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恩施土家文化: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的崖上墓群——建南崖墓

恩施土家文化: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的崖上墓群——建南崖墓

建南崖墓

恩施土家文化: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的崖上墓群——建南崖墓

建南崖墓

恩施土家文化: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的崖上墓群——建南崖墓

建南崖墓

恩施土家文化: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的崖上墓群——建南崖墓

建南崖墓

恩施土家文化: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的崖上墓群——建南崖墓

建南崖墓

恩施土家文化: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的崖上墓群——建南崖墓

建南崖墓

建南境内溪河交错,高山耸峙,由红褐色石英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五彩斑斓,是目前恩施州古代先民二次葬崖墓集中呈现处,数量最多,也是保存较好的地方。传说古人代蛇死而蜕皮,人老、病置于高崖洞中,七天七夜,善者蜕去旧皮,重获美妙青春;恶者悲呼号啕,最后化为脓血。所以,当地居民一直把这些崖墓叫作“蜕皮洞”或者“仙人洞”。

利川建南今存崖墓主要分布于羊渡河、油草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之上,经过文物普查和补查,已在白竹坝白羊渡、沙嵌等13处发现崖墓43座。这些崖墓一律由古人在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分地集中成为数量不等的崖上墓群,墓在崖上,崖下非溪即河,墓葬门高离水面十数米或者数十米不等,石英砂岩陡峭光滑,多数难以登临。少数至今无法登临。居高、临水、凭险是利川建南崖墓的显著特点。

利川建南崖墓型制规则,在同一墓群中除有一个横长方形的墓门外,其余墓门高、宽各为1.2米左右,形近正方。横长方形墓门者,门下角有二小圆眼,无墓室及雕饰;正方形墓门者,其门之左、右、上三方一律雕凿成三级门框,下方雕凿成二级阶梯,个别门楣上浮雕人物形象。墓道多数高 0.92米、宽0.65米,深0.6米,与墓室间无间隔设置。墓室内干燥通风,底面平坦,宽1.7米,深 1.68米、四壁高0.93米;墓室顶面略略隆起,顶中心至墓室底面高1.1米,墓门偏于墓室中轴线之一侧,或左或右,情况不一。

长时期内,利川建南崖墓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谜。1983年夏,修路民工王尊然冒险进入白羊渡“七孔子”,取出圆木小棺一具,可惜其实物尽被抛入河中冲走。文物普查中,虽也曾进入十余座崖墓考察,但都空无一物。直到1988年 11月23日,白石溪大王坝崖墓群内楠木小棺的发现和清理,这一神秘的谜底才算基本揭开。

白石溪大王坝距利川市城 120公里,传说古为蛮王住所,故名。该墓群由四座崖墓组成,墓门一横长方、三正方成梯状排列崖上,最低墓门距水面约300米,距群墓所在岩脚下4米,四周群山奔腾,老岩峥嵘,人迹罕至。在群墓下层一墓室内右侧放存楠木棺材一具,无棺床设置,棺底腐朽严重。棺内树叶覆盖人体白骨多件,经清理为头、肋、脊椎、股胫、骨盆等大骨,无小骨。经鉴定,墓主生前为一身高1.8米左右的男性壮汉。棺内除干净白骨外,尚有少量油桐果核放置头颅两侧,同被壅于树叶之下。树叶多数仅存叶脉,从尚存之形状、大小、结构辨认,皆为青冈树叶,无其他杂叶和器物发现。

古人棺葬崖穴,弥高者为贵。白石溪大王坝崖墓群中,除在下层墓室中遗存楠木小棺一具外,上层一墓室中尚有岩画三壁保存较好。该岩画以墓室正壁、右侧壁及顶壁为底,一律单线阴刻。正壁上方刻一圆圈,形似太阳,正中刻一大鸟,昂头前伸,双翅展开,有如仙鹤起舞;右侧壁下刻水波纹,水波纹上用四条粗壮直线把壁面竖分为三片,每片上再用细线刻成无数双向延续的规整图案,形如门面及窗棂雕花;顶壁刻方框交错,有如古建之藻井。整个岩画古朴简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墓主生前和当时当地的文化发展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