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符离集烧鸡: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

符离集烧鸡,产自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符离镇,可为何不叫"符离烧鸡"呢?原来,元朝初年(公元1265年)直到民国,此地的名称为"符离集",此地所产的烧鸡,就叫"符离集烧鸡"。因此,为体现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仍沿用旧名。

符离镇,因北有离山,南产符草而得名。隶属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宿州市北13公里处,地处安徽宿州、淮北和江苏徐州三市之间。属半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常年平均气温为14.5℃,年平均降水量为774-895毫米。

历史上,符离属徐淮地区,三面环山,海拔不高,一般在15-40米左右。境内多条河流四季不涸,使这里俨然成为水乡泽国。

符离集烧鸡: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

符离集烧鸡

野鸡成群出没其间,当地居民擒而饲之,逐步演化成远近闻名的符离麻鸡。后来野鸡少了,当地农家便饲养土麻鸡。土麻鸡其实就是野鸡的后代。以这种土麻鸡作原料,经过独特工艺制作出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肥而不腻,熟而不破。一举使符离集烧鸡名扬天下。

随后,因津浦铁路经过符离镇,带来了大量客流,当时的韩家扒鸡以味道好吸引了大量乘客,口口相传,符离集烧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而同时,关于符离集烧鸡的传说也广为流传。

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之玄孙钱铿,发明烹鸡术,并因向尧献野鸡汤而受到赏识,被封到大彭(今徐州)为君,称为彭祖。《楚辞·天问》载:"彭祖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彭祖不但是传说中的八百岁老寿星,而且还被尊为中国烹饪术的创始人,更是烹鸡术的始祖。

1984年,江苏徐州考古发掘汉墓,在楚王刘戊之墓的庖厨间,出土文物有铜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铁釜、陶甑等炊煮器具。

据说在庖厨间保存有楚王属县的贡奉物品符离鸡,符离鸡盛放在陶盆内,上有泥封,并盖有"符离丞印"的封记,鸡骨基本保存完好。据考古专家鉴定和推断,这是古符离县贡鸡。这一发现证明符离鸡的历史至少在2000年以上

符离集烧鸡: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

切开的符离集烧鸡

到了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张开仕进贡符离集卤鸡,乾隆帝品尝后称赞不已。

符离集烧鸡的特点是,采用原汁老卤,鸡香肉烂,一抖就散,肉自脱骨。给人的感觉是肥而不腻,鲜味醇厚,齿颊留香。

其工艺流程有十多道工序,一只活鸡要经过宰、烫、搓、洗、扒、磕、漂、别、晾、炸、卤等。每道工序,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第一步,宰、烫、搓、洗。宰杀时,放净鸡血,投入60-65摄氏度热水中,三四分钟即可。既不能烫破老皮,也不能生硬拔毛,影响质量。烫后放在案上搓净鸡毛,洗净鸡身。

第二步,磕、扒、漂、别。鸡身洗净后,扒出内脏,用清水漂净鸡血。从鸡肛门处横剪开,将鸡坐骨磕断,肋骨压扁、掰开,将鸡两腿折断,不能脱皮,插入肛门内。左翅膀从宰杀刀口穿入鸡嘴内拉出倒别,右翅膀翻别向上,使鸡呈椭圆形。

第三步,晾、炸、漂、别后,白条鸡串入竹竿晾净浮水,用高浓度饴糖或蜜水沾抹鸡身,放入100度左右的油锅内翻炸(油用植物油),老、小鸡要分别炸。嫩鸡炸几分钟后捞出,呈金黄色,然后放在锅里卤。卤汤愈陈愈好,嫩鸡卤20分钟左右,老鸡约卤一小时。在卤鸡的同时将配料袋放入卤锅内。配料有八角、小茴香、砂仁、白芷、陈皮、辛夷、草果、三乃、良姜、肉寇、花川、丁香等十几种香料。

符离集烧鸡: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

制作符离集烧鸡的车间

1951年,政府将这道菜正式命名为符离集烧鸡。1956年,在全国食品工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名菜谱》。2005年7月18日申报了符离集烧鸡原产地域保护并取得成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符离集烧鸡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