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殖民擴張也欺軟怕硬?為何列強完全殖民了印度卻放過了清朝?

靜夜史


殖民擴展從來都不是欺軟怕硬的主,只有殖民者征服不了的國家。英國能完全殖民印度,但是西方列強哪怕發動鴉片戰爭,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等卻無法殖民清朝,其中緣由可以簡單概括為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印度跟清朝兩個文明古國有著不同的命運

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此時的印度處在崩潰的邊緣,莫臥兒王朝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這個巨人已經快要倒下,國家分崩離析,同時內部鬥爭很激烈,很多軍官也是各自為政,這有點類似古代中國三家分晉,王朝中央集權就是一個笑話。而且莫臥兒王朝大臣們各懷鬼胎,人心不齊,只想保全自己的利益。

所以東印度公司乘虛而入,很自然的軍事方針就是採用的是各個擊破,看印度王朝內部窩裡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而且翻開這段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時候只有幾百的英國軍人就可以將幾萬印度軍隊打敗,這是為什麼呢?英國人很聰明,他們花重金去賄賂王朝重臣,讓他們為英國人做事,最後他們投資的錢在打開王朝充滿金條銀錠、珍珠寶石的寶庫的時候,都不由得內心說一句,值了!比如佔領孟加拉期間,克萊武殖民強盜在回英國述職時將他的經歷說出來,他表示自己只在國庫裡搶了20萬英鎊真的太少了,還表示很惋惜。

(英國殖民印度)

但清朝不一樣,在英國殖民印度的時候,清朝還處於乾隆時期。清朝歷經前幾任皇帝嘔心瀝血的治理下,國庫充盈,八旗子弟各個能征善戰。英國那個時候還得派使臣過來買中國的瓷器,茶葉等等,為什麼英國當時沒有殖民清朝?因為根本就打不過啊,乾隆時期對外對內戰爭幾乎全勝。但是因為列強的狼子野心,中華大地上哀鴻遍野,瀰漫著硝煙,民不聊生,晚清時期中國已經再也無法做世界的文化中心。

由於乾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到了晚清時期,中國漸漸的已經變得落後,從歷史說上我們也知道,晚清時期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那麼為何遭遇列強入侵那麼多次,清朝仍然沒有變成殖民地呢?

(列強入侵清朝)

外部原因

當時的清朝地域太大,資本主義國家不會容忍單獨國家獨享,也就是相互制衡,這也就給清朝喘息的機會,雖然最後被慈禧估錯形式,向十一國宣戰,導致中國半殖民化加重。但不可否認,列強之間彼此不服氣,也是清朝沒有完全變成殖民地的重要原因。

內部原因

  •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傳承,在骨子裡都有一種思維方式:不管你是秦漢,還是唐宋,說到底都還是華夏人自己內部的鬥爭,所以誰做天子無所謂,只要保證自己有一個口飯吃。但是如果是外地入侵,比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宋時期的倭寇,晚清時期的西方列強,炎黃子孫總會有一批領導人站出來,驅除韃虜,還我中華!而且統治者在清朝的比例很少,況且西方列強打進來的時候,國內也在發生義和團反抗鬥爭,雖然當時的晚清政府已經瀕臨破碎,但人民大眾看著國家的山河再被慢慢侵略,於是“扶清滅洋”給西方列強帶去了非常大的麻煩。因此一個國家的底蘊造就了清朝不可能被完成殖民。

(義和團)

  • 清朝實現皇權高度統一

或許很多人都在問,哪個朝代的皇權不是統一的,這不可否認,但從印度被完全殖民的時代背景來看,就是因為大臣各自為政,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且這些大臣都掌握著國家命脈。而清朝自雍正採納張廷玉的建議設立軍機處以後,基本上朝臣手上是沒有權力的。這就意味著所有人都得聽從皇帝的詔令,不存在朝臣反叛,因此這些大臣說到底就是沒有能和皇室談判的籌碼。

雖然晚清事情,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大有推翻晚清統治的力量,但是帝王之術,制衡的手段被皇室應用的非常好。

  • 中國傳統儒教禮制的薰陶

這點其實跟第一點有點相似,但是這裡想說的是,中國的儒教禮制,三綱五常已經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人幾乎從小就得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且不管哪個朝代要管理這麼大的國家,只能從精神上控制,讓所有人民大眾都知道紅線在哪裡。這在大明王朝就十分突出,明朝基本上上文臣治理國家,也就是常說的東林黨,這部分動嘴皮子的功夫是很高的,但是打仗起來估計都慫。那麼東林黨人就頒佈各種文件,比如萬曆皇帝每年都得硃筆簽字,下發指導春耕秋收的文件,簡單來說就是指導書。人們只要按照這個文件就能生活,也就沒心思造反了。

這就是儒家文化的薰陶,讓君主能夠更好的管理國家,清朝還有考功名必須知道的八股文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在此基礎上,人民群眾都十分聽話,除非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了,才會反抗。

  • 列強已經在晚清政府得到了想要的利益

這也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鴉片戰爭為什麼會開啟?因為西方對於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非常喜歡,而西方出口給中國的都是些毛織品對於清朝民眾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本來想從清朝賺外匯的列強沒辦法只能賣鴉片,口裡喊著貿易自由!於是發動了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達到自由貿易的目的,列強吃飽了喝足了,也就不想也不用將清朝殖民了!或許殖民清朝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與其如此,倒不如維持現狀。

清朝不同於印度,哪怕晚清政府支離破碎,列強想要瓜分中國也是不可能的。中國地大物博,炎黃子孫文化傳承了幾千年,豈是列強能慢慢蠶食同化的?最後也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地盤上。


歷史每日說


其實這個問題當年侵華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就給過答案了,我大概陳述一下他的看法:

你們都慫恿我瓜分中國,我告訴各位一些我們德國人掌握的情報,我們在北京城門口隨機抓到幾個清國百姓做了體格測驗,測驗結果證明清國人的身體素質特別強,並不亞於任何一名德國士兵,他們現在的戰場失利完全不是因為裝備和人員體質不行,問題出在他們的政府,中國百姓守法易治,有很強的國家意識,如果我們瓜分中國,殺掉慈禧,我想問下在坐的各位哪個有能力管的住這個隨時可能暴動的有龐大人口的國家,我提議繼續讓慈禧幫我們管著這個國家,我們爭取更大利益要求賠更多銀子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中國人有很強的國家意識,人又多,也不是很弱而且極具反抗精神,這些應該就是西方列強無法瓜分中國完全殖民統治中國的原因。








瑪雅古堡


儘管清朝的確有夠腐朽,但是大清王朝也從來不是侵略者隨意就可以欺辱的,作為亞洲大陸的霸主,中國的強盛國力幾乎不需要任何質疑,就算西方的諸多強國靠著強大的武力,佔據了中國不少的領土,依舊無法徹底擊垮中國。

印度就差的多了,同為亞洲大國,印度不僅在凝聚力上有著不小的缺陷,在國力上更是弱雞,英國人可以輕鬆殖民印度,卻始終無法完成對強大清王朝的統治,正是因為中印兩國的巨大差距,讓大清王朝儘管弱勢,卻始終能保持自己的完整。


中國雖然在近代略顯弱勢,但是放在古代,那可是赫赫有名的神秘東方王朝,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強大就已經足以威脅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不過礙於工具的落後,沒辦法打到那麼遠的地方去。

要不然,按照古代中國君主那窮兵黷武的習慣,不管再難打他們都要攻打試一試的,如果給當時的王朝現在的科技,他們必定要攪動整個世界。相對的印度就差很多了,不能說印度沒有能人,只能說印度人被奴役的時間太久了,被征服過許多次,早已經失去了反抗的本能。


當英國人到了印度時,他們面對的是破碎的一塊塊土地,印度幾乎沒有統一的領導,各個地區的主人也是一樣,對他們來說,只要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利益,就算成為英國人的走狗也沒什麼問題。

各地盤的大佬都這麼想了,他們不僅不抗擊英國的殖民統治,反而幫著對方壓榨手底下農民的價值。

但是中國不同,中國自古統一的時間長,分裂的時間短,清王朝雖說腐朽,那也是一個統一的王朝,清王朝的土地也是他們一塊一塊打下來的,不可能讓給英國人,雖說英國人依舊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權益,但卻始終拿不下中國。


或許被世界大國看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也或許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忙於統治世界的英國殖民者派出大軍進攻清朝土地,始終能被派來擊垮清廷的兵力是有限的。

而清廷所說腐朽,但經歷了洋務運動的清廷,也不是完全沒有抗擊侵略者的能力,如果僅僅是大英一個王國,想要吞下清廷是絕無可能的。

但是跟來的卻是世界列強集團,眾多列強共同進攻,清廷自然也會輕易的被擊垮,而眾多列強利益不均,自然也不可能真正一心控制中國,這對中國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


從思想的方向看,中國人早已被儒家文化薰染了數千年,佛教也流傳了幾千年,這些文化在當地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完全不需要外來文化的補充。

要控制一個地區,首先要控制他們的思想,這一點對侵略者來說難度太大了,雖說他們在中國本土傳播了基督文化,但這種信仰始終無法影響到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侵略者想要徹底拿下中國,在當時來看,無異痴人說夢。


魏青衣


拿當時的清朝和鬆散的印度半島相提並論是不是有點太兒戲了?


1840年時全國正處於滿清王朝的統治之下,儘管在我們的常識中,滿清政府閉關鎖國導致我們逐步的脫離了世界的軌道。更是先後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當西方列強紛紛通過工業革命迅速壯大綜合國力時,清朝則依然保持著封建統治下的小農經濟社會。但是清朝當時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實力依然十分強勁。

這樣的落後面貌和思想以及生產力使得清朝迎來了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西方列強在清朝地盤上設立特權機構,設立租界。強迫開放通商口岸。並且通過不平等的貿易逆差瘋狂的騙取黃金白銀。



但是當時的大清王朝並沒有像我們的鄰居印度半島那樣,被英國和其他西方列強直接吞併開啟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這是因為大清王朝和印度半島並不相同。

首先儘管大清王朝的統治是落後而封建的,但是大清王朝的統治同樣也是強有力的。這種對全國範圍內的有力統治並非只包括滿清政府的發源地——東北地區,也並非只包括長城以南的中原地區,而是包括全部邊疆在內的多達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沿海海域。



並且大清王朝的統治在當時中國百姓心目中具有正統性、唯一性和不可撼動的君權神授的地位。這使得無論是當時的西方列強還是清朝百姓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清王朝不可能徹底淪為某一個或者某幾個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但是反觀葡萄牙人在入侵印度半島之前。也就是十六世紀,當時的印度半島處於莫臥兒帝國時期。而當時的統治者大多昏庸無能,國內分裂勢力眾多。這也給當時的西方殖民者以可乘之機。最終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勢力劃分。最終英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印度半島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作為自己殖民統治印度半島的代表。

但實際上,西方殖民者在對印度半島進行逐步蠶食的過程也是漫長的,或者我們可以認為如果給西方殖民者足夠的時間,腐朽的清朝早晚也會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但歷史沒有給西方列強時間,中國這條巨龍便覺醒了!



珞珈山的貓


殖民擴張從來都是血腥的,強硬的,英國之所以放過清王朝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清王朝內部因素

嘉慶道光年間,隨著清王朝國勢的衰弱,思想鉗制放鬆,社會危機日漸顯露,學者們紛紛離開書齋,投身現實,清王朝內部重新湧現了經世思潮,經世思想逐漸活躍,成為晚清學術運動的主流。經世思想家主要包括陶澍、林則徐、龔自珍、魏源、包世臣等等。他們治學議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剖析國家和社會的各種病象,積極尋找變革對策,挽救國家的執政權力,堅決維護國家統一。經世思想家非常關注社會、經濟、軍事、邊疆、制度一系列問題。而且他們最注意邊疆事務,《皇朝武功紀盛》《苗防備覽》《西域置行省議》《聖武記》等一系列關於邊疆的書出版。

在鴉片戰爭以後,經世思想家不僅僅留心邊疆事務,還密切關注西夷的情況。林則徐《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畲《瀛環志略》等關於西方的著作問世。

經世思想家的核心精神就是面向現實,講究功利,注重實效。所以在西方炮火的挑戰下,他們能夠勇於承認戰敗的事實,力求知己知彼,探討抵抗侵略的方法。“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一思想就出自他們。而且他們影響了一大批晚清時代的學者和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郭嵩燾、劉坤一、張之洞等等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也是他們在沒落的王朝裡面堅決維護國家的統一,雖然割讓了很多邊疆領土,但是國家的大部分疆域都保留下來了。


魏源

清王朝的外部因素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目標和方式都是以英國入侵印度的歷史為模板的,想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而第一任美國駐華公使義華業對英國有計劃的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而感到憂慮。為此報告給當時美國總統,準備聯合法俄來遏制英國,但是清王朝為高度中央集權統一大帝國,英國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吞下,加上俄法美陸續來到中國,對中國逐漸蠶食,英國的第二印度計劃泡湯。這時候英國改變對華政策,聯合法國美國用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脅迫清王朝對外開放。

雖然中國由於西方列強的利益分配,避免了成為殖民地,但是大英帝國在中國取得了英屬殖民地所有的經濟特權,此後法國,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陸續也取得了殖民地的經濟特權。

綜上所述,清王朝沒有成為殖民地,實屬必然。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和中國一樣,也是古老的文明國家。可中國和印度在同樣面對英國的侵略時,兩個國家的結局卻截然不同,中國半殖半封,而整個印度完全卻被殖民,直到1947年才脫離英國的殖民控制。

為什麼印度這麼容易就被英國變成了殖民地

首先,印度自古以來就沒一個真正統一的政權組織,始終處於分裂狀態。英國開始殖民印度時正在處於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莫臥兒王朝中晚期,此時的中央王朝已經衰落起來,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幾乎喪失。

當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時,很快就發現了這一點,從西海岸的馬拉巴海岸到孟加拉灣的馬德拉斯地區,這些地區的行政長官(土邦王)根本不認莫臥兒皇帝的權威。這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那就好對付的多了。因為對於執行殖民任務的東印度公司來說,只需要對付地方勢力就行了,而這時北方的莫臥兒和次大陸西部正在處理與馬塔拉人為代表的印度教勢力的麻煩。這就讓英國在地方的殖民統治更加順風順水。

其次,東印度公司採取“拉一個打一個”的殖民策略,簡而言之就是與地方勢力示好,培養一大批買辦家為英國的殖民統治服務,在印度當地招納“僱員”給予他們一些特權。這是殖民者的常見的伎倆,但也是非常有效的伎倆。因為有被殖民者起來反抗時,他們首先遭到的是自己邦主的鎮壓。然後當這些反抗者都清楚反抗沒有意義時,東印度公司再將他們僱傭自己的各個組織去為自己辦事。慢慢的這些反抗者也就習慣這樣的生活,不再反抗。

最後,英國在印度建立了許多英式教育的學校,目的就是培養東印度公司的員工,雖然這些學校並沒有特意推行奴化教育,但是老師在傳授這些學生知識時總是有意無意的對他們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進行貶低,讓他們產生文化自卑心理,自認為低英國人一等,英國什麼都是好的這種扭曲的觀念,從這裡出來的人還會為自己的國家、民族而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嗎?

為什麼英國對中國又不能進行完全殖民

首先,因為中國是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王權存在的,它不同於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清朝通過科舉選官制和改土歸流使整個國家都處於中央的管控之下,所以當英國殖民者對中國進行侵略時,中央能夠隨時調動各地軍隊進行反抗。

還有清朝人比印度人更有血性。在英軍侵入三元里這個小屯子時,由於錯以為中國人喜歡把財寶藏在地下而刨了當地居民的祖墳,遭到了當地居民的殊死反抗,以至於要當地政府出面才能脫身。也就是這一次,讓英國認識到清政府或許無能,但中國人可不好惹,況且人口數億,如果都起來反抗,英國肯定是對付不了的。

其次,當時的清政府懦弱無能,各方列強都想來中國分一杯羹,前有法國人俄國人,後有德國人日本人,英國想要一家獨大其他列強一定不會答應的,與其和其他列強撕破臉皮搞得兩敗俱傷還不如各退一步共同宰割中國,所以英國並不需要完全殖民中國就可以獲得相當大的利益,況且後來的日本不是想實行完全殖民嗎?後果呢?

最後,即是滿清一直在捱打割肉,但中央王朝一直存在,也就還有和英國談判的能力。英國也想把滿清政府培養出像印度那樣的買辦政府,事實上也確實在通商上成功了一小部分,比如各種開放通商口岸和減免關稅,但很快人們就忍受不了清政府懦弱,1911辛亥革命爆發,1912清帝退位民國建立,這一切發生的太快,英國完全來不及建立殖民體系,直到1949新中國成立,一些不合理條約更加不可能。

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有太多不同,有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就可以拖慢英國殖民者的侵略腳步;中國人民和印度人民也不同,在印度種新制度下大部分的低種姓人民一直被少部分的高種姓人民所統治,來了英國人不過是被另一種人統治,差別不大,而中國的儒家文化、中原正統文化可對這些外來民族不太友好,面對威脅從不畏懼,以死保衛國家。所以英國可以完全殖民印度,而對我們不行。

農夫三拳工作室-七月七供

實說歷史


古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輝煌的國家。如唐朝時候的中國,生產力水平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近代的中國卻是非常悲慘,積貧積弱。然而,相比印度來說,中國運氣也是不差。近代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我國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麼晚清時候,中國沒有淪為殖民地國家呢,原因也就在於這些:

晚清時候的中國是統一的民族國家,印度卻是一盤散沙

雖然中國與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走的卻是不同歷史發展道路。

我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專制主義集權國家,科技上獲得巨大進步。如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皇權政治制度,統一了中國各個疆域領土,如使中原、東北、西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區都歸屬於清朝這個統一的國家。所以,中國是有著國家的觀念,也有著民族的理念,是統一的整體。

但是,印度卻是不同了。印度在歷史中一直都被征服,只是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存在。在印度這一塊南亞的熱土地上,分佈著大大小小几百個土邦。當英國踏上印度這一塊南亞大陸的時候,面對就是支離破碎的印度。印度國家的統一,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文化統一,都還是由英國殖民者完成。

我國卻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大一統的專制主義的集權國家。專制主義的集權特徵,使國家各個地方都能有機融合為一個牢固的整體。尤其在外民族入侵的時候,就會有用強烈的民族意識去反抗侵略。所以,當英國殖民者在兩次鴉片戰爭登陸我國沿海地帶時候,雖然清軍戰鬥力低下,民眾愚昧和麻木,卻都還是持著民族的觀念勇敢反抗殖民者的入侵。這也令英國殖民者,也會想著用另一種方式統治中國。

相比之前,英國統治印度就很簡單,當給予印度土邦王公某種利益,王公就會心甘情願服從殖民者統治,接受殖民者的命令來管理印度民眾。

社會基層力量對殖民者態度不同

晚清時候,統治中國社會基層都是士大夫階層。士大夫階層不僅是晚清朝廷的官僚,也是社會基層統治力量,是很反對英國殖民者的侵略。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士大夫階層也就是知識分子,不僅留心於邊疆的事務,也很關切主義西方英法殖民國家的狀況。如林則徐在《四洲志》、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畲《瀛環志略》等都是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著作。

晚清的士夫階層作為當時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西方炮火的攻擊下,勇於承認戰敗的事實,力求知己知彼,探討能夠抵抗外來侵略者的辦法。所以,這些知識分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也影響了晚清的學者與官員。如洋務派的李鴻章、曾國藩、沈葆楨、左宗棠等都受到他們思想的影響。在晚清沒落的王朝中,官僚和知識分子都堅決維護國家的統一,雖然割讓了許多土地給西方列強,但是國家大部分疆土也能保留下來。

印度卻不同。當時莫臥兒王朝在十八世紀就已經衰落,印度就已經陷入了一種地方封建割據勢力盤踞的時代。封建割據勢力為了壯大勢力,心甘情願與外國勢力做勾結,英國由此也可以輕鬆利用這些土邦等封建割據勢力統治印度。如英國人到印度的兩年多年時間內,藉助於莫臥兒帝國衰亡的時候大肆擴張領土。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政府的暗地支持下,藉助於各個土邦王公的矛盾來吞併整個印度。所以,印度各個土邦王公的分崩離析,都允許英國殖民統治,這也是印度容易變為英國殖民地的原因。

西方國家在中國的利益不均,也使得英國不能把中國完全做殖民地

當時,中國與印度面對的侵略者是不同的。晚清政府面對的外國侵略者,不僅是英國,也有沙俄、美國,德國,以及後來崛起的日本。就是因為這些侵略國家利益上的不均,對清朝的殖民訴求也有著差異,這使得他們對全面殖民中國問題上達成一致。如當俄國想要全面佔領長城以北和外蒙古地區,必然遭到了英國和日本的反對。實際上,單憑著英國消滅晚清朝廷也是有可能性的,但是英國在中國勢力的強大,也會遭到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反對。就是因為殖民國家在中國問題上的互相扯皮,晚清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殖民國家之間矛盾保護國家的主權,在客觀上也能保全大部分領土的完整。

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眾多西方國家聯合進攻中國,清政府被擊垮也是完全有可能性的。就是西方殖民國家的利益不均,使得沒一個國家能真正控制中國,只能是把中國分別作為自己的殖民勢力範圍。

相反,印度就不同。印度面臨的國家就是大英帝國。英國在1600年就在印度成立東印度公司,然後一步步蠶食印度。當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時候,才把印度全部吞沒。這時候,其他國家如法國、美國的工業革命沒有完成,侵略印度的時間也就是太晚了,這給英國佔據了殖民印度的優勢。

國土面積的不同

我國與印度在近代遭遇不同命運,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國土面積比印度龐大。國土面積的寬闊,不僅意味著市場的巨大和資源的豐富,更代表著國土的巨大縱深。

清朝末年,我國領土總面積雖然從1316萬平方公里下降為1100萬平方公里,印度總面積卻是400萬平方公里土地,是英屬印度的三倍多。這就意味著如果英國殖民者侵略中國,至少派出比印度多三倍的兵力。當時英國與中國的距離可謂是隔山隔海,萬里重重。可以想象英國如果佔領中國,承擔經濟負擔更加沉重。

印度雖然有400萬平方公里土地,在歷史上卻沒有真正統一過。國土很難終深,也方便英國的殖民侵略。中國雖然在晚清末年割讓領土給西方列強,卻是運用邊緣領土保住中國的主體部分,也就是善於利用邊緣國土來延緩列強的侵略步伐。

文化因素

控制一個地方,首先是要控制思想。對一個國家真正殖民和侵略,那就是文化上的殖民和侵略。當被殖民國家對殖民國家有一種文化上認同感,也就是變得與殖民國家一個模樣,喪失了民族獨立性和個性。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信仰儒家思想文化,受著儒家的“夷狄”論,對西方文明都有超強的警惕性,從基督教在我國很難推廣就可以看到了。而且,統治中國的地主和士紳階層在儒家倫理思想影響下,自然不願意與中華文明圈之外的蠻夷合作,這也是西方列強的殖民文化難以推行。由於儒家思想文化佔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影響力,根深蒂固在中國人頭腦裡,西方國家基督教文化信仰自然也很難影響到中國人。

這些就是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淪為印度完全殖民地社會的原因所在。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這個主要因為當時印度,清王朝的具體國情不同,還有當時各自所面臨的殖民者的形式不同。

第一點先說清朝和印度的統治階層。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對於印度來說,其本來就是就是外來侵略者,且印度又建立了種姓制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達到民族融合的目的,在印度其上層統治者本就是異族。而當時清朝,雖然也是少數民族統治,但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已經全盤漢化,不存在民族歧視,統一的認知感強。

第二點是民族的認知感。當時的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信仰眾多,統一的民族認知感不足,民眾缺乏凝聚力。但是當時中國,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一直是中國的發展主潮流,以至於到清朝末期,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說法。而英法美等國一直被視為外夷,排斥外族。在面對侵略時,即使中國人民手中的武器再簡陋,也敢於同侵略者拼命。

第三點是國家基本情況。當時的印度說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一個一個的邦,在嚴格意義上其實已經不能稱為一個國家,面對英國殖民者,各自為戰。而當時的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統一集權的國家,尤其是當時已經完成了對新疆、西藏、蒙古、雲貴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統治,而且有自古的統一思想。也就是說當時的殖民者面對的印度,只是一個個的小國家,而當時的清朝則是一個龐大的封建帝國。

第四點是戰略縱深。當時的印度因為是一個四分五裂的王朝,各邦國之間各自為戰,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可言,甚至有的邦國為了利益還會幫助英國人。就算當時的印度是統一的國家,其國土面積也不過三百多萬平方公里。而當時的清朝,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土面積達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就算是清末,清王朝的統治者也實際的統治著整個國家,放眼侵略過中國的任何一個殖民者,誰有如此胃口可以吃掉諾大的清朝。

第五點就是殖民者本身。當時英國殖民印度時,起步早,競爭者少,而且是步步蠶食,逐漸吞併了整個印度。但當輪到清朝時,那殖民者可就數不過來,就算是最前期,英國也得拉上法國一起。殖民者一多利益分配便不均衡,殖民者之間就有矛盾,清王朝就可以在他們之間找到平衡,苟且偷生。還就是離中國的距離,軍隊派遣或是後勤補給都不方便,也無法支持大規模戰爭。


狼君歷史


這個原因還真的是很多。

首先和印度相比,清帝國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而莫臥兒王朝卻是一個由大貴族把持的封建性質很強的帝國,每一個組成帝國的部落都有自己的軍隊和人民,這就給英國人的滲透做好了鋪墊。相比之下,中國的地方官員都由皇帝指派,官員之間互相制約,能夠獨攬大權的還真的沒有。



第二點,在1880s以前,列強中除了俄羅斯以外,其他國家並沒有殖民中國的打算,因為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英法美為首的歐洲列強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傾銷出去,很顯然,當時佔有世界1/3人口的大清帝國是一個理想的市場。所以在1880s以前,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更多的條框是取消對他們國家的關稅,可以進入內地傾銷商品。而印度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就開始被殖民勢力蠶食的老大帝國,從性質上講,印度就已經被英國定義為原料掠奪地。



第三點,1880s之前,列強並沒有把殖民重點放在中國,因為他們還需要對自己正在殖民或已經殖民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內部消化,所以無暇去顧及中國。但是1880s之後,正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列強的目標紛紛指向大清,那麼也就不會誰有機會獨吞中國。因為哪個國家也不會容許另一個獨自坐大,英國為了不讓俄國獨吞東北,就扶持日本與之對抗。日本窺伺于山東,一支在找德國的事。法國和英國在雲南地區也有爭端。英國和俄國在新疆和西藏也有利益衝突,這種列強之間的競爭間接保證了軟弱的大清不至於像印度一樣被完全殖民。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印度被英國完全殖民地化?中國的大清王朝,卻沒有被西方列強,完全殖民化了。首先,兩國的國情不同。印度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王國,印度的反抗意識沒有中國民眾那麼堅決的抵禦外辱,那麼堅強的抵抗到底。清朝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雖然也受西方列強的欺辱壓迫,剝削。但是,中國民眾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讓西方無法完全殖民化中國。歷史上,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這場運動嚴重的打擊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已分裂中國的圖謀,讓西方列強意識到中國最底層的民眾埋藏的一種強烈的愛國意識,以抵抗精神在裡面。反觀印度被英國殖民化很早,早在清朝乾隆時期,就被英國殖民化了。雖然中間也出現了一小股力量的反抗。但是沒有大風大浪轟轟烈烈的,像中國太平天國運動那麼強烈,或者中國的義和團那麼強烈的打擊,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在中國民眾反帝反封建反西方列強殖民化的背景下,西方列強圖謀分裂中國殖民化中國的圖謀沒有得逞。就是因為中國民眾底層隱藏著一股強烈的反抗壓迫與帝國主義侵略的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的存在,印度人被英國輕易的職殖民化首先印度有很多鬆散的王國。王國之間互相攻伐,讓英國人挑撥離間,比較有可趁之機,才很快,迅速的佔領印度殖民化印度。反觀中國的清朝政府是一個強大中央集權國家,雖然國家沒落了,但是,國家整體行政命令還是保持一致。國家大小事務還是由中央拍板決定地方沒有權利以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的條約。印度就沒有這個能力了,印度的鬆散王國是各自為戰,各自以西方列強談判。最終被西方列強的英國各個擊破,達到了完全殖民化。中國中央集權的清朝就沒有那麼容易被各個擊破,或者說,從內部瓦解掉。所以說,中國整體上還能保持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