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社会扫描·村庄」在这里倾听着古老的呼唤——儒林泊村

「社会扫描·村庄」在这里倾听着古老的呼唤——儒林泊村

一座村庄有着怎样的过去?上演过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今天的村庄中是否还存留着清晰的印记?

是谁,在迎面拂来的风中留下一声叹息?是谁,用一双大手挽住了那一缕即将飘逝的乡愁?是谁,站在富水河畔,点数着村庄的过去和未来?岁月悠悠,皆成过往;村庄犹在,梦回曾经。

倾听着古老的呼唤,沿着富水河畔,走进万第镇儒林泊村,走进省级传统村落。踏着石板路,穿过幽深的小巷,一路走进村史馆。对话过去,遍览今天,畅想未来。

古老村落,遍布传统民居

儒林泊是万第镇东北部一座普通的小山村,占地25平方公里。村庄以前属于赤山乡,后来随着赤山乡一起并入了万第镇。2015年,儒林泊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

儒林泊建村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那时山西刘姓移民至此,见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便在此落了脚,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社会扫描·村庄」在这里倾听着古老的呼唤——儒林泊村

据说,当时在村前的河滩上,有大片的榆树林,因此,取名榆林泊。

到了清末,村里秀才出身的豪绅刘东平,将村名“榆林泊”改为“儒林泊”,一字之别,却寄予了村庄最美好的寓意:翰墨书香之地,文人志士如林。

五龙河最大的支流富水河环绕着村庄,村庄便酣卧于润泽之乡;周遭青山连绵,郁郁苍苍,村庄便有了灵秀的依托;昌水河在儒林泊村附近汇入富水河,溪流汇聚之所,更赋予了村庄源远流长的无尽魅力。

走进村庄,幽长的小径将目光拉向岁月深处,浮躁的心便在村庄古朴安详的氛围中沉静下来。

村庄传统民居遗存很多,皆为依山而建,沿河而筑。这些青砖黛瓦、檐角飞翘的屋舍,或许残破,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却矗立不倒,如同村庄的百姓有着骨子里的倔强。

从前,村里只有一条沿山崖的入村大路,其它街巷狭窄,弯曲幽深。村民房舍极为密集,院落窄小,石墙黑瓦,坚固美观,具有非常典型的北方山区平民居落特点。尤其狭窄的南北石板巷、东西对开门,为窄小的院落留出了较大的空间。

院落外多有“夹死驴”的石砌小巷,弯弯曲曲,形同迷宫,据了解,现在的村庄,约有百年老屋50余座,230余间。其中多数为普通民居,大多3间一院,院落高度密集。

除了普通民居,村落中也有少数高门台大架屋,有戏班、油坊等遗址,但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往日的盛景已然不再。

小村宁静祥和,民风纯朴。这里青山如黛,碧水长流,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富水河两岸。它如同齐鲁大地上众多的山村,虽历经朝代的更迭,依然保持着最质朴的乡间民俗,讲述着最原汁原味的人文风情。

随着岁月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这些曾经孕育了古文明的村落正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儒林泊的优秀儿女,不愿看到村庄在孤独的守望中日渐消亡,他们搜集整理村庄的历史,通过文字和图片,将历史上的村庄一点一滴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要让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光彩。

三馆并立,有名人,有昨天,有未来

「社会扫描·村庄」在这里倾听着古老的呼唤——儒林泊村

坐在村口的几位村民看到我们下车,热情地打着招呼,“是去村史馆的吧?顺着这条小胡同,一直往西走,就到了。”

小胡同还是那么狭窄幽深,周遭院落还是一样的密集低矮,只是攀上墙头的藤蔓,带来清新的问候;道路两侧的鲜花,绽放着村落的祥和美好。

路面是用碎石板铺砌而成的,踏上去,心便沉稳了许多,一步一步慢慢丈量,丈量着从现代抵达过去的路程。

我们在两扇松木制成的院门前驻足。本地常见的石头垒砌的院墙,既不雄伟亦非精雕细琢,普普通通的却透着亲切。院门上方顶着青瓦门楼,两角飞起带着胶东民居惯常的灵俏。

“儒林泊村史馆”的牌子挂在院内墙高处,从屋外可清晰望见。屋顶、院墙上,无不爬满了绿植,在这所古意盎然的院落中演绎出丝丝清幽。

「社会扫描·村庄」在这里倾听着古老的呼唤——儒林泊村

有村民见我们在屋外逡巡,便发出诚挚邀请:“进屋里看看吧。”

原来,这里的大门是面向社会敞开的,没有门槛限制。

进得院内,空间并不阔大,只是遍布的绿植花草,假山水池,彰显着主人的匠心。寻常见的花草蓬勃旺盛,和小径旁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成为村史馆最为朴实美好的装饰。

村史馆共有三座展览馆,按照功能区分为:村庄名人馆,民俗馆和图书馆。

进门右手边是村庄名人馆,在名人馆一圈转下来,我们了解到这个以刘姓为主的村庄,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在名人的带动下,村庄在“武文化”“戏曲文化”“剪纸艺术”等领域建树颇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的村庄之一。

如清乾隆年间,村里出了一位名人叫作刘士庄,族中相传,他文武双全,擅长莱阳本土螳螂拳。入朝为官后,他官至内阁大学士,左侍郎,并与诸城的刘墉家族联宗认亲,刘墉府还赠予了两盏宫灯和一面镶黄旗。村庄有“德义堂”旧址,是刘士庄的书房、拳房和药房,刘士庄在此教授长拳、棍术和螳螂拳。当时全村的年轻人白天耕种,晚上习武,风光无比。至今,村里还有人传承刘士庄的长拳和棍术。

清咸丰年间,村里有一个叫刘克法的人领过戏班,戏班走南闯北,唱红一方。

戏班是地地道道为附近农民服务的民间戏班,在莱阳东部和海阳境内很受欢迎。俗语说“好汉打不过戏子”,除了会唱戏,刘克法还有一身好功夫。至今村里还流传一句俗话“刘克法领戏,这一大气不是玩。”

后来刘克法领戏发了财,在村外山崖下大路外新建了大宅院,高门台,高台基,左右10多间,是村里最阔气的房子,高高大大的,至今还在。

「社会扫描·村庄」在这里倾听着古老的呼唤——儒林泊村

解放后,村里又多次组织京剧班子,演唱样板戏等,数次进城演出。

1980年以后,村党支书刘永凯参加莱阳市、烟台市京剧票友会,任莱阳市京剧联谊会会长,烟台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为山东省京剧发展和普及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氏家族中还出了一位豪绅叫刘东平。他是清末秀才出身,家中良田数百亩,商贸产业众多,开有学校、粉坊、酒坊、磨坊等等,富甲一方。

刘东平的弟弟刘鲁园毕业于北平大学,因生逢乱世,回乡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刘东平的儿子刘永嘉曾担任青岛市二轻局局长,1976年帮助家乡创办了刺绣厂,至今这个投产了40多年的工厂仍在正常运营,为大量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除了能文能武,村里剪纸艺术也出了一个奇人,他叫刘喦(刘永璞)。

刘喦生于1930年,他擅长剪动物、人物和京剧脸谱,尤其擅长剪蝴蝶,人称“蝴蝶老人”。他创作的《八仙过海》《庆丰收》《万蝶图》等剪纸作品数次参加过国家和省级展览并获奖。

1995年,他创作的50米剪纸长卷《万蝶图》,参加了日本东京第三届国际书画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被誉为“农民艺术家”。

民俗馆的房间布局参照建国后至上世纪70年代的胶东民居布置。

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钱,纷纷改造老屋,老格局的房子逐渐退出农村的舞台。馆内陈列的民俗物件也以那段时期为主,整间屋子散发着浓浓的旧日情怀。

参观完民俗馆,心中难免怅惘。曾经最为熟悉的物件,已悄无声息地退出了生活,伸出的双手,既够不着未来,更无法抵达过去。庆幸还有这样一座展馆,陈列着我们刚刚走过的昨天。

图书馆位居南院,院落内有一架葫芦,葫芦架下有一台石磨,石磨旁有灶,灶上有锅、有水壶、有药罐,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展示曾经的慢生活。

图书馆内陈列着上千本图书,都是刘永凯先生捐赠的。爱学习的村庄子弟可以随时过来挑一本喜欢的书,坐在葫芦架下静心阅读。他日村庄的名人,或许就从这间小小的图书馆走出也未可知呢。

现在,儒林泊村史馆是莱阳市党史宣教基地、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人文艺术系实习基地。

不忘过去,方得未来

「社会扫描·村庄」在这里倾听着古老的呼唤——儒林泊村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富裕后的村民纷纷翻新旧屋或另建新居。许多村庄在经过大规模拆除改建之后,仅剩下少数存留下来的老房子,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老房子的消失,毁掉的不单单是座建筑,还有其孕育的文明记忆民间文化,事关一座村庄整体的印记。

儒林泊村史馆的兴建,不仅保存村庄的历史,提醒世人铭记村庄的过去,增强对老建筑的保护意识,更是面向未来,翻开村庄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