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文|江徐


作家木心說:“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我想是因為,陶公詩篇中蘊含的恬靜、閒適、詩意以及田園風光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並且,庸庸俗眾不敢像他那種,按照自己心性選擇適合的生活方式。

也有少數人,去蕪存菁,做回自己。比如北宋隱逸詩人:林逋

林逋富有才學,通曉經史百家,有人勸其出仕做官卻被謝絕,因為他對自我有清醒的認知:“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得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林逋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婚姻生活,志趣也不在追名逐利,面對青山綠水時,他才覺得身心舒泰,情誼相宜。

於是,他按照自己“恬淡好古、弗趨榮利”的心性,選擇了一種與主流社會相悖的生活方式:棄覺塵俗,歸隱山林。

在江淮漂泊中結束青年時代,四十歲開始,林逋隱居於杭州西湖的孤山。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餘。

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

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這首《小隱自題》相當於一幅生活縮影。竹林深翠,環繞茅廬,四周環境甚是清幽。仙鶴閒散,靜靜地站在水邊,蜜蜂也顯得懶憊,疏於採蜜。林逋身體不適時,書也不看,田也不下,倒是喜歡欣賞古人的畫作,畫上都是漁樵耕讀的情態。

幾十年後,蘇軾來到杭州任職,他遊覽西湖,登樓飲酒,俯望著杭州的優山美地,不禁感慨:“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想必蘇軾那一刻有想起林逋。蘇軾對這位詩壇前輩很是敬仰,雖然生年交叉,未能相見,卻在讀過林逋詩作後夢見他的炯炯目光:“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兩人都有歸隱夢,不同之處在於,蘇軾一輩子渴望歸去,卻一輩子走在路上。

林逋在孤山馴養了兩隻鶴,平日關在籠中。他喜歡駕一葉扁舟,遊西湖,訪寺廟。如果有人登門,童僕先請客人進屋入坐,然後開籠放鶴。林逋見鶴,便知有客來訪,於是划船歸來。

林逋還在孤山上種梅。史書上記載,他種梅三百多株,既是用來觀賞,也通過實售提供日常開銷。

不止種梅、賞梅,他還寫梅、畫梅,因此對梅獲得全面細緻的瞭解。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在林逋多首詠梅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與那些爭奇鬥豔的百花不同,梅選在“眾芳搖落”的冬季綻放。梅的美姿,會讓白鶴、粉蝶這些自然精靈自愧不如。梅姿的“疏”,梅香的“暗”,被林逋看見,映上心扉。而且,他將梅至於清水與明月的背景下細細欣賞,慢慢品味。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十四個字,字字珠璣,又連串成動態的畫面,也是觀者的心境,詩意盎然,唯美至極。

天下熙攘,要麼為利,要麼為名。林逋確實是個異數,他自甘貧困,因而不謀利,他也安於無聞,所以不追名。所作詩畫,都是隨作隨棄,有人建議他將詩作摘錄下來留存後世,林逋卻回應:“

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隱匿在林泉,與自然為伍,從不在意身前身後名。這是林逋的通透。

怎樣才算堪破虛名,活在當下,林逋為世人做出了一個榜樣。

我們應該感謝那位暗中抄錄詩作的有人心,才有幸透過林逋的視野與遐思,賞四季西湖,覽孤山幽景。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春天,西湖水碧青,好似僧人的眼珠,孤山濃郁,就像出家人的頭頂。“春水淨於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

夏天,躺在石上午睡,感覺無比清涼,手倦拋書無夢長。“石枕涼生菌閣虛,已應梅潤入圖書。”

秋天,山水相映,霧氣迷濛,乘興而行,在竹林深處遇見一座寺廟,內心一陣喜悅。“水氣並山影,蒼茫已作秋。林深喜見寺,岸靜惜移舟。”

冬天,乘船遊西湖,忽遇大雪,浩浩蕩蕩地飄灑下來,令人甚是興奮。“浩蕩彌空闊,霏霏接水濆。舟移忽自卻,山近未全分。”

林逋自覺地孤棄了紫陌紅塵,轉身向另一個清貧幽靜、閒適自在的自然家園。在這裡,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性,按照時令的變化而度日。養鶴、種梅、賞梅、喝茶、飲酒、彈琴、採藥、看書、春遊、乘船訪僧、登山眺望、爬上樹摘柿子、釣魚給貓吃、看樹上的松鼠跳來跳去、給友人寫詩信、邀請友人來孤山看雲、為自己的鶴寫詩、寫詩祝願友人科舉高中……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笑傲太平雲外客,安閒清世夢中身。”

面對這樣的悠遊時光,林逋是自足的。

夏日炎炎,林逋看著露水懸於竹葉尖上,將滴未滴,魚兒聚在荷葉影子裡,游來游去,而他自己,雖然衰老、生病,卻因為隱居林泉而心生歡喜。“北窗人在羲皇上,時為淵明一起予。”林逋內心的滿足與欣悅,溢於言表。

五百年前,同樣是夏日,陶淵明閒躺床上,清風拂過,他覺得自己如同遠古時期的羲皇上人。五百年後,林逋覺得自己與淵明心靈相通,他懂得他的那份快活與自得。

隱居的二十多年間,林逋不曾一次踏足城市。因為他清楚,紛擾塵俗,萬象縱橫,卻沒有自己想要的。青山碧水,白鶴紅花,足以讓生命充滿豐盈的孤獨。

公元1028年,林逋年逾花甲,當他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大限將至,在茅廬旁築墓,並且寫下一首詩:

湖上青山對結廬,

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

猶喜曾無封禪書。

一生未婚,卻有妻兒——“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這是林逋自選的清冷與詩意。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如果一生只是這樣,盡是以上這些內容,未免太過完滿,繼而成為不夠真實的缺憾。有時候,命運的安排實在帶有藝術性,使現實和小說一樣,在必要的地方添些曲折,或者留白。

林逋一生未婚,後世的盜墓者卻在他墓冢中發現一隻端硯、一支玉簪。對於文人墨客,喜愛硯臺,很能理解,而女子佩戴的玉簪成為他珍藏在懷的物品,這不禁令人遐思,梅妻鶴子的林逋,是否有過一段從未說起的故事?

這也讓人聯想到林逋一闕風格與其他作品迥異的詞:

吳山青,

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對迎。

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

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邊潮已平。

從流傳下來的詩詞作,讓我們讀到一位閒雲孤鶴的逸情,一支玉簪,一闕《相思令》,似乎訴說著主人封存心底的款款深情。

讀過林逋的一生,讓我想起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遺言:“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份無憾,是因為他按照自己志趣而活,雖與世俗格格不入,卻遵循真實自我。

這樣的遺言,同樣屬於陶潛,屬於林逋,屬於每一個有勇氣按照自己志趣而活的人。

林逋:他一生未婚,一生未仕,卻活成蘇東坡心目中的“絕俗人”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