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不得不说,中世纪人口状况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始终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一方面,中世纪缺乏长期有效的人口统计,那些便于预测人口数量的“人头税”也经常因下层阶级的反抗而被取消;

另一方面,中世纪早期蛮族混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当政权好不容易稳固下来后,又再次爆发大规模瘟疫,让本就脆弱和复杂的人口结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所以,获取人口的数量,趋势以及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就变得相当困难。

不过,尽管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根据1941年俄罗斯学者Boris Urlanis的出版物《 Wars and population》,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有据可查的数字。(见下图)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首先,在讨论中世纪人口具体数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由其他学者绘制的趋势图(不讨论具体数字):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蓝色线条代表欧洲总人口,红色为欧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绿色为欧洲南部,橘色为欧洲东部)

再结合一些历史因素,我们不难发现中世纪人口变化主要分为7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晚期,即公元400-600年,这个时期的欧洲人口主要呈下降趋势;

第二阶段,中世纪早期,即公元600-1000年,欧洲人口稳定在低水平,间歇性生长;

第三阶段,中世纪,即公元1000-1250,主要特点是人口繁荣并不断扩张;

第四阶段,即公元1250-1348:人口呈稳定或间歇性地高水平上升趋势,但英格兰在1315-1317年间有所下降;

第五阶段,即公元1348 - 1420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

第六阶段,即公元1420 - 1450年,西欧稳定或间歇性地降至较低水平;

最后阶段,即1450年以后,人口开始复苏并在16世纪初迎来大爆发。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可见,中世纪人口变化经历了大幅震荡,但究竟是什么因素才导致其出现如此巨大波动的呢?

下面,我将按照中世纪早期,鼎盛时期,晚期三个大阶段来进行具体分析。

中世纪早期

首先在公元6世纪,曾有一场大瘟疫袭击了拜占庭帝国,史称“查士丁尼瘟疫”。

这场传染病最初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并由商船带到地中海以及欧洲西部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一次大规模瘟疫就带走了欧洲近4分之一的人口。

此外,阿拉伯人的扩张行为,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与拜占庭的战争以及北欧海盗的侵扰,都不同程度上让欧洲本就脆弱的政治和经济体系蒙受打击。

而且,受蛮族入侵影响,大多数中世纪早期的定居点仍然很小,且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导致荒地连片,饿殍遍野。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根据学者预测,即便是相对稳定的查理大帝时期(742-814),欧洲人口也就只有2500万到3500万,其中可能有一半出现在法兰克帝国,包括现代法国,低地国家,德国西部,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一部分。

鼎盛时期

在公元10至13世纪末,中世纪人口数量迎来了一段小爆发。

随着中世纪气候进入到温暖时期,导致可耕种的时间变长,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人们逐渐将荒野变为农田,以前的森林和沼泽也都被改善成适合耕作的土地。

与此同时,在东向移民运动中,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日耳曼语族开始向东迁徙,进入到中欧、东欧地区定居,并开垦了人口原本稀少的易北河和萨勒河东部,为欧洲创造一波移民红利。

而且十字军的东征战事、诺曼入侵英国以及维京人、阿拉伯人、马扎尔人结束袭击,都为人口扩张和重新安置提供了新的契机。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铁器冶炼的进步也促使农业技术得到提升,而11世纪的教会改革和封建主义的兴起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在人口鼎盛时期,随着城镇和贸易复苏,货币经济的兴起开始削弱原本将农民与土地联系起来的农奴制关系—— 拥有土地的领主找到了吸引和留住劳工的新方法,城市中心能够以自由的承诺吸引农奴,随着新的结算方式出现,人口密度和数量都开始增多。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欧洲人口峰值大约有近亿人。

此时,英格兰人口在1086年约为160万左右,随后迅速增加到了300-400万人;

意大利人口估计在700万至1000万之间;

而法国在公元1328年也有1500万人之多。

中世纪晚期

到了14世纪,农垦的边界已经停止扩张,内部殖民化即将结束,但人口水平仍然很高。

然而,一系列事件突发事件却带走了欧洲几百万人的生命。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公元1315年和1348年,欧洲相继出现大饥荒和黑死病,人口数量骤降。

其中,1348年至1420年间的损失最为严重。仅在德国的部分地区,就大约有40%的在册居民失踪了。此外,普罗旺斯的人口也直接减半,在托斯卡纳的一些地区,甚至出现70%的失踪人口。

但是,仅仅一个大规模传染病(黑死病)真有如此的威力吗?

一些对此表示质疑的历史学家试图从其他社会因素中寻求答案。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首先,根据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

欧洲已经出现人口过剩的现象,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它也几乎无法养活多余人口。

据统计,14世纪的谷物产量在2:1和7:1之间,代表每播种一单位的种子就会收获2-7单位的粮食,但这远远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现代谷物产量为30:1或更多。)

所以,中世纪晚期的百姓普遍都在饥饿中度日——长时间的营养不良降低了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

而且,越是饥饿,就意味着要占有更多资源,所以贵族间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中世纪小冰期的出现也是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资源竞争加剧了财产所有者和工人之间的不平衡,并且货币供应量已经跟不上固定增长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基于白银的商品货币)因此农民的工资在租金上涨时反而出现下跌,导致繁衍动力不足,人口数量下降。

而且,穷人的经济状况也加剧了瘟疫的灾难性后果。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例如,在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曾描绘过贵族躲避瘟疫的方式——逃到人烟稀少的乡下别墅

但明显穷人们做不到这点。他们只能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中,不能隔离病人,而且缺乏干净食物和水源,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布伦纳辩论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根据历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在1976年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中世纪的经济体系限制了人口增长。

因为当时封建领主和地主控制着欧洲大部分土地, 他们可以向农民索取高额的租金和利润。而这些土地上的农民却被迫以维持生计的水平存活。

由于土地所有者贪婪地榨取收益,使得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农场或者有足够的动力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因而导致作物减产,农田被弃。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此外,中世纪大部分的农场规模都很小,抑制了成片土地的开采和更有效的耕作方式。

而且在欧洲地区,财产交接没有严格按照长子继承制,地主们习惯采取均分制度,即平均分给子嗣。

这样的做法也导致农民土地很容易被后人细分,并被每一代继承人重新划分。因此这自然降低了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使得可用于投资农业的潜在盈余,以及农业创新的希望都变得十分渺茫。

结果,由于社会和经济制度,欧洲人口的规模变得十分有限,现有的农业系统和技术根本无法支撑超越数量的人口。

最终,罗伯特·布伦纳认为,只有通过修改现有的土地所有权和社会的分配结构,欧洲的人口才能超过14世纪初的水平。

人口数字之谜

那么说了这么多,中世纪的人口总量到底如何?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根据Boris Urlanis的说法,中世纪人口顶峰出现在公元1300和公元1450年,峰值为7870万人和8300万人,如果把中世纪的范围再扩大到15世纪末的话,那么峰值为9070万人。(图中时间皆为阶段性时间,并不准确)

如果再具体到国家和地区,那么如下图所示:

“就这么丁点儿人”——详解欧洲中世纪的人口状况

尽管Boris Urlanis和其他学者相比,人口数字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夸张,但它也明确显示出了中世纪人口的变化趋势和细节,具有参考意义。


所以,探究中世纪人口问题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繁琐的事情,我们很难把握其中的准确性。但是人口增减的大趋势在历史学家眼中还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

此外,从本文中不难看出,中世纪老百姓确实也没享受过多少好日子——他们长期挨饿,饱受欺凌,还要为瘟疫而整天担惊受怕。

相反,被窝里,吹着空调,吃着冰棍,撸着猫咪的你,还有什么不开心呢?

文丨火焱

本文文献

1.Herlihy, David (1989), "Medieval Demography", in Strayer, Joseph R. (ed.), 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 4, New York: Scribner, ISBN 0-684-17024-8.

2.Urlanis, B T︠S︡ (1941). Rost naselenii︠a︡ v Evrope : opyt ischislenii︠a︡ [Population growth in Europe] (in Russian). Moskva: OGIZ-Gospolitizdat. OCLC 423793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