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用户58803258887


有明一代,虽然宦官乱政不断,但明代皇权已经是相当稳固了,宦官不过是皇权手中的一枚棋子,或者就是皇帝身边的一条狗,皇帝要弄死这条狗,轻而易举

对于古代的政治制度,很多人总是想得太简单,无非就是明君能臣,雄主猛将。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政治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各种势力和利益都需要达到平衡才能维持一套政治系统的稳定。

中国的政治环境到了北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宋太祖赵匡胤为了结束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的情况,建立了文官制度。至此政府是政府,军方是军方,政府完全凌驾于军方,军人再也难以干涉政治,武人势力基本退出了对国家权力的角逐,而文官则开始独立掌握国家政权。

元代时期由于是异族统治,文官制度遭到破坏,政府权力被蒙古贵族所垄断,直到明朝建立后文官制度才重新被树立。

明初朱元璋曾废除丞相制度,高度集中皇权。但是天下之大,政务之多,绝对不是皇帝一个人可以处理完的。于是朱元璋就建立了一个秘书机构——内阁,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各种文件。

在最初的时候,内阁大学士仅仅只是皇帝的顾问,无权决定政务。但是从明仁宗开始,内阁地位不断提高,后来超过六部,成为明代的权力中枢。

伴随着文官集团的重新崛起,皇权自然是受到了挤压,明代皇帝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内阁官员的掣肘,为此皇帝决定给自己找个帮手。

皇帝久居深宫,身边最信任的人就是太监,因此太监在明代政治中的地位就日渐提高。在明成祖之后,明代相继设立东厂、西厂、内行厂三大特务机构,用以监事百官和臣民,而三大厂的头子都是由宦官充任。

不仅如此,明代大内还设有十二监,其中司礼监掌印太监甚至手握披红大权,最终形成了皇帝、文官、宦官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代宦官干政的顶峰就是明末的魏忠贤了,这位大哥因欠下赌债而手起刀落成了太监,算是半路出家。在他掌权时期,其号称九千岁,权倾朝野,各地官员为了讨好他纷纷给他建生词,而他的党羽更是遍布天下。(魏忠贤《绣春刀》剧照)

但是宦官的权力终究还是来源于皇帝,宦官只不过是皇帝为了对付文官而圈养的一条狗,对于这条狗,皇帝掌握着他的生杀大权。

其实不止是魏忠贤,在他之前也出现了好几位只手遮天的大太监,例如明英宗时期王振、曹吉祥,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神宗时期的冯保。这几位前辈在自己鼎盛时期,影响力都完全不亚于魏忠贤。

但是这些人即便是再怎么遮天,也遮不住皇帝。王振不用说了,土木堡之变时死于乱军中。曹吉祥则因为谋反,而被灭族。刘瑾也是因为谋反而被杀。冯保则是失宠被贬到南京郁郁而终。

这几位得势之时都无比风光,而在失势时,面对皇权的屠刀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能力,魏忠贤也是如此。

魏忠贤虽然权势倾国,但是他的权力完全是来自于明熹宗朱由校的宠信,只要他失去了皇帝的信赖,他的权力就立刻消失。(天启皇帝是一个被皇位耽误了的木匠,他酷爱木工,为此不理朝政,忠贤因此得势)

魏忠贤掌权时期,在宫中有个对食叫客氏。客氏原本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后来与魏忠贤勾结,与魏忠贤里应外合控制朝政。由于担心宫中后妃诞下皇子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客氏在宫中大肆迫害后妃,导致天启皇帝无子,这反而为魏忠贤的倒台埋下了伏笔。

在天启皇帝在位时期,魏忠贤深得皇帝信任,只要天启皇帝还在,那么魏忠贤就可以一直嚣张下去。

但让魏忠贤万万想不到的是,天启皇帝走的实在是太早了,在天启爷22岁那年,他因为就服仙丹英年早逝了。

天启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魏忠贤彻底懵圈了,并且得益于客氏的神助攻,天启帝没有皇子。假如天启帝有儿子,那么在天启帝驾崩的时候,新皇帝的年纪肯定很小。凭借着天启皇帝的信赖,魏忠贤必然是托孤之臣,那么他还能继续执掌朝政十多年,当第二个冯保。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天启帝的儿子都让客氏在娘胎里弄死了,于是天启帝就下令传位给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日后的崇祯皇帝。(崇祯帝《绣春刀》剧照)

其实崇祯皇帝登基时年纪也不大,才刚刚17岁,但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肯定不好糊弄。对此魏忠贤欧巴是十分担心,他心里也琢磨着给自己找条后路。

最初的时候,崇祯皇帝对魏忠贤还算客气,并且经常找他谈话,表示自己将奉皇兄遗嘱,继续重用魏忠贤。

眼瞅着崇祯帝还算友善,魏忠贤的心情稍微缓和了点。之后他企图用美女麻痹崇祯,但被崇祯皇帝识破。

在崇祯皇帝上台的头两个月中,崇祯和魏忠贤都在互相试探。崇祯皇帝担心自己刚刚登基,地位还不稳固,不想把魏忠贤逼的狗急跳墙。而魏忠贤也是绝对没有造反的胆子,他虽然手下养着数千鹰犬,但在明代的皇权面前,他就是个弟弟。

但这种和平时期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崇祯的地位日渐稳固,崇祯决定拿魏忠贤开刀了。

就在崇祯继位还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兵部尚书崔呈秀。崔呈秀是魏忠贤手下“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弹劾崔呈秀就是对魏忠贤的宣战。

不过这次弹劾并不是崇祯皇帝发起了,而是由魏忠贤自己导演的。其实杨维垣也是魏忠贤的人,魏忠贤这次只是想试探崇祯的反应。而崇祯皇帝这时已经掌握了朝政,于是借势将崔呈秀弹劾革职了。

崔呈秀被革职后,魏忠贤更加的惶恐,而朝臣们也从中嗅到了皇帝的意图,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如雪花般飞来。

就在崔呈秀被革职的第十二天,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皇帝,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

并帝

蔑后

弄兵

无二祖列宗

克削藩封

无圣

滥爵

掩边政

伤民财

亵名器

崇祯皇帝拿着钱嘉征的弹劾文书,当面对魏忠贤宣读,魏忠贤惶恐不已,自知大势已去。随后魏忠贤找到了崇祯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徐应元,此人在崇祯当亲王时就伺候崇祯,他也曾是魏忠贤的赌友。所以魏忠贤找到他,询问该如何是好。

徐应元向魏忠贤建议,让他辞爵回家,这样才能保得平安。魏忠贤于是立即向崇祯递交了辞呈,得到崇祯皇帝允许。

不过即便魏忠贤主动放弃了权力,但崇祯对他仍旧有所顾虑。几天之后,崇祯皇帝将魏忠贤贬出京城,让他去中都凤阳守灵。

可能是不舍于自己过往的风采,魏忠贤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1000武士,以及满载着自己的金银珠宝,大摇大摆的穿街过巷。崇祯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下令锦衣卫将魏忠贤捉拿回京。

魏忠贤在宫中的死党李永贞将皇帝的命令快马加鞭地提前告知了魏忠贤,这时魏忠贤刚刚走到直隶阜城县。在接到李永贞的密报后,魏忠贤自知死期将至,于是遣散了身边的扈从,自己在酒店内与客氏从酒狂欢,然后在第二天凌晨于酒店内上吊自尽。

魏忠贤自杀后,崇祯皇帝非常恼怒,他下令将魏忠贤尸首肢解,首级悬头于河间府。而客氏当天未死,被抓回鞭死于浣衣局。

纵观魏忠贤与崇祯的生死局,魏忠贤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皇帝让他死他就只能去死,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而从崇祯继位,到魏忠贤上吊自杀,这中间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可见崇祯想弄死魏忠贤就如同宰一条狗。

近年来许多人都在为魏忠贤平反,认为魏忠贤掌权时,朝政还算是稳定,辽东局势也没有继续恶化。其实,这倒不是因为魏忠贤有多么优秀,他的确是擅权祸国。但是在魏忠贤死后,重获新生的东林党还不如魏忠贤呢。若是论厚颜无耻,东林党真的不输魏忠贤。

在1644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北京的守军和文武官员几乎没有做出像样的抵抗,很快就全部都投降了。面对闯军破城,只有宫中的太监拿起武器为皇帝而战,而在崇祯上吊自尽时,他的身边也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从死,可见明朝皇帝宠信宦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千佛山车神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由校后期,他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魏忠贤剧照)

那么,既然这么强悍的一个人,刚刚上位,毫无根基,年纪也只有17岁的崇祯皇帝,说拿下,为何就把魏忠贤拿下了呢?

第一,朱由检识破了魏忠贤想在他身边安插眼线的阴谋。

朱由校是因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来,魏忠贤和客氏以为守着一个文盲木匠,又厌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权倾天下高枕无忧。没想到朱由校这样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贤和客氏刚让张皇后流产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没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贤和客氏急急忙忙从民间找一些怀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宫女,说是朱由校让其怀孕的。祈望孩子生下来,立为太子。没想到朱由校没挺得过来。更没想到朱由校并没有立宫女肚子中的孩子为继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检为继承人。这完全打破了魏忠贤的部署。

可以说,魏忠贤在朱由检身边并没有安插眼线,对朱由检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了掌握朱由检的情况,魏忠贤通过向朱由检进献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图麻痹朱由检,让他纵情声色,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朱由检身边安插眼线。但朱由检对这些美女一点也不碰。这样一来,魏忠贤一时找不到应对办法。

(朱由检剧照)

第二,朱由检通过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压垮阉党。

魏忠贤实力强劲,党羽遍天下。同时,由于魏忠贤一系列的残酷打击,他的政敌们都被打压得不敢轻易开口。

朱由检当然希望大臣们开口,确实也有大臣包括陆澄原、钱元悫、史躬盛等弹劾魏忠贤。但是朱由检这时候都没有表态。他知道,一表态就意味着打草惊蛇,引起魏忠贤的注意,让他铤而走险,贸然行动。所以,朱由检不但什么也不说,还软语宽慰魏忠贤。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杨所修、杨维垣攻击崔呈秀。

其实这三个人都是魏忠贤党羽。这个举动,是朱由检指使的呢?还是魏忠贤想舍车保帅呢?这个没有历史定论。不过,朱由检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并不确定这些人就愿意站起来反对魏忠贤的。魏忠贤自己舍车保帅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虽然阉党内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互相攻击,把火拨开,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检模棱两可的态度,让阉党内部崩溃了。大家不敢攻击魏忠贤,就攻击崔呈秀

这时候,朱由检的态度非常关键,他不再客气,重处崔呈秀。

朱由检保护魏忠贤而重处理崔呈秀的做法,让大臣们明白了朱由检的态度,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

(弹劾魏忠贤,图取其意)

第三,朱由检动作非常干净,不给魏忠贤留下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原本朱由检一直采用宽慰魏忠贤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书,朱由检也不为所动。但是,一个嘉兴贡生攻击魏忠贤的奏折,朱由检却拿出来给魏忠贤看。并以保护他为由,把他送回凤阳安置。朱由检这样做,相当于一下解除了魏忠贤的各种权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弹劾的奏折变得异常猛烈,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终于选择上吊自杀。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利,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归根结底,宦官只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只能是皇权的影子。

明宦官势力更多是政治上的猖狂,兵权几乎没有,不同于唐中后期的宦官掌守卫京师的神策军,明宦官最多掌东西厂或者锦衣卫其中一部,而边关精锐或守卫京师的三大营,一般情况下除非被皇帝亲派督军,否则根本就没有机会染指。


宦官本身没有太多兵权,一般都是代表皇权与文官集团不死不休,有了皇帝信任还好说,皇帝不信任了,文官集团落井下石不死才怪。

魏忠贤在天启在位的几年间,肆意妄为,做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也干了不少实事,但彻底与当时一党独大的东林党不死不休了,而魏忠贤并没有跳出传统宦官的限制,依旧没有多少兵权,天启帝信任魏忠贤才成就了他的权势滔天,天启帝无子绝嗣,按“兄终弟及”崇祯帝即位,虽天启帝交代崇祯帝魏忠贤可计大事也,但是很明显魏忠贤飞扬跋扈很不讨崇祯帝喜欢,崇祯帝又是年轻气盛,看不清天启帝交代的真正意图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魏忠贤在崇祯帝即位后也是小动作不断,最后崇祯帝联合东林党自然轻而易举的杀死魏忠贤,但是之后事情就失控了,崇祯帝以为东林党忠心耿耿或者认为可以御东林党为己用,没想到没有魏忠贤制衡后,崇祯帝面对东林党束手无策,不断换首辅换六部尚书也无济于事,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终明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1.

小魏家住在京城附近的河间地区,他有个手艺人的父亲,还有个哥哥。小魏从小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大家都很喜欢他。

到了小魏七八岁的时候,小魏的父母送他去上学,小魏却死活不肯读,小魏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成年之后的小魏喜欢游手好闲,常找人喝酒赌博,但是那个时候的小魏家里很穷,根本没有多少钱给他去赌博。

但是小魏偏偏却好这一口,而且他在赌博时的胆量非常大。

结果小魏运气不佳,输得个精光,赌友们只能扒他的衣服和裤子。

小魏回到家中,一想家徒四壁就心事重重。他本想靠赌博来发家致富,却想不到反而输个精光。小魏绞尽脑汁想,终于灵光一闪想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去皇宫里去做公务员,可问题是他既不会文,又不会武,怎么办呢?

有了,去做太监。

于是,小魏当晚就拿起一把小刀把小鸡鸡割了。

第二天,小魏的爸妈回来一看,简直吓傻了。但如今已没有后悔药了,没有小鸡鸡的小魏只能去京城里混了。

小魏的伤势康复之后,他告别了父母,开始去京城闯荡。

2.

当时是明朝,虽然公务员体系中太监这种基层职位比较空缺,但因为以前出过大量老百姓挥刀自宫来应聘太监的事情,使得政府不得下令禁止私下自宫的行为。

因为那些自宫的求职者,一旦应聘不上太监,只能去做乞丐。

但太监这种基层职位实在是稀缺,光靠从国外劳务公司招聘(进贡),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到小魏那会儿,虽然政府的有禁令,执行度却很低。

小魏到京城之后,人生地不熟,一时半会儿也没能在皇宫里找到工作。他也倒乐观,先做着乞丐,有时间就帮人挑水做兼职,晚上就住在破庙里,倒也是衣食无忧。

后来他在京城混熟了,就拖关系去了皇宫里工作。

在这里小魏遇到了贵人小朝(魏朝),小朝当时是王局长(王安)的人。

一开始小魏和小朝以及王局长的关系都还不错,只是后来因为三角恋的关系,他把这两个人全都害了。

这就要从客氏说起,这个客氏以前当做总统孙子朱由校的奶妈,她生性浪荡,曾经还哄骗过小朱和她一起睡觉。

在认识小魏之前,客氏已经死了外面的丈夫,由于她常年在皇宫里工作,就只能找太监小朝做一对假夫妻过日子,可是在认识小魏之后,她开始渐渐疏远了小朝,因为这件事,小魏和小朝闹的不开心了。

等到小朱做总统的时候,客氏终于熬出头了,客氏的姘头小魏也出了头。

客氏先让小朱答应王局长的辞职请求,而后又和小魏串通起来弄死他。

除去了王局长,小魏和客氏的权利就也来越大了。

……

(中间省略一万字)

3.

小魏逐渐丧失了良知,他为了权势可以不择手段,期间搞死了不少人,很多都是大明的忠良。

但小朱却偏偏偏袒小魏。小朱的态度,让小魏更加大胆放手地去干了。谁要是不听话,就弄死谁。除此之外,就连京城的保安队锦衣卫也听小魏的命令。

因为死了太多的忠良,还有小朱又不管不问,让大臣们比较寒心了,敢怒不敢言,还是保住自己小命重要。

但是这种权利只能是一时的,还没等小魏退休,支持小魏的小朱就先死了。

话说,这也得怪小魏。

那年三月,小魏陪小朱在湖面上游玩,小魏为了让小朱高兴,弄了很大的阵势,小朱一高兴就大赏四方,他们一连玩到太阳下山,在下船登岸的时候,那些下人们下船下的没轻没重,导致小船摇摆不定,我们的小朱不幸掉到了水里。

自从小朱掉到水里之后,小朱就病倒了,不久之后,小朱就死了。

4.

新上任总统的小朱朱(朱由检)其实对小魏的作为早就看在了眼里。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一些原本默不作声的局长、科长们开始勇敢站起来了,他们开始在小朱朱面前进行试探。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只把矛头指向那个小魏的帮凶小B。

小朱朱没有像小朱那样袒护小魏,相反他依法把小魏的那个帮凶小B给办了。

小魏的其余帮凶一看是这个情况,立即改变了想法,个个都到小朱朱面前请求辞职,小朱朱一一签字批准。

由于小朱朱的态度,局长和科长们逐步敢于将矛头指到小魏身上了。

小朱朱也因此找小魏谈了几次话。

小魏一看大事已去,很怕小朱朱弄死他。

于是,他与客氏商量准备主动提出辞职,同时还贿赂小朱朱的助理太监小徐,请他帮忙说好话。

小徐和小魏以前关系就不错,加上这次贿赂,他也很乐意帮忙,可他哪里知道小朱朱其实早已经下定了决心。

小徐因此被开除了公务员太监助理的职位,外调地方做看陵临时工。同时,对小魏的发落也下来了,让他去凤阳去做看陵临时工。

因为不用死,小魏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高兴,他收拾了所有的珍宝高调地从京城出发了,还带了自己强悍的警卫队,小魏万万也没有想到他的高调性格反而害死了他。

就当小魏离开京城之后不久,就有人告发他带了珍宝和警卫队的不良行为,小朱朱一恼火,就下令再将他抓回来治罪。

小魏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他也料想到自己的死期到了,就在那一晚,他喝了很多的酒,然后唱起悲伤的歌上吊了。

小朱朱知道小魏死了之后,觉得这样的死太便宜他了,他命令将小魏的尸体进行千刀万剐,把小魏的头割下来挂在他家乡来做警告。

写了这么多字,求帮忙点赞。O(∩_∩)O哈哈~


牛在看你


魏忠贤是历史上一类复杂人物的“杰出”代表,他权势熏天,号称“九千九百岁”,在明熹宗一朝,党徒众多,可以说除了“东林党”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唯他的马首是瞻。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对熹宗是“忠心耿耿”,竟然没有丝毫簒逆之心。

魏忠贤掌控的“阉党”内部,不乏具有超凡政治眼光的聪明之人,他们在魏忠贤权势强盛之时,就已经看到了魏忠贤权力基础的弱点,那就是魏氏非常依赖皇帝。如果皇帝去世,那么魏氏王朝必将土崩瓦解。

这些人就向魏忠贤献策,趁势力全盛之时,代君自立,只有这样子,才能确保魏氏集团的长远利益。纵观历史,向来是一朝皇帝一朝臣,建议是没错的。

但是,魏忠贤不听,不肯废掉熹宗自立,而是以“忠臣”自诩。当熹宗病重时,魏忠贤显出了忠仆本色,亲自伺候熹宗的起居,并试图用仙方“灵露饮”来挽救熹宗的性命。

不过呢,熹宗短命,让魏忠贤始料未及。在熹宗即将崩逝之时,魏忠贤还是感觉到了一丝丝恐惧。他找来锦衣卫都督田尔耕,说天要变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宫廷内做点事情了,就是暗示田尔耕发动宫廷政变。田尔耕装迟钝,啊,你说啥,大声点,马什么梅?

魏忠贤一看,好吧,你就装吧。他又找来了兵部尚书崔呈秀谈话。崔呈秀也是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前言不搭后语,有一句没一句的跟魏忠贤扯,最后逼急了:“恐外有义兵。”然后闪了。

这时候,满大明朝廷,那些坚持正义与真理,倔强的“东林党”中坚,已经被魏大太监给清除干净了,剩下的多数是墙头草。而阉党,除了飘飘然的九千岁“魏傻子”之外,其他人也都明白的很。你不要动我的奶酪,否则,就跟你拼命。现在东林已灭,没人动我的奶酪了,你想让我帮你干活,那你就得给我奶酪。但你魏公公的大势即将逝去,凭什么还要帮你呀。

残酷把,这就是阉党集团的真相,除了利益、虚荣,还有阿谀奉承之外,仅仅是一堆毫无信仰和理想的散沙罢了。

东林党的中坚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东林七贤,至少是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之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大明。而阉党呢?打击异己的目的是给自己捞取更多的金钱、土地。他们找到了朝廷弊端,想的不是革除弊政,而是利用这些漏洞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什么呢?社会蛀虫而已。说“阉党”可以救大明的,只是看到了他们可以捞钱的表面而已,他们捞钱可并不是为了大明朝,而是为了自己。

到这里,魏忠贤不可能斗过崇祯的原因已经明了了。魏忠贤缺乏远见,缺少强有力的支持,就是魏忠贤失败的原因。此时的九千岁魏忠贤,完全就是纸老虎了。

魏忠贤作为纸老虎,最后还是可以拼死一搏的。杀了朱由检,随便找个乳儿宗室,胁迫张皇后,将其立为新帝,可以继续把持朝政。要不就完全支持朱由检,装可怜,去哭去求饶,把家财全部捐出,支持朱由检用兵。朱由检面对如此可怜听话之人,也许会一念之仁,放魏忠贤一条活路。

但是,魏忠贤却自己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死法。而朝廷的众多大臣,自然也都倒向了崇祯,那么魏忠贤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了。


奕天读历史


悟空友这个问题很简单,纵看二千多年封建制度,又有几个大臣扳倒了皇帝,不管皇帝几岁登基,都与年龄无关,权倾朝野的不是大臣而是当朝皇上,魏忠贤乃一宦官,被皇家利用的一只恶犬,岂能咬倒牵犬的主子,笑话也!利用他牵制东西厂,权衡内部势力,摆平权斗纷争,魏忠贤实为皇家看门狗而已,无任何实力与主子抗


争,无兵可调,锦衣卫相互牵制,唯皇是从,他能奈何得了?到头来,流离失所,客死他乡,早知今日,激流涌退,淡泊一生,何乐而不为!悟世态炎凉,明高处不胜寒,归隐乡野,安亨太平,岂不美哉!



夏普洱


很简单,明朝大太监只有检察权,没有军权。

历史上太监最厉害的是唐朝,唐朝后期的太监是掌兵权的,尤其是掌握了禁军大权,所以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而明朝的太监掌握的检察权,像东厂西厂锦衣卫, 这些检察机构掌握在太监手里。这些权力对付官员那是很吓人的,动不动就把你抓到牢里审两下。但是他们没有兵权,他们的检察权全部来自皇帝的授权,如果皇帝一收回,那他们就没戏了。

所以,魏忠贤再牛,也没法可能翻过天去。

下面介绍一下魏忠贤具体的一些事情。我们先从明末的一件奇案说起。

移宫事件

明朝泰昌元年,发生一件重大的事情。明光宗朱常洛去世了。

明光宗也是一个苦哈哈,母亲是个宫女,因为明朝万历皇帝的一夜激情才诞生了他。虽然是长子,可是万历皇帝很不喜欢他,一直不立太子,想立他的一个兄弟为太子。折腾了近四十来年,好不容易成为太子,又当上了皇帝。据说加夜班太猛,跟七个姑娘同时发生并保持了嘿嘿嘿关系,最终一个月就光荣下岗,也就传说中的崩了。

虽然有点悲剧,但继往开来,新皇帝还得接着上来。

当然,新皇帝登基前,追悼会什么的还是要开的。

九月初一,大臣杨涟就率领大臣去奠拜明光宗。可是,刚进大门就发现不对劲。前面有人拦住了路。

一群太监拦在路上,不让大臣通过。大臣嘛,手无缚鸡之力,虽然太监也没练过葵花宝典,但手里持着大棒,气焰嚣张,个别年青耐打的官员冲上去,就被乱棒齐下,打得抱头退了出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宫里不让大臣们去参加追悼会呢?

这其实都是一位低级嫔妃的主意。这位嫔妃姓李,级别是选侍。明朝的后宫分为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这几级。可见这个选侍也就比最低级的淑女高一级。可为什么还这么不淑女,竟然有势力调动大监防暴队,来宫门这里阻拦大臣们呢?

其实,级别不在高低,关键看谁喜欢。

李选侍其实是前皇帝明光宗的宠妃。而且还受命照顾了两名皇子,其中一名就是太子的大热人选朱常洛。而且李选侍就居住在皇宫后三殿的第一殿乾清宫里,地位形同皇后。

既然是皇后,那为什么不让大臣奠拜她的老公呢?

因为形同皇后,不代表就是皇后。李选侍同志希望自己能够正式成为皇为。在光宗生病的期间,李选侍要求提干。光宗想了一下,也确实应该,所以召来儿子朱常洛跟大臣们,表示李选侍辛苦了,就提拔为皇贵妃吧。

皇贵妃也就比皇后低一级,对于李先侍来说,已经算是越级提拔了。

正当明光宗吩咐,朱常洛跪在下面听的时候,旁边突然伸出一只诡异的手,将朱由校拉到了后面,嘀里咕噜说了一通。

过了一会,朱由校又跪了回来,说,“要为皇后。”

原来,这只手属于李选侍,李选侍果然是有追求的,不提则已,一提就要到顶。

明光宗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第二天,光宗就开光升天了。这就是不负责任了,李选侍不但没有提为皇后,就是皇贵妃的提干手续也没有走完。

这一走,找谁升职去?

眼看着主管已经躺尸了,李选侍着急了,她下令太监把宫门堵住,然后表示,不升为皇贵妃,你们就别想拜先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见过,挟死掉的天子令诸候的还是第一次。

效果怎么样?

一个人拔开了太监的棍子,大声喊道:“皇帝叫我们来的,现在皇帝驾崩,太子又年轻,你们守着门不让我们入宫哭奠,你们想干什么?”

这个人叫杨涟。这位仁兄,别的不说,气场相当大,一脸大胡子,脾气也大。上个月光宗生病,这位仁兄上了一个奏折,既不是慰问的,也不是提供药房的,而且批评明光宗。这赶情怕光宗没挺过,以后想骂他都没机会,所以突击批评来了。

明光宗看了之后,气得病都好了一些,一边叫他上来,一边叫锦衣卫的来。这是明朝的老规矩了,大家一看,就知道要拖到午门外打屁股。可是等杨涟上来了,明光宗盯着他看了半天,然后说了四个字:“此真忠君。”并顺便把杨涟提为顾命大臣。

这是十分奇怪的一个任命,要知道,顾问大臣一般都从内阁中选,至少也得是尚书侍郎吧。可是,这时的杨涟仅仅是一个七品兵科给事中。

给事中,就是找事中,没事还要找点事,现在又有皇帝亲批的顾问大臣,这当然是奉旨找事。所以,杨涟大人中气十足,一把就拔开了太监的乱棍。这些太监侍郎刚打,尚书敢揍,内阁大学士也敢骂,就是不敢惹这位给事中,生生给杨涟让开了大道。大臣一哄而上,挤进乾清门,来到乾清宫。

光宗确实是死了,大臣按礼哭了哭,可是,杨涟站起身,眼睛四看了一下,问:太子呢?

当然,跑到这里来,可不是单纯为了缅怀先帝,追思光宗英容笑貌,毕竟死人归阎王爷管。找到将登基的太子才是正经事。

这时,一个太监悄声示意杨涟:太子被李选侍扣在了东暖阁里,不让出来。

这个太监叫王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怎么关键呢,他是明光宗的伴读,又是当下太子朱由校的侍读,可以说培养了大明二代人,而且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显然,他还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太监。没有跟李选侍搞到一起,而是站到了文臣一边。

听说太子被扣住了,文臣齐齐朝东暖阁叩起头来,强烈要求太子出来跟大家见面,确定一下君臣的地位。可是,喊了半天,里面没有半点反应。这一下,大臣坐不住了,内阁首辅刘一燝对着东暖阁吼了一嗓子,“谁敢把新天子隐起来!”

搞不好,大臣就要挽起袖子去抢人了。这样就太好看了,毕竟人家是新寡妇咧。

这时,王安站了出来,表示大家不要激动,这个事情我去说。

王安一进去,一句话就把李选侍说跪了。

“娘娘,你想当皇贵妃,这可以理解,但是,先帝已经驾崩了,现在没有新天子, 谁来封你为皇贵妃呢?”

这一句直中李选侍的软胁。她这才想明白,没有天子,她当不发皇贵妃的事情谁也做不了主。她要想当皇贵妃,就得先让朱由校当皇帝。

“见面大臣,小哥又回来。”王安又加了一句。

妥了。于是,她点了点头,她的崩盘就从这一点头开始。

王安一看,松口了,马上上前抱起朱由校就走。朱由校的身子一动,李选侍终于意识到不对了,连忙上前牵住朱由校的袖子。事实证明,王安虽然不是汉子,但李选侍也不是女汉子,生生没有拉住。

刚出东暖阁,接应的来了,内阁首辅刘一璟抓住朱由校的右臂,另一位大臣张维贤抓住左臂,半扶半抓的将其拎到了群臣的面前。

群臣一看,正主出来了,马上集体跪下,三呼万岁。朱由校还很客气,说了中国人被表扬时,最常用的三个字:不敢当,不敢当。

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老老实实就在他老子的棺材旁边接受了群臣的跪拜,从此,君臣名份已定。

接下来呢?

是按口头的约定,把朱由校还给李选侍吗?想得美。大家一看,关系定了,就一拥而上,把朱由校裹在中间。拔腿就跑。去哪呢?太子该住的地方,慈庆宫。

这就太不讲究了,东暖阁传出一声凄厉的喊声:小哥,回来!随着李选侍这声召唤,东暖阁冲出一帮太监,手拿木棒就冲了上来。

有一个人长得很帅,英气逼人,动作也大,三下两步就抢到了大臣们的前面。这个人叫李进忠,再过几天,他要改一个名字,那个名字,就是天下无人不识阉的魏忠贤了。

“你们去哪里,别吓着少主!”

说罢 ,太监的棒子就要招呼过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年轻的顶上了。杨涟这个兵科给事中还是很中用的。关键时刻又站了出来,大声喝道:“我们都是殿下的群臣,四海九州都是殿下的臣子,他还能所谁!”

李进忠哑口无言,只好眼睁睁看着杨涟们将朱由校带走,他也第一次领教到这位大臣的雷霆之力,当然不是最后一次。

朱由校搬到了慈庆宫,成为了正宗太子,就等过两天,黄道吉日就可以登基了,但就在这时,杨涟又提出来一个新问题。

李选侍应该搬出乾清宫。

以李选侍这倒数第二的排位,是没资格住乾清宫的,明光帝在的时候,他是大房东,安排谁住谁就住了,现在大房东已经不在了,由朱由校住住,李选侍就没有理由再厚着脸皮住在乾清宫了。

事实,李选侍还真的不想搬。因为,这是她最后的底牌了。

这位大姐一开始抓住明光帝的棺材做文章,结果被杨涟冲了进来,挟持先帝尸体计划失败,只好搬出计划B:隐匿太子朱由校,可惜被太监王安给忽悠了。现在,她只好挟持这座大殿了。

就是不搬,你们能把我咋地?想要我搬可以,给我皇太妃的名份。

对于这位皇宫钉子户,杨涟也是奇怪了,你不搬还想咋地。于是,杨涟找到朱由校,请他下了一道圣旨。说实话,这位朱由校对自己这位后妈早就不满了,据他回忆,自己的亲妈就是被李选侍给逼死的。被李选侍收养后,李选侍也发挥后妈精神,没事折磨一下朱由校。现在当然是报复的时候。

于是,朱由校一道命令下来,李选侍只好老老实实搬走了。

这就是明末大案移宫。可是,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李选侍第一个不干了,她也是苦熬了好多年,才等到自己的老公当了皇帝,可没想到,老公太不争气,干了一个月就下岗了。她也没有跟着沾光提拔上去,原以为能够当皇后,老公死了,就当太后,顺便垂个帘听个政什么的,结果一撸到底,还是一个李选侍。要不是生了一个女儿,说不定直接就出宫当尼姑了。

李选侍实在不心甘,而她又没有什么能量,只好拿出传统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精神,自己要上吊,而自己的小女儿据说要跳井。而没过多久,她住的宫殿突然发生了大火。

寡妇要上吊,皇妹要跳井,宫里还被人放火,这简直是惨绝人寰的悲剧。稍有点同情心的人都会坐不住,果然,御史贾继春上了一个本子,表示这样做太可过份了,孝是人间的大道。现在这样做,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原则。

介绍一下,其实李选侍并没有上吊,公主也没有跳,不但没有上吊,这位李选侍还活到了清朝康熙年间。

受到攻击,杨涟当然组织人员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认为皇帝要登基,一个选侍占着正殿不搬,这完全是说不的,让她迁走也是正常的。

就此,轰轰烈烈的李选侍到底有没有受委屈的真理大讨论就在大明朝展开了,一讨论就是数年。为什么一个问题,讨论这么久都没有结果呢?因为你仔细观察一下两方的辩词,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虽然吵得不共戴天,两边说的都对,一个说孝,这没问题啊,一个说顾全大局。这个也对啊。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大明朝最聪明的人都看出来呢。

事实上,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恰恰是因为他们看出来了,而他们争论的原因,从来就不是得出一个唯一的公正的答案。而是为了支撑一部分人,反对一部分人。

这就是传说中的对人不对事。

东林党的起源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杨涟,这个人铁血义胆,似乎是一个忠臣,但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人,比如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之所以能够以一个给事中的职位同满朝邪恶势力(在他的眼中是如此)做斗争。那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宏大的身影在支撑。这个身影叫东林党。

一开始,东林党只是一个座谈会。

万历二十二年,一个吏部的官员下岗了。下岗原因很简单,万历皇帝看他不爽。这一年,选内阁大学士的人员,这位吏部的官员任职文选司郎中,负责这项事宜,等他拟好名单,万历一看火了,全部都是平时跟他对着干,让他恼火的人。万历一生气,就把这个郎中踢回了老家。

过了十四年,因为大家的推荐,万历又要把他召回来,安排到南京光禄寺少卿,职位不高,好坏是也一天没事干,只管领工作的养老单位。可奇怪的是,这位前郎中不干了。

当年,你让我滚,我就滚了,现在让我回来,对不起,我已经滚远了。而且,老子对当官才没有兴趣,老子现在过得相当滋润,才不去当什么官咧。

这位傲娇的仁兄叫顾宪成。

顾宪成为什么不去当官呢?那是因为他找到了人生当中更为快乐的事情:讲学。

从京城回来后,他回到了老家江苏无锡,因为没事干,只好交朋会友,他本人又很有才华,曾经的乡试第一,又在京里工作过,还负责过重要的吏部工作,所以,很快成为无锡的文化圈名人。不但无锡的人来跟他聊人生聊理想,就是外地的人也前来交流。

搞得多了,顾宪成意识到,他需要一个正儿八经的地方了。于是,他找到了一个破院子,这还是宋朝时杨时讲学的书院,书院的名字叫东林学院。

翻修了一下,东林书院终于开张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里,听顾宪成,也听其他文艺圈大咖的讲学。渐渐地,顾宪成发现,在这里讲学,成就感更多。在京城,做为一个官员,苦心熬个夜,写个文章送上去,可能直接就进了黑洞,被留中了。就算皇帝看了,也不一定同意,搞不好还要触犯龙颜,被拖到午门打屁股,下岗丢命,也是不是没可能的。

而在这里,他没有题材限制,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而收获的是无数的认同。

这样的日子不比当官快活?这就是顾宪成不愿意当官,就愿意呆在他的书院里,跟四面八方的人交流他的学识,他的看法。渐渐地,这里形成了一个流派:东林党。

要入这个党,很简单,不像要入阉党一样,要动大手术,也不要宣誓、交党费,当然也不用新婚夜抄党章。甚至也不用去东林学院听课。要成为东林党的成员,承认东林党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林党可能是最纯粹的党。

东林党的世界观

那么,东林党有什么世界观,价值观呢?说起来,东林党号称继承明代儒家大宗师王阳明的心学,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继承王大师知行合一的思想,他们顶多做到了知。

知道了,却不能行,似乎也没有行的途径,毕竟是一个民间的机构。那只有一个发泄途径:骂。

没错,东林党的最重要的世界观就是骂,说好听点叫批评,批评谁呢?做为一个民间机构,当然是批评掌权的人士。皇帝他们敢批评,太监他们敢骂,文官更是骂得酣畅淋漓,朝政是他们重点的批判对象,民间不公也是他们重点怦击的内容。反正谁红骂谁,谁掌权骂谁,看谁不顺眼就骂谁。

总而言之,东林党就是明朝最为重要最成组织的意见领袖组织。

有意思的是,东林书院这一批评,不但产生了东林党,还附加产生了很多其它机构,比如齐党,楚党、浙党。

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党呢?很简单,都是东林党逼的,因为东林党无差别的攻击模式,朝中的官员混得很狼狈,想回个嘴吧,可对方组团来的,自己刚出声,就被对方的声音压下去了。没有办法,只好组团回应,而乡党就是最天然的组织。于是,依靠籍贯,大家分别组成了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湖北人为主的楚党,浙江人为主的浙党。当然,东林党大有三英占吕布的气势,一党斗多党,除了没在朝中掌握权力之外,在民间的呼声很大,绝不落下风。

可以说,万历是高堂的皇帝,而顾宪成就是民间的帝王,意见的党魁。自己一个好好的民间皇帝不当,跑去跟你当一个闲官?不去,五金三险再全也不去。

东林党一开始是没有权力的文联性组织。因为他们的首领顾宪成就是一个下岗员工,在野意见领袖。但聚集在东林党旗下的毕竟都是文人,是文人自然会走上科举的道理,平心而论,这些人还是有才华的,论考试,他们总有机会金榜题名,渐渐地,一些东林党人也进入官场。东林党人开骂的对象,当然就发生了变化。变化是,只要是东林党的官员就夸,不是东林党人,嗯,非我异类,其心必匪,骂,绝对不会错。

而这些东林党的官员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把宝押在了万历朝的太子朱常洛身上,朱常洛就是开篇的明光宗皇帝,而在移宫案件,东林党又站队了队伍。扶持朱由校时,东林党人再次立下大功。因为那位大胡子的杨涟就是东林党的骨干。还是学生的时候,杨涟就成为了东林学院的粉丝,只要听说东林学院开课,杨涟必定前往听课。

后来,与东林党势成水火的阉党搞了一个东林占将录,用梁山一百零八将来对应东林党人。杨涟在里面的对应是马军五虎将之首的天勇星大刀关胜。可见杨涟实是东林党的一位骨干。

从此,东林党一举成为朝中第一大党,掌握了权势,东林党人的斗争手段就从骂为主,变成打为主,任何不是东林党的官员都成了打压的对方。借着移宫案,还有明末另外二大案红丸案、梃击案,东林党打得其它数党抱头乱窜。

齐党不齐了,浙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楚党差点集体学屈原跳江。

东林党取得胜利,然后所向无敌了吗?

没有的,就在东林党打压其它团队的同时,另一个阴影开始在宫中越来越大,最终,它将成为东林党最大的敌人,而它将使用的手段,将是东林党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这个阴影有一个名字:魏忠贤。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林党,东林党本来是一个民间的学术机构,因为其中的人员站对了位,支持了明光宗跟明熹宗,所以击败了政敌浙党、齐党等对手,成为朝中的第一大势力。可是,就在他们弹冠相庆时,魏忠贤,这个不起眼的太监却悄然升起。那么,魏忠贤是什么来头呢,他有什么资本,能够跟正红得发烫的东林党较量?我们先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太监谈恋爱。

太监也恋爱

话说明熹宗年间的一天晚上,皇宫突然发生了一场奇怪的事情。一个太监追着另一个太监猛打,而一个宫妇模样的人在后面拼命拉扯。这是什么回事呢?

堂堂皇家重地,为什么会发生这么随意的事情?

先介绍一下被追着打的这位,此人是明朝大太监魏朝。这个人可能大家不熟,但打人的大家很熟了,他正是后来的明朝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为什么追着同行痛殴呢?

这其实是魏忠贤不讲究,因为魏朝算起来,是魏忠贤的入宫介绍人,是他的大哥,可是,魏忠贤竟然偷二嫂,跟魏朝的女朋友滚到了一起。

可能有的人亲觉得奇怪,太监也有女朋友吗?

有的。

其实在明朝一开始,宫里是严禁宫女跟太监谈恋爱的,尤其是朱元璋,特别狠,一发现这样的,可不是棒打鸳鸯,而是直接扒皮。但到了后来,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也越来越倚重太监,谈个恋爱就不算事了。甚至有皇帝皇后会关心一下太监的感情生活,问太监你的对象是谁啊?那太监跟宫女是怎么看上眼并开始对食的呢?其实跟食物还真有关系。太监如果要值班,就得准备一天的饭菜,而到了宫里是不能生火的。那饭菜凉了怎么办?宫女有办法。宫女是有炉子的。相当于宫女那有一微波炉,太监把饭菜送过去,请宫女叮一下就可以拿出来吃了,客气地要请宫女一起吃。这样一来一往,关系就发展起来了。跟亲们现在谈恋爱一定要人约黄昏后,你想吃点啥是一样一样的。慢慢地,这个对食就成为了风气,宫里的宫女一般都会找一个太监当男朋友。要是没有,还要受到鄙视,认为是“弃物”。就像大学两年了,男朋友都没有,你说这大学是不是白上了?另外,这个对食还有一个称呼叫“菜户”,为什么叫菜户呢?大概跟太监如果与宫女好了,就会经常背着菜篮子给宫女到外面买点青菜针线之类的有关。而菜户跟对食还有一点区别。对食就像处男女朋友,可能是一饭情。菜户就是结为夫妻了。两人要海誓山盟,并且具有排他性,一般不能同时跟多人结成菜户。道理很明显,微波炉能热很多饭菜,菜篮子只有一个。

有谈恋爱,当然就有争风吃醋,也有撬人家女朋友的。魏忠贤就撬了大哥魏朝的女朋友客氏。

宫里宫女成千上万,魏忠贤为什么要干这种没道义的事情,偷二嫂说出来,可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当然是因为魏忠贤泡的这个宫女有点特殊。其实,她也不是真正的宫女,而是皇帝朱由校的奶妈。这位奶妈叫客氏,一般皇子的奶妈断奶之后,就要从哪来回哪去,可这位客氏就此成了宫里的钉子户,扎根皇宫,哪也不去了,甚至连皇后也奈何她不得。

有一天,朱由校的老婆张皇后把客氏叫过来,说了两句,然后打了客氏出宫了。客氏托人给朱由校带了一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是朱由校小时候的头发、乳牙等等。朱由校专门一文件说:客氏一走,我这中午都没吃饭,必须把客氏给我找回来。

以绝食为手段,要强留客氏,可见客氏的地位之高。如果太监能够有这样的女朋友,当然是能够少奋斗二百年。

于是,魏忠贤只好下狠手,开始撬起魏朝的客氏来。

我们介绍一下魏忠贤,魏忠贤是河北沧州人,据说出身于娱乐圈家庭,父母都是演戏的。所以他的基因还是可以的,颜值很高,长得仪表堂堂,而且也很会在社会上混,后面因为欠了赌债,被人逼得没办法,就自我阉割了,所是自阉成才、大器晚阉。可是,因为是自己动手,所以手艺就糙了点,据说没割干净,所以进宫时,不断被淘汰了,还差点被打死。后面,魏忠贤搞了一个曲线进宫的道路,到一位李姓太监家里打杂,后经这个老太监引路,才进了宫。

因为手术不彻底, 是他的最大短板,差点进不了宫。可进了宫,这又成了他的优势。靠着这,魏忠贤把客氏追到了手。

两个人经常在宫里搞个幽会宫震什么的。这一天为什么会被发现呢?

也是老桥段了,魏朝这一天提前下班,回客氏的住处,突然看到魏忠贤跟他的菜户亲亲热热,嬉嬉哈哈。

夹我的菜!反了你!魏朝火气直冒,当场冲进去,抓住魏忠贤就打。谁知道魏忠贤虽然也是动过手术的,但人家动得晚,所以身子壮,而且年轻时练过。打了两下,魏忠贤就占了上风。魏朝一看,不行,打不过,咱跑。

魏朝牵起妹妹的手就跑。客氏被拉着喊,魏忠贤在后面追,大半夜的搅得宫里面鸡犬不宁,最终惊动了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著名的木匠皇帝,平时爱捣腾点木工活。白天刚做好一张椅子要休息呢,被吵醒了,就爬起来问:怎么回事,大半夜的不睡觉在这里吵。

报告:魏忠贤跟魏朝两个人争女朋友呢。

女朋友是谁?

客氏!

朱由校一听,是我奶妈啊。奶妈的事我得管。所以把客氏叫上来,说:奶妈,你说你喜欢谁,我替你作主了。客氏一听,也不客气,说我喜欢魏忠贤。

于是,皇帝作主,客氏就是魏忠贤的菜户了,魏朝朝边站。不久后,魏忠贤找个借口,把情敌魏朝打发到凤阳看祖坟去了。

魏忠贤成功夺走了魏朝的菜户,可他并不是为了么么哒,他的理想是通过客氏掌握更多的权力。

魏忠贤的目标

上一节,我们讲到明朝移宫案,魏忠贤曾经依附李选侍,跟大臣杨涟抢过皇帝。最终以失败告终。大臣的威严给他上了第一课,他知道,要真正掌握权力,抢一个女朋友是不够的,他还要战胜这些大臣。

那么,现在就要朝这些大臣开战吗?

魏忠贤衡量了一下,把目标对准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也是同行,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当日就是他三言两语把李选侍忽悠瘸了,在朱由校登基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可是,这么一个人,上有皇帝的宠信,外跟群臣的关系好得一糊涂,要怎么搞倒他呢?

事实证明,没有打不倒的忠臣,只有不努力的奸臣。很快,魏忠贤就找到了一次机会。

朱由校要提拔王安当司礼监掌印太监。这资历跟功劳,这也是应该的,当然,按中国人的惯例,总是要推辞一下的,于是,王安就客气了两句,表示自己当不起,还是回去养老好了。

推辞之后,皇帝就会挽留,如果讲究,这个程序要来回三次,是谓,重要的事情说三次,也就三让。但没想到,王安只是谦虚了一次,朱由校不按牌理出牌,直接落鎚成交了,好,你去养老吧。

这是怎么回呢?当然是魏忠贤跟客氏两人的通力合作,两个一阴一不阴不阳,忽悠朱由校,真的就让王安养老去了。

魏忠贤就此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不是很谦虚的,没有当掌印太监,原因之一,司礼监是太监中的文化单位,没有一定文化是干不好的,而魏忠贤,不好意思,大字不识两个。就这水平,就是当秉笔,也太勉强,魏忠贤只好让贤,反正掌印太监也是他的人。另外,秉笔太监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这个岗位往往还兼着另一个重要的职位:东厂的厂督。

魏忠贤以太监二把手的身份,却实际掌控太监部门。现在,对付起王安就容易多了,可关键时候,魏忠贤竟然下不了手,毕竟王安跟他同样都是太子宫出来的,而且这个人很厚道,对他也不错,要对他下死手,实在有些不好意思。这时候,客氏说了一句话:我们俩跟李选侍比起来怎么样,她那样厉害的女人都被王安收拾了,现在你不斩草除根,有把握对付王安的反击吗?魏忠贤慎重的点点头,听菜户的没错。

于是,王安被栽了一个罪名,打一了南海子净军,所谓净军,就是太监犯错误后劳动改造的地方,平时扫扫地,给皇陵上个香什么的。魏忠贤又很帖心的安排了跟王安有仇的一个人去当督军。很快,他放心了。王安被他派去的人勒杀。

自此,太监这个团队再也没有人可以对他构成威胁。在这件事情里,最奇怪的不是客氏或者魏忠贤的作用,而是一群人的沉默。

东林党人保持了沉默。

东林党的失误

面对魏忠贤对王安的迫害,东林党没有像自己人碰到攻击时那样,群起而反击,甚至连抗议都没有,原因很简单,王安虽然一直跟他们保持密切关系,甚至在很多领域展开了愉快的合作,但王安并不是东林党人。甚至他的身份:太监,也是让东林党人难以启齿的。所以,东林党人没有任何替王安站出来的时候。

当别人对人施暴时,你没有站出来,那么,当对你施暴时,同样不会有人站起来。

魏忠贤终于开始决定对东林党下手了,可是,稍一出击,魏忠贤就感到困难重重,因为东林党对外面人不咋地,但内部是一个极其团结的部队,一人被攻击,群起而反击。魏忠贤就算掌有东厂跟司礼监,也依然无法打倒东林党。原因是,魏忠贤掌握了内廷,文臣掌握了外廷,这其实是明朝官制的一个独特设计,其目标就是让内处廷相互制衡,所以,内廷无法压倒外廷,外廷也无法压倒内廷。

要想胜利,关键不仅仅是强大自己,还需要瓦解对方。也就是说,魏忠贤要想战胜东林党,还需要得到一些外廷的帮助。

这个帮助马上就有了,可以说是自动送上门的,甚至还是东林党包邮上门的。

这些人是楚党、浙党、齐党们。说起来,也是东林党下手下过份了,自从掌握权力之后,就开始搞起了东林承包制,不是东林党的人一律打跑,无奈之下,这些人只好倒向了魏忠贤。

内阁首辅顾秉谦、昆党领袖(昆山人)顾秉谦带着自己的儿子登门拜访魏忠贤,“我希望能让你的儿子,可怕您嫌我年纪大,这样好了,不如让我的儿子给您当孙子吧。”

内阁大学士魏广微被东林党弹劾,走投无路,跑到魏忠贤家里求保护伞,因为同姓,先是自称老弟,后面,干脆自称贤侄。

御史崔呈秀,曾经投奔东林党,因为名气太差被谢绝入会,后转投魏忠贤。

兵部尚书霍维华,据他研究家谱,发现自己家的一个小老婆是魏忠贤外甥的孙子。霍维华马上宣布自己是魏忠贤的外甥孙女婿。

……

在东林党人的帮助下,魏忠贤很快集齐了魏家阁老团队(宰相),五虎团队(九卿团队),十狗(武将团队)还有十孩儿,四十孙。

魏忠贤终于有了可以跟东林党一较高下的资本。而这些文人的投靠,最重要的是帮他理清了东林党的关系。

东林党花名册

要知道,东林党人也没有登记造籍,关系又错综复杂,还有甚至脱离又入会的。所以搞清楚他们很不容易。而这些文臣跟东林党人打了数十年交道,自然了得的一清二楚。投奔到魏忠贤名下,很快给魏忠贤整起了东林黑名单。其中以按重要性排名的,有按籍贯的,有按师座门生的,这些名单标明了东林党人的职位,态度,师门,关系,甚至还提供陷害,处理等一条龙的参谋服务。

而这里面,最有名的一本是叫《东林点将录》的。这本书是一位叫王绍徽的都御史搞的。我们知道这种黑名单,都是人名,关系错综复杂,看起来很枯燥,为了不让九千岁大人看到犯困,王大人就创造性的发明了用水浒一百零八将来套这些政敌。于是就有了一本《东林点将录》。这些随便抄录一下:开山元帅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总兵都头领二员: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天罡星玉麒麟吏部尚书赵南星等等。

顾宪成是东林党开山祖师爷,按理说,他才是托塔天王,但顾宪成幸运的是,去世得比较高,魏忠贤有打倒一切的野心,但对死人毕竟还是放心的,就没有将顾宪成登录进去。另外,我们也说过了,杨涟在这里面是天勇星大刀手。

可以说,这个榜单一网打尽了东林党人,你要是没进这个大名单,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反魏人士。

随便说一下,这个编《东林点将录》的王绍徽有个外号叫:王媳妇。为什么呢?因为性格温和,在魏忠贤面前就跟小媳妇一样。不过,他上了这个《东林点将录》也是把魏忠贤吓了一跳,说这个人平时妩媚如闺人,但下起笔,笔头却如挟有风霜一般。这就是传说中的,对干爹像春天一般温暖,对敌人像冬天一样冷酷了。

有意思的是,魏忠贤得到这本天书,兴冲冲拿给朱由校看,结果朱由校一个人也不认识,没办法,从小教育没抓紧,水浒传没看过啊。魏忠贤只好耐心给他解释这些人都是干嘛的,都干了什么事情。结果朱由校听得十分兴奋,一拍桌子:真是一群好汉也。

敢情梁山反的不是他大明江山,所以他不着急啊。

魏忠贤一看,得,不能再讲下去了,赶紧把这个本子收起来,以后想听水浒故事,自人翻书去吧,反正你也看不懂。

有了这些黑名单,魏忠贤才搞清楚了东林党的关系网,这才调整目标,对准了一个合适的人。

最奇怪的东林党人

这个人叫汪文言,东林党人,但却是一个奇怪的东林党人,我们知道,东林党人其实是一个文化人的圈子,大家都是读书人,聚在一起,除了讨论朝政,也交流一下高考经验什么的。但汪文言不是一个文化人,他是一个吏。就是像宋江那样永远上不了台面的吏。

一开始,他是一位东林党官员下面的官吏,平时跑跑腿,打点关系,领导看他机灵,就派他到京城打探一下消息。结果一去,就混得风生水起,进入打入京城官场,而他对东林党最大的贡献是为东林党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太监王安。

当时,王安还是太孙侍读,因为太子,太孙都像后妈生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皇帝也不管他们,所以王安混得也很惨。而汪文言抓住这个机会,跟王安结交上,没事喝个酒撸个串,培养一下感情,还给他灌输一些东林党思想。

这样,经过汪文言的搭线,东林党人才有了王安这个内线,从而在移宫事件中,掌握先机,并最终取得胜利。因为这个,东林点将录这本书将他列为鼓上蚤时迁。

汪文言的第二个贡献是帮助东林党打倒了齐楚浙党,其中的过程已经不见于史书,只知道他使了一个离间计,使本来抱团的齐楚浙三党分为二党,最终东林党一击致胜。

而魏忠贤选择汪文言下手,原因也很简单,汪文言嘛,官吏出身,平时就没有杨涟们这么行事讲究,容易被抓住把柄。

魏忠贤就抓住了汪文言的把柄,说起来,也让老魏火冒三丈。天启二年,辽东经略熊廷弼在外面打了败仗,被抓起来准备处斩。这时候,熊廷弼找到了汪文言,让他代为打点一下,愿意出四万金买一个死刑变无期。

天底下也只有一个人能够接和愿意接这个单,这个人当然是魏忠贤。汪文言通过很多渠道跟魏忠贤接上了手,当然魏忠贤不知道这个单的始包人是汪文言。魏忠贤答应了。可接下来,没想到熊廷弼家的钱迟迟没到位。魏忠贤一直惦记这笔钱,派人去查,一查发现这个单竟然是他一直很愤火的汪文言发给他的。

这太欺负人了,你们一边骂我收受贿赂,一边还跟我搞交易!

魏忠贤愤怒之下,将汪文言抓了起来,他也意识到这也是彻底打倒东林党的机会,于是,他授意自己的心腹,五彪之一的锦卫衣都指挥佥事许显钝严加审询,他既然要贿赂我四万金,肯定也给其他人送钱了,说,给杨涟送多少钱了。

魏忠贤指示,只要说出来,你不过是行贿的,没多大罪。但如果不说,就是抗拒从严,打死拉倒了。

选择摆在了汪文言的面前,说实话,他是一个吏,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投机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他愿意去做很多东林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去结交东林党那些文人鄙视的人,也不介意拍拍领导的马屁。可是,他毕竟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听说,要他招认给杨涟送了钱。汪文言大笑:这天底下还有人会认为杨涟会收钱吗?

诏狱刑具齐上,汪文言很快不成人形。许显纯一看交不了差,着急了,抢过了审讯者的笔,直接捉起刀来。原本还奄奄一息的汪文言猛然抬起了头,眼里射过吓人的精光:你不要乱写,以后我要与你当面对质。

以后,当然就是地府之时了,这一天,汪文言死于诏狱。

许显纯的伪造书也写好了,据统计,杨涟收了二万金,左光斗(东林点将录中是豹子头林冲)收了二万,魏大中收了三千(因为是给事中,敢打必杀,所以东林点将录中是天杀星黑旋风)。周朝瑞收了一万(天威星·双鞭将·呼延灼),袁化中六千(天立星双枪将董平),顾大章四万(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这些人其实已经被削职,此案一发,全部从老家被押过来,三个月后,六人全部遇害,是为明末六君子。

六君子,魏忠贤照方抓药,炮制七君子案。东林党彻底被魏忠贤的阉党击败。

平心而论,东林党是一群有理想的人,他们宁死不屈,对社会不公充满愤怒,但他们是一群方法不多的人。成千上百的人东林党人都败在了魏忠贤的手下,而击败他的,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一个妇道人家。

后宫的力量

这个人是皇帝朱由校的皇后张皇后。

张皇后是河南人,据说长得微胖,当年入宫,一眼被朱由校看中,也算是一见钟情,就此封为皇后。

后宫斗争嘛,无非是宫妃之间的你来我往,可让张皇后没想到的,后宫最危险的敌人不是其他嫔妃,而是自己老公的奶娘客氏。

碰到这样的事情,张皇后也是无语了,她也曾经轰过客氏,结果发现,她这个皇后名义上名仪天下,可就是摆不平这个奶妈,而这个奶妈不但稳如泰山,还主要找起了她的麻烦。

我们曾经介绍过,朱见深当皇帝时,宫里有个万贵妃是个计生小能手,可她的工作毕竟有潮漏洞,还是让人生下来了朱祐樘。这位客氏工作就到位多了,只要嫔妃有怀孕的,将会采取按摩,幽禁等各种手段将胎打下来。甚至连张皇后的胎都给按摩流产了。

张皇后明白,自己事实上是后宫之主,但依然斗争不过这个号称奉圣夫人的客氏。

要斗争,只能悄悄的来。有一天,朱由校来看张皇后,发现张皇后在看书,就奇怪地问,你在看什么?张皇后答:赵高传。

朱由校沉默了,虽然他是一位木匠皇帝,其实并不笨,他很明白张皇后在暗示他。

而这个赵高的比喻很快传到了魏忠贤的耳里。

魏忠贤愤怒了,自己搞掂了群臣,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妇道人道。介绍一下,明朝的妃子都是从平民百姓家里选取,为的是不让形成外戚集团,所以明朝皇后的地位在所有朝代中都是最代的。

魏忠贤一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派了几个人跑进宫,准确直接刺杀张皇后,这个手法就太简单粗暴了,宫城好坏也是五星级保护单位,哪这么容易,这些刺客马上被搜了出来,当然送到锦衣卫诏狱,没过两天就被打死了。

直接来硬的不行,魏忠贤就准备用对付文臣的案子对付张皇后,跑去跟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商量。想了一下,王体乾问了一句:皇上什么事情都不管,但只有对兄弟、皇后感情很深,要是这件事情逼急了,恐怕最后没命的是我们。

魏忠贤沉默了,他知道对方是正确的。

这两个人是绝对不能动的,而最终打倒他的人,也将是这两个人。

朱由校的妻子张皇后,朱由校的兄弟朱由检。

机会终于来了,朱由校驾崩了。

最后一代权阉的覆没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掉到水里,经抢救保住了一个命,不过,却生此生病,皇帝生命,魏忠贤还是很关心的,搜天下名方,献了一个仙药。据说吃下去清甜可口,事实上只不过是竹筒熬的米汤,吃了一段时间,朱由校全身水肿,最终一病呜呼。可以说,朱由校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为营养不良而去世的皇帝。

皇帝一死,又因为客氏跟魏忠贤的大力合作,朱由校一个儿子都没有。

那怎么办?

万氏脑洞大开,把一些宫女带到自己家,然后让自己的儿子侄子们跟她们睡觉,最后生育率很高,果然是计生小能手,促进跟控制生育都很在行。

万氏准备等生下来后,就抱进宫,宣称是张皇的儿子。万氏想得很清楚,这是一个对张皇后也有利的事情,毕竟张皇后可以顺理成章成为张太皇,搞不好还能玩一把垂帘听政。

结果,张皇后断然拒绝。

没办法,万氏跟魏忠贤又跑去做朱由校的工作,朱由校长期服用汤,脑子接近浆糊,竟然点头同意了。关键时刻,张皇后杀掉,经过细致耐心的工作,告诉他,对大明朝最好的选择,是让他的弟弟朱由检接班。

朱由校点了点头。叫来了弟弟朱由检,表示不行了,大明朝就交给你了。

朱由检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第一反应是讲客套话,表示不要不要的。这时,一个人从后页面走了出来,告诉他:“皇叔不要再客气了,现在不是客气的时候,马上谢恩吧,事情再迟,就可能有变。”

于是,朱由检下跪谢恩,定下了接班人的顺序。就在这一天,朱由检走后,朱由校正式驾崩。

收到消息,百官开始朝皇宫出发了,跟明光宗去世一样,太监又把门给堵住了,说百官穿的衣服不对,应该穿孝服,于是,百官呼哧呼哧又回去换衣服,换好了之后,又说不对,应该穿平常的衣服。

来来回回跑了三次,这么折腾官员,当然不是为了让官员多运动,而是魏忠贤也慌了,说实话,他的心里也没有任何预案。

所以,他将百官拦在宫外,说不定,还能把朱由检也拦在宫外。可事实上,朱由检根本就没有回家,而是由张皇后将他藏在了一处宫殿里,听说老哥终于病逝。第一时间出现在大殿中。

百官也进来了,朱由检终于当皇帝了,可是,还没有度过危险期。就在早上,张皇后用她丰富的后宫斗争经验告诉他:不要吃宫里的东西。

于是,朱由检只好饿着肚子完成了登基仪式,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啃两口自己带来的干粮,提心吊胆,好不容易完成了整个仪式,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朱由检一上位,魏忠贤的未日就要到来了。

客氏第一个被踢了出去,宫里也没有人需要喂奶,何况她早就没有生产,还留在宫里摆谱吗?

数个月后,弹劾像潮水一般涌来,魏忠贤终于顶不住了,要求辞职回家,毕竟这么多年也捞够了,这说明,魏忠贤还是比较幼稚啊,下岗的权臣或者权阉不是不如鸡,而纯粹就是火鸡,什么时候上桌就看领导的心情了。

离职后,魏忠贤开始打包,搞了四十大车的行李,当手下提醒他是不是太高调时,魏忠贤表示自己是学秦朝王翦。当年王翦带兵,经常跟秦始皇要钱,是为了让秦始皇放心。现在自己打包财钱,也是为了让皇帝放心。

历史告诉我们,照搬经验,砸的可是自己的脚,王翦是有兵,才能玩,魏忠贤连本人都不全乎,怎么有资格玩这样的游戏。

走到半路,锦衣卫的缇骑到了,老江湖魏忠贤终于开窍了,也不想麻烦政府了,拉个腰带,在客栈自个掉死了,而他的菜客氏就没有这么积极主动了,最终被拉出来打死。

魏忠贤,客氏这一对乱国组合终于倒台了。明朝迎来了崇祯时代,曾经被逐的东林党人再次回到朝中。


脑洞历史观


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十一日夜,在河北阜城南关的的一家驿站里,有个喝了半晕的老头,找根绳子往脖子上一套,自己吊死了。这个老头可不是一般人,他就是撑控了整个天启朝的大太监魏忠贤。

他是被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天子朱由检给逼入了绝境。

这事还得慢慢从魏忠贤的罪恶史说起。

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朝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就善待他。长孙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关系,到魏忠贤进宫后,客氏又与他勾通,客氏于是冷遇魏朝而喜爱魏忠贤,两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

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把明朝太监写的非常厉害,只手遮天。但是,明朝相比之前的唐朝有个很大的差别。

正是有了皇帝的信任,魏忠贤才能手握大权,才能对文武百官为所欲为。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贤的政令也就没有人理睬了。

明朝内阁大臣和皇帝斗,背后还有祖宗家法、有满朝大臣、有那“亢声直言”的美誉给他支持,至少还有斗下去的底气。魏忠贤一个太监,在圣人文章里面也是上不得台面的,他凭什么和皇帝斗?

重崇祯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暗中已经做好了收拾他的准备,快得魏忠贤来不及豁出去拼(他也未必有决心拼)。于是,一旦皇帝布置好了后手,魏忠贤就只有乖乖等死了。


鸡史


朱元璋的制度设计好啊,在干掉胡惟庸之后,连宰相也废黜了,重新组建了内阁,皇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是朱元璋留给子孙万万年的制度框架。当大明朝的武将被朱元璋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朱又发现,文官其实也不大靠得住,就算有“剥皮实草”的刑罚来惩处贪官污吏,也难以消除腐败,于是,组建了锦衣卫,来监察百官。文官(内阁)、武将、监察分别向皇帝负总责,任谁有多大的官,多大的势力,皇帝一句话,分分钟可以让谁下地狱,上天堂,这就是朱元璋的制度绝技。

到了朱棣时代,朱棣又发现,锦衣卫与文官不断结合,滋生了新的腐败。于是又成立了一个东厂,来监察百官及锦衣卫。到了朱见深同志当皇帝之后,他发现东厂锦衣卫又和文官武将搞腐败,于是,又成立了西厂来管监察,监管东厂锦衣卫和百官。就像《龙门飞甲》里陈坤说:你东厂管得了的事我要管,你东厂管不了的事儿我也要管,够明白了吧。西厂成为最高级别的监察机构。

很多人对锦衣卫、东西厂有所误解,是因为受到《明史》的影响,其实这个监察机构只负责侦缉、提供线索以及报告等事务,并不直接施之以刑法,所谓厂卫残害忠良,欺压百姓,屈打成招之类完全是对厂卫制度的误解。

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这里,在经历了“挺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之后,朱由校对文官集团完全失去了信任,启用自己信得过的太监魏忠贤。当时,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完全掌控了朝廷的权力,大有架空天启皇帝的架势,天启皇帝想要扭转局面,只有摆脱文官集团,才能令行禁止。万历皇帝就是太过软弱才纵容了文官集团的嚣张。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和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在天启皇帝的大力支持下,魏忠贤获得胜利,所谓东林党以杨涟为首的七君子被魏忠贤下狱杀死,从而也开启了天启改革的步伐。要是没有魏忠贤对文官集团的铁腕打击,那么天启皇帝也难以有效施政,明朝中兴的局面渐入佳境。

可惜,天启皇帝死得太早,死之前还千叮嘱万嘱托要兄弟朱由检(即崇祯帝)“魏忠贤能看大用”,但是17岁的崇祯皇帝并没有听进耳。

崇祯即位后,文官集团不断在他耳边指责魏忠贤,有道是“三人成虎”,大概崇祯以前也听说过魏忠贤的铁血手腕,开始对魏忠贤表现得很敬畏,随着文官集团不断的谗言,崇祯帝被文官集团成功洗脑,于是将魏忠贤免职并流放,文官集团害怕崇祯帝回心转意,一定要魏忠贤死,就不停的在崇祯帝面前说魏忠贤的坏话。崇祯太过年轻,没有天启皇帝的经历,以为明朝的文官集团是最可靠的士人,于是追加圣旨,要严惩魏忠贤。魏忠贤知道必死无疑,上吊自杀。

后,在对魏忠贤的抄家中发现,魏忠贤家产完全出乎文官们的意料,完全不是他们所说的贪污纳贿以千万计,不过是几件普通值钱的家伙什罢了,于是,文官集团便硬生生伪造了魏忠贤贪污多少多少,算是彻底将魏忠贤打到为止。

当大明朝亡国之时,崇祯帝朱由检写下“文官个个可杀”的时候,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哥哥的嘱咐。

关于崇祯帝能够轻易解除魏忠贤的权力并不是问题的重点,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皇权至上的原则,前面说了,皇帝手中的权力十分集中,启用和罢免只在一句话之间,不存在需要斗争才能执行。


青灯问史


表面上看,魏忠贤的权势非常大,可谓是权势遮天,还被人称为九千岁,甚至连天启皇帝都几乎成为他的傀儡,所以当很多人看到17岁的崇祯皇帝一上台就轻而易举将魏忠贤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时,自然会觉得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魏忠贤的权势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大,魏忠贤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并不是因为他政治基础有多坚实、或者实力有多庞大,而是因为他总能得到天启皇帝近于无限的信任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魏忠贤的所做所为代表的就是皇权,如果反对魏忠贤就相当于在挑战大明帝国的皇权,自然会受到最严厉的打击。反之,大家跟着魏忠贤混,不仅涉及不到挑战皇权,还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人们自然都愿意跟着魏九千岁去混。

大家知道,明代的太监势力,是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它根本不能和东汉、晚唐时期太监相提并论。东汉和晚唐时期的太监,在实力足够强大后,虽然不能够取代皇帝,但至少有能力废立皇帝,但明朝时期的太监,不要说废立皇帝,就是连和皇帝甩脸色的力量都没有。

因为,明朝是一个高度官僚化的帝国,它既不存在像两汉时期的世代高官和世代巨富这种庞大家族;也没有晚唐时期的军阀化部队存在,甚至连势力巨大的皇族亲王、外戚也都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太监想挑战皇权,不仅缺乏可以依附的力量和借力打力的条件,反而还会让整个官僚集团找到借口,轻易将他们踢出局。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们纷纷巴结魏忠贤,仅仅是因为魏忠贤深爱皇帝宠信;绝不是因为魏忠贤拥有领袖的人格、威望;更不是因为魏忠贤代表着众多的利益群体、集团利益。

真正有权势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汉皇帝就是撤了曹操的官职,曹操依然也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曹魏皇帝撤了司马懿各项职务,司马懿依然也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这些人的主要权力,根本不是皇权派生出来的;他们的权力都主要源于一个巨大的、与他们利益紧密相联的政治、军事、经济集团存在;更主要的是,是这个政治、军事、经济集团纯粹是独立于皇权之外,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首脑,而全无所谓的皇帝。

我们再看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他们哪个人被撤了职后,还能算得上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事实上,他们一旦失去了官职,不仅马上就丧失了所有的权力,如果皇帝不庇护,他恐怕立马就会被人拉出去清算,凭他们这种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力量,还想挑战皇帝,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皇帝的授权,魏忠贤批答的奏章,才可以让整个帝国都乖乖听命。如果失去了皇帝的授权,魏忠贤批答的奏章,显然不会有这种效力。即使勉强可以发挥一丁点作用,也只会给自己引来一条条更大的罪名。

所以,魏忠贤从来都没有享有过真正的权力,他只是在天启皇帝的授权下、监督下执行的。换句话说,只不过是天启皇帝的一条狗而已。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他面对敌人攻击之时,只是哭求皇帝支持自己就可以明白。

其实,魏忠贤自始至终都很清楚他自己的地位,所以从天启皇帝一死,他就再也不敢碰那枝象征权力的御笔,也不敢批答任何奏章。等到崇祯皇帝上位后,他马上乖乖的把帝国权力的象征(批答奏章的权力),交到了新皇帝手中。


接下来魏忠贤的命运,实际上就在崇祯皇帝一念之间,如果崇祯皇帝愿意继续用他,他就可以接着当崇祯皇帝的狗。但问题,崇祯皇帝在刚上位时,由于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并没有看清楚魏忠贤真正的实力和地位,所以他才会觉得魏忠贤权势滔天,对自己是很大的威胁。

再加上东林党的蛊惑,让崇祯这个小皇帝天真的以为大明帝国贪污腐败横行的罪魁祸首就是魏忠贤,所以崇祯自然会有意无意流露出对魏忠贤流疏远和害怕的神情。

崇祯皇帝的这种表现,以东林党为核心的官僚集团自然看在眼里,这群官场老油条太能够捕捉人性。所以当时就有人跳出来弹劾魏忠贤,虽然崇祯对此并没有理会,反而一再宽慰魏忠贤。但明眼的人都能够明白,那就是新皇帝并不信任魏忠贤。

因为,如果崇祯皇帝真正信任魏忠贤,当这个官员跳出来弹劾魏忠贤时,就算皇帝不收拾他,魏忠贤也会立马跳出来收拾他,但为什么魏忠贤没有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他知道崇祯皇帝并不信任他,所以他不敢保证这个官员的弹劾是不是崇祯在背后授意,魏忠贤又哪里敢站出来接茬呢?甚至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只能一再检讨、一再装可怜。

对此,东林党等官僚集体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既然知道新皇帝对魏忠贤不信任,那他们自然会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各种针对魏忠贤的弹劾一个接着一个出来。

至于崇祯皇帝,他之所以在官员第一次弹劾魏忠贤时选择不理会,反而宽慰魏忠贤,并不是他怕打草惊蛇,而是他并不确定魏忠贤的实力究竟有多大。

换句话说,如果魏忠贤真如传说中那样权势滔天,当有人站出来弹劾魏忠贤时,基本上不用皇帝开口说话,甚至魏忠贤都不用说什么,自然就有人站出来替魏忠贤说话,甚至是一个接着一个跳出来替魏忠贤说话。

总而言之,魏千岁一心为国,忠心耿耿,你这种小人竟然在这里睁眼说瞎话,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就代表魏千岁先把你给收拾掉。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就算魏忠贤一再检讨、一再装可怜样,崇祯以后也不绝不敢去打击魏忠贤。但问题是,当时的局面却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替魏忠贤说话,甚至连替他求情的人都没有,全程就只有魏忠贤一个人跪在地上检讨装可怜样,崇祯皇帝自然也就明白魏忠贤就是个纸老虎。

在这种背景下,崇祯和东林党都不再有所顾虑,于是墙倒众人推,权势薰天的魏九千岁很快如丧家之犬,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