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海外西经》第1节 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

1,海外自西南陬西北陬者。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按,笔者综合分析认为灭蒙鸟即红尾水鸲,《海外西经》言其特征“为鸟青,赤尾”,与当今河南孟州河滨一带的红尾水鸲正合,而“灭蒙”即尾巴散为扇状并来回摆动之义。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红尾水鸲即《山海经》里的灭蒙鸟

//资料显示:(这种鸟)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常边飞边发出‘吱-吱’的鸣叫声,声音单调清脆。//

该鸟摆尾、散尾成扇的习性,或是“灭蒙”之义。或因叫声单调清脆,亦称“鸣鸟”。当然,“灭蒙”或是“鸣”之缓音,“鸣”或是“灭蒙”之急读合音。

“灭蒙鸟”方位应在今洛阳东北方向的黄河北岸河滨,即焦作市孟州、济源及洛阳黄河北岸吉利区一带。而且孟州之孟、孟津之孟,其最初来源,或即与灭蒙鸟之“蒙”相关。

//孟州市官网资料:孟州在夏朝属孟涂氏封地,称孟涂国。在商、周时期为畿内地。周武王姬发伐纣,会八百诸侯于黄河北岸(今洛阳吉利区,1979年前为孟州辖地)渡口因谓之盟津,又称富平津。黄河从孟州境南流过,长26公里,这里是中下游的结合处,黄河水面放宽,大量泥沙淤积,开始成为“悬河”,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左岸)就从孟州境内中曹大王庙筑起,自古就有“千里黄河大堤始于孟县”之说。//

(双斜线内为引用资料,原文字体有别,粘贴此处字体差别消失,为了表明引用,特此在文段首尾分别加上双斜线,下同,不再说明)

孟州这一带黄河河面变得宽阔,河滨湿地发育,红尾水鸲这种留鸟水禽数量极多,成为该地得名的原因。根据原书可知,当时的观念为,处于黄河北岸“悬河”起点的灭蒙鸟(孟州)与黄河南岸之结匈国(洛阳王湾),构成“海外西南角”,是海外四陬之一,显然这两个西南角在此处以黄河为界。

显然,这里说的是从海外西南角向西北角展开,包括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向地区,从南向北依次为焦作、新乡、鹤壁、安阳。这个区域考古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四座大型城址,焦作温县徐堡遗址、焦作博爱西金城遗址、新乡辉县孟庄遗址、安阳后岗遗址,属于同一考古学类型,由于安阳后岗遗址最先发现,所以这种类型当时被命名为后岗类型,也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代表。鹤壁也发现有大賚店、刘庄等重要龙山文化遗址。

如果灭蒙鸟同时为古国名称,则可以对应近旁考古发现的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址及博爱西金城龙山文化城址,另外还有济源庙店遗址,这里出现的“一国多城”的情况,详见通论部分的内容。】

//资料:温县徐堡遗址

焦作温县徐堡龙山古城遗址,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西城墙残长约360米,南城墙长约500米,东城墙残长约200米,北城墙没有探测到,据队长介绍,有可能被沁河冲毁,现存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保存完好,城墙顶部距地表深1米至1.7米。

据探测表明,古城墙顶部宽约12米到15米,拐角的厚度大约有30米,古城墙的底部宽大约为30米到45米左右,城墙外面的护城河也基本探明,河床的宽度大约为30米,在城址中部还发现一处东西长90米,南北宽70米的堆筑台地,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应为城址中的重要部位之一。目前出土陶、铜、石、骨、玉等器物近200件,发掘出各个时期房址、陶窑、窖穴、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200多处,并有部分动物、植物遗骸。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温县徐堡遗址

徐堡古城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龙山文化中规模较大的城址之一,也是保护最为完好的遗址之一,包括从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到清代的多类文化遗存叠压,内涵丰富,延续时代长,这在豫西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填补了豫西、豫西北、晋东南地区没有龙山文化城址的空白,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它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史前城址聚落形成、中国文明起源、国家的形成、筑城技术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

徐堡古城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先期夏文化的佐证,勘探队共发掘出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清时代8个文化层面。它的出土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徐堡古城遗址,东临河洛文化的武德镇,武德镇古称"洛",西北临济源市夏都城原昌和原城,是史学界公认的夏文化中心,河洛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延伸。徐堡古城遗址发掘出龙山时期遗迹灰坑11座,墓葬1座,陶窑1座,主要器物有深腹器、圈足器、刻槽盆等。还有一件陶瓷器上有两个文字,不易认识,说明龙山时期就有了文字。//

//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焦作市博爱县东南7.5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

2007年考古发掘面积5200余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出土龙山文化完整或可复原陶器以及典型标本数百件。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小麦、大豆等炭化遗存,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传播路线、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博爱西金城遗址平面图

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位于西金城村中东部,城墙位于地表1.5米以下,残高2~3米;城墙宽在10~25米之间,系用较纯净的褐色生土拍打筑成。西、南墙中部可能有城门,北、东、南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从城墙及壕沟出土陶片判断,该城址应始建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进入龙山晚期已经废弃,距今4300年前后。

2008年1月26日《大河报》报道在博爱县发掘了西金城城址,城墙埋于地下1.5米,残高2-3米,面积达30.8万平方米,城址废弃于龙山文化晚期,建筑年代应在龙山文化中期前后,距今4000多年。特别是发现了小麦、大豆等炭化遗存。这是在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座城址距南边的温县徐堡城址仅 8公里,距西边的济源苗店遗址也只有 40公里,是豫西北发现的第3座同期城址。 [1]//

//苗店遗址

为距今约4千年左右夏代初期的一个村落遗址,位于济源市玉泉街道办事处苗店居委会西南。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70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42万平方米,高出地面1.4米,文化遗存十分丰富。1978年11月,原新乡地区文物普查队发现这里有灰坑、人骨架、鹿角,采集有石斧、石刀、石铲和陶片、骨针、石箭头等。1985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和地、县文物部门共同在该处发掘100平方米,采集有鬲、鼎、甑、豆、碗、钵、盆、瓮、澄滤器等陶片,发现两座半地穴式、有门道的完整房屋和13个灰坑,为研究夏代初期的历史、文化、地理及社会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1983年12月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2,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按,大运,字面意思即后世之“太行”,大即太,运与行同义。太行在先秦只是指“太行陉”,后来代称整条山脉为太行,而整个太行山脉有八陉,太行陉只是其中之一。高三百仞的大运山指太行陉,即河南焦作沁阳与山西晋城泽州之间包括羊肠坂、天井关等多处险要,长数十里、顶高1500多米的山岭。《穆天子传》穆王归程从北向南“升于太行,南济于河”即同指此地。】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先秦文献中的太行陉

太行陉又称太行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沟通山西晋城市和河南焦作市的一条重要通道。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北接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太行道南起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马鞍山,北至晋城泽州县。崇山峻岭间,孔道如丝,蜿蜒盘绕,“北达京师,南通河洛”,是我国古代一条军事、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据史书记载,此起今晋城市泽州县天井关,南至河南省沁阳常平村之间的太行道,山路盘绕似羊肠,关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天井关,更是天下名关。古人称““形胜名天下,危关压太行”。太行陉一带的关隘共包括羊肠坂、盘石长城、碗子城、古长城、孟良寨、焦赞营、大口、小口、关爷岭、斑鸠岭、揽车村、天井关等多处要塞。但由于各种资料相互抵牾或语言不详,难以认证。太行陉古道全长100多公里,最险要处是沁阳常平村到天井关这一段。在这四十华里中,太行陉由沁河平原托举上升到相对高度1500多米的太行之巅,所经之处,崇山峻岭,瀑流湍急,实为险隘。我们要寻访重走的就是由常平--羊肠坂、碗子城、孟良寨-大口村、拦车村-天井关村的一段太行陉古道。由沁阳入晋公路下古道,七拐八弯折到废弃多年的羊肠坂上。行走其上,才真正明白了“羊肠坂”的含义:危崖高耸,沟壑深涧,路形崎岖弯折,路面顽石丛生。

——参考资料:1.寻访千年古道:太行陉.晋城广电网[2013-01-25]//

3,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按,天穆之野、大穆之野(《今本竹书纪年》)、大遗之野、大乐之野,或即后来武王伐纣决战之地“牧野”,天、大都是修饰语,之为语助词,核心还是穆野。如果仅仅把“牧野”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放牧之郊野”其实是不通的,四面八方的郊野草场都可以作为“放牧之郊野”,不可能仅有此一处,故而此义项的“牧野”作为专属地名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古本竹书纪年 周纪》: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案语曰——《尚书 牧誓》郑玄注曰,“牧”一作“坶”;又引孙星衍语,《礼记》及《诗》旧本皆作“坶野”。故《水经注》引《诗》亦作“坶野”,今本为后人改从近字也。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牧野、坶野、穆野

可见此地本来叫“坶野”,与放牧没有关系,只是后来(如《尚书 牧誓》)被写为同音且更常用的“牧”字而已。当是卜辞中“穆”地(合28400、合28401、屯4451)。《山海经》这里反映的是时代更早的夏朝的名称。即今新乡市(至今仍有牧野区)土壤肥沃风光优美的冲积扇平原一带,从大的方位来讲,这里正好处在太行山脉大拐弯的东南麓突出部,区位优势使得风光更胜。《荒经》所谓高二千仞者,即指西北方向的太行山脉一段(含著名的云台山)。】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距省会郑州西北70公里的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280平方公里。[2]

云台山气候凉爽宜人,景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由于北部太行山系的屏障作用,背风向阳,平原为豫北高温少雨区。山区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与山势山形变 化各异、差异明显。神话传说:"黄帝陶正之官宁封子授黄帝御龙飞云之术。自焚则随路五色之烟上下升腾,其骨骸葬于'宁北山'中。此宁北山即今修武县北云台山。"修武县古称为"宁"。后来,神话传说称盘古山、女娲山、五行山。东汉泛称太行山。末代皇帝刘协禅让帝位于魏王曹丕,封山阳公,死后葬于云台山南麓,后人称这里为古汉山。魏晋时期,云台山因"竹林七贤"在此相与友善,但古籍仅有"竹林"称谓。东晋始称云台山。唐代也称覆釜山。见唐著名诗人钱起诗。东部称天门山,亦见钱起诗。金代称云台山,见茱萸峰金代残碑刻。当代称云台山。//

4,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荥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按,此处的“夏后启(天穆之野)”应即今新乡市牧野区一带,后来以周灭商之战地而闻名。三身之国即近旁考古发现的新乡辉县孟庄龙山文化城址可作参。该遗址在今牧野区以北数公里处。一首三身为战国楚人看图说话的误解。不庭之山应指附近太行山中的某一山岭或山峰。】

//参考资料:新乡辉县孟庄龙山文化城址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孟庄镇东侧,西北距县城4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7',北纬35°26'。1951年被发现,1992年至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地区文管会、辉县市文保所联合组成工作队对孟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夏)及商3个时期的三叠土城。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孟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1年辉县人民在兴修孟庄渠时发现鸵鸟蛋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鉴定,属于"安氏鸵鸟蛋"化石,距今时间已有50万年之久。随即中科院对孟庄进行决定辉县悠久历史上限准确时间的考古调查。经实地勘察和反复考证,认定这里是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夏、商、周文化的古文化遗址。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标明大约在6000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群居住。1992至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多。在这次发扬中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夏)及商3个时期的三叠土城。所发掘分析,三叠土城的形成是:龙山文化时期(约前3000)开始筑城。自1992年7月至1995年上半年,考古工作队连续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重要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存、龙山城址、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龙山城址位于遗址西北部,东城墙保存较好,长约375米,正中还发现城门,北墙复原长度340米左右,西墙仅残存东半部,长约330米左右,南墙已被平掉,仅存南城河。二里头时期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城址之上。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殷墟时期遗存主要有城址、灰坑、水井、墓葬等,城墙仅在西墙及东墙处存有商代晚期修补的夯土。龙山、二里头及商代时期三叠层是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遗址内裴李岗、仰绍、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殷墟、西周各期都有人类居住,遗址内还出土有大量各时期的遗物。//

5,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

【按,此仍为战国楚人看图说话的误解臆说。人不可能一臂一目,殆为侧视形而已。其指上文之三身国即新乡辉县孟庄遗址。以北的一臂国当之今鹤壁市境内,已知的龙山文化时代遗址有大赉店遗址、刘庄遗址(先商下七垣文化部分)和淇县王庄遗址可作参考,或有大型龙山城址有待发现。】

大赉店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办事处的大赉店村村南,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遗址。它文化内涵丰富,地层堆积有仰韶、龙山、商朝、周朝、汉朝的文化层,是我国考古史上为数不多的较早进行科学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曾在探讨仰韶、龙山和商朝文化三者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中起过重要作用,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 [1] 。

1932年、2013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清理出西周中晚期墓葬、西周中期灰坑和房址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蚌器。出土的陶器中,有仰韶文化的彩陶,还有龙山文化的黑陶和商代的灰陶。考古学者认为大赉店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性大型聚落 [2] 。

大赉店遗址是淇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必将大大推动淇河流域文明史研究的学术事业 [1] 。

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1932年发掘面积总计230平方米。其间开挖深沟36个,发掘面积总计230平方米。该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包括刀、斧、铲等石器,小口尖底瓶、钵、纺轮、罐、盆、碗、豆等陶器,针、锥等骨器,用途不明的角器和刀、铲、镰等蚌器。2013年,大赉店遗址终于迎来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灰坑116个,房址和与房屋有关的垫土堆积24座、墓葬9座、活动面3处。

1.大赉店遗址:淇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中国文化传媒网[2015-11-27]

2.河南鹤壁大赉店遗址发掘(图).搜狐滚动频道[2015-11-27]

3.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13-5-3[2013-05-24]//

//鹤壁刘庄遗址

遗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大赉店镇刘庄村南,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之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662公里处。遗址面积30余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计划占压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时代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及大规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336座墓葬分布于东西110米、南北55米的范围之内,布局清楚,排列规律,随葬品400余件(套)。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为主体特征的先商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融合、吸取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的历史特点。夏代中原地区,如此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目前尚属首次,为先商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对研究其葬俗葬制、社会结构、商人渊源、夏商关系等长期以来为历史、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将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为探讨商族起源提供了新线索。……

夏代中原地区,如此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目前尚属首次,为先商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中原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以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亦提供了探讨商族起源的新线索。 [1]

1. http://www.huaxia.com/zt/whbl/06-013/591352.html [引用日期2011-02-24]//

//鹤壁淇县王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庄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小型聚落遗址,它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从地层及陶器演变序列方面分析,早、晚两期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

王庄遗址的面积虽小,但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其他同时期的遗址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1.遗址紧邻太行山,西距太行山大约只有3公里,但距河流较远,南部最近的河流沧河距遗址约有1.5公里,这里的居民所依靠的水源应是遗址北部的一泓泉水,因此这应是一处滨泉居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从遗址上直接覆盖的黄沙土和河卵石及遗址东部发现的大片黄沙土分析,遗址很可能是被一场大山洪毁坏的。

2.王庄遗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小型聚落遗址,整个聚落略作圆形。我们这次主要对聚落的周边进行了发掘,对中部破坏严重的部分进行了钻探,发现周边的房子呈圆形分布,因这里的房基面距地表仅有20?0厘米,加之上、下有多层叠压,较易探出,而钻探的结果是中间未见房基,因此我们推测中部可能为一广场。周边每一个时期大约围绕有7座房基。

3.聚落内贮存食物的窖穴也有一定的区域,如遗址的东、西两面没有任何窖穴,而集中分布于遗址的北部和南部,其中北部已经过发掘,所有房基周围没有发现与房基同时期的窖穴。

4.遗址内所有房基的面积都大体相当,建筑结构、形式一致,均为地面式圆形房子,居住面一般抹有白灰,中间为一圆形灶面。这也许是龙山文化时期像王庄这类小型聚落内部仍保留着人人平等的原始共产制分配原则的一种体现。//

6,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按,《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言汤放桀之后,诸侯八译而朝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说明迟至夏末商初,车马依然是稀罕的,否则不会记录。据考古学家王巍的说法,马车是4000多年前出现,夏朝初年前后才传入我国的,二里头等夏朝、先商遗址发现里车辙,或以为是人力车“辇”所留。殷墟遗址则发现有车马。考古发现的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城址、安阳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甚至濮阳高城遗址。】

《山海经》里河南省的“河北”部分: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

安阳后岗遗址平面图

后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100年。

后岗遗址是殷墟的重要遗址之一。1934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遗址内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三叠层"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三者的年代顺序问题,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根据该遗址内的"三叠层",首次判明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三种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后岗遗址的殷商文化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一脉相承,为探索商代文明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里仰韶文化的彩陶钵、碗、罐形鼎,以及三角斜线纹、多道短线纹等彩陶纹样特征鲜明,其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址。位于河南安阳高楼庄。1931~1971年多次发掘。在这里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3种文化层位的上下叠压关系,由此确定了三者的相对年代(见考古年代学)。这里仰韶文化的彩陶钵、碗、罐形鼎,以及三角斜线纹、多道短线纹等彩陶纹样特征鲜明,其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

参考资料:后岗遗址 . 中国文化网 . 2014-09-02//

//安阳河南龙山文化遗址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部边缘地带,新发现一处比殷墟还早600多年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此次考古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墙140余米,房基、陶窑各一处,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两处,出土有石斧、蚌镰、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特别是在房基中发现的两处用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到2013年为止龙山文化考古中仅见,其中一处面积约10平方米,从外形看很像是一只虎,专家们认为它应与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或祭祀有关。[3] 在太行山东麓的安阳、濮阳等地,除了后岗、还发现有柴库、高城、戚城三座城址。//

//濮阳高城龙山文化遗址

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濮阳县五星乡高城村的高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达916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城址,通过权威专家的研究论证,一致认为它就是卫国都城帝丘。令人欣喜的是,在这座城址下面还发现有仰韶、龙山、二里头、殷墟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其中的龙山文化遗存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是河南同时期面积最大的遗存,也是后岗二期文化的一处中心遗址,应该与夏后相所都帝丘有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濮阳高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