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珠峰154961906




明穆宗朱载垕,是嘉靖帝朱厚熜第三子,明朝第12位皇帝,在位期间年号隆庆。他的父亲嘉靖帝生了八子五女共13个孩子。不过,到嘉靖四十五年底,嘉靖帝驾崩的时候,其他儿子都死光了,只剩下三子朱载垕了。嘉靖帝忙了一辈子,最后就剩这根独苗。不是儿子们不争气,实在是嘉靖帝许多事情做过了份,天怒人怨,遭到了报应。厚德载物,厚熜只能载垕。总算有儿子继承皇位,嘉靖帝也算死能瞑目。

朱载垕当皇帝之前没有当过皇太子,因为嘉靖帝吓怕了,前面立了太子到了16岁死了,后来再也不敢立太子了;所以老三朱载垕从小就很少能见到亲爹,道士说二龙不相见,嘉靖帝就不见儿子,也基本不闻不问儿子家的事,以至于皇孙万历帝朱翊钧出生好几年了,嘉靖帝都不知道。



继位之前的朱载垕是比较可怜的,生母杜康妃早年失宠,父亲嘉靖帝对自己漠不关心,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陆陆续续死的一个不剩。16岁时,朱载垕才被封为裕王,相比算是很晚了,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才当上皇帝。 期间有个可怜的事,说是朝廷应该给朱载垕的俸禄连续3年没有下拨给裕王府,王府快揭不开锅了,朱载垕就筹措了1500两银子找人送给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严世藩收了嘉靖帝儿子的钱还到处炫耀,说连皇帝的儿子都要给我送银子,你们不送怎么行?可见当皇帝前的朱载垕活在怎样的压抑之中。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年底,嘉靖帝死了,享年59岁。有人说,嘉靖帝是被海瑞上的《治安书》气死的。这时,已经没有别人抢皇位了,29岁的裕王朱载垕作为皇子,没有经过太子的位子就登基做了皇帝,这在明代是罕见的。 上台之初的形势是相当不乐观的,国内各种矛盾和危机,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等等。朱载垕即位后,在高拱等人的支持下,开启了史称“隆庆新政”的改革。 嘉靖帝给他留得不只是烂摊子,也给朱载垕留了些正面遗产,比如得力的大臣徐阶、李春芳、高拱等内阁辅臣。这些人都得到隆庆帝重用。



明穆宗脾气好,对大臣也爱护,廷杖大臣这样的事情在嘉靖时期常有的事情,但明穆宗下不去这个手,有几次大臣在他面前争论的口水横飞,吐到隆庆帝的脸上,也没有关系。 我研究明史发现,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穆宗朱载垕这三位皇帝很像,性格温和,待人宽厚,头脑简单,心地善良,不爱主动惹是生非,你好我好大家好。

明穆宗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议和,并有俺答封贡,外患问题算是得到了基本解决,从此蒙古人很少会来骚扰,为什么?因为骚扰的目的本是要茶叶,现在通过议和,实现了和平要茶叶,就没有必要武力来抢了。还有一件大事,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宣布废除海禁,史称隆庆开关。大明朝又开始有了朝气。

值得一说的就是隆庆开关。明太祖在洪武四年,颁布海禁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后来福建等省沿海走私活动增多,早前朝廷也争论过,但是始终没有开禁。 隆庆帝上台不到一个月,就昭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当时的福建巡抚就上书,建议海外贸易合法化。隆庆帝马上同意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学者王裕巽经过分析认为,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



只不过,后来清廷又禁海,这一禁就禁到1840年代。200年闭关锁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是不承认的。当初英国政府等西方列强当局主要是想和清朝进行贸易,希望能在中国定居,能在北京设个大使馆。在英国人的连打带吓下,清政府被迫同意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城市,是为五口通商,当年这被认为是国耻。

明穆宗同意开关,同意了对外商业贸易合法化。对外交流,对外开放是近几百年来的趋势,我们在清末被迫开放过程中,或许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但这个伤害总是要面对的,自立自强、积极主动,伤害就小一点。 就像一个人得了病,讳医忌药是不行的,良药苦口,早喝早好。清末一批仁人志士就提出要师夷长技,轰轰烈烈搞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外开放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时至今日,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在积极努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通商的五口,今日无不以当年作为五口通商城市感到骄傲,无不以开近代风气之先觉得自豪。 159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送给大明的万历帝,信中表达了英国和明朝更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


由于使者遭遇不幸,信没送达,后来该信被保存在英国国家博物馆。1986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邀请英国女王访华,女王将该信作为礼物送给李先念主席,迟到了300年的信终于由女王亲自送到,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官方也承认收到了一份大礼。我想,这封信一定是隆庆开关的结果。 说隆庆帝无能,我认为是不妥当。据说隆庆帝的确不善于表达,第一次上朝,竟然没有说一句话。父亲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儿子隆庆帝好不容易同意上朝了,居然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响。

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明穆宗的一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张居正主持修纂的《穆宗实录》对隆庆评价极高,意思是说,隆庆帝比较宽厚,安静,知人尚任,识大体,不折腾,故天下太平。我认为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所谓能力,有识人驭人之能,有亲自操刀之能。有的人,他不懂得怎么打战、筹粮、出谋划策,但是他能识人,能团结一批才俊为自己所用,比如汉高祖刘邦,他说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有的人既能团结能人,又能亲自操刀,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有的人会做事却无团结英才的本领,但他能衷心耿耿服务老板,这样人的往往能成为一方骨干,比如朱元璋的养子沐英等。有的人自己有点小聪明但是容不下能人,比如嘉靖帝朱厚熜;有的人自视甚高但实际又没有本事,比如崇祯帝。有的人知道自己无能,但是不想作为,比如万历帝。

人生其实就该这样,自己会做的,自己做;自己无能力,但能找到会做的人,且容得下,留得住。 明穆宗无疑就是第二种人,知道自己干不了亲自操刀的技术活,没有祖上洪武、永乐大帝的本事,那就让大臣们做,放开手脚让他们做。前面提到明穆宗手下的大臣徐阶、李春芳、高拱,还有张居正,都是独当一面的大才。

这些人才在明穆宗手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帝师高拱,虽然有些骄傲,但是思路清晰、作风硬朗、敢说敢作,是隆庆一朝的台柱子,据说从小缺少父爱的明武宗一度打心里把老师高拱当作父亲,时不时地会向高拱撒个娇。一个领导手下团结了这么多能人,这个领导的水平如何就不言自明了吧!假如这些人是在崇祯帝手下,会是怎么样呢?今天杀一个、明天杀一个,总能败光。



有史学家说,明穆宗一朝没有什么风浪,在位6年碌碌无为,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代庸主。如果以王朝出了大事然后把大事平定下来作为高度评价标准,那实在是不应该的。

良医治未病的典故,大家应该知道,扁鹊的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 扁鹊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药到病除,病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扁鹊治病,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扁鹊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扁鹊闻天下。

明穆宗最大的爱好是美色、喝酒、游玩,驾崩时只有35岁,酒色过渡纵欲掏空了他的身体。老朱家好不容易在嘉靖帝手上活到59岁(不上朝换来的),是堂哥武宗寿命的两倍。明朝的皇帝都比较短命,除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后世的皇帝没有人活过60岁,基本三、四十岁就玩完了。孝宗、宪宗、英宗、代宗、宣宗都没有活过40周岁。



好在明穆宗的儿子万历帝又活到58,但万历帝以后又全是40岁以下的短命鬼。 明穆宗在位只有6年,笔者看过《穆宗实录》,刚登基不久就不愿意召见大臣。明穆宗对政治谈不上浓厚兴趣,但总体上能保持政权的协调运转,对大臣信任有加,任期内虽有大臣相互倾轧,但这基本都在可控范围内,该离开朝廷的离开了(比如徐阶),该留下来的留下了(比如张居正)。 可以说,隆庆帝缺乏具体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是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能采取其他办法补救,应该是属于大智若愚的人。

作为皇帝,明穆宗比父亲嘉靖帝能容人、比堂伯父武宗能耐得住寂寞,比儿子万历帝能驾驭群臣,比玄孙崇祯帝淡定。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抓大放小;他沉湎玩乐当甩手掌柜,但大事不糊涂。这本是明朝皇帝的优点,而史学界却认为这是他最大的不足。 他的父亲嘉靖帝一辈子与天斗、与群臣斗,斗智斗勇,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取得了大臣群死群伤的辉煌战绩,差点把明朝玩完。而且斗了一辈子,上苍最后就给他留了明穆宗朱载垕这么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的性格和父亲嘉靖帝截然相反,穆宗少言寡语、与人为善、不爱惹事,而且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真是造物弄人。


坐看东南了


明穆宗朱载垕,在明朝历史上似乎是个存在感不足的皇帝,短短六年时间,平平淡淡,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留下多少谈资留给后人争论,那么,该如何评价明穆宗呢?

小院认为,两个字“明主”。

明穆宗朱载垕,从他身后的庙号大致就可以看出。庙号穆宗,看看谥法中对“穆”的定义。

穆: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

这显然是个美谥。

小院认为,虽然朱载垕在历史上似乎比较低调,但在明朝后期,绝对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皇帝,如果没有他短短六年的统治,明朝的危机将出现的更早。

为什么这么说?了解明朝历史或者看过《大明王朝》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嘉靖皇帝去世前的几年,大明的经济已经入不敷出,靠拆东墙补西墙、预支以后的税款过日子,甚至抄没一两个官员的家产对皇帝来说都相当于中了彩票,但晚期的嘉靖并没有改革的魄力,身体情况也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只能靠严嵩来给他顶着,得过且过。

嘉靖驾崩后,压力都转移到了朱载垕头上,一个应对不好,就可能捅出篓子。

历经千辛万苦,隐忍多年的朱载垕终于继承大统,他继位之后的朝政,有目共睹,为之一振,在历史上评价很高。但奇怪的是,站在舞台中心的主角似乎并不是他本人,而是张居正、高拱、谭纶、戚继光等一班文武,张居正的弊政改革,戚继光在南方和西北战线的高光,主角光环似乎戴在了这些大臣头上,与他们相比,朱载垕的存在感好像不咋的。

事实上,这正是明穆宗的高明之处,张居正虽然强势,但他所有行动,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朱载垕,戚继光纵然神武,如果没有朱载垕对他的信任,在文官面前他什么都不是。

朱载垕自身的能力,并不见得如何高明,远不及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强势,也不及他老爹不上朝却能事事掌控。但他贵在有自知之明,他的最高明之处,就是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给他们空间去发展,自己隐藏在背后给予支持。

这个自知之明,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尚且难以做到,万人之上的皇帝能有这样的觉悟,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崇祯能有他太爷爷一半的自知之明,或许明还不至于亡得如此之快,也未可知。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当甩手掌柜嘛,我也会。可是仔细想想,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公司,你真能做到事事不闻不问又井井有条吗?何况是一个大帝国?显然并不是甩手掌柜那么简单。

看看隆庆朝的政绩,挑大的说,小的就不看了。

张居正改革,自不必多说,历史课本里都有,现在也有说法张居正改革是起了反作用,这里不予辩论,只看结果。结果是张居正的改革延续到万历亲政前,大明的国库因此得以重新充盈,才有资本打赢万历三大征,三大征针对的都是分疆裂土的叛乱和外国的入侵,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隆庆和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在军事上意义无比重大,从此以后,明朝最大的敌人,扰边两百多年的蒙古变得消停,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边患始定,甚至在之后还帮助明朝对付女真。从经济上看,这也为朝廷节省了一大笔军费。如果和议没有达成?想想后果,十几年后朱载垕的儿子就很可能面对多条战线的同时作战,就算能撑过去,万历后期可能还要同时面对蒙古和崛起的女真,你确定万历玩得转?


隆庆开关,在商业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开放时期,商业活跃了,帝国的经济才有生机,经济有了气色,那办什么事都容易多了。利益集团不用说,普通官员手头也可以宽松点,至于老百姓,能得到一点实惠就要谢主隆恩了。如果开关政策能始终持续,你自己想想?

至于私生活,就不评论了,哪个皇帝不好色?老朱家倒是也有,喜欢万贵妃那位,其他的?好像想不起来了。

所以隆庆朝被称为中兴,他起到了很好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穆宗驾崩之时,为儿子留下了很好的一个基础,不然,十岁的小孩当皇帝,谁能放心?万历亲政前的十年,事实上还是隆庆政策的延续,也被称作“隆万中兴”。

可惜,朱载垕还是崩得太早,短短六年,做出这样的业绩,说他是明主,过分吗?


小院之观


表面上看,明穆宗是个无能之辈,但其实他是个很识趣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该干什么。

明穆宗叫朱载垕(也有说是朱载坖),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是嘉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子。他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朱载圳。

在他两岁的时候,嘉靖帝册立他二哥朱载壡为太子时,朱载垕和朱载圳跟着沾光,也一并被册立为王。

不过太子朱载壡没福气,当了八年储君,就一命呜呼了。太子病死,按道理讲,论资排辈应该是朱载垕继为储君。但是嘉靖皇帝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不想早做决定,于是朱载垕的太子之位便迟迟确定不下来。

嘉靖不立朱载垕为诸君,这就苦了当时还是个孩子的他了。由于他当时还有一个弟弟朱载圳跟他竞争,所以诸多朝臣对朱载垕的前景不太看好。比如严嵩、严世蕃父子就把宝压在了朱载圳身上,时不时的给朱载垕下点眼药,在嘉靖面前诋毁朱载垕。搞得朱载垕从小就谨言慎行,戒急用忍。为人处世非常有自知之明。

所幸,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嵩、严世蕃父子倒台,第二年严世蕃被斩,景王朱载圳也突然病死。朱载垕此时才算是大舒一口气。

嘉靖四十五年底(公元1567年1月),世宗皇帝驾崩,朱载垕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于是,大明的裕王爷便变成了大明的隆庆帝。


穆宗继位后,面对嘉靖留给他的烂摊子,他非常明智的选择了“甩手”——既然自己没能力搞定,那就交给搞得定的人去办吧。

交给谁呢?徐阶、高拱和张居正。

明朝中期以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官僚行政制度,即使皇帝长期不上朝,这套体制也能照样运转。尤其是嘉靖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不见大臣,以至于大臣们都习惯了这种看不见皇帝的运转模式。穆宗把烂事甩手给徐高张三人,其实只是延续了嘉靖时期的做法而已。

不过,嘉靖是“明放权,暗控制”,表面上不上朝,但暗地里把权力捏的死死的。但穆宗不一样,他是“真放权”,彻底的放权。

对于他来说,徐师傅、高师傅和张居正也不是外人,他做裕王的时候就是此三人辅佐他登基的,三人都是他的师傅。既然都是一心辅佐他的师傅,那就没什么不放心的。

于是在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主政下,明朝立即纠正了嘉靖时期的诸多弊政。

比如,嘉靖时期以言获罪的诸臣,就被全部重新召用。对已死之臣也有抚恤,征召他们的子孙出仕为官;

还比如,两人还非常大胆的把嘉靖时期宠幸的方士全部抓捕,全部交付有司论罪,道教仪式也全部停止;

再比如,内阁免除了隆庆二年一半田赋,以及嘉靖四十前的所有欠赋;

经此一系列的操作,嘉靖后期朝内形成的阴霾之气,被一扫而空。

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死前并没有留遗诏,但徐阶和张居正竟然以嘉靖的名义起草了一封夹带了他们政见主张的遗诏。在遗诏中,徐阶和张居正以嘉靖的口吻对嘉靖进行了大批判,并以嘉靖的口吻对嘉靖后期的诸多弊政也进行了大批判。这是非常大胆的行为!

而穆宗对此居然没有任何意见,他全方位支持徐阶和张居正对嘉靖进行批判,同时还把他的登基诏书也交给徐阶和张居正起草(基调自然很跟嘉靖遗诏完全一致了),为张居正等人后来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后来,高张二人在穆宗的支持下,又实施了三项改革。

一、抑止土地兼并

这项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制定了一套针对皇族宗室和依世次递减土地的制度。同时还清查诡寄、花分钱粮以及皇室勋戚的田庄。搞清楚全国到底有多少田,缓解明朝宗室对朝廷的财政负担。(后来的张居正改革也是在这次改革基础上进行的)

二、开放海禁

这项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允许民间私人在海上自由贸易,打开了中西交流的大门,缓解了倭患问题,朝廷也赚了不少银子。不过需要说清楚的是,穆宗时期的海上贸易,还是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的体量并不大,并且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贸易也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的贸易量不大。

三、开放榷场,与北方民族的议和

这项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明朝用边境贸易换得与蒙古政权的和平相处,在历史书上被称为俺答封贡。自隆庆开关之后,明朝和蒙古基本没有大的边境战争了。

以上三项改革,再加上前年提到的革新吏制改革,被并称为隆庆时期的四项改革。经过改革之后,明朝的风气有一定扭转,明朝的国力有一定提升。明朝史书上把这次改革评价为“隆庆新政”。

▽新政期间,明朝太仓亏损逐年减少,到了万历时期开始扭亏为盈。



不过,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其实隆庆的各项举措,都不是什么很有难度的政策。只不过前朝皇帝们都是得过且过,懒得管,才把积弊都压到了穆宗身上。到了穆宗时期,不改革已经不行了。穆宗的新政,属于顺势而为。(这很符合隆庆皇帝的做事风格)


总的来说,隆庆帝除了开放海禁和俺答封贡之外,基本上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不过他的亮点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在于他的为君之道。明朝自孝宗之后,包括清朝皇帝在内,找不到第二个像明穆宗这么谦和的一位皇帝。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垂拱而治”的皇帝都不过分。

所以,我觉得穆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己擅长什么,自己不擅长什么。扬长避短,让心腹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不过,穆宗也有个毛病,就是好色。



但是他好色,也没有造成外戚干政,没有影响朝局。从结果上来说,穆宗的好色也不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缺点。


Mer86


明穆宗隆庆皇帝,如果放到中国所有的帝王之中,他属于中下游的水平,但是放到奇特皇帝辈出的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相当不错了。隆庆皇帝在位七年,相比较他的父亲在位45年,他的儿子在位48年,隆庆皇帝在位的时间太短了,以至于经常被人遗忘。

大明朝在嘉庆皇帝当政的时候,国家已经衰退了很多,隆庆帝即位后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潜邸旧臣,一改嘉靖帝时期的做法,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使朝政为之一振。而且在任用的两个人中张居正和高拱都是不错的实干家,为大明朝打进了一针强心剂。

隆庆皇帝在位时开放了海禁,也称为“隆庆开禁”、“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并且隆庆皇帝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解决了北方的少数民族问题。

隆庆皇帝的性格确实是正德以后历代皇帝中最谦和的,在他之前,是终日沉迷于道教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个在偏激、厌世及对官僚政治的轻蔑中度过的万历皇帝。所以,只有明静、宽仁的隆庆帝,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

隆庆帝的一生,除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总体来说隆庆皇帝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明君,但是也不是很昏庸的昏君,他节俭,但是好色,他开明但是刚明不足,在大明朝的中后代皇帝中还是不错了。


帝国烽火


生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死,朱载垕于同月壬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

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垕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公元1572年闰三月,朱载垕因与妃子玩得过火得病,休养了二个月后又强起上朝视事,一上朝嘴和手就不停抖动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 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后病逝。在死前还非常后悔自己过度玩乐伤了金龙玉体。

朱载垕死后,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宏孝庄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昭陵。

评价

万历二年(1574年),张居正主持修籑《穆宗实录》,对刚刚过世的穆宗有极高的评价:“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内,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但是,穆宗的明静、宽仁,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所以其间人才辈出,徐阶、张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杰。在他们的主持下,隆庆一朝倒真是一个太平盛世。《明史》对穆宗的评价也不错,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光吃的一项省下来就达到几万两银子。不过,穆宗是一个“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

后妃

皇后

孝懿李皇后

孝安陈皇后

孝定李太后

妃嫔

某氏,生靖悼王朱翊铃

子女

长子宪怀太子朱翊釴,母李皇后,生五岁殇,赠裕世子。隆庆元年追谥。

次子靖悼王朱翊铃,母不详。生未逾年殇,赠蓝田王。隆庆元年追加封谥。

三子明神宗,母李太后。

四子潞简王朱翊镠,母李太后。

蓬莱公主,早逝。

太和公主,早逝。隆庆元年与蓬莱公主同日追册。

寿阳公主,万历九年下嫁侯拱辰。国本议起,拱辰掌宗人府,亦具疏力争。卒赠太傅,谥荣康。

永宁公主,下嫁梁邦瑞。万历三十五年薨。

瑞安公主,神宗同母妹。万历十三年下嫁万炜。崇祯时,主累加大长公主。

所产子及庶子万长祚、万弘祚皆官都督。万炜官至太傅,管宗人府印。尝以亲臣侍经筵,每文华进讲,佩刀入直。李建泰西征,命炜以太牢告庙,年七十余矣。1644年甲申国变,同子长祚死于贼。弘祚投水死,长祚妻李氏亦赴井死。

延庆公主,万历十五年下嫁王昺。昺尝救御史刘光复,触帝怒,削职。明光宗立,复官。


北风之神529




表面上看,在位六年的隆庆皇帝不过是个过渡人物,还有“好色”这等为传统道德所非议的嗜好,夹在嘉靖和万历皇帝中间,若隐若现,存在感不强。《明史》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明实录》赞许他清修无为,即使有政绩,也是一班能臣比如张居正,高拱,徐阶的功劳。不过我们不要忘记,没有隆庆的准许,也就没有张居正的改革,大明的江山,可能在1644年之前就不稳了。


隆庆帝谥号“穆”。《逸周书·谥法解》说:“布德执义曰穆。”谥号“穆”的皇帝,一般都厉行节俭、宽厚仁义。嘉靖给隆庆留下的,是个巨大的烂摊子,倭寇之患,吏治腐败,濒临财政破产。隆庆一上台,就开始了果断的纠偏,包括停止修建宫殿,废除内廷沉迷的道教玄修,召还因言获罪的言官,抚恤冤死的臣僚,同时免除嘉靖四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赋

在内阁的协助下,隆庆还做了两件对于明代中央朝廷和民间社会经济都有益的创举:隆庆开关与俺答封贡。


隆庆元年(1576),原福建巡抚谭纶上疏,恳请朝廷开放海禁,准许百姓前往东西二洋经商贸易,这一建议经内阁票拟后报给了隆庆,隆庆欣然许可,旋即下达了“准贩东西二洋,朝廷允准”的通知。由此,明代自朱元璋时期开始的海禁局面发生了改变。时人记载:“我穆庙(明穆宗)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万之贾熙熙水国。分市东西路……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另外,隆庆四年,北边蒙古鞑靼发生冲突,首领俺答之孙把汉那吉与祖父不合,向明代求降。高拱判断这一契机是“数百年所无者”,在他的促成下,隆庆朝廷册封把汉那吉为三品官,赐红袍、金带等,再以礼送还这位俺答之孙,并封俺答为顺义王,促成和解。经此一事,蒙汉互市,“三陲晏然”,大明与鞑靼交界处“关城熄烽而安枕”。

开关和议和,缓解了困扰明廷十数年的南倭北虏问题。在北方,明廷借议和提振防务、加固长城,同时选调谭纶、俞大猷、王崇古、马芳等名将防御北境,确保没有大的战事。


在隆庆皇帝的支持下,身为内阁首辅的高拱开始了改革。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诸多举措,实际上都是隆庆革新的延续。高拱借鉴了嘉靖革新的经验,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改革军事、开通海运、重新丈量田地,在他的治理下,明代政治有了明显好转。张居正与他虽有政治上的斗争,但在治国理政上大体是认同他的。所以,明史学者韦庆远说:“高拱是有明一代最有魄力、最有识见、最敢于改革旧制,而又能妥慎制订符合实际需要新规制的吏部尚书。他所谋划和推行的新法,实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新的一页。”

隆庆自己是个宽厚之人,但在改革上,他敢于支持刚烈之士,替自己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比如重用高拱与提拔海瑞。隆庆的6年“任期”虽然不显山不露水,却助推明代经济复苏,边疆大体安定,政治秩序强势反弹,为明王朝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征服者帖木儿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讳载垕,世宗第三子也。母杜康妃。”《明史》中的这一段话指出明穆宗朱载垕的地位——世宗嘉靖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杜康妃。可以说朱载垕的个人条件不符合朱元璋所订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但历史偏偏把这个藩王推到了帝王的宝座上。

明穆宗朱载垕的经历在明王朝的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大概只有他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能与之相比较。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六分之五是在抑郁、恐惧、孤独的时光中度过的。作为大明王朝的储君,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他的父皇嘉靖皇帝痴迷道教,迷信谶语让他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留给他的只是冷酷的记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朱载垕即皇帝位,是为明穆宗。

穆宗即位的当天就颁布了登极诏书,针对嘉靖时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十项兴革措施。诏书的核心是“革弊施新”,即革除嘉靖朝的弊政,推行隆庆新政。

所谓“革弊”,首要的就是平反冤案。穆宗在登极诏中指出:“自正德十六年(1521)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以前,建言得罪诸臣,遵奉遗诏,存者召用,没者恤录。”至于“施新”,穆宗在登极诏书中概括为“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等项。实际上,这已成为隆庆新政的纲领。“正士习、纠官邪”也就是抓吏治。经过一段时间对官吏的考察和整顿,使隆庆朝的吏治大为好转。“安民生、足国用”就是整顿经济,包括蠲免钱粮,救济灾民;限田清丈,抑制兼并;体恤商人,开放海禁等。

上图明昭陵,隆庆皇帝葬于此

隆庆皇帝在位时开放了海禁,也称为“隆庆开禁”、“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这项政策对后世影响巨大,甚至有学者认为隆庆时期的对外开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如果用几个词汇简单的描述一下明穆宗,我觉得应该是:谦和,宽仁、勤俭,明静。


陵西散人


隆庆皇帝,原名朱载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他是有明一代中非常特殊的一位帝王:垂拱六年,国家承平,彻底解决明朝中期两大外患-南倭北虏。

其虽然自身才能不显,但是众多 名臣汇集麾下,典型如徐阶、高珙、张居正,个个人中翘楚。

个人素质 也不一定比得上他爸(嘉靖)和儿子(万历),但功绩有目共睹:隆庆开关后应了“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倭寇逐渐灭绝,彻底解决明朝中期为祸数十年的南倭。

之后在隆庆五年俺答封贡,同样解决了大明和蒙古二百年对峙的局面,此后双方互通友好,近百年间再无大的战事。

可以说他在位的短短六年间:扫嘉靖后期乃至明朝二百年之弊,开隆万大改革之端。使得边疆稳定,经济发达,百姓生活稳定富庶!这些种种对于今天研究那段史料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开国二百年仍有如此局面!

这些主要源于 他遇到了嘉靖这个强势父亲。嘉靖皇帝信奉“二龙不相见”,以至于他在嘉靖后期很少见到自己父亲,天天提心吊胆。甚至要看嘉靖身边红人严嵩父子的脸色,更为了岁银,堂堂一个皇子给严世蕃这个臣下贿赂五百两白银,这些种种不如意使得他得以像他曾祖父成化和伯爷爷弘治一样:推己及人

而在裕王府邸十三年的生活,也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但同时因为他政治上的失意,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它途,尤其是声色犬马。他也和他父亲一样吃丹药,只不过非是延年益寿,而是壮阳补肾,以便自己享乐!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主因之一。

《明史.穆宗本纪》也评价出了他的两面:

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总的来说:他虽然私生活上多遭诟病,但他性格温和、善待群臣,使得群臣无不尽忠职守,但也造成他魄力不足,大明王朝未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然算是给万历缔造了一个河清海晏的盛世。但也危机四伏,大明王朝积弊日深,矛盾重重!

总之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声色犬马却能体恤臣下;才能不足却可开创盛世,明朝十六帝中独树一帜!


历史如明镜


太平天子从不需要能力,需要的只是选人用人之能。对于天子而言,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脱离群众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也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

实际上,经历过民间疾苦的帝王知道民间需要什么 知道民众想要什么。他就会和群众失去联系。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利益,他就可以横征暴敛,丝毫不顾人民群众的死伤。在任何年代上层权力机关都无法避免下层对于其指示的曲解。

实际上隆庆皇帝的在位时间仅有短短的6年,而在这6年时间之中,隆庆皇帝也很少发表直接性的意见。

他做的最多的事,那就是你们讨论你们的,我就是个透明人,跟你们讨论出来结果的,然后我来决定是否执行。而在隆庆皇帝年间,开海禁,整边防清吏治 志劝农桑。

这也是一个心很大的很宽广的皇帝,对他的那些大臣非常的宽容,虽然说客观上也导致了党政的进一步激化,但是无论如何在他所处的年代,这种政治体制依旧是比较优化的,他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为皇帝一意孤行导致的严重失误,实际上在隆庆皇帝的时代,他有些接近于一个橡皮印章。天子垂手而天下治。

实际上历朝历代都不缺乏想要致君尧舜上的大臣,只要你敢放权,只要你确定你没找错人,那么你的朝代就不会差,问题是所有皇帝都惧怕放权,他惧怕放权会导致自己权利的丧失,因为权利放出去了就不好回答了,但是隆庆皇帝不担心,他就是一个宽容大方的人,所以说他大量放权,比如说任用海瑞,他的放权之下那么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所以说哪怕龙庆皇帝在位时间仅仅6年而已,龙庆依旧开创了一代盛世,安达韩都像大明塔峰,这真的是前所未有,实际上隆庆皇帝他很悲催,如果说后面的皇帝活得短的或者前面的皇帝活的时间没那么长,他好歹能拥有一个更长时间的帝王盛宴,那么他会用更大的作为问题,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45年

这个问题就非常尴尬的。

至于贪财好色这个问题,只要不是奢侈的九池幽灵,其实也不算个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死的有点早,命还不好,隆庆皇帝他是嘉靖帝的三子,大哥早夭,二哥刚当上太子就没了,按理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太子,但是父亲嘉靖帝信教,“二龙不相见”,致使他一天也没有当过太子,也不至于如此之默默无闻,毕竟隆庆和雍正有些相似,都是一代中兴之君,前后两代帝王都称得上不错。


白白说历史


明穆宗历史上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庸主,其实大家都错了他其实能力比嘉靖强多了,在位短短6年时间,干了正德和嘉靖都不敢干的事开海而且开成了!这是一个庸主吗?和蒙古议和,一下就解决了蒙古边患问题。明朝海禁其实是南北利益集团嘴里最大的一块肉谁愿意吐出来,隆庆干成了,不是开海万历皇帝能那么折腾还没有玩完。明朝从土木堡后没有几个皇帝正常死亡的,隆庆再好色有唐明皇那么好色吗?看穆宗实录隆庆是服用过多龙虎药死的,嘉靖就是服用方士的金石药慢性中毒死的他还敢啊!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隆庆完全用的是他老子手里那帮妖孽,隆庆和蒙古议和后基本断了往蒙古走私者的路,在隆庆死后北方的将头们就扶持女真起来,南京文武那边又把沿海搞烂。隆庆不死不符合各方的利益一旦隆庆把手伸向盐矿后皇权再加强满朝文武就杯具了!所以双方都不永许这么牛逼的存在。如果隆庆不表现得这么阴柔再慢点,先把东西两厂抓紧后抓军权可能历史就不一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