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中歐關係“暖春”, 讓世界更加平衡


中歐關係“暖春”, 讓世界更加平衡


中歐關係“暖春”, 讓世界更加平衡

本刊記者/蔣濤 彭大偉 徐方清

本文首發於總第894期《中國新聞週刊》


繼去年底訪問西班牙、葡萄牙之後,進入2019年,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首次外訪又定在了歐洲。3月21日至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意大利、摩納哥、法國進行國事訪問。 

 

“以歐洲收尾,從歐洲開始,說明中國始終將中歐關係置於對外關係的重要和優先方向。”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蘇格認為,習近平主席接連出訪歐洲,展現出中國對歐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由於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不同,中歐在一些問題上難免存在分歧。元首之間的溝通往來和頂層設計,將有助於雙方進一步增進互信、深化合作。

這次訪問行程結束之際,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介紹情況時表示,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主席此訪致力於深化夥伴合作,致力於完善全球治理,致力於捍衛多邊主義,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境界和擔當。此外,此訪是中央著眼當前國際形勢作出的重大外交部署,是一次“加深東西方關係的友誼之旅、合作之旅、開拓之旅”。

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五年前,在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期間,中歐雙方同意要全面落實《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

對於中歐關係前景,習近平曾指出,中國和歐盟都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進程,都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國際形勢越複雜,中歐關係穩定發展越具有重要意義。”

但就在這次習近平主席對意大利、摩納哥和法國進行訪問的一個多月前,歐盟委員會在2月12日發佈《歐中戰略前景》文件,稱中國為“經濟競爭對手”及“系統性競爭對手”,並提出10項措施,以尋求對華關係“再平衡”。這也引起中歐觀察人士擔憂。

對此,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熊煒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過去歐洲一直自視為“規範性力量”,但現在競爭優勢受到嚴重擠壓,在一些新興領域無法再引領標準和規則制定。歐盟希望奮起直追,抓住工業4.0的機遇。但近年來,英國脫歐、民粹主義泛起等因素卻讓歐洲面臨越來越分裂的境況。因此,中國成為歐盟為加強內部團結、應對外部競爭而塑造的一個“對手”。

不過,熊煒也指出,這只是一個指導性文件,並非每個國家都會落實。在中歐的競合問題上,歐盟各國的立場也並不一致。

“習主席此次訪歐發出的信號清晰而明確,那就是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方始終視歐盟為重要戰略合作伙伴,將中歐關係置於對外關係的重要和優先方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近日表示,期待2019年春天成為中歐關係的“暖春”,中歐合作將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除了習近平與所訪問的歐洲三國領導人以及專程趕赴巴黎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深入會談外,中、法、德及歐盟領導人還舉行專門會晤。這個不同尋常的外交場面,向世界發出了中歐加強戰略互信、深化戰略合作的鮮明信號。

習近平主席在這場專門會晤中強調,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中歐關係應增強穩定性。他還指出,中方重視歐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中歐都是維護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強調中歐關係應具備戰略性。歐方領導人則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性關鍵力量,歐盟願從戰略層面重視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不斷深化歐中關係,鞏固彼此信任支持。加強歐中團結合作不僅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也將使這個世界更加平衡。

王毅指出,中歐之間取得的共識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為充滿變數的世界注入了穩定性、確定性和可預期性。

在訪問法國期間,習近平主席還出席了中法全球治理論壇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國際社會正面臨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四大挑戰,提出破解這“四大赤字”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諒、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四大理念。

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稱,通過習近平主席此訪傳遞的信號可以看出,中歐關係當前總體向好,雙方之間的共識遠遠多於分歧,特別是在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方面,雙方表達出一致的立場和共同的訴求。

可以預期,在內部遭遇“黑天鵝事件”和外部面臨“美國優先”衝擊波的背景下,歐洲主要國家將繼續保持對華政策的獨立性、穩定性和積極性,共同為捍衛國際規則、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王毅在行程結束之際介紹情況時還總結指出,習近平主席這次訪問立足三國,面向歐洲,首先將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提供新動力;二是將為當今國際變局注入穩定性,為維護多邊主義帶來正能量;三是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與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的對接,促進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助力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讓遠隔萬里的中國和古羅馬聯繫在一起。”此訪前,習近平在意大利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

意大利被認為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也是此次習近平訪問歐洲的第一站。此外,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15週年,明年雙方將迎來兩國建交50週年。在特殊的時間點,中意交往又迎來歷史性時刻。當地時間3月23日,習近平主席與意大利總理孔特,共同簽署和交換中意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意大利這一加入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的舉動,是在面臨外在雜音和壓力的情況下做出的。美國《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稱:“不顧美國憤怒,意大利簽署了中國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這令意大利的美歐盟友感到擔憂。”

對於外界的質疑,意大利副總理迪馬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意大利仍將完全信守對西方盟友的承諾,但同時也應在貿易問題上將意大利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像一些美國人說‘美國優先’一樣,我也要繼續重申:在商業關係上,‘意大利優先’。”

據媒體披露的消息,在習近平主席此訪期間,中意雙方簽署的經貿合作協議的數額共2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90億元),而隨著未來更多雙邊合作協議簽署,雙方經貿合作數額或升至2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20億元)。

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意大利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既有自身經濟和政治的考慮,也是其外部競爭壓力和內部發展使然。意大利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有助於意大利解決包括高額公共債務和來自非洲的非法移民在內的問題。

此外,意大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可憑藉如威尼斯、的裡雅斯特港等重要基礎設施,有望爭取成為中國貨物進入歐洲市場的樞紐。意大利作為傳統工業強國,在裝備製造業等領域具有優勢,而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升級,雙方有更多相互協作的空間。

意大利外交部副部長迪斯特法諾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中意簽署“一帶一路”領域的合作協議,將使意大利企業成為“一帶一路”計劃的關鍵參與者,在中國市場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使得意大利既能吸引投資,又能作為主角進入中國市場。這有助於促進意大利企業在意大利、中國以及全球的銷售融為一體,進而提升意大利企業的營業額,並減少經營成本。

中意簽署該協議,也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一定程度的示範意義。意大利經濟和財政部長喬瓦尼·特里亞此前表示,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振興和擴大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機會,也為許多落後的地區提供了機遇,可以對全球經濟格局演變產生重大影響。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也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具有指標性意義的事件。意大利不僅是歐盟核心國家,也是G7(七國集團)國家,隨著意大利的加入並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好,相信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G7國家會選擇加入“一帶一路”建設。

鄭永年認為,除部分國家帶有意識形態偏見外,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歐盟核心國家都肯定“一帶一路”的經濟作用,只是擔憂經濟合作可能影響當地安全問題。對此,中國應該持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允許其他國家持有不同意見。畢竟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確實沒有地緣政治的考量,而是聚焦經濟合作與發展。相信隨著未來“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持續顯現,越來越多的國家會像意大利一樣認同、支持“一帶一路”。

據中國一帶一路網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已累計同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0份政府間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已遍佈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

今年4月下旬,作為今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全程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