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增肌使用12RM背后的原因

关于增肌要在12RM这个数值,在健身圈里面成为一个共识,也是被实践验证过来的,但是在实际的健身中,还是发现有一些健身者不清楚12RM的由来,以及对12RM没有做对,因此写这篇文章分享一下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RM是什么】

在健身领域,“RM”是一个带有单位性质的词语,用于描述训练时应选择的重量是怎样一个度。

“RM”是“Repetition Maximum”的缩写,字面含义是“重复做的最大数值”,意译就是“最大重复次数”,结合数字x,就实际表示“能够重复练习x次的最大重量”,或“最多只能重复练习x的重量”。

比如对某训练者,30kg的重量进行二头肌的弯举训练,最多只能连续弯举6次就完全力竭,那么这30kg的重量对于该训练者的二头肌练习而言,就是6RM的重量。

之所以出现RM的概念,就是因为经过研究发现,并不是每次练到力竭都是有效果的。重量与次数(以及组数)的选择,对于训练结果有着显著影响。

用简单的表述就是:

“大重量,少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加肌肉力量和体积;

“小重量,多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强耐力,降低体脂;

具体来说,根据研究发现:

1-4RM主要是训练绝对肌力和体积;

6-12RM主要是训练肌肉体积;

15-20RM主要是训练小肌群体积和增强肌肉线条与弹性;

30RM及其以上主要是起到降低体脂、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

增肌使用12RM背后的原因

二、【为什么是12RM】

增肌需要在增肌的区间里面进行训练,因此就有这个说法,增肌在12RM这个比较安全的区间进行。如果是1RM,强度太大,安全系数低,如果是30RM,强度小,安全系数高,但是又达不到增肌的效果。所以12RM,比较合理,也比较安全。

为什么是12RM,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在阅读书籍后发现,在肌肉运动中,肌肉需要收缩和还原来克服阻力进行运动,这里面就有三种运动,一种是向心运动,一种是等长运动,一种是离心运动。

增肌使用12RM背后的原因

1、向心运动

其定义为“当肌肉产生力量超过外部阻力时,伴随着肌肉的缩短产生了关节的运动,称之为向心运动”,换句话说,向心收缩即举起重物时肌纤维缩短的过程。以肱二头肌弯举为例,前臂上抬的阶段就是肱二头肌的向心运动阶段。

以深蹲为例子,向上蹲起的时候,股四头肌收缩发力,使得人从蹲的姿势变成站立姿势,这个过程就是向心运动阶段。

以俯卧撑的肱三头肌为例子,在从地面撑起的时候,肱三头肌收缩发力,这个过程就是向心运动阶段。

在这里,“当肌肉产生力量超过外部阻力时,伴随着肌肉的缩短产生了关节的运动”,在做动作的时候,肌肉缩短产生关节的运动,就可以理解为向心运动。

2、等长运动

等长运动意味着肌肉处于收缩状态但关节并没有移动,肌肉产生了力量但肌肉长度却保持不变。当你试图举起一个不可以移动的物体时,或者因为物体重量太大,无法将其移动的时候,你的肌肉就在做等长运动。

3、离心运动

与向心运动对应的是离心运动,其定义是“当外部阻力超过肌肉产生的力量时,伴随着肌肉的拉长产生了关节的运动,称之为离心运动”做肱二头肌弯举时,前臂放下的阶段就是肱二头肌的离心运动阶段,也经常被称之为动作的反向阶段。尽管肌纤维被拉长了,但他们处于收缩状态,并能够控制重量回到初始位置。

以深蹲为例子,向下蹲的时候,股四头肌被拉长,使得人从站立姿势变成蹲的姿势,这个过程就是股四头肌的离心运动阶段。

以俯卧撑的肱三头肌为例子,从手臂撑起的状态,变成俯卧的状态,这个过程肱三头肌被拉长,这个过程就是肱三头肌的离心运动阶段。

简单来说,发力的时候为向心运动,放下的时候为离心运动,保持不动的时候为等长运动,大体是这个规律。

经过众多健身者实践后发现,特别是施瓦辛格,他发现肌肉的刺激更多来自于离心运动。并且在徒手健身的领域里面,要克服一个动作,往往是通过其离心运动来进行补充训练的,比如要练人体旗帜,就要从离心运动开始慢慢进阶,最后成功的达到人体旗帜的位置。

增肌使用12RM背后的原因

在深入研究12RM背后的原因后发现,虽然是需要做12次的反复,但是最容易忽略一个前提,就是动作节奏,换言之就是做12次的时间。市面上很多的说法只说其一,不说其二,容易导致健身者对此会有疑惑。

常见的说法就是只说12RM(也即是说做12次),并没有说做着12次需要多少时间,以及用什么样的动作节奏来做。

研究表明,肌肉激活的时间为45秒-60秒的时候,增肌效果最好,若按照动作节奏1秒上,1秒停,2秒下,4秒一个动作,做12次反复的时间刚好是在45-60秒之间。并且施瓦辛格也讲到,动作需要稳定匀速进行,有控制的快起慢放。他虽然没有具体说到每次动作需要多少秒,但是按照实际的操作,快起和慢放1次反复下来,差不多在4-5秒之间。

每个动作4秒一个来回,在做次数的时候,这里请关注一个词【肌肉有效张力时长】,可以理解为肌肉克服阻力的情况下保持肌肉张力的时间长度,以肱二头肌弯举为例,如果你每次用1秒举起,1秒放下,那么你完成标准12次的时间,也就是24秒,显然没有达到最佳的张力时间,也就不利于你增肌;但如果,你用1秒钟举起,3秒钟下落,12次后,也就是48秒,正处于增肌张力时间的范围内,这可以提高增肌的效果。

因此,增加肌肉所使用12RM,背后是肌肉增加和张力下工作时间成正比。

4秒一个动作反复,12RM则对应48秒肌肉张力时间。

因此,想要获得最好的增肌训练,背后一个对于肌肥大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肌肉在压力下工作的时间,肌肉在张力的时间下越久,肌肉受到的刺激也就越大。

这就是增肌使用12RM背后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和肌肉有效张力时长是相关的。所以特地把这个有效张力时长给提出,以便让健身者更清晰的知道为什么是12RM,以及如何做对12RM。

增肌使用12RM背后的原因

三、【实际增肌怎么做】

1、每次训练追求投入时间和效果产出比

我们每一次训练,所安排出来的时间,总是难能可贵,那么投入时间,产出要高效。这点和我们在商业中是一样的,投入了成本,就要追求产出最大化。那么,我们在健身中投入了时间,投入了精力,投入有限的资源,我们一样追求效果最大化。

因此在训练中,少做减少效果的行为,多做增加效果的行为。同样是投入了1个小时进行训练,A同学和B同学,同样在健身房,一个是认真训练,一个是打酱油,其最后所产出的成果肯定不一样。

2、减少增肌效果的行为

关于12RM背后减少增肌效果的行为,通过观察后发现有一下三种情况,

1)追求大重量而动作变形。增肌追求大重量是没毛病,但是追求大重量并不能丢掉正确的动作,也就是不能让大重量让你动作变形了。这点让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不要沉迷于数量,忽视质量,动作变形,借力甩动快速完成,这样做是不对的,而是要追求质量的前提下再追求重量,当动作变形了,就要停止了。

2)追求12个的数量而重量打折。这个是犯了追求数量,而忽略重量,为了能够达到12次的标准,那么就不用与之对应的重量,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如果我增加了重量,我就完成不了12个了”,“因为我要做4组,每组12RM,为了我下一组还能做12个,所以这一组我不能做到完全力竭,如果力竭的话,下一组我就做不了12个了。”,这种就属于为了追求数量,减少重量,以便能够到达该数量而留力,给自己放水了。

3)离心阶段过于快速的放下。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引体向上的时候,拉上去,哗的一下就放松下来了。这个过程拉上去的时候肌肉紧张,下来的时候肌肉放松,效果明显减少。虽然投入了同样的时间,所达到的效果却大打折扣。

3、增加增肌效果的行为

1)全程保持紧绷。在运动的过程中,全程保持肌肉的收缩,肌肉的紧绷和收紧会让肌肉联合起来,哪一块肌肉松懈了,哪里就是力量连接不到,全身的力量就没能够链接起来。举个极端的例子,请问是全身松软的醉汉重?还是全身紧绷的人重?毫无疑问,是全身松软的醉汉重。因此全身紧绷做肌肉训练动作,有助于肌肉的训练效果,也有助肌肉的发力。特别是在深蹲,引体向上,俯卧撑,卧推等王牌动作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

2)掌握基本的训练动作。对于动作而言有四个阶段,学做→会做→做好→做精。借用一个壶铃刘教练的话来说,“不要一个技术只练了5遍就等在那里,然后问你的教练下一步该做什么。而应该是一个技术练500遍,等到你的教练告诉你该停下来了”。把一个基本的训练动作给掌握,并不容易,但是这个是值得去投入时间学习的,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学得会,需要对自己有这方面的信心。

3)加强离心动作的时长。在运用12RM的增肌区间来训练时,通常建议是快起慢放,指的是发力的时候快速爆发力,还原的时候就是慢速控制下来,1秒上,4秒下,或者2秒上,1秒停顿,2秒下来,以这样的节奏来控制动作速度。

增肌使用12RM背后的原因

小结:对于我们健身中,我们所看到的信息,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独立判断,这样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才不会迷失自己,因为健身道路上,最后自己能指导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的教练,才会让你在健身的路上走的更远。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就先聊到这,让我们一起健身吧。

今天我在公园练推力,你们今天练什么呢?


参考文献:

1、《肌肉与力量》第5页肌肉运动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