭脖总能让一些老饕“争破了头”。

“前方到站:南湖。”​


13路底站的那条街,到了饭点便被各个电动车塞满,外卖平台的骑手纷沓而至,等待着一单又一单的下达。

“前方到站:南湖。”​


“南湖人的心里,住着一个美食城。”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在这里,美食的诱惑远远大于一切。

“前方到站:南湖。”​


早晨的皮肚面,晚上的小烧烤...

36℃的高温天如何?排队的人太多又如何?

对于南湖人来说,吃都吃的没滋没味,怎么能活的有滋有味。

“前方到站:南湖。”​


南湖小区

老南京的聚集地


撇开美食在南湖走一遭,也能发现不一样的老南京。

“前方到站:南湖。”​


南湖是江水西移留下的自然湖泊。因位于莫愁湖以南,故而得名。

围绕这片水域而形成的南湖小区,最早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当时为了解决回宁知青的住房问题,以及安置部分房屋拆迁的城南居民而建。

所以住在南湖的人,大多数都是老南京人。

“前方到站:南湖。”​


整个南湖住宅区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由艺苑村、电站村、东升村、玉塘村、利民东村、文体村、育英村、利民村、蓓蕾村、康福村、茶亭村、车站村、迎宾村、湖西村、沿河村等大大小小二十余个社区组成。

不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住宅小区,也是单体项目最大的民生实事工程。

“前方到站:南湖。”​


整个住宅区除了商超、菜场、银行等服务设施外,生活配套也一应俱全。

小学三所、中学两所、医院两所、邮局一个、公交总站一处、煤气站一处、消防中心一处...

“前方到站:南湖。”​


区域配套的完备程度以及人口数量几乎可以用“小城市”来形容。

因此在南京,你很容易碰上一个“住在南湖的”。

“前方到站:南湖。”​


学校也好,公司也好,只要有人说一句“我住南湖哎”,立刻就能引起一群南京人的相互认亲。

“我以前住二道埂子”,“我laì家就在电站村”,“我小学上的南湖一小”“南湖一中还是我母校呢,现在那边变成职高了”...

“前方到站:南湖。”​


南湖之大,让南湖人“聚是一团火,散成满天星”。

而土著的扎堆,则让南湖的大街小巷中,无处不存在着浓浓的老南京生活气息。也让一些曾经的味道和手艺在这里得以延续。

“前方到站:南湖。”​


开了二十年的皮肚面馆、家楼下的裁缝店、小区门口的修车铺...

这些在今天的老城南也不一定常见的景象,却在地处河西、寸土寸金的南湖随处可见。

“前方到站:南湖。”​


在南京,很少有一个地方可以像它一样,拥有着如此庞大的居住人口,同时又有着如此绵延深厚的“老南京范儿”。

很多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搬来了南湖,便从此扎根在这里。

“前方到站:南湖。”​


南湖人习惯了南湖的生活,同时也延续着南湖的生活。

南湖的生活

在如今已很难见到


在南湖,总能看见一种中国式的生活轨迹。

“前方到站:南湖。”​


老一辈的人喜欢起个大早,去南湖公园晨个练遛个鸟,再到菜场逛一圈。

“前方到站:南湖。”​


10块钱3把的鲜嫩芦笋,早上刚送来的新鲜河虾,买回家烧烧弄弄,到点去学校给孙子孙女送饭。

“前方到站:南湖。”​


下午了就带着茶杯跑去南湖广场,要么撑起桌椅,三五一堆地潇洒打牌。要么聚在一起,掰着指头说历史谈时事,说累了喝口热茶眯一会儿。

“前方到站:南湖。”​


中年人们则更偏爱“老城南”的生活方式,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前方到站:南湖。”​


想开荤的时候就去路口的李荣兴要一两锅贴,就着小酒吃碗雪菜面。下午去华新池或者文泉泡个澡,然后蒙上头睡一觉。

“前方到站:南湖。”​


快到晚饭点的时候,回家路上带半个鸭子,悠悠闲闲又是一天。

“前方到站:南湖。”​


年轻一辈的人则从小玩着第五幼儿园的滑梯长大,读过了南湖一小、二小、三小,再升到南湖一中、二中。

“前方到站:南湖。”​


“前方到站:南湖。”​


下了课去南湖公园的轮滑场打球,周末了去五洋旁边的肯德基开个餐,再想跑远一点就坐着13路去五台山走一圈。

“前方到站:南湖。”​


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不失温馨。

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在这里结成了圈。循环往复,年又一年。

“前方到站:南湖。”​


这样的悠闲,只属于南湖人。

南湖的未来

等一条7号线


在河西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南湖也悄悄发生着蜕变。

“前方到站:南湖。”​


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常去的南湖电影院,现在装修一新,变成了大华大戏院·南湖影城。

不知道故地重游,还找不找的到儿时第一次带上红蓝眼镜看4D电影的震撼。

“前方到站:南湖。”​


原来是邮局的文体路路口,一座威武气派的美食城拔地而起。

门口的立牌上打着某某商家入驻的标语,与周围的“苍蝇小馆”一比,显得格外洋气。

“前方到站:南湖。”​


南湖东路上,除了老牌的百花烟酒店和柯达照相馆以外,只剩下一家元祖还勉强称得上“老字号”。

“前方到站:南湖。”​


“前方到站:南湖。”​


曾经的南湖人盼着公交多开几条线,如今连地铁7号线也盼来了家门口。

“前方到站:南湖。”​


南湖在变,南湖又好像没有变。

在这里,你很少看到步履匆匆的行人,多的是一边散步一边享受的“生活家”,精打细算和悠然自得在此达到奇妙的统一,蒸腾出毫不抽象的烟火气。

“前方到站:南湖。”​


岁月就在这般月月年年好时光的期盼中,缓缓流淌。

“前方到站:南湖。”​


街角的小店里,袅袅热气从冒着红油的面汤中升起。

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皮肚,嗦着烤鸭,守着地老天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