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愛心匯聚力量,真情傳遞溫暖:記臨潁陽光公益志願者協會志願者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因為有愛,所以世界更加美好,送出一份幫助,回報一份笑容,讓愛心傳遞,溫暖世界每一個角落。不論春夏秋冬,每天清晨,在臨潁縣潁松路一個小小的愛心粥屋,都會看到一群穿著紅制服,帶著小紅帽的男女同志,有的熬米做飯,有的擇菜炒菜,有的盛飯端飯,有的刷鍋刷碗,有的打掃衛生,忙的不亦樂乎。他們的目的就是讓這裡就餐的環衛工人等弱勢群體吃飽吃好,盡最大力量幫助他們。這些為善之舉,感動著社會,感動著每一個人。他們就是臨潁縣陽光公益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們。創辦粥屋只為弱勢群體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郭麗丹是愛心粥屋的創始人,作為臨潁縣繁城鎮扁擔楊村的一位農民,積德行善,奉獻愛心,一直是郭麗丹的心願。2013年,剛滿30歲從南街村打工返鄉的郭麗丹帶著全家老小四口來到臨潁縣城租了一間不大的門面房做起了小生意。當她看到每天冒著酷暑為縣城“美容”的環衛工人,流浪在街頭的流浪漢、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和那些智障殘疾人員,有時早上連一口熱飯都吃不上時,心裡很不是滋味,幾次流下熱淚。於是她決定開辦愛心粥屋來幫助他們。

“想法雖好,實施起來談何容易?你到底圖個啥呀?”。郭麗丹的一位好友聽說後,直言不諱,當頭就是一棒。是啊,郭麗丹家庭並不富裕。愛人在鄭州打工,當時家裡只剩下年過六旬的婆婆和九歲的兒子。雖然自己開了一個小店,但收入僅僅夠貼補家用。兒子上學,還要買房,這一切的一切,確實是實際問題。

可郭麗丹是個熱心執著的人,只要做出決定,九頭牛都很難拉回。郭麗丹把想法試著告訴了愛人和婆婆,沒想到愛人和婆婆都很開明,非常支持。於是,郭麗丹拿出多年的積蓄,買來鍋碗瓢勺,米麵油鹽,找來幾位愛心人士,利用自己做生意租賃的剩下的半間房子,免費愛心粥屋就這樣於2014年8月1日悄悄開張啦。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向善向好形成“漣漪效應”一個偉人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愛心粥屋從最初的不起眼,到現在的社會關注,走到今天,五年多的艱辛歷程,彙集著無數志願者和愛心人士的心血和汗水,演繹著一件又一件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陳麗娟和張曉亞是2014年8月同時加入愛心粥屋志願者的一對年輕夫婦。陳麗娟在縣實驗小學任教,張曉亞在縣電視臺上班,兩人的工作也都很忙。剛加入愛心粥屋志願團隊時,孩子還小,張曉亞的母親還患肝腹水臥病在床,家裡負擔很重。為了家庭和奉獻愛心兩不誤,每天早上兩人天不亮就早早起床,在安頓好小孩和母親後,再來到愛心粥屋為環衛工人做飯。五年多來,兩人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從沒有一句怨言和怪話。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劉文典、王黎紅是一對中年恩愛夫妻,他倆也是最早同時加入愛心粥屋志願團隊的。劉文典是縣人事局正科級幹部,王麗紅是潁川社區的一名職工,兩人不但每天早上堅持到愛心粥屋做義工,而且還帶著自己的兒子到愛心粥屋做義工。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年復一日地堅持著。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邢廣華是縣中醫院的一名中年醫生,做得一手好菜,自加入愛心粥屋志願者後,就一直在愛心粥屋當起了“大廚”。他做的花樣不同飯菜大家讚不絕口。2015年8月邢廣華還自掏腰包專一購買了一臺測壓器和一臺測血糖器,定期免費為就餐人員測量血壓和血糖,並建檔立卡,跟蹤服務。據統計,幾年來,邢廣華僅為就餐人員測量血壓和血糖就達5000多人次。一位環衛大媽緊緊握住邢廣華的手激動地說:“孩子啊,你不但為我們這些環衛工炒菜、做飯,而且還為我們量血壓、測血糖瞧病,比俺的親兒子都想得周到啊……”。

袁青閣是2017年加入粥屋當志願者的,她是臨潁縣南街村油墨廠的職工,家離粥屋有十幾分鐘的路程。袁青閣有晨跑的習慣,第一次聽說愛心粥屋的故事後,她跑過去看,一下子被那種熱鬧的氣氛所感染,主動上前幫忙,沒想到“上癮”了,也成了一名志願者。“俺愛人最開始看我天天往粥屋跑,還說我,是不是沒事幹了,幹兩天妥了,咋還‘上癮’了?”袁青閣說。愛人諶建生在她的軟磨硬泡下也來粥屋幫忙。沒想到,現在積極性比她還高,還主動承擔起買菜的活了。在袁青閣、諶建生的感染下,她的兒子諶奕錦放假也來粥屋幫忙。去年夏天諶奕錦還專門拿出剛上班發的三個月工資8400元買了兩臺格力牌空調免費給愛心粥屋安上,使這裡就餐的環衛工人等再不受冬夏冷熱之苦了。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郭麗丹的婆婆李麥妮已經67歲,是粥屋裡年齡最大的志願者。雖然年事已高,但她搶著幹活,忙得不亦樂乎。除了幫忙刷碗、拖地,她還負責將第二天所需要的菜擇乾淨、清洗,每天都是最後一個離開粥屋的。李麥妮說:“沒感覺有啥累的,和家裡活兒差不多。當志願者既支持了兒媳婦的工作,又鍛鍊了身體。雖然年紀大了,但現在還能動彈,乾點活心情舒暢。”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婁軍濤是縣水利局的一名職工,2017年的一個早上他抱著對愛心粥屋“懷疑”的態度,前去一探究竟。真沒想到,到現場一看,他就被這裡愛的氛圍吸引了。當天他就加入粥屋志願者團隊。每年三分之二的早晨,他都去粥屋幫忙做飯、收拾碗筷、打掃衛生。週末或假期,他還帶著幾歲的孩子來這裡體驗生活,從小培養孩子的慈善之心和愛心意識。

在臨潁愛心粥屋這個光榮的群體中,不僅僅有郭麗丹、劉文典、張曉亞、邢廣華、袁青閣、諶建生、婁軍濤、李麥妮;還有痴心奉獻的陳豔麗、王豔婷、石磊;滿腔熱情的商振山、白銀華、王軍、史光明;默默無聞的李要軍、王志偉、梁曉麗以及耿朝輝、司紅安、王會麗、王雪萍等等……。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積聚生活中的每一份小愛,融匯成愛的洪流,愛的海洋,在這裡生根、開花、結果。

“臨潁縣免費愛心粥屋之所以湧現出‘好人現象’,形成向善向好的‘漣漪效應’,離不開榜樣的示範帶動,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激發大家將愛心傳遞下去,。”臨潁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鄭文傑如是說。

愛心粥屋自“開張”五年多來,粥屋的食客和志願者同步增長。志願者人數由原先的7人增加到300多人,而且這支隊伍還在不斷壯大。每天就餐者從最初的20人左右,到現在固定就餐者100多人,累計為環衛工人等弱勢群體提供早餐達15萬人次。

這些志願者來自各行各業,有政府機關的領導,也有企業的老闆和職工,有下崗工人,也有附近的居民和農民。有年邁的大爺大媽,也有在校學生和兒童。有夫妻志願者,也有全家志願者。他們的目的就是不圖名,不圖利,義務奉獻,我志願我快樂。

財務透明經得起群眾檢驗臨潁縣愛心粥屋之所以延續五年多時間,除了縣委、政府和社會有關部門、企業、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志願者的無私奉獻分不開外,其中與愛心粥屋的嚴格的制度管理、財務公開透明也有著直接的因素。在愛心粥屋牆壁上,掛滿了《值班制度》《簽到制度》《財務制度》《捐款捐物公示制度》等。在愛心粥屋的門頭上,有一個電子顯示屏,屏幕上實時滾動著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情況。

為了做到公開透明,粥屋每天都在電子大屏幕上公示捐款、捐物和支出賬目,並在店門口的小白板上公示每天就餐人數、饅頭數量、捐款項目等。縣民政局、慈善總會還對財物情況定期進行審計,確保每一筆錢都用到公益上。“我們所有捐款收入和每一筆支出都公開透明,定期公開,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這也是保證愛心粥屋發展下去的根本。目前,臨潁愛心粥屋已逐步走上成熟,各項制度、措施規範、完善”。愛心粥屋負責人郭麗丹說。特色服務提升粥屋形象粥屋的主要服務項目就是讓前來就餐的環衛工人等弱勢群體吃飽吃好。為此,志願者們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早餐從週一到週日飯菜基本不重樣兒。白菜豆腐、蘿蔔粉條、土豆、冬瓜、豆角、胡辣湯、米粥、豆漿、蒸饃、菜饃、包子、油條、油角等輪流提供。創新特色服務,讓就餐人員真正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是臨潁陽光公益志願者協會一直在做和追求的目標。每天就餐前,志願者就教就餐人員誦讀感恩詞,給他們講養生知識。逢年過節,如臘八節、端午節、八月十五等節日,還專一為他們改善生活,演唱文藝節目,增加節日歡樂氛圍。

在最炎熱的伏天,不但給環衛工人發放毛巾讓其擦汗,而且還發放藿香正氣水給他們消暑解渴,使其感受到夏季一絲絲涼意。在抓好愛心粥免費供餐服務好環衛工人的同時,愛心粥屋還拓寬服務領域,多形式、多角度做好公益活動。五年多來先後組織參加義務砍包菜、拔蒜薹、種紅薯、綠色環保宣傳活動;慈善一日捐、慰問特貧困戶和貧困大學生活動;免費舉辦傳統文化培訓、為環衛工人理髮、測血糖、測血壓及企業文藝匯演維護會場秩序等志願公益服務活動200餘場次。先後走訪慰問王孟、巨陵、城關、三家店、皇帝廟、杜曲等鄉鎮特貧困戶和貧困大學生100多人,送去現金以及大米、麵粉、食用油等生活食品和物資近7萬多元大愛善舉贏得社會認可五年多來,志願者無私的愛心和規範的管理成就了臨潁陽光公益志願者協會,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該團隊2014年9月榮獲臨潁縣慈善總會愛心人士;2014年12月榮獲《漯河市十佳市民》;2015年12月榮獲第四屆河南省志願服務優秀項目獎;2016年1月榮獲漯河市首屆青年志願者風采大賽集體三等獎;2016年10月榮獲臨潁縣人民政府第一屆“臨潁慈善獎”先進組織獎。2017年4月榮獲漯河市優秀“文明使者”志願服務站等榮譽稱號。

2017年9月18日,該團隊還被臨潁縣直機關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了愛心粥陽光公益支部委員會。團隊中多人獲得省、市、縣優秀志願者和漯河好人榮譽稱號;負責人郭麗丹也榮獲《2019中國好人》《河南省慈善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志願者們的先進事蹟,先後被《精神文明報》《慈善公益報》《雷鋒雜誌》《中國人民公僕網》《中國商務新聞網》《中國報道網》《中華報道網》等數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並引得省內外多地愛心團隊、人士前來參觀學習。

臨潁:每天清晨,這群身穿紅制服頭帶小紅帽的人就會準時來到粥屋

平民英雄可親可敬,凡人善舉可歌可頌。正是這些平凡的志願者,用自己不平凡的義舉,傳遞著愛心的火焰與美德的光輝。目前,臨潁陽光公益志願者協會已經成為臨潁縣乃至全市、全省、全國傳播正能量的一張靚麗名片,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圖文:劉風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