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帽巷

舊址:聽桐別墅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巷名的由來

帽巷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和泉州很多以其“社會職能”來命名的巷子(如花巷)一樣,很多人會以為這裡曾經是不是賣過帽子,或者生產帽子之類的。然而問過當地八九十歲的老人,都說這個名字打小喊來,便沒有改變過,也不曾聽說有何典故。一位老人說,因為巷子太窄,有人說它是“無巷”,閩南語“無”和“帽”諧音,所以後來就稱做“帽巷”了。這似乎也說得通。還有人認為,“帽巷”可能是“磨巷”之誤。無論如何,帽巷的典故我們是不得而知了,它所呈現的風情,卻一如既往。

帽巷6-12號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帽巷和其他巷有一點不同,看起來是連接西街與奎章巷的一條通道,但是在中段,它還有一段“巷中巷”。細心的人才會發現,帽巷的6號到14號,自成一巷,與它的主巷成90度直角。而這一條較為隱蔽的巷子,反而是帽巷別有風情的一道風景。據介紹,此巷原與西街頭的陳厝巷相通。如今要從這裡通往中山路,需穿過6號宅院。

像是去往遠離都市的迷宮,即使在那裡迷失,也會心甘情願地呆上一陣子。

物尤在,人已非

帽巷14號:王宅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就主人家的年齡來說,王家是帽巷裡頗具權威的一戶。老奶奶姓彭,今年八十幾歲了,是王家的兒媳。起初一直躲閃我們的鏡頭,知道我們是來打聽帽巷故事的,倒是很開心地跟我們搭上了話。可惜她老人家年事已高,記不得過去的事情了,只知道小時候確實聽前輩說過帽巷的不少往事,但幾乎沒有記得的。倒是對不遠處的金磚巷(今奎章巷)的事情記得不少。

“帽巷就一直是帽巷,沒聽說過名字是怎麼來的。從我小時候到現在,它的樣子也沒什麼太大的變化,要說有變化,就是很多古厝沒了,剩我們這座還能看到一點樣子。祖上的成分很多,有做生意的,有教書的,大部分都在外面謀生。這帽巷似乎也沒出過什麼名人吧,你們得去金磚巷那邊問問看。”

王家古厝據說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廳堂裡掛的祖先畫像似乎可以找到朝代變更的痕跡,最古老的一張手繪畫像,是“太太太太……媽”,工筆上看的確是非常古之物了。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聽桐樓,蘊鄉情

帽巷15號:聽桐別墅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帽巷中有一別墅十分特別,進門需上得一段高高的臺階,入門有院子,有花有樹,然後有高高的房子,由前廊、有陽臺……在他很小的時候還曾經租住在那裡過,那個時候,這座房子是當地最氣派的。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這幢始建於1933年的洋樓,面貌和我們慣常見到的並無差別,只是在帽巷這個以傳統平屋為主的窄小的巷子裡忽然挺拔起一座洋樓,確實比較搶眼。

主人蔡光遠已經離開泉州到海外謀生多年。房子後來便交給親戚代管。

這座磚木石混結構的兩層洋樓,正中間呈圓弧凸出,正門石柱上有一副對聯,曰:“西京文物傳焦尾,北宋風流譜荔枝。”進深三間,寬三間,北側還有陽臺。沿著木樓梯盤旋上樓,在二樓的正門上,看見了“聽桐別墅”四個字刻在石匾上。是時正下著大雨,特別能夠領悟到主人為此樓取此名的韻味。

正在遺憾如此有書香之氣的門第卻無法找到更多淵源故事的時候,一封美國夏威夷來信卻翩然而至。寫這封信的人,正是聽桐別墅之主人蔡光遠先生的二兒子——美籍華人蔡耀榮先生。蔡先生的來信一解當時無法詳解的謎底。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關於聽桐別墅的故事,原來是這樣的:“聽桐別墅”建造於1933年,但別墅的主人蔡光遠先生,此生卻從未踏入一步。蔡光遠從小就去了越南,一生立足於他鄉,亦終老於他鄉。位於泉州西街帽巷15號的這座別墅,是他親自精心設計建造的,然而和當時的許多華僑一樣,蔡光遠也只是通過僑匯讓家鄉的親戚幫忙建造起了這所房子。後來蔡光遠的夫人和大兒子蔡耀昌曾經在聽桐別墅中住過一些時日,抗日戰爭時期,他們母子被迫離鄉,去了越南。從此,蔡家人便一直沒有回到這座日思月想的祖屋裡來。直到去年冬天,已經在美國生活的蔡耀榮先生有幸返鄉,才在侄女的帶領下回到自己家的祖屋“聽桐別墅”裡看一看。

從解放前到上個世紀70年代,聽桐別墅一直是由蔡耀榮的堂兄蔡欽成管理,他去世後,由他的遺孀王紀珍代管,直到她去世。這以後,聽桐別墅一直由林氏居住著。

蔡耀榮先生第一次回到家鄉,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屋,看見它數十年未曾修整和精心打理,十分感傷。他在信中說:“父親臨終前,我正在他身旁,他惟一的遺言就是,全力保存老家的祖屋。”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葉落歸根,是所有海外遊子的夙願。蔡老先生對祖屋的情感,也正是內心對故土的深深眷念。我們旁的人,看見的只是別墅迷人的外表,卻不知那也許是一代人,兩代人甚至代代人的感情歸宿所在。

尋訪手記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帽巷跟以前走訪過的巷子有些不一樣,有一種市井的親近。這裡找不到官宦的深宅,也鮮有富賈留下的炫蹤,一磚一石都是如此平常,卻在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的氣息來。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可愛,在帽巷緊湊密集的民居中採訪,常常是一戶正聊著,便有鄰居湊過來看個究竟。也有小心謹慎者,大門也不敢開,只露出個腦袋來瞧瞧。還有我們“三顧茅廬”而不願開門的人,只從天井裡傳出聲音說“無人在哦……”。若能把每一人物的表情留下來,一定是很有意思。

我們在帽巷拜訪過的人家,幾乎家家都有小動物,小貓小狗之類的,都對人親善,讓人覺得在這裡隨便留下來吃個便飯,也不會有拘泥之感。

泉州帽巷有一種市井的親近,平凡中透出濃厚的閩南人家氣息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