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在1999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情研究室進行的“1978年-1998年大眾讀書生活變遷調查”中,《平凡的世界》成為了“新時期以來”唯一的一部“到現在為止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圖書”。

在2012年,山東大學文學院的全國十省城鄉進行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調查中,《平凡的世界》毫無壓力的佔據了所有讀者中的38.6%,遙遙領先於其他獲獎作品。

在2015年那一屆每一位清華新生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中,都有現任清華校長邱勇向他們寄出的一本書,這本書正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在2016年《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佈的2015年國內9所高校,大學生們最愛讀哪些書的調查數據中,《平凡的世界》也是名列榜首,成為了大學生們的最愛。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時過境遷,從《平凡的世界》第一部1986年發行到今天,已經33年過去了。

時間是最能檢驗一部書生命力的標準,也最有資格評判作者的創作水平。

雖然至今在文學史上,《平凡的世界》也只有隻言片語的提及。

但是它到今天依然能夠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這已經足以證明了這部作品的不朽與經典。

路遙也依靠他這部嘔心瀝血成為了經典的作品,被神話了,成為了廣大讀者心中的神。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那麼為什麼《平凡的世界》會經久不衰,讓廣大讀者如此喜愛,併成為經典的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但是又非常複雜的問題。

但是如果用一個通俗的詞語來表達的話,那就是“共鳴”

閱讀一部作品,只有讓讀者與作者之間產生了“共鳴”,有了很深的代入感,那麼這部作品成為經典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而《平凡的世界》在這一點上就做得非常的到位,路遙就是憑藉著他在書中所塑造的人物,事件,環境,讓讀者進入了那個世界,並且在預期與反轉中,在真實與選擇中,親身的去走了一趟那個世界。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如果你看完了整部《平凡的世界》,又或者你看了許多有關《平凡的世界》的評論和問答,你就會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為什麼全書中會有那麼多的“如果”,那麼多的選擇題,等待著主角們用自己的人生去回答?

路遙的小說就是這麼的奇怪,《平凡的世界》中的選擇題到底有多少呢?

只能說不計其數,就好像每一個事件都是一個選擇題,而且都是非常艱難的選擇題。

譬如:孫少安如果當初沒有拒絕田潤葉會怎麼樣?

孫少平當初如果沒有拒絕侯玉英的愛情,未來會怎麼樣?

如果田曉霞沒有去採訪水災,那麼她與孫少平的未來會怎麼樣?

…………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平凡的世界》

其實,在路遙更早的另一部作品《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在全書中也都是在做選擇題。

但是書中的高加林卻做錯了,最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讓他的人生暫時的陷入了黑暗。

而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更高明的把選擇放到了更高的位置,選擇的雙方不再是對立的關係,不再是是非道德的判定標準。

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參與,去體會書中人物的選擇過程。

這樣就讓讀者能夠設身處地的去與書中的人物互動,交流,進而讓讀者與作者和書中的人物這三者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圓。

從而造就了《平凡的世界》受到了讀者的熱捧,進而成為了經典的傳奇。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平凡的世界》劇照

那麼讓廣大讀者產生共鳴,並且經久不衰的受到追捧的《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又讓文學史如此漠然呢?

其實在各家不同的文學史上,對於《平凡的世界》其實也是有分歧的:

有些將《平凡的世界》歸根於“現實主義農村題材”;

而有些又將其歸納於“改革文學”;

更有甚者將其歸於“無名”,什麼都沒有將其涵蓋進去。

這其實也是由於《平凡的世界》的複雜性決定的,因為全書既是“現實主義”,但是又突破了“現實主義”,進而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等諸多因素,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個體。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平凡的世界》劇照

正是後來這個在文學史上掀起波濤的“獨特個體”,想當初在出版時,就差點被整個文學界,出版界給雪藏了。

所以說,一部好的作品,還是需要一個好機遇的。

而《平凡的世界》最好的機緣,還應該算是它在中央廣播電臺的長篇連播吧。

正是靠著這個無形的電波,讓它能夠在印數極低的情況下,進入了千家萬戶。

讓不經常讀書,甚至從不讀書的人們也都知道了《平凡的世界》,被書中的故事吸引,從而成為了這部書的忠實粉絲。

進而在“茅盾文學獎”的評選中,因為群眾的呼聲高漲,也使得《平凡的世界》最終實至名歸,最終榮獲了這個巨大的榮譽。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這些年來,還有一個因為《平凡的世界》引發的奇特現象,那就是因書的熱銷進而引發了對作者路遙的神話。

而這個熱潮的正是由路遙最後的自傳小說《早晨從中午開始》引發的。

在這部書裡,路遙詳細的介紹了自己為什麼會寫《平凡的世界》,以及寫作這部書的詳細過程和其在創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困難與煎熬,還有其為了寫作而慢慢病入膏肓的痛苦經歷。

這一切都讓讀者與作者路遙能夠做到感動身受,心靈相通,被他為了寫作而奮不顧身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讓讀者們能夠非常直觀的認識路遙,瞭解路遙,並且通過這部著作背後的故事,能夠更深刻的去體會書中的故事。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陝西銅川路遙紀念館

所以說,《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夠在不被文學界,文史界,出版界充分認可的前提下,成為新時期小說的長青樹,成為現代小說的經典,那是時代和機遇,以及路遙本人共同造就的。

這樣的成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非常不容易複製的。

作為一個文學作品“特例的存在”,在這裡我希望所有的讀者都能記住這部書,並且將這部書介紹給你身邊的人。

不是因為這部書寫作手法有多巧妙,人物故事有多新奇,而是因為它所代表的一種精神:

面對苦難,從不言苦難,而是義無反顧的將苦難當作人生成長的必需品,從而永遠樂觀面對人生的這種精神。

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平凡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