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崇祯宁愿吊死也不愿南迁?

秋天的红叶882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上吊自杀,屹立200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其实对崇祯而言,当时是有一个自保的办法的,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南下迁都南京,重建明朝,尚且不说这么做最终能否保住明朝,但至少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他也不至于陡然间坠入亡国惨死的悲局。

这个问题描述的崇祯很有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思,但很遗憾,这不是真实的崇祯。真实的崇祯其实并不愿吊死在煤山,他十分想南迁。

既然如此,他却又为何迟迟没有动身呢?

崇祯亡国时很痛恨朝中的臣子,他觉得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朝中的臣子皆是亡国之臣。至死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更不原谅臣子的问题,其他的不说,单说他和臣子的关系,那已经是恶劣透顶了。

从这个角度深入地看下去,崇祯之死,其实不是死于走投无路,而是死于“可耻“的庙堂政治——危急存亡时,君臣间不是齐心协力地审时度势,尽是为了所谓名节的虚伪博弈。

这不奇怪,有名家说过,君王的性格往往决定臣下的操守,君王越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臣下越圆滑虚伪,鼠首两端。

下面就来看看亡国君臣间是怎么博弈的。

迁都的建议最早是崇祯在德正殿进行一次私下召见时,由江西籍官员、翰林院学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

当崇祯问到今后的方略时,李明睿回答的相当坦诚,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说,叛军已经逼近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便是迁都南京。

李明睿的态度,崇祯其实是欣赏的;李明睿的建议,崇祯其实是赞同的。

但他却不能明着说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

崇祯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丢地失国的千古骂名,所以他不能站出来表示支持,只能寄希望众臣能站出来表态,进而”逼迫“他南迁。

说白了,高高在上的崇祯就是想要个台阶下,下了台阶,他不失一点颜面,还是有为圣君。

因为心理有这么一个”小九九“,所以当李明睿提出南迁建议的时候,崇祯没法公开表态,他只会”假模假样“地让群臣发表各自看法,说到最后大家最好能一致建议立马迁都,然后崇祯借坡下驴。

遗憾地是,关键时刻,崇祯身边连一个阿谀奉承、迎合自己的小人都没有,有的尽是老奸巨猾的伪君子。

简而言之,大家伙统统玩沉默,没一个站出来表态的。

由此可见,崇祯这个大老板当的有多失败。

没办法,崇祯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

其实皇帝当的老辣成功的,释放”廷议“这个信号就足够了。

然而,朝堂上的臣子们根本不买崇祯的账,面上众臣是唇枪舌战,实际上根本无人给崇祯搭台阶。

这帮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想的很简单,傻子才会公开支持南迁呢,背负丢失国土的千古骂名不说,照崇祯的性格,即便南迁成了,最终也极有可能变成他粉饰”圣明“的替罪羊。

如果崇祯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有为帝王,首先众臣的心思他应该能看清,其次他应该不顾虚名,当机立断。

可惜,崇祯是崇祯,他优柔寡断,办不到。

这么搁置,1644年3月初,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克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岌岌可危。

再不动,一切就彻底完了。于是崇祯连夜召集众臣商议对策,这一回,众臣的表现更狡猾。

有人提了个能将崇祯送上绝路且无懈可击的应对之策——皇上应该守京师,让太子下江南。

听到这个说法,崇祯勃然大怒:”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能做得了什么大事?“

这话其实已经很明白了,你们为什么不给我台阶下。

但众臣就是不给,而且还把可能的梯子给抽掉了,谁让人平日那样的,好时全杖你英明,坏时全因咱混蛋。

因为没有台阶,崇祯最终只好下了个”入京勤王“的圣旨,在痛苦煎熬中等待各路大军来京护驾。

然而勤王的军队没到,告急奏折却像雪片一样飞来。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力劝崇祯南迁。

崇祯也真是够绝的,他再次召集众臣,还是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奏请南迁。

结果可想而知,众臣跟他玩起了沉默是金。

僵持之际,前方信使来报:”保定失陷了!“

这意味着南迁的路从中被掐断了,崇祯想南迁已无可能了。

能被一个台阶困死,由小看大,崇祯注定是无救的。


黑句本


崇祯也想南迁,但是没人挺他。一个支持的都没有,崇祯下不来台啊!什么原因呢?

性格决定命运,崇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哪有这么好的事!


崇祯这个人刻薄寡恩,缺乏担当,不愿承担责任,皇太极多次向明朝提出议和,崇祯也想议和却不愿承担议和的责任,议和都是偷偷摸摸的进行,事情败露了却完全推给执行命令的大臣。杨嗣昌愿意给他背黑锅可惜死了,陈新甲不愿意背黑锅就被杀了。皇帝不愿担当责任,还能指望有能担当的大臣。退一步说,就算让我给你承担责任也行啊,别一棍子打死啊,降职也行啊日后再用,既推卸责任又收拢人心,可丫的直接把人给砍了,谁能跟你一条心。



这些大臣都把崇祯给琢磨透了,你自己想南迁回头出了问题又不想自己承担责任,把黑锅扔给我们,当我们是瓜娃子啊。结果没人敢在朝堂上提议,崇祯就在私下里面找了个托,结果托都不敢说。当皇帝混成这个地步也真是够失败的。


大臣们都得过且过的过日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后来崇祯又再次提起南迁,有大臣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就是太子南下组织长江防线,崇祯留守北京,并且很多大臣同意。这实际上就是说崇祯你留下等死吧,崇祯当然是不愿意的,但也不好直说太子留下等死我去南京,无奈之下只好做了国君死社稷的表态。还把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骂了一顿,这个方案也作罢。

最后崇祯也确实是做到了君王死社稷,自缢于煤山。


欢迎大家的精彩点评!


小伙子别放弃啊


类似的问题之前有回答过,还是在此老生常谈。必须更正一下,其实崇祯皇帝在后期一直都想着南迁南京,以避贼乱的。而且对于南迁一事更是相当重视。

围绕南迁问题,崇祯君臣曾前后展开了五次的朝议。这足见崇祯是极其渴望南迁。

然而,崇祯又是个相当不坚定的人,在多次商议之中,他都未曾明确表态支持南迁。原因就是,崇祯自身不希望背负丢弃国都、放弃宗庙的千古骂名。

于是,崇祯将希望寄托于大臣们身上,希望由部分大臣提出来,并再三劝谏自己,然后自己再顺水推舟的答应。这样一来自己既可以顺利南迁,日后又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怪在那些提议他南迁的大臣身上。

这是一个相当自私的损招!而且崇祯过去的表现,基本上都是寡情薄恩,过河拆桥的。因此,大臣们都知道自己替皇帝背锅没什么好结果。

不过,还是有少数官员愿意这么做的。但是,他们都是些品阶比较低的官员,提了很快就被高阶官员给否决了。这也对,那些高官可都是人精,谁都不会想替崇祯背这个黑锅的。所以,双方谁也不敢拍版南迁,最终白白错失了机会……


这些历史要读


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是人呢?并不是崇祯不愿意南迁,而是他自己下面的大臣都是坑,最后崇祯是被下面的臣给坑死的。不信,接下来你看着这些大臣们的花样装逼。

当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在这危难之际,崇祯面对这气势汹汹的起义军,只能调兵遣将以自救,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粮谈何激励士兵在前线守城杀敌,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大臣们。

大臣们的花样表演第一技,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在朝堂之上,堂堂的大明天子向大臣们请求捐款来打仗,这些大门一听就炸锅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他们纷纷表演出了奥斯卡的演技,在崇祯皇帝面前纷纷哭穷,搞得自己是大清官,家家早已经揭不开锅一样,最后捐款不了了之。

大臣们花样装逼第二技——夸夸其谈,坑死崇祯,不偿命。在李自成的起义军眼看就要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崇祯有点坐不住了,心里想南迁,但自己作为皇帝不好意思提出来。于是就有自己的亲信提出南迁之事,这一下可惹恼了朝堂上的大臣。他们对于这些南迁之言论进行深刻地批评,死活就是不同意南迁之事。再加上崇祯皇帝一生自视甚高,清高孤傲,他不愿意背负背弃祖宗贪生怕死丢、弃大好河山的恶名,因此,南迁之事一再搁置。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悲哀。

大臣们第三坑——换个新主子,老子依然是大官。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的这些大臣们,纷纷开城投降,大部分第一时间里就去拜贺新的主子李自成。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新主子有点怪,迎接他们不是高官俸禄,而是鞭子,最后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交出,这也是报应。

当李自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手持三眼火铳带着几十个太监骑着马向外冲,不知道是想逃命或者是找大臣托孤,跑到齐化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来,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最后他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他在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密探零零发


回答绝大多数要么地理文盲,要么历史文盲,都是胡扯。

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李自成先攻河南,再攻北京,断了崇祯后路。

详细情况如下:

一、李自成三攻开封战役。

李自成三攻开封战役均告失败。

其中取得的战果之一,也有杀死明福王朱常洵,并吃了福王的肉,崇祯追谥朱常洵福恭王。

但由于开封处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悬河,最后黄河涨水水淹开封。开封守军再无出城作战之力。

最终,李自成虽然战术上失败,没有攻克开封;但战略上成功,取得了整个河南地区的控制权,继而李自成得以继续向北攻克北京。

因此崇祯想向南逃窜,毫无疑问是肉包子打狗,自投罗网。

二、众多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

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因此,陕西关中人历史上往往被饿死,容易生变。清朝吸取教训,历来派重兵把守陕西(比如王进宝,甘肃人,《鹿鼎记》韦小宝结拜兄弟,陕西提督,康熙派遣他镇守陕西)。

张献忠就是陕西人。

果然,民国18年,西安关中再次因为饥荒饿死200万人。


用户67724358697


明朝的时候都城本来是南京,后来朱棣造反成功,这才迁都北京。历代中原王朝形势不好的多是退守南方建立割据政权,比如东晋,南宋。虽然这些政权没有最后能够收复中原,但是至少还是能够维持百年以上的统治。崇祯那个时候也是一样,明朝内忧外患,所以南迁在当时也有很多人向崇祯建议,就我个人看来崇祯其实还是愿意南迁的。

据记载崇祯最信赖和最亲近的周皇后就曾经向崇祯建议过:

“尝以寇急,微言日:“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

明朝的后宫干政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如果连皇后都知道这样暗示崇祯皇帝,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形势是何等的恶劣。崇祯当然也是有过类似的想法的,据说他和周廷儒就曾秘密商议过南迁的事情。不过后来还是被泄漏出去了,天启的张皇后坚决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客观的来讲,当时的明朝南迁还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1.前面说过明朝是有两个首都的,南京作为当时留都保留了六部、督察院等一系列完整的机构。如果崇祯南迁到南京,很快能够建立完整的统治。

2.南京地理位置还是比较好的,易守难攻,加上当时江南发展得很好,人力物力是足够的,将来是有实力收复中原的。

3.崇祯末年,很多天灾人祸使得明朝在北方统治几乎崩溃,但是南方还是根基稳定的。特别是南迁之后,明朝不用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能够集中力量防守住长江。明朝即使灭亡了,军队实力还是有的。李自成攻入北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军队在山海关,没有及时来救。

那么为什么最后崇祯还是没有南迁成功呢?

从历史上看,我们知道明英宗朱祁钰干过一个很蠢的事情,那就是他带着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剌打得大败,导致最后北京被瓦剌给围了。当时也有大臣建议南迁,关键时候是于谦站了出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 见宋南渡事乎!”

后来北京保卫战胜利,那些主张南迁的官员也被同僚耻笑了很久。我们知道文官是非常注重名节的,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很多官员是不愿意主张南迁的。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于谦不主张南迁是因为于谦有能力,加上大明那个时候实力还够的,守住北京城是不成问题的。崇祯那个时候形势真的不行,而且崇祯能力非常一般,并不是什么能够力挽狂澜的君主。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自身的制度。明朝言官和廷议原本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到了后来,完全是互相扯皮不干实事。这使得很多好的建议没法执行,比如当初太原陷落以后,要送太子去南方督军就被大臣给否定了。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即使崇祯在北方战死了,太子以能够在南方继位,继续延续大明的统治,从而避免群龙无首,互相争斗。崇祯皇帝所说的“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是亡国之臣尔”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怎样,崇祯是大明最高的统治者,国家的大政都是他决定的。南迁的关键还是在于崇祯皇帝。他这个人在历代亡国之君中算非常好的,勤于政事,不贪财,不好色,也不成天游山玩水,不过他也有不足。那就是他这个人缺乏担当,老是喜欢找大臣背锅。比如他在位17年,换了50多位首辅。很多关键的决定是需要皇帝力排众议,做出抉择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崇祯为何宁死不降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是崇祯的心态。我想,当农民军要攻入北京时,崇祯已经是心如死灰了。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崇祯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这在古代帝王中也不多见,可见,崇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日益衰败的大明,只可惜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早已非人力能够挽救,再加之崇祯生性多疑,屡犯大错,大明王朝的灭亡已只是时间问题了。崇祯在位17年,期间农民起义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关外后金政权又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结果内部农民起义的烽火越烧越旺,关外也是不断地丧师失地,此时的皇帝早已心灰意冷,对崇祯而言,死也是一种解脱,这就像你辛辛苦苦地去做一件事,而且那么地想把它做好,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此时此刻,崇祯选择自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是性格因素。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这种人性格缺陷在于临死都不会承认自己得过错,那怕他明知自己有错,也只会抱怨他人,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投降别人呢?

第三是历史因素。 历史上很少有亡国君投降于人的,即使投降了,下场好的有几个?比如汉献帝,还有李后主,要么受尽凌辱,要么死得不明不白。崇祯不傻,能想像到他若落在农民军手里的后果,我想羞辱都是次要的,还不知要受到怎样的折磨,崇祯怎么恨他们,他们就怎么恨皇帝。

第四是阶级对立。明朝自太祖之后传了12帝,历代君主都相信君权神授,天下是朱明王朝的天下,试想,让一个正统的皇帝去向一众“暴民”俯首称臣,这弯无论如何也转不过来。


社会我亮哥


这个问题,倒回到李自成攻克襄阳开始来看一下。

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克襄阳,张献忠部攻克蓟州。二月初八,太原失陷,三月初一,重镇大同总兵姜骧不战而降,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部围攻京城,第二天,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身边只有位太监王承恩陪同上吊。

或许有人问,诺大大明,就无可战之兵,可勤王之将,任由大顺长驱直入,直捣京师吗?

很遗憾,确实是没有了。

明朝最后一支能战之师,督师孙传庭所部已经在上一年的十月初三在陕西全军覆没,传庭本人阵亡,死后尸骨难寻。

这是崇祯最后一支指挥得动的军队。

《明史》“传庭死,而明亡矣。”

就纸面上来看,明朝确实还有数十万军队,几十位总兵副总兵,关外更有吴三桂四万关宁铁骑,尚堪一战。

关键是,人心散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大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绝大多数官绅地主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效忠大顺政权,把明亡顺兴看做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依附李自成,许多地方甚至根本无需派兵,只需要“传檄而定。”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大顺军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席卷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到处是一派望风归附的景象。

崇祯在先后错失了与满清议和、南迁、送太子去南京、撤守关外调关宁军勤王、裂土封王答应李自成的要求等如此之多的机会后,选择了自缢。

有骨气,没脑子。

小院时常在想,如果我是崇祯,我会作何选择?想来想去,有一天似乎想通了。这不一定是道单选题,可以是道多选题啊!

我可以先跟皇太极议和,答应他的条件(当时皇太极),同时把太子送到南京和调关宁军入卫,腾出手来对付李自成,假使李自成依然战无不胜,就迁都南京,假使迁都受阻,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可以再答应他的要求,裂土封王。

其实这道题还有其他做法,比如不跟皇太极议和,但同样先把太子送到南京以防万一,假使李自成一路平推,我还是可以迁都南京,假使迁都受阻,再答应他的要求,裂土封王,如果顺利,还可以如李自成自己所说,借他的力量对抗满清。

当然以上方法,都是理想状态,实际操作中必定存在许多变化,许多压力,但在理论上,首先是行得通的。

一步步来嘛,见招拆招,拆不了还可以跑,跑不了还可以暂时认一下怂,大丈夫能屈能伸,没有胯下之辱哪来韩信,总比身死国灭好吧?

事实证明了,一根筋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崇祯对大臣们说:

议和是不会议和的,这辈子也不会议和的。

南迁是不会南迁的,这辈子也不会南迁的。

承认李自成的合法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也不会承认的。

撤守关外是可以撤的,但不到最后一刻我也是不会撤守的。

太子是不能送的,除非我先跑。

那你倒是跑啊!

事实上,这些方案,除了裂土封李自成为王被崇祯立马拒绝,其他方案都有大臣提议过,崇祯自己也切实考虑过,议和和迁都甚至都已经提升到了执行层面。

崇祯十五年(1642),一直作为崇祯的代理人同皇太极秘密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由于保密工作失误,走漏了议和的风声,崇祯为了甩锅,将陈新甲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

议和大门从此关闭。

崇祯十七年(1644年),新年刚过,面对一路平推的大顺军,朝中大臣提出了三种意见:南迁、撤守、出击。

南迁和撤守都是相对比较理性的选择,如果综合来看,南迁最稳妥。

崇祯选择了出击...

他同意了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的请命,以最高规格给他送行,调集最精锐的士兵给他,连西洋人汤若望都随军出征,负责火攻水战。

为了便宜从事,崇祯赐他兵部尚书一职及尚方剑,还亲自给他斟酒三杯,然后下敕令:“代朕亲征”。

由此搁置了其他方案。

被崇祯寄予厚望的李建泰,正月二十六出征,攻下了自家军队驻守的广宗县城,大肆抢掠了一番,然后躲到了保定府。二月,保定被攻破,李建泰被活捉。

崇祯再急调驻守北直隶的山东总兵刘泽清和关外的吴三桂进京勤王。

吴三桂那回事,大家都知道了。

刘泽清比吴三桂更牛,拥兵自重,拒不奉诏。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兵临城下,三月十九日,崇祯在煤山自缢。

崇祯就这样不争气的死了,甚至连个接班人都没安排,三个儿子被一网打尽,这一点对随后的天下大势影响相当严重。


小院之观


想过南迁,但是一般皇帝在昏庸都不可以说自己要南迁逃跑;宋徽宗这么昏庸第一次逃跑都用上香还原的名义。。。崇祯想过南迁,还召集过大臣私下商量,朝堂上也议论过,这时只要有一个蔡京,童贯一样的“大奸臣”出来请求南迁,然后发动大臣请愿;来回三次崇祯肯定会南迁。。。

但就是没有大臣,尤其内阁坚决不同意南迁,一个皇帝边上连个跪舔的奸臣,怎么解???看看陈新甲的遭遇就知道了,崇祯私下授意他与后金议和,不小心泄漏议和的消息,朝堂舆论哗然,帮你办事还帮你背锅够意思了,你还把他直接杀了;卢象升力战而死,尸体80余天无人收殓,四年之后,朝廷才追赠太子少师;孙传庭被崇祯逼出战力战而亡,崇祯说他诈死。

看了这些人的遭遇,言官尤其内阁大臣都是人精,谁敢说南迁,到时候南迁南京安定后,这主心一黑,提南迁的都要被杀,谁愿意替这样的领导干活


湖水太凉钱谦益


先简单说一下,崇祯皇帝并不是不愿南迁,更不是宁愿吊死也不愿南迁,他是曾经想过要迁都的,而且曾经秘密操作过此事,但是因为他不愿意承担丢失国都的责任而错过了迁都、保全半壁江山的机会。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描述。


明朝的灭亡让很多人扼腕痛惜,也有很多人觉得崇祯皇帝就是个榆木疙瘩,觉得他完全可以迁都南京,以避李自成和满清的锋芒,座山观虎斗,等李自成和满清斗个两败俱伤,再效仿太祖朱元璋北伐收复失地,然而,难道崇祯皇帝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迁都难道从来就没有被当做备选的选项吗?不然,崇祯最后想过迁都,不过被大臣“劝”住了。

崇祯皇帝

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载了崇祯皇帝最后一次考虑南迁的过程。崇祯十七年(1644年,就是李自成进北京的这一年)正月初三,崇祯皇帝在德政殿召见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是天启年间的进士,左都御史李邦华和总督吕大器将其举荐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在召对中询问其御敌良策,李明睿请崇祯屏退左右,走进御案之前,小声的向崇祯皇帝建议:“臣最近听到贼寇气焰越来越嚣张,已经渐渐逼近京城附近,现在唯有南迁可以缓眼前之急。”崇祯皇帝听了之后,说:“这件事情十分重要,可不敢乱说。”过了一会,又问道:“不知道天意如何?”李明睿答道:“天意难测,还是要靠皇上圣心独断,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影视剧中的李明睿

一般大臣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敢随便提出南迁的建议的,而李明睿则不顾自身利益提出了南迁的建议,眼见如此忠心之臣子,崇祯皇帝也不由得将自己的心声托盘而出,崇祯皇帝对李明睿说:“南迁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是没人愿意帮我,所以才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朕不谋而合,但是外臣都不愿意南迁,该怎么办呢?这件事情十分重大,你千万不可外泄,否则定要治你重罪。”之后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崇祯皇帝还给李明睿赐宴,可见崇祯皇帝对于李明睿提出的南迁主张十分赞同。

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克太原,北京西边已无险可守,情势越发危急,李明睿又上疏劝皇上南迁,崇祯皇帝十分赞同,于是将李明睿的奏疏下发各部讨论。然而奏疏发出去之后,百官哗然,有些道貌岸然、死读书的伪君子跳出来反对迁都,其中以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为首,他将主张南迁之意斥为邪说,还上疏参了李明睿一本,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光时亨阻止迁都

但是光时亨此举无疑是拍到了马蹄子上,他可能并不知道崇祯皇帝也是主张南迁的,于是崇祯大为恼火,气得破口大骂:“光时亨阻止我南迁,本应处斩,但是姑且饶了他这一次。”虽然崇祯皇帝大发脾气要斩了阻止他的光时亨,但是他在关键的时刻又不够强势,于是南迁之事经过这一闹,又不了了之了。

影视剧中的崇祯皇帝

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李自成在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就进了北京城,而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至死也没有迁都,而且连儿子都没有送出北京城,就就导致了江南残余的南明政权缺乏一个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皇帝,最终各派势力互相争斗,被满清各个击破。而崇祯皇帝作为一言九鼎的皇帝,应该为此事负责,毕竟是他的优柔寡断断送了南迁这一唯一挽救大明王朝的机会。

1644年4月形势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