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用“春花秋月”写藏头诗(五绝、七绝各一)


用“春花秋月”写藏头诗(五绝、七绝各一)

“春花秋月”出自南唐后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天的花儿,鲜艳夺目,秋天的月光,皎洁冰清。这都是一年风景中的美好事物,代指美好时光或者岁序更迭。李煜的这首亡国词太过唯美悲凄,“春花秋雨”就有了一些哀叹世事变迁的,从前不再的愁绪。

五绝

先来五绝,看平仄,“春、花、秋、月”,平仄为“平、平、平、仄”,所以符合近体诗格律规则的平仄格式只有“仄起仄收”和“仄起平收”的两种格式,因为首字的平仄虽然不影响整首诗的平仄,但是容易在第二、四句造成“孤平”,这在格律诗中也是不允许的。

用“春花秋月”写藏头诗(五绝、七绝各一)

我们尽量避免出律,使用“仄起”格式,所以首字为“春”,但是首句第二字必须为仄声字。至于是“仄收”还是“平收”,就看句子来定,韵脚也随第一句定。

从绝句文法来说,首句“起”,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事由或者写景,这个自行把握。

​首句从写景入手,“春水东无语”,“中仄平平仄”,春水静静地向东流淌。这是仄起不入韵格式,那么就要第二句定韵了。

承句“花”字藏头,平仄“平平仄仄平”,并且此句定韵。“花喧暮色心”,那些鲜艳的花儿啊,仿佛在江水静流的画面里喧哗,吵闹了这暗夜里沉寂的心。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景色活起来。

同时定韵,以平水韵“十二侵”部的“心”字作韵脚。

前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和骚动离愁的心,第三句转到秋天了,我们为最后一句做好铺垫,注意“秋”字藏头和平仄

“平平平仄仄”“秋山霜满树”,秋天来了,家后面的山上的树都早早结了霜花,思念的人儿回来了没有呢?

结句“仄仄仄平平”,“月”字藏头。“月下共听琴?”回来了没有?大家去猜,是回来了共听琴,还是“千里共婵娟”?这里就留白了,给读者想象空间。

春花秋月

春水东无语,花喧暮色心。

秋山霜满树,月下共听琴?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十二侵”平水韵的藏头五绝。

用“春花秋月”写藏头诗(五绝、七绝各一)

七绝

七绝由于字数更多,在使用什么平仄格式上就更加灵活,因为首字影响“孤平”出现的几率就更小。我们也可以写得随性些,只是在诗意和风格上不要跑得太远就行。

首句藏头“春”字,注意整体构思,后面有“秋”字,要考虑到整首诗的时间跨度,要有切换又不能生硬。“春江有信潮波起”春天的江潮如约而来,心上人又要远行。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推导出整首七绝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具体平仄就不一句句对应分析了。出于写诗习惯,第一句出现了“有信”,这种自然对仗词语,第二句就会使用“无什么”

来呼应:“花落无情竞伴君。”这里反用典“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意思是那些花儿很无情啊,竞相落到水中伴你一起走了。随着爱人的离开,春天也就离开了。

第三句“转”,秋字藏头,季节自然转换。“秋意阑珊风渐冷”一转眼秋天也快过完了,风也渐渐冷重起来。

用“春花秋月”写藏头诗(五绝、七绝各一)

尾句“月光如水思如云”。注意“思如云”不是三平尾,平水韵中“思”可平可仄,发仄音(音四)的时候是“悲哀地思念”的意思。冬天都快来了,爱人还没有回来,月光如凉水一样浸润,我悲伤的思绪像秋末夜空中淡淡的浮云。

春江有信潮波起,花落无情竞伴君。

秋意阑珊风渐冷,月光如水思如云。

这是一首平起仄收,押平水韵“十二文”的七言律绝。

藏头成功的五绝、七绝各一首,平仄没什么问题,至于诗意,随缘喜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