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允文撤蕃跟康熙撤蕃为什么结局不一样呢?

新探之旅


朱棣能打,吴三桂打不过满洲人,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朱允炆和玄烨做的都是撤藩集权的事,朱棣和吴三桂都不想忍了,两边开打。

朱棣直捣南京的军事冒险成功了,而吴三桂才到湖南就无法再往前了。造反这种事,就是一波梭哈,要么速推对方,要么等着完蛋,时间对造反者不利。

怪只怪,满洲人还没衰落,要是用乾隆时期的军队来对付吴三桂,吴三桂大概就能和朱棣一样直捣北京城了。


加密货币百晓生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可见建文帝本就蛇鼠两端。建文帝什么意思呢,出于仁慈和亲情,你要求将士不能杀你叔叔?还是暗示将士直接把朱棣砍死,不要押解回京让你左右为难下旨赐死?

前车之鉴,建文帝对几个叔叔下手之狠,完全看不出有什么亲情和顾及,何必惺惺作态,而恰恰是这顾全颜面之举造成风系魔法师朱棣多次逃出生天,如果不是这样,朱允玟又怎么落得悲惨下场。

朱允玟执政是完全没有经验的,更令人头痛的是没有主见,偏听偏信。

执政成熟度方面,他和朱标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领导者,于处事方面更比不上朱标的仁善。朱棣登基后对付藩王的方法就那么难琢磨,这么考智商?其实都能想到这步棋,而朱允玟虽是受了蛊惑,但最后做决定还是他,所以可以说他缺乏主见的同时,智慧方面也很一般。战略层次更是小白,那么大的优势不一鼓作气拿下朱棣,偏要以假仁丧权柄。

朱元璋拔除荆刺的力度大了些,朱允玟无人可用,朱元璋生前没想到·继位不久的朱允玟就搞这么一出,完全没有“正脉”的作风,朱元璋杀伐果断,但对自己家人好的离谱,纵容的过分,朱标也一样,哪个弟弟他没帮着求过情,又有哪个兄弟不感恩戴德,而朱允玟可不具备这种“品质”。这也导致了他犯了众怒,藩王们惶惶不可终日的同时也恨毒了建文帝,而哪个藩王没有一方势力?哪个藩王没有自己的人脉根系?朱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很多人扮演围观群众看热闹的角色,不管大朱、中朱还是小朱,反正都是你朱家王朝,属于内部纠纷,家庭矛盾,除了若干死硬派,大多数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康熙削藩成功,无他,全因脑子好使,战略战术水平和智商都远比建文帝高......很多,还能及时调整战略布局,而对比来看,吴三桂打仗尚可,政治素养偏低。

决定撤藩,康熙仅仅二十岁,却有着成熟且杰出的政治水平,对可能发生的一切后果都有预案、准备。

三藩皆反,立刻调整战略,依然把吴三桂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对其他从众施行怀柔政策,以此让吴三桂陷入孤立,并且有效的瓦解、分化了反叛势力群。

先分后合,逐个打击,西北战场的胜利,让清廷可以放心抽调优势兵力,集中打击头号目标。

康熙的敌人吴三桂缺乏源动力,也没有什么追求,完全就是被逼造反的,大半国土拖入战火后,唉,没有及时的抓住战机扩大优势,好大的岁数依然没有学会把战争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当然,这也和他的降将身份有关,不但屈膝投降,引狼入室,还弑“主”(永历)邀功,失道寡助,不具向心力,很多人充当旁观者,你俩照死掐,我就静静的看着。

吴三桂没有朱棣的决绝,刚尝到甜头就想摘取果实划江而治,完全没有考虑到某天康熙帝五指聚拢成拳头的时候能把他怼飞。以初期的实力,他能做很多事,但显然他都错过了,自己比不了朱棣,麾下没有姚广孝似的野心家,也没有一个足够分量的谋臣。这一切都造成吴三桂最终失败,人有多大格局就能做多大事,而吴三桂的格局太小。

篇幅又有些大了,所以及时收尾,欢迎关注,多谢支持!


古今通史


建文帝朱允炆撤藩与康熙帝玄烨撤藩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的,结局不同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一起来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来说两人撤藩的原因。

建文帝时期的藩王都是他的祖父朱元璋封的。朱元璋封他的儿子们为藩王,让他们镇守边境,保卫国家,所以他们大部分都手握重兵,很有实力,这就威胁到了建文帝的统制,所以他要撤藩。


康熙帝时期的藩王是他的父亲顺治帝封的。当时清军刚入关,为了对付明朝的残余势力和李自成的起义军,清政府封明朝的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藩王,就是后来康熙要撤的三藩。三藩实力雄厚,所管辖和影响的范围占了小半个中国,朝廷每年在三藩上的支出也占了政府财务的一半,这给朝廷和百姓增加了很大的負担,而且三藩的人生活奢侈,经常有不忠行为,康熙帝认为撤藩已经迫在眉睫了!

两人对撤藩都太过心急了。建文帝刚继位,政权还没稳固就要撤藩,形势对他并不有利。从與论上他刚接过爷爷的皇位,就要撤掉爷爷封的藩王,这些藩王又都是他的叔叔或者堂兄弟,也并没有什么过错,冒然撤藩容易落个残害同族的骂名。而他先撤其他藩王也给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留下了反叛的准备时间。康熙帝要撤藩时,大部分大臣也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认为三藩势力太大,一下子很难撤掉,要缓缓而治,若逼的三藩造反就更麻烦了。事实也证明,两人的撤藩很快都招来了武力反抗。朱棣以“清军侧”为名发起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吴三桂以“兴兵讨虏”为名发动叛乱,历时八年。

两人撤藩一成一败的原因。

撤藩之初建文帝的形势是好于康熙帝的。建文帝先连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均未遇到抵抗,后燕王起兵靖难时,朝廷也是占绝对优势的。反观康熙帝下令撤藩后吴三桂就起兵造反,尚可喜、耿精忠也跟随造反,还有台湾和许多反清势力纷纷响应,叛军人硕之多、势力之重使朝廷大为震惊。他们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江南的各个省份,清廷的镇压也没有实效。

但是为什么建文帝失败了,康熙帝获胜了呢?朱元璋在位期间大量屠杀开国功臣,到了建文帝时已经没有好的武将了,而建文帝的重文轻武更是雪上加霜。他还命令将士不准伤害朱棣,使将士颇多顾忌。朱棣戎马半生,是朱元璋最有能力的儿子,做战经验丰富,他不急于攻城略地,而且直指都城南京。因为他是先王儿子,只要攻下都城,逼死建文帝,他就能名正言顺做皇帝,那时各地自然臣服。

康熙帝在平叛时,招降实力弱小耿、尚两部,重点打击实力强大的吴三桂,此时的巴旗兵刚入关不久,还都骄勇善战,所以吴三桂的进攻势头很快被扼制,双方进入拉锯战状态。后来吴三桂称帝使原本支持他的复明势力不再支持他了,再加上吴年事已高,不久病逝,反叛势力也很快土崩瓦解了。




建文帝和康熙帝一败一胜的结果是各种原因造成的,没有必然性,但这就是历史!


孔六十三


朱允炆和康熙皇帝不可同日而语。

康熙皇帝能削藩成功,太皇太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康熙年少冲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贸然削藩,造成吴三桂起兵造反,国家危难。是太皇太后出来主持大局才挽回了局面。

而建文帝朱允炆呢,他的爷爷倒是英明神武,可是早已经过世了,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们也被他爷爷一一除掉了,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凭一腔热血就贸然削藩,自然不会成功。


向阳花开7290


朱允文就是作的,不想背上杀叔叔的骂名。直接给朱棣上了不死挂,把朱允文换成头猪都不会输。

康熙是真的有手段,不过也是赌上大清的国运。当时全国过半的税赋都给了西南三番,养虎为患不打不行,但康熙也是刚刚即位根基不稳。这仗打赢便奠定了康熙一代雄主的地位


汝妻子吾养之


这其实很简单呀!都不用懂什么帝王心术,就两种原因:


一、朱允炆削藩是自己家的事,但是天下大部分藩王,都是他叔叔,往大了说是藩王割据影响中央执行力的问题,往小了说不过是人家老朱家自己的家事,外人只能点到为止而已,你说人家自己家叔叔和侄子争财产抢地盘,外人咋参与,无论谁胜都是姓朱。而康熙削藩就不一样了,那些割据的藩王是外姓,这种政治形态都是截然相反的局面。

二、朱允炆失败是因为他自己宅心仁厚,古话说得好“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朱允炆的部将每次出征,朱允炆都告诉,看见我叔叔朱棣不可伤他性命,以至于朱棣发现了这件事,好几次都亲自断后替自己的将士们抵挡追兵,你说这仗害咋打,出去的将领士兵遇到朱棣,都不敢下手,你说给朱棣杀了,回南京势必不能交差,两军对垒,勇者胜,你这面有顾忌不敢出手,那还打啥。康熙那不一样啊,他那属于一急两瞪眼的事,不是你死就我亡,那三藩师出无名,以一域抵全国,岂有不败的道理。



巴颜鹄09


这问题说难很难,说简单也简单,历史有相似之处也有截然相反之处,事情的结局往往是多因一果,而且肯定不一样的结果多,假如让朱棣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他可能就成功不了了,再比如现在做同一个行业,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甚至历史上有些现象还用符合时代潮流不符合时代潮流来解释。记得马王堆汉墓千年不腐女尸,她只是王后,而更重要的王爷的尸体肯定在死亡的时候处理的更好,但却尸骨无存,而同样的现象出现在连云港,同样是深埋的男主人没留下任何东西,而埋葬较浅女主人保留了下来,这些都是现在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许归结为偶然性的因素,所谓的冥冥天意吧😄


老苏故事


因为朱棣年轻啊,吴三桂太老了,而且后继无人,康熙被吴三桂打得多次想退回关外,但是咬牙撑住了,最后把吴三桂硬生生耗死了。


七个名字真不容易


明朝朱允文撤蕃与清朝康𤋮撤蕃的背景、过程不一样,结局当然会不一样。

先说朱皇帝。朱允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他撤蕃的对象是朱元障之子、他的亲叔叔朱棣。朱棣这个人,很有才干,也有野心,还有谋略。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就有实力当太子。朱元璋将众皇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当时朝野就有人舍命反对。朱元璋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埋下祸根。朱允文继位后,依仗着老爷子的余威驾驭朝臣们还行,要制服亲叔叔还嫩着呢。加上朱棣善于伪装,恃强示弱,瞒过了朱允文和大多数大臣。朱棣早有当皇帝的心里,他招兵买马,积蓄粮草,以静制动。只是没有逮到机会。朱允文一撤蕃,朱棣有了借口,清君侧也好,靖难也好,找个理由还不容易。这边朱棣刀兵相向,横扫千军,那边朱允文如梦方醒,仓促应战。战局急转直下。就人心而言,也不存在向背的问题。反正是你朱家的人做皇帝,叔叔做还是侄儿做,江山都是朱家的。朱允文当然必败无疑了。

再说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撤蕃的对象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三蕃。首要势力又在吴三桂。吴三桂曾是明朝重臣,降清后为清朝平定江山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明朝势力的消亡,三蕃的作用大打折扣。此时三蕃渐渐变成朝廷的一块心病。三蕃养兵自重,尾大不掉。朝庭鞭长莫及,奈何不得。仅每年用于三蕃的开支就占收入的十之六七。撤蕃,是早迟的事。当时,朝庭对三蕃是撤是留,是剿是抚,意见不一。康熙年轻气盛,乾纲独断,贸然撤蕃。吴三桂等蕃王早有准备,来了个反清复明。且来势凶猛,从云贵、两广,一路杀至湖南湖北。此时,康熙也慌了手脚,束手无策。关键时刻,康熙的祖母孝庄老佛爷力挽狂澜,稳住阵脚,凝聚各方人心。加上动员一切力量,启用汉臣汉将,家奴家丁,组成生力军奋力一击,局势转危为安。另外,从民心来说,清朝入关统治多年,老百姓过上了安生的日子,不愿再遭受战乱之苦,人心思安。吴三桂降清反清,叛明复明,中途又自立朝庭,自封皇帝,失去人心。如此种种,注定失败。


滄海桑田一聲咲


废话

明朝那些藩王是他叔叔

都是朱家人实际上在各个领兵的将领看来谁当皇帝都差不多

清朝撤蕃只能说最终结果是成功的

但是过程是很漫长的

康熙差点就翻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