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為什麼會起兵造反?

丫頭86778


朱棣之所以會起兵造反,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朱允炆的削藩影響了他們這些藩王的利益,但是不管怎麼樣朱棣也不至於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真的只是因為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那麼逼得朱允炆答應不削藩之後也差不多就該結束了,但是朱棣竟然直接坐上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看起來就好像是朱棣故意的一樣,



難道說這一切都是朱棣的陰謀嗎? 1398年6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上臺就開始削藩,一年內削除了5位叔王,結果引來四叔燕王朱棣的武裝反抗。很多人認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謀反,對於這一點,筆者始終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朱允炆根據朱元璋的遺訓,禁止各位叔王進京弔唁,以免皇位被搶,7天后,建文帝將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當時,燕王朱棣已經從封地北平趕到江蘇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擋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喪。如果這時候朱棣想謀反,必然不會將3個兒子全部送到南京弔唁,這等於是送給建文帝做人質,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幾年前已經喪失生育能力。



這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將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並沒有因此有異常舉動。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讓他們嚴密監視燕王朱棣的舉動。此後,朱棣的護衛不斷被調走,朱棣原先有大約5500名護衛,後來只剩下800名護衛在身邊。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齊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陸續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機,並裝瘋賣傻,麻痺朝廷。 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有兩種選擇: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實實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這也不是什麼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們一樣,被廢為庶人,此後要麼被軟禁,要麼被遷到外地居住。這樣的話,雖然失去權力,但一家人的性命無憂,衣食不愁。這倒是個不錯選擇。 二是武裝反抗。選這條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親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地區有十幾萬兵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裝反抗一旦失敗,朱棣和他的3個兒子不僅僅是被廢為庶人的問題了,不死也得把鳳陽皇家監獄坐穿。換做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選擇?前面被廢的5位藩王已經用行動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選擇了全家自殺,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實實不反抗。



朱棣為什麼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起兵靖難?主要原因是:

1.責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去世後,燕王朱棣已經是諸王之長,面對侄子朱允炆對祖制的胡亂變更,對叔王的強勢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機感之外,也有對大明江山的危機感。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安排了九子防邊,如果把這個體系打破了,又沒有建立新的體系,明朝北方將不得安寧,父皇九死一生創造的明朝將面臨大威脅,為此朱棣必須以全家性命相博。



2.可能贏。燕王朱棣如果認為和朝廷打戰沒有任何勝算,那他也不會起兵。朱棣作為鎮守重鎮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經營了18年,此前經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統兵和蒙古人打戰。這樣的經歷,一來鍛鍊了朱棣的軍事素養,二來培養了朱棣和朝廷在當地的駐軍的關係。 可以說,朱棣與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駐軍將領幾乎都很熟悉,這些將領大多數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難大旗樹了起來,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軍隊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後來事實證明大體就是這樣。

此外,朱棣判斷,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這樣的天縱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為對於精明的朱棣來說,完全沒有勝算的事情他是不會幹的。 靖難之役打了3年後,燕王朱棣取得了勝利,當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終失敗,舉火自焚而亡。



如果建文帝不那樣著急削藩,而是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對付叔王們,循序漸進解決,幾乎沒有哪個藩王會武裝反抗,即使武裝反抗,也沒有很好的藉口,難以獲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難取得勝利。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繼承了爺爺朱元璋的皇位,按理說,一開始就應該對叔王們客氣一點,等自己站穩腳跟、坐穩位子後,再考慮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主要還是太年輕,太冒進,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後又沒有能力消滅,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


歷史的循環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大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為大明帝國守把北大門立下赫赫戰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很早就選定了大兒子作為法定繼承人,其他眾多兒子被封為各大藩王駐守國家的邊疆。怎奈老天不隨人意,大兒子朱標還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這件事對朱元璋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傷心了很久,本著愛屋及烏的想法,於是又把繼承人選在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說大明帝國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



當朱元璋選定孫子作為繼承人的時候,多少給眾多兒子心中帶來不滿的情緒。怎奈當時朱元璋具有絕對的實力,兒子們也只是在內心表示不滿。表面上還是不敢流露出絲毫的不滿情緒。這也為以後朱棣造反埋下伏筆。



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個年輕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臨眾多繁雜的國家大事之外,還要面對那幫守衛邊疆,擁兵自重,非常厲害的各位叔叔們。於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議削藩之事。隨著對幾個實力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時的朱棣已經聞訊做好了反擊。只不過正在做著反擊前的準備工作,最後,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進軍。這就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靖難一直持續了四年之久,最終以朱棣獲勝為最終結果。

縱觀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還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穩,急於削藩所致,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朱元璋皇帝選人不當所造成。

(靖難之役:應該解釋為平定或平息戰亂的戰役。其中靖解釋為平定或平息,而難解釋為戰亂或者災難等)


折返888


說起燕王朱棣為何會造反,可以說首先是為了自保,虎父無犬子,燕王深深的繼承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前期朱元璋為了掃清太子朱標繼承皇位的障礙。以致後期能征善戰的武將凋零,沒人能擋住燕王朱棣的“勤王之師”!

勝者王,敗者寇,優勝劣汰,能者居之是這生存之道,更是人生這一場遊戲的殘忍規則。史書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對燕王朱棣也特別重視,為了削減朱棣的實力,他先派工部侍郎張昺接任了北平最高行政長官的職務;然後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掌握了北平的軍事控制權;之後他還派宋忠率兵三萬,鎮守屯平、山海關一帶,隨時準備動手;另外,策反朱棣派去的間諜,使之成為為他使用的雙面間諜。

建文帝繼位後實行削番的國策,而當時朱棣被困燕王府,太子朱允炆也繼承了太子朱標的仁慈,沒有殺掉燕王朱棣,據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對朱棣下了道免死令,要求手下不要殺死朱棣,不讓自己背上殺親叔叔的罪名。這道命令導致朱棣在多次作戰中倖免於難,有時候,朱棣還利用這樣的免死牌,為戰場創造有利條件可知政治鬥爭無父子,何況叔侄關係?

歷史總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一個個巧合,而成就了歷史的傳奇。對於政治老手燕王朱棣來說,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如果不反抗,就如同待宰羔羊,誰能說清楚哪天建文帝心情不好會殺了自己?默默的接受一切就是死路一條,與其這樣為何不奮力一搏呢?1402年,四十三歲的燕王朱棣率軍攻破了金陵的最後一道防線,第一次坐在九五之尊寶座上。





博陵牛仔


公元1399年,叔侄倆之間的一場政治對抗因削藩而激烈上演,最終歷經三年半的鏖戰,叔叔朱棣造反成功,戰勝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那麼朱棣為什麼非要造反呢?

有書君認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朱棣是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文韜武略,隨父南征北戰後就藩北平,胸懷大略,戰功卓著,卻不被朱元璋看好,有書君認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朱元璋的立長立嫡思想讓朱棣深感不公。

朱元璋布衣天子,封建正統思想十分嚴重,長子朱標仁弱,立為太子,太子先朱元璋而去了天國,朱元璋立性情溫柔的皇太孫朱允炆。

朱棣的本領超群,年紀輕輕就戰功赫赫,活捉過北元大將,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影響力甚至超過太子朱標,更別說黃毛小子朱允炆了。然而朱元璋眼中只有嫡長子,嫡長孫,硬是忽略了更有能力,更有實力的朱棣。

朱棣從沒有覬覦朱標的太子之位,但是朱標早逝,朱棣手上兩兄長已逝,朱棣唾手可得太子之位,卻被朱元璋一句立嫡長孫,導致與皇位失之交臂。

我本將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朱元璋的立長立嫡思想讓朱棣深感不公,心中難免滋生不滿,但忠於父皇的他,只是敢怒不敢言,可這種情緒產生後,便會成為酵母,不斷地發酵,以至成為日後反抗削藩,反叛朱允炆的“基因”。

二、朱元璋病因遺旨引猜忌,兵權被奪朱棣心生反意。

朱元璋抱恙其間,朱允炆悉心照顧,但藩王在外,不知父皇病因病情,朱元璋去世,各藩王悲愴之餘,難免疑慮重重,想要送父皇最後一程,卻被一道遺旨拒之京城之外。

為了防止藩王之亂,遺旨明言:諸王在本國哭靈,不必赴京,王國軍士聽朝廷節制。可謂為皇孫朱允炆想得周到入微,讓政權皇權平穩過渡到朱允炆手中。

然而這道遺旨卻讓戍邊在外的藩王疑竇重生,甚至猜測有人謀權矯詔,連皇帝的死因都值得懷疑。

藩王中實力最大的朱棣更是怒不可遏,義憤填膺,想要去南京見父皇遺容都不行,而且兵權也被削了。

朱棣帶著重重疑慮點了千餘隨騎,趕往南京,卻被朱允炆派陳性善等阻擋,還責令他迅速立即返回藩國,如有違抗,以叛逆論處。

朱棣對此隱忍不發,暗下決心養精蓄銳,不甘受制於人的朱棣已心生反意。

三、朱允炆的削藩,朱棣唇亡齒寒,被逼奮起反抗。

朱允炆登基後,聽從儒家師傅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的建議,決定削藩以增強中央集權制,鞏固皇權。

他從幾個弱勢的叔王下手,不但先後削了周、齊、湘、代、岷等藩王,還貶為庶人。朱允炆的刀子捅在周王等人身上,血卻在其他藩王處流——他們的身上也有傷口啊!朱棣非常清楚,現在被“治罪”的是周王等,下一個也許就輪到他了。燕王朱棣深感唇亡齒寒,與其等待朱允炆收拾自己,成為庶人,或被處死,不如奮起反抗,興許還有生機。

不甘坐以待斃,而又久經沙場的朱棣憤而與部下商議起兵,朱棣以誅齊泰、黃子澄“清君側”為名,向南京城發起進攻,歷時三年半,南京城攻陷之日,一場大火燒得朱允炆無影無蹤。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侵犯藩王利益,還讓朱棣感到深深的寒意,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朱棣唯有反抗才能贏得一線生機,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朱棣的造反既有對朱元璋不公平的繼承製度的反抗,也有對不能見父皇遺容的憤恨,更是對朱允炆削藩行為的強烈反叛。

不做待宰羔羊,便只有自己親自做屠夫!朱棣用自己的人生驗證了帝王之家的生存法則!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此時朱元璋還是義軍將領,正養精蓄銳,爭奪天下。他自小跟隨父親在軍中長大。

朱棣相貌奇偉,聰慧過人。因此,在朱元璋26個兒子中,很受寵愛。朱元璋經常在朝臣面前誇朱棣最像自己。


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育非常重視,他聘請全國各地的名儒為皇子們授課,督查兒子們的學習情況,皇子們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朱棣在眾多兄弟中顯得十分出色,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愛。

朱棣從小就很得父親的青睞,10歲就被冊封為燕王,封地為北平。鎮守北平的是大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又令朱棣娶徐達的長女為燕王妃。

朱元璋稱帝后,又用了20年來掃平各地的小割據政權。朱棣長年馳騁沙場,不僅為明朝的統一立下卓越功勳,而且磨鍊出一身本領,成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家。


朱棣17歲時,宮廷為各位皇子們在封國建造王府,朱元璋明確關照燕王的府邸按元朝皇宮的制式修建,其他皇子不得效仿。

朱棣20歲時,前往封地居住,此後一直師從徐達,在軍事理論和武藝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儘管朱棣非常優秀,也得到父親的寵愛,他與皇位依然無緣。朱棣既不是長子,也不是馬皇后所生,他的生母只是個普通嬪妃。按照封建社會立嫡立長的傳統制度,皇位怎麼也輪不到他。

朱元璋稱帝30年裡,朱棣還是等來了機會。皇太子朱標在做了25年皇太子後病故,二哥秦王,三哥晉王也相繼亡故。身為四子的燕王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加上朱棣軍事實力很強,諸王中的翹楚。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朝殘餘勢力南侵,朱元璋派晉王和朱棣領兵北征。天氣嚴寒,晉王有些怯陣,而朱棣奮勇出擊,大敗蒙古將領,由此威名更盛,令國人矚目。朱元璋對朱棣十分滿意,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以立嫡長為由,請求立原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

朱元璋無奈之下,只好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眼看到手的儲君位被侄子搶走,心有不甘,暗中籌備奪位稱帝。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此時的朱棣奪位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惠帝上臺後,有感於各位藩王叔叔權利過大,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決定削藩。


朱允炆先後削掉實力較弱的周王、岷王、代王、齊王,將他們貶為庶民,湘王被迫自焚身亡。五個藩王的命運引起其餘藩王的極大不滿和恐慌,朱棣身在北平,卻密切注意京城的動向。見惠削藩導致人心浮動,政局不穩,自己籌劃多年,兵強馬壯,認為奪位時機成熟。於建文元年,七月,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澄為由,起兵“討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爆發。

戰爭爆發後,文弱的惠帝根本不是久經沙場朱棣的對手。從建文元年七月到建文四年六月,長達三年多的“靖難之役”以朱棣勝利而告終,明惠帝朱允炆在朱棣攻陷京師後不知所蹤。43歲的朱棣成功的登上皇位,即明成祖。


心恬澹


朱棣造反,大部分原因是他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但其中也不乏身邊人的忽悠鼓動,尤其是道衍和尚,聯合算命的把朱棣忽悠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駕崩後,大明王朝的皇帝變成了朱允炆。年輕人幹勁十足,再加上身邊有方孝孺等一群文臣,總覺得太祖留下的兒子們各個都心懷不軌,早晚要篡奪了朱允炆的江山。於是一個缺乏政治經驗的毛頭皇帝,帶著一群書呆子,開始對太祖的兒子們動手了!

朱允炆在收拾叔叔這件事上,毫不含糊。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胞哥哥,朱允炆知道朱棣不是好惹的,怕將來周王朱橚成為他的幫手。於是藉口有人告發朱橚謀反,派軍隊突襲開封,將朱橚逮捕並他貶為庶人。

對付湘王朱柏用的是同樣藉口,也是有人告發他謀反,朱允炆命令他回京師接受詢問。朱柏膽子小,不敢回京師面對侄子,結果自焚而死。


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這些太祖的血脈一個個都栽在朱允炆手裡,被他廢為庶人。下一個,就是諸侯王中最有謀略、常年和蒙古人廝殺的燕王朱棣了。

朱棣對侄子的心思心知肚明,對於是不是束手就擒也在猶豫之間,畢竟要以一隅之地面對整個大明王朝,他心中沒底。更何況,朱允炆是他老爹親自扶上皇位的,名正言順的絕對正統,他如果不聽從新皇帝的命令,那就是大逆不道。

這個時候,姚廣孝起到了關鍵作用。

姚廣孝十四歲就剃度出家了,除了學習佛法之外,他對於帝王之術的研究也十分有心得,並且一心想著把自己學到的本領應用到實踐中。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做了朝廷的僧官,並被派到了朱棣的身邊。朱棣對這位不務正業醉心於帝王之術的和尚,那是相當感興趣,兩人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最佳拍檔。

姚廣孝天天勸朱棣造反,後來看朱棣還是猶豫不決,無奈之下使出了大殺器:派算命的忽悠朱棣。


這位算命的仁兄也是大大有名,正是明朝的相術奇人袁珙,他曾給姚廣孝看過相,當時就很驚奇:這個和尚很古怪啊!長著三角眼,好像一頭生病的老虎,一定是個喜歡殺生的和尚,將來你的成就應該和劉秉忠(忽必烈的謀主,也是和尚,法號子聰)差不多!

姚廣孝找來了袁珙,兩人研究怎麼忽悠朱棣,並制定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他們安排了一場偶遇。朱棣帶著八個侍衛到酒館中吃飯,九個人穿著一樣的衣服,這時候袁珙進來了,對著朱棣就一頓磕頭,口中還不停地念叨:殿下你怎麼能這麼隨便就出門呢?九個人誰都不承認,袁珙卻說的更起勁了,朱棣只能回到王府召見袁珙。

這次袁珙也不藏著掖著了,直接告訴朱棣:你不管是身形步伐還是長相,都是做皇帝的好料子啊。等你過了四十歲,鬍子長過了肚臍,就能登基了。隨後見到燕王府的校尉,也表現的大驚失色:這些人都是將來的王公將帥啊!

姚廣孝導演,袁珙主演,朱棣就此下定了造反的決心,這才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不過朱棣的確是43歲做了皇帝,至於鬍子長沒長過肚臍,就不知道了!


李飛叨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這個事情,那就是“被逼的”!

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朱棣向大臣們和自己的兒子提及這個事情,還回憶了他在北平的時候,被建文帝逼到“豬圈裡吃了幾年的豬屎”。看到這一畫面的時候,我當時就懵了,建文帝真把朱棣逼成這樣了嗎?關於朱棣到底有沒有吃豬屎,我在後面再提,先說他起兵造反的動機,是不是真如他所說——被逼的。

朱棣起兵的原因

如今關於朱棣起兵的原因,很多人都認為,朱棣只是借建文帝削藩一事為由,趁機造反,實際上他早有反心。

關於這一觀點,有人提出了證據,那就是朱棣手下的大將楊璟,此人原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後來因為胡惟庸案受到牽連,被下令滅三族,當時執行這個案件的人正是朱棣!十七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他軍營之中出現了一位楊璟大將軍,此人在靖難之時與朱棣一起衝鋒陷陣,還救過朱棣一命。

於是有人猜測,當初朱元璋把楊璟的案子交給朱棣辦的時候,他並沒有殺楊璟,而是製造一個假殺,然後讓楊璟投靠於他。如果這些事情是真的,那麼朱棣早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在為造反做準備了,而指導朱棣做這些事情的人正是“黑衣宰相”——姚廣孝。

姚廣孝在整個靖難事件上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關於楊璟這個事,目前只是猜測,因為朱棣不可能把這件事的真相給說出來,所以這個事還不能說明朱棣早有反心。

另一個觀點,就是有人認為朱棣曾經將一支蒙古騎兵收編到自己軍中,也能夠說明朱棣有造反嫌疑。其實朱棣在收編蒙古兵的時候,建文帝已經開始削藩,而且有幾個藩王已經被削了。朱棣當時知道自己不是建文帝的對手,於是想去找實力最強的寧王朱權,希望這位十七弟能夠與自己合作。

朱權並不想去趟朱棣這趟渾水,因為當時他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還有一支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朱棣收編的那一支蒙古騎兵。從實力上來看,朱權的實力應該是各藩王中最強的,他沒必要跟朱棣去冒險。

偏偏在這個時候,建文帝給了朱棣“神助攻”。他因為害怕兩位叔叔聯手,就派人召朱權回京,朱權心裡明白,回京肯定就是被囚禁,因此沒有拒絕回京,結果被建文帝削三護衛。朱棣見時機已到,他先是賄賂了朵顏三衛的將領,把整支騎兵都拉攏過來,然後再用計把朱權帶到自己的營中。最後朱權沒有辦法,只能與朱棣合作。

所以從這些事件來看,朱棣確實是在削藩發生後才開始有造反的動作。

朱棣在削藩那段時間有多慘?

《大明風華》提到,建文帝專門派人監視朱棣,為此朱棣只能裝瘋來騙那些監視他的人。電視劇裡朱棣說他吃了幾年的豬屎,這事是真的嗎?

其實在真實的史料裡,朱棣沒有被逼到吃豬屎的地步,他只是裝瘋,在大街上亂跑,還搶人家的酒菜吃。

《明朝小史》載:“(朱棣)乃稱疾佯狂,走市中,奪食飲。”《明史》載:“王(朱棣)乃佯狂稱疾,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

還有一些民間野史也記載了朱棣裝瘋的情景,都是在街市亂跑,搶人的酒和菜,有時候還在地上抓把土就吃,所以電視劇的內容與歷史資料還是有些出入的。

結束語

建文帝時期,各地藩王確實是有擁兵自重的情況,但從單個藩王的實力來看,還不足以對抗朝廷,朱棣在那個時候更是沒有這個能力。反而是建文帝的削藩,讓寧王與燕王站在了一起,所以才會引發後來的靖難之役。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說是不絕於史書。但造反者眾多,成功者甚少。這是因為在中央朝廷與地方藩王的戰爭中,朝廷所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和朝廷所能調用的戰爭資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戰爭中往往在道義和物質上處於劣勢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發生了中央朝廷擁有巨大優勢,卻在鎮壓藩王造反的戰爭中屢屢處於劣勢,並最終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這場戰爭就是在後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_圖

靖難之役始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為了應對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自北平起兵,歷時三年,終於攻克了京師南京,成為了明成祖永樂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宮中的一場大火中而不知所蹤。

面對燕王朱棣,身為天子,在戰爭中擁有巨大優勢的建文帝為什麼沒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個不知所終的下場呢?要想探究這個問題,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後,每天矜矜業業,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統治下蒸蒸日上,並最終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孫朱允炆從他的祖父朱元璋手裡接過來的是一個強盛的大明,並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對燕戰爭中的失敗,應歸根於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處。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圖

  •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沒有宏觀方略,急於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為了尾大不掉之勢,對地方藩王開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後來建文朝的重臣黃子澄對建文帝講了漢朝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給本就對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樹立了削藩的信心。

於是建文帝剛即位沒多久,便立馬著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進,又急於求成。當時的諸王之中,反形最為明顯的是燕王朱棣,並且燕王所掌握的勢力也是頗為強大。有些朝臣認識到削藩是個敏感問題,搞不好會造成國家動亂,於是給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穩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戶部侍郎卓敬上書建文帝,主張將燕王從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遠離他勢力最為強大的老巢,利於朝廷進一步控制。前軍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書,主張效仿漢武帝時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勢力越來越弱。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兩點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卻沒有認識到削藩問題的嚴重性和敏感性,沒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勢力並不強大,反形並不明顯的周、齊、湘等王廢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廢黜的藩王都落了個要麼被流放,要麼自殺的下場,使得燕王朱棣越來越堅定了反抗的決心。同時,先拿這些威脅小的藩王開刀,為朱棣接下來的反抗留出了寶貴地積蓄力量的時間。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_圖

  •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當。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殺武將勳貴,給建文帝在戰爭中的武將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內有謀劃之才的大臣也寥寥無幾。建文帝所重用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也許在治國上他們尚且有些用處,但在戰爭中,他們多“本書生,戰事非其所長”。

建文帝沒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難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稱為“李九江,紈綺少年兒”的李景隆,將幾十萬大軍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貪生怕死,氣量狹小,使得南軍先後在鄭村霸之役、白溝河之役和濟南城下之大敗,六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戰敗後,如果建文帝嚴懲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氣,組織兵力再戰也未嘗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親”而沒有殺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軍隊將卒憤憤不平。等到燕軍包圍南京之時,這位建文帝的“至親”,屢戰屢敗的大將軍李景隆卻開門迎敵,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統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軍南下,在齊眉山大敗燕軍的魏國公徐輝祖卻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將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轉機的局勢再度惡化了起來。徐輝祖被召回後,燕軍所向無敵,南軍潰不成軍,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國公徐輝祖卻在南京被圍時,仍組織抵抗。城破後,面對被朱棣的召見一言不發,因而被廢除爵位,圈禁至死。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圖

  • 最後,建文帝個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史載,建文帝性格溫和,至孝仁厚,並且聰穎好學。這樣的性格作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與燕王的戰爭中就顯得“仁柔少斷”了。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多次衝鋒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數次身陷絕境,幾乎必死。但建文帝卻給南軍將領士卒們下詔,說“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正因此詔,使早就應成為南軍“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裡逃生,甚至藉此為北軍充當前鋒和殿後,而南軍在作戰中則束手束腳,顧慮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錯誤,使得朱棣積蓄了力量,在獲得戰場勝利的同時還多次死裡逃生,並最終導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於求成,缺乏大略方針,用人失當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歷史大學堂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朱棣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的。因為造反成功把他的侄子趕下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通過造反成功上位的蕃王。朱棣的年號永樂,故又稱之為永樂大帝。朱棣放著好好的蕃王不當,為什麼要做大逆不道的事呢?

朱標為太子時大家都沒有意見,畢竟朱標既是大哥又是父親朱元璋最器重的一個人。他們這些做兄弟的哪敢有非分之想,再說了大哥朱表寬厚仁慈,對弟弟們都很好,弟弟們從心裡服他。但是,天不遂人願,這麼一個人好心善的太子卻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卻不考慮朱棣他們的想法,愛屋及烏的力了朱允炆為帝。朱棣心有不服,卻沒辦法,一直怏怏不樂。

朱允炆繼位後,覺得幾個伯伯叔叔太過危險,不削番他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削番過程是殘酷的,幾個蕃王都被逼死了,朱棣看到快到自己了,覺得不能坐以待斃了。


朱棣不愧是鎮守北方的大將,軍事指揮能力在靖難之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放棄了一個一個城池的打法,他帶領他的軍隊直接快速突進到都城南京,打了朱允炆措手不及。朱允炆在一次大火中逃走了,不知所蹤,成為了一個千古迷案,鄭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尋找朱允炆。

朱棣造反成功也是偶然,朝廷無大將,腐儒無大略,文帝太懦弱,朱棣太英武。


朤燚㱌


朱棣的造反過程並不簡單,只是說時勢推動著他不得不造反。看情況,雖對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的安排不滿(叫自己的侄子當皇帝),但確實沒有造反的心。外界的蠱惑(道衍),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壓,促使了朱棣下定了決心,主要是朱允炆太毒了,不給叔叔們活路。

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朱棣,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和領導能力。雖有敗局,但總有“特殊”保護符的他可以肆意妄為的穿插遊走於敵軍之中而不倒。最終坐擁天下。

皇位的擁有者,要顧及很多。無數人的窺探,無數人的暗潮湧動,只有剝開重重人海,隱藏的陰謀,保護自己,才能統領天下。

雖然看著朱棣的成皇路非常的艱辛,此人心機頗重,多疑,但無可厚非,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代英王。遷都北京,平定蒙古,派臣遠航,一片盛世。自己雖然生性多疑,但為子孫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太平。人無完人,他也建立了日後想像不到的東廠等機構。上馬親征,是他馳騁沙場,熱愛戰爭的真實寫照。兵種善用,是他軍事領導天賦的才能展現。平定越南,高麗,是他一生中的功績點點。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或平庸無奇,或天資過人,或老謀深算。為了自己心中的利益去努力,去奮鬥。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努力的前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