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汝州的“望嵩門”“望嵩樓”與偃師的“望嵩橋”

一、河南汝州“望嵩門”:

汝州的“望嵩門”“望嵩樓”與偃師的“望嵩橋”

▲ 汝州北城門——望嵩門(2006)

汝州北城門,又稱“望嵩門”,位於河南汝州市區北門裡街與北關街之間,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直隸汝州志》記載,北城門始建於北魏49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汝州市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古城門。民國以來曾塌數次,民國三十五年重修時,時任縣長陶紀元親題匾額“望嵩”二字。直到2010年重修還大致保持古貌,(一說匾額“望嵩”二字,是上世紀80年代,時任臨汝縣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先生在多方蒐集汝帖碑的同時,購買青磚將殘存的北城門保護起來,並親筆重新題寫了“望嵩”石匾,)為市區保存的唯一一座城門。

2011年11月17日北城門突然倒塌,當地文物部門說將安排復建,但可惜至於沒有下文。

二、河南汝州“望嵩樓”:

汝州的“望嵩門”“望嵩樓”與偃師的“望嵩橋”

▲ 望嵩樓效果圖(2017)

望嵩樓為唐宋時期汝州州衙後花園裡的風景樓,是官方接待名人、上級官員的地方,是汝州城的標誌性建築,因此又叫汝州郡樓。唐、宋、金、元時期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有江北第一樓的美稱,是汝州自唐宋以來最閃亮的文化地標,是銘刻在代代汝州人心頭而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

宋代戰爭多發生的北方,汝州相對穩定,經濟文化得以長足發展,為望嵩樓園林文化的輝煌時期。望嵩樓可能於元末毀於戰亂。

明初,汝州各界人士要求重修望嵩樓的呼聲很高。明弘治十七年,河南永清縣進士王雄任汝州知州,在編篡汝州志時,加深了對望嵩樓的瞭解,準備重修望嵩樓。

清康熙二十年,四川舉人羅大美任汝州知州,在修學宮的時候重修了當時所謂的望嵩樓。那時的望嵩樓沒有什麼資料,只是在《道光汝州志》職官章“羅大美”後中有一句話記此事。

乾隆五年,山東人宋名立任汝州知州。在修學宮時發現了元代尚野《望嵩樓記》的碑刻,認為望嵩樓在學宮後,就把《望嵩樓碑》放州衙保護。後來在修繕北城門時,宋名立要求將城樓擴寬加高,城樓加一匾額“望嵩樓”,把州人建望嵩樓的多年寄於北城門上。

解放後,人們要求重建望嵩樓的熱情有增無減。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時任汝州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先生,購磚將殘存的北城門保護起來,並親筆題寫了“望嵩”的石匾,嵌在城門上,留下了對重修望嵩樓的企盼。

上世紀八十年代,汝州重視文化建設,將市區的路道以汝州名勝或先賢的名字進行了命名。如今汝州的望嵩路和望嵩大隊、望嵩小學等,傳承瞭望嵩樓的歷史文化。汝州建市以後,望嵩路上的大閱樓不知為何被拆,省文物局追究責任,群眾議論紛紛。後來聽說拆是為了重建,準備在大閱樓原址上重建望嵩樓,群眾們歡欣鼓舞,其結果是空喜一場。

2007年,平頂山政府副主席潘民中等委員以提案形式,建議汝州重建望嵩樓景觀和魯山重建琴臺景觀。琴臺的影響和價值遠沒有望嵩樓大,但汝州始終未拿出望嵩樓建設方案。

機會終於又來了。2017年6月28日,“汝州市文化發展規劃暨望嵩樓建築設計彙報會”召開,會議要求借鑑中國傳統建築特點,汲取歷史文化精華,融入汝州人的觀念、理念、精神,就望嵩樓建築設計拿出方案,建設具有唐宋韻味的望嵩樓。

據瞭解,望嵩樓設計方案早已岀來,但恢復重建工作至今仍未見任何動靜。重建“江北第一樓”——望嵩樓的美好願望,讓汝州一代又一代人望眼欲穿,誰也不知再等何年?

三、河南偃師“望嵩橋”:

汝州的“望嵩門”“望嵩樓”與偃師的“望嵩橋”

▲ 偃師望嵩橋(2015)

望嵩橋位於偃師市付店鎮府北村東的偃登古道上。該橋宛轉呈東西走向,為單拱結構,由青石砌築而成。石橋長9.2米,寬5.2米,高3.3米,橋拱跨度約5米。橋面用青石鋪就,兩側護欄因年代久遠無存。

附近村民常以鄂嶺口——馬鞍山一線為界,習慣地稱登封為“山南”。古時山北的人們前往山南,需穿行府店、經崗坡嶺、參駕店、過軒轅關,史稱“軒轅古道”。

府店是軒轅古道上的重鎮,這裡曾經商賈雲集,店鋪櫛比,白天叫賣聲不斷,夜晚車馬聲如流。然而,府店村東的五龍口為五條溝壑的匯聚之處,行人途經此地都得沿溝繞行,溝邊崎嶇陡峭,異常難走。於是,當地村民決定在梯子撐溝和靈泉溝上修建橋樑。

當時,晉商遍佈天南海北,扼守交通要道的府店曾有多家山西商號,通途利商也成為他們的心願。經商議,雙方決定分建二橋,梯子撐溝上的橋樑由山西商號出資籌建,靈泉溝上的則由村民們自行搭建。石橋竣工之日,村民和山西客商會同驗收。

山西商號營建的石橋在西,橋面寬闊,兩側欄板上刻飾精美浮雕。村民們修建的橋樑在東,橋身由附近河灘撿來的卵石砌成,相比之下,簡陋許多,狹窄的橋面僅容一車通行。由於兩橋東西相隔不足百米,村民們習慣性地稱它們為“百步兩道橋”。

後來,村民給這兩座石橋取了有寓意的名字:西橋因在橋上可眺望仙人王子晉駕鶴而去的緱山,故名望仙橋;東橋上能遠望嵩山,取名望嵩橋。

望嵩橋的始建年代,一直無從考證。據《偃師縣誌》記載,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公元1487年),高經修、隆慶中、陳淑真等人曾重修過此橋,因此推斷望嵩橋的始建年代會更早些。

“前去登封,這座橋可是必經之路。”現年73歲的李全育老人說,上世紀30年代,蔣介石打算在洛陽過完50大壽後到少林寺遊覽,國民政府特意撥款修通了偃登公路,望嵩橋才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淡去。(劉佔江)

汝州的“望嵩門”“望嵩樓”與偃師的“望嵩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