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鴻章在臨終絕筆中寫了什麼,竟讓慈禧嚎啕大哭?

用戶61403323


慈禧太后是清朝後期絕對的女強者,是實際上的皇帝。在她掌權的時期裡,她用特別殘忍的手段來達到她想要做的很多事情。



▲:慈禧年輕復原圖

按理說,這樣一個霸道的太后,應該是很無情的,但李鴻章在臨死前寫的內容,卻讓她痛哭流涕,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李鴻章去世時的背景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幾十萬的義和團人圍攻各國列強領事館,爆發了嚴重的騷亂,西方列強以此為藉口製造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惡行。


面對實力如此強大的敵人,慈禧哪裡頂得住啊,當然是打不過啊,不是屢敗屢戰,而是很快放棄了抵抗,帶著光緒逃出了北京城。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慈禧雖然自身安然無恙,但留下的這個爛攤子還是需要人收拾的,而收拾爛攤子幫她善後的第一個人選就是李鴻章。

生不逢時,背足了黑鍋

李鴻章可以說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他有才能,是個成事的好幫手。

而著名的洋務運動的發起與他脫不開干係關係,也是他一手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北洋艦隊,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李鴻章在外交方面頗有建樹,曾去往很多國家學習強國之道,其中去德國拜訪過俾斯麥。在那個中國飽受欺負的年代裡,李鴻章是最適合去和外國人進行談判的。


像我們熟悉的《馬關條約》就是他自己前往日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整個朝廷都為之震撼。本來戰爭一開始慈禧就不希望再打下去,北洋艦隊全部陣亡的消息一傳開,慈禧更是十分害怕,派出了幾位大臣去日本議和,但都沒有結果。

其實,甲午戰爭雖然是日本打贏了,但日本也損失慘重。因為戰爭使得日本民眾負擔加重,甚至有的地方產生了民變,此時的日本只是希望能夠多一些籌碼和中國談判。


後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明確表示要恭親王奕訢或李鴻章當全權代表才能談判。恭親王不想背這個罵名,無奈之下,清廷連忙派出李鴻章出使日本。

《馬關條約》使得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並要割讓島嶼,還使得中國的形勢更加困難。

也正是因為李鴻章全權代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世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很不好,但這並不是李鴻章自己想要這麼做的,他只是一個臣子,做這些事情也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君要臣死,臣怎能不死?

臨危不懼,完成最後的使命

八國聯軍入侵之時,李鴻章在兩廣地區。慈禧的命令來了之後,李鴻章的家人是非常不願意他去做,因為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們實在是不想讓李鴻章背鍋了。

但是李鴻章並沒有聽家人的勸告,還是領了慈禧的命令,去和各國的外交領事斡旋。當時的李鴻章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再加上長途奔波,李鴻章病倒了。


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堅持著盡全力完成使命,和洋人據理力爭,十億兩白銀的賠償硬是被李鴻章強行壓到了4.5億兩白銀。

雖然李鴻章善於外交,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技巧都難以有所作為,李鴻章拼了老命,也只能取得這樣的結果。

簽了《辛丑條約》之後,李鴻章身體越來越差,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了,於是就給慈禧太后寫了一份奏摺。

可能你會以為他是希望死後朝廷能夠善待他的家眷,但並不是如此,李鴻章死前仍在思考著國家的未來。

他在奏摺中寫到中國雖然看起來解決了一次危難,但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問題還有待解決,希望朝廷能夠想出辦法來,把國家慢慢治理好。爭取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李鴻章因為背鍋而留下了不少的罵名,但臨時之前卻仍然惦記著這千瘡百孔的國家,他的一心為國深深的刺激了慈禧太后,使得冷酷無情的慈禧痛哭流涕,大哭:你這一走,我還有誰可以依靠呢?不得不說,李鴻章他的愛國之心確實讓人敬佩。慈禧看到他的奏摺後,被他的愛國心給感動了,哭了......


參考文獻:《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小小嬴政


李鴻章在彌留之際,寫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呈給遠在西安的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奏章,另一個是一首詩。

奏摺不長,也就四百多字。但這份奏摺中李鴻章所表達出來的深情,卻引起了共同經歷晚清動盪的慈禧的共鳴,讓慈禧這位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也為之動容。

李鴻章的遺奏,大意是說:

我知道自己重病難以治癒,大概快到了生命的盡頭,現在口述這份奏摺,希望聖上可以明鑑此事。

我為官四十多年以來,吃苦耐勞,從未請過病假。之前我在馬關受傷,大量失血,才導致了眩暈。去年夏天,在北上途中又再次患上了腹瀉,身體元氣大傷。在回到都城以後,我又因為諸事不順而日夜操勞,長期焦慮。這使得我胃口越來越差,身上的老毛病也反反覆覆地發作。後來承蒙太后您的關心,擁有了特別假期。對您的關心和慰問,我非常感激。

和八國聯軍的合約差不多處理完了,但和俄國的協定還遙遙無期。這些讓聖上憂心的事,也是我沒有處理完的心事。我每次一想到這些,便覺得五臟六腑都像是有烈火在焚燒。這個月十九日的晚上,我突然咳出大半碗血。幾天之內,我都陷入昏迷,醫生們束手無策,我知道我的生命難以再延續。

我想到我早早就受到朝廷的賞識,承蒙的恩惠最深。所以每每想到時局艱危,我就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幾天,親眼看到國家的復興。正是因為心中懷著這樣的志向,所以我要是如此死去,那我大概會死不瞑目。

現在朝廷還在復興的起點,聖上也沒有回到都城。和八國聯軍的的協議才達成,東邊的爭端卻還沒有平息。我們整個國家的根本都受到動搖,處處都潛伏著危機。我想,多難興邦,殷憂啟聖。我看了近來頒佈的多道政令,覺得我們應舉行新政,以此來達到自強的目的。慶親王等人和我共事很久,這次他們更是和我一同面對困境。所以他們一定是可以為國家真正效力的人。有他們繼續努力,我就算這麼走了,也死而無憾了。而我的子孫,他們也受到朝廷恩惠,所以他們也會為朝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單單從內容來說,一位七十九歲高齡的病重老臣,在生命垂危之際仍然惦記著國家大事,這該是怎樣一位為了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的人。而李鴻章在重病時還能記得清政務,也看得出他平日裡是個多麼投入的人。

而李鴻章又不是一個普通大臣。他的這份遺奏,是呈給慈禧的。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之一,領導了洋務運動,掌握著北洋水師。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說,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在局勢混亂,各種勢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激烈角逐的時候,李鴻章在清朝廷起到了定心丸一般的作用。

無論慈禧惦記李鴻章是因為什麼原因,當看到並肩作戰的老臣如此感激和道別,慈禧不可能不感到痛心。

正如慈禧所說,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晚清重臣。對慈禧而言,李鴻章的離去,是“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鄧海春


公元1901年11月,79歲的李鴻章因病在北京去世,在彌留之際,他除了給慈禧上了一道臨終奏表之外,還特意寫下一首絕筆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前兩句的意思是說,我這輩子車馬勞頓從來沒好好休息過,等到國家需要我時,才知道想要輕鬆一死也是很難的。潛臺詞就是說,其實我早已疲憊不堪,甚至曾想要一死了之,但因為國家還需要我,我又如何能丟下這個爛攤子呢?

李鴻章說的這兩句,是暗指在《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時,已到古稀之年的李鴻章曾很想一死了之,這樣至少可以保全他的名聲,但國家和慈禧都還需要他,他最終還是隻能去背這個黑鍋,忍受天下人的罵名,所以他不由感慨原來想輕鬆的死,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則是說大清朝三百年來發展緩慢,因而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僅國家民族遭難,百姓也流離失所。在此,我只能默默在遠方為這些亡靈們禱告。至於最後四句則是說我李鴻章已然是壯志未酬身先死,但海外列強虎視耽耽,想瓜分我中華的想法從未平息。所以希望大同志們繼續努力。

據說,慈禧太后在看到這首絕筆詩後,也忍不住潸然淚下。雖然說這首詩是李鴻章述說自己這半輩子的不容易,但這又何曾不是慈禧這半輩子走過的路呢?所以慈禧一邊讀著這首詩,一邊回想這一路走過來五十年風雨飄搖,彷彿這些事都在昨天發生似的。如今斯人已逝,此情此景,怎麼能不讓人悲傷流淚呢?

隨後,慈禧下令給李鴻章風光大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並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要知道,清朝立國三百年,李鴻章是唯一一個在京師建祠的漢族官員,可見朝廷對他的高度認可。在李鴻章的葬禮上,慈禧太后甚至直接公開稱讚他為“再造玄黃”之人。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李鴻章的一生,也算是無悔的一生!


我是趙帥鍋


關於提問者所說的慈禧嚎啕大哭一事,正史上並無記錄,倒是影視劇中時常演繹。

正史中記載的內容大致如下:

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九月二十六日,此時慈禧與光緒正在“迴鑾”返京途中,這天由河南鞏縣抵達汜水縣駐蹕,接到北京奏電:“病勢危篤,請速派大臣接替,以資鎮攝。”慈禧和光緒閱後都很擔心,因為當時另一議和大臣奕劻己出京趕來迎駕途中。慈禧對局勢極為擔擾的對隨駕吳永說:“大局末定,李相倘有不測,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可分擔?”

九月二十八曰由汜冰往滎陽,傍晚接到京電.李鴻章於當日午刻逝世,慈禧,光緒無心晚膳。隨即召見榮祿商議對策,事後決定三個人事任命:

一,王文韶著署理全權大臣

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著袁世凱署理

三,山東巡撫著張人駿調補

十月初二在開封慈禧收到李鴻章最後奉疏:

同日發佈一道上諭表彰李鴻章之功績:

通過正史未見慈禧有失態大哭記錄,以其性格也不會在臣下面前失態大哭至多掉幾滴眼淚而已!

(上圖為李鴻章七十四歲出訪歐洲時留影)


申報七十七載


李鴻章去世前,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這道奏摺在李鴻章去世後,送到慈禧的手裡。慈禧看到這道奏摺後,一時老淚縱橫,痛苦不已。

那麼,李鴻章在奏摺裡寫了什麼?慈禧為什麼為這樣失態呢?

(悲傷的慈禧)

李鴻章死前,正遇“庚子之亂”。

當時,幾十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入京,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圍攻各國領事館。之所以義和團敢這麼做,就是因為慈禧暗中支持,想利用他們的力量,把西方列強趕出中國。

慈禧之所以如此痛恨洋人,是因為戊戌變法後,她一心想廢掉光緒,但遭到西方列強的反對。這無疑是對她權力的挑釁,因此她不管不顧,向列強發起了宣戰。

這樣一來,洋人立刻組建了八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北京城。

慈禧眼見北京城守不住了,只得丟下紫禁城,帶著光緒一路西逃。

捅了這麼大個窟窿,得找人來補啊。

有家不能回的慈禧,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

於是急命他為清政府全權大臣,入京和列強談判,看怎麼賠償合適,只要把這事給擺平了就成。

其實,這事誰都知道是個吃虧不討好的事,李鴻章更是吃過一次虧。

當年籤《馬關條約》時,李鴻章身負使命,在談判中盡力維護清政府權益,據理力爭。但無奈國家羸弱,面對日本列強的傲慢羞辱,最終還是少不了割地賠款。條約簽定後,國人紛紛痛斥李鴻章是賣國賊。

(李鴻章舊照)

所以,當慈禧的任命下達後,李鴻章的家人一萬個反對。再加上李鴻章身體不好,有咳血的毛病,因此家人百般勸阻,讓他推辭掉這個職務。

但李鴻章沒有聽家人的勸告,還是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分別拜會了各國使館。

一路舟車勞頓,再加上與洋人斡旋時的心理負擔太大,李鴻章病倒了。

李鴻章這一病,本想漫天要價的洋人們沉不住氣了。

畢竟他們想要的,無非是吃上清政府一大塊肉,而不是取代清政府。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開出了10億兩白銀的賠償。

李鴻章拖著病軀,強打精神,和洋人據理力爭。儘管途中吐血數次,但他依然堅持把清政府的損失降到最低。洋人最終將10億白銀,降到了4億5千萬兩,並稱中國當時有4億5000人,一人賠一兩,表示羞辱。

李鴻章想,只要能降低賠款,也不管羞不羞辱了,於是經得慈禧同意後,最終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入京處理北京事務的李鴻章)

條約簽定後,八國聯軍退出了北京城。

慈禧打點行頭,準備起駕回宮。

李鴻章卻咳血數升,病倒在了賢良寺。

李鴻章自知命不久矣,於是提筆給慈禧寫了最後一份奏摺,然後才穿上壽衣靜靜地等著那一刻。

然而想著國難當頭,還有許多事情未辦,終究心不能安,忍不住默默流下兩行清淚來。不久卒,卒年78歲。

很快,慶親王奕劻,便將李鴻章的遺折呈給了還在回京途中的慈禧,並將李鴻章病逝的消息一併傳達。

慈禧聽聞後,眼睛溼潤,待看完遺折,更是泣不成聲。

原來,李鴻章在遺折中依然擔憂清朝國力凋敝,時局艱難,苦勸慈禧和光緒能“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要知道在清末,官員腐敗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八國聯軍進京的時候,儘管慈禧多次向封疆大吏拍電報,希望他們能進京勤王,但有動靜的幾乎沒有。所以,此時李鴻章的鞠躬盡瘁,讓慈禧感動不已。她當時一邊哭,一邊說了一句:“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沒有人分擔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李鴻章這樣好用的大臣,再也沒有了……

(參考資料:《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所謂臨終絕筆提問者說的應該是“遺折”和“絕命詩”,能讓慈禧嚎啕大哭的只能是遺疏。但李鴻章寫的遺疏比較格式化,能被催出淚的人只能是喜歡、崇敬他的人。

(1)遺疏有格式和要求

遺疏是有格式的,總體要求是:死前要感謝皇帝(皇太后)或其他掌權人的抬愛與垂青,這是規矩!李鴻章遺疏內幾乎全是對慈禧、光緒的感謝以及臣子對他們的掛念和不能保護的自責,最終幾筆帶過自己的忠心。

慈禧還真行天天讀官樣文章也能嚎啕大哭,二人要不是有著“精神聯盟”是做不出來的。可惜,“嚎啕大哭”只是李鴻章崇敬者的胡言亂語。同時,李鴻章的遺疏更是戳穿了李粉的另一個謠言。

(2)李鴻章駁斥了慈禧、光緒打壓自己、排斥漢臣導致甲午戰敗的謬論

李鴻章在“遺折”中說自己“受知最早,蒙恩最深”,能在奏章中說這兩句話,就能充分看出慈禧對李鴻章的重視,而且敢這麼說,也自認為群臣不會有非議,因為這是事實。如果,換做別人“甲午戰敗”一項就夠殺的,但李鴻章僅僅是暫時隱退,時不時地去歐美訪問一下,去黃河調查受災一下,最後,任命為兩廣總督,還帶著“王命旗牌”!

這明明是在保護李鴻章。因此,天下誰人不知?慈禧對李鴻章的垂青昭然若揭。

李鴻章的遺疏沒什麼,有問答者已經全文摘錄了,感興趣的讀者自己移步去找找就行了。官樣文章而已。

介紹自己的病情佔了一半兒;之後一半就是感謝慈禧、誇讚慶親王。至於人們說他最關心的“洋務企業”“海軍問題”半個字兒沒提。

(3)李鴻章遺疏對比左宗棠的遺折,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境界完全不同。

相反,左宗棠的遺折談自己的病不到十五分之一;三分之一批評中法和談;五分之二談繼續向西方學習海軍、鐵路、礦務事宜。而且最為關心的是希望光緒多和“正人”交流,少和那些“奸臣佞臣”混在一起。而且做事情要“實事求是”抓好軍事問題,不要亂花錢,現在我們很窮,軍費也不夠。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吧。

總之,誰真愛誰假愛從《遺折》上可以看出。限於篇幅,兩篇《遺折》我就不全面展現了。明天會有長文展現,歷史類文章寫作時間較長。本來想一天內全部展現,但時間不夠。


坐古談今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是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李鴻章臨終前所作的一首遺詩。


當慈禧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想起這位為大清奮鬥了一輩子的老臣,不禁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這首詩前兩句是在感慨自己雖然為大清嘔心瀝血,四處奔走,但大業未成,就算是想死也死不了,更不敢死。

李中堂為大清四面漏風的危局可謂是操透了心,與洋人簽訂那些條約,遭國人唾罵,但他沒有辦法。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是一位老人家臨死時的痛苦與無奈。 大清立國以來發展緩慢,世界列強卻突飛猛進。

使得中華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那麼多大清的子民死在屠刀之下。


秋風吹過,我手持著寶劍,落日的餘輝照在我身上,插著旌旗的點將壇空無一人,是我中華無人了嗎?

如今列強對我大清虎視耽耽,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啊!

這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彌留之際,唯一能為大清做的事了。

1901年11月,兩宮太后與光緒迴鑾途中,接到李鴻章病危的電報,慈禧太后大驚: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 ,更有何人分擔” ?

1901年11月7日,北京急電又至,電文曰:

“合肥相國,已於今日午刻逝世”。

兩宮太后驚聞噩耗,哀痛不已。光緒連發3道上諭:由王文韶署理全權大臣;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人駿調補山東巡撫。

緊接著又發佈了為李鴻章治喪的上諭。 在開封,慈禧召見慶親王奕劻,問李鴻章去世的詳細經過。

奕劻答:

“據說李相臨終時,兩目炯炯不暝,後目暝時猶流淚”。

說完把李中堂的遺疏呈上,裡面除了一封奏摺,還有遺詩一首。 慈禧看到遺詩,痛哭流涕:

“大局未定,若李中堂有不測,再也無人替我分擔了。而其中的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其實是暗喻慈禧,朝廷上下,無可用之人,大清危矣。”

這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眼中的“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心中的“再造玄黃之人”之死,對清政府的打擊是致命的。

遺折中說道:

“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

意思是我還想多活幾天,能看到國家的中興。要是現在死去,我死不瞑目。

我看了近來頒佈的上諭,我們要推行新政,發憤自強。要是真的能這樣,我死而無憾。

看到這份奏摺,兩宮太后涕淚橫流,唏噓不已。合肥李相臨死前還在擔憂積貧積弱的大清,希望帝、後能舉行新政,富民強國,再度中興,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世人都認為李鴻章是個賣國賊,晚清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他簽訂的。

可是有幾人知道在與洋人交涉中,李鴻章都是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他搞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對於不平等條約的,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不平等簽約:


他也有外交也盡力維護大清,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他也曾作出過錯誤決策,但他對大清的忠心是不用懷疑的。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他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正如日本人對他的評價:

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吾人點評:李雖出入為華夏子民,苟且於列強帝國,卻奈何生不逢時,忠無明主。(可憐愚忠於慈禧和滿清皇室)。徒留被後人非議的人生。

參考資料: 《李鴻章》(尹福庭著) 《李鴻章回憶錄》(【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剛日讀史


絕筆,誰都可以,但絕唱只屬於偉人。

在中國,絕筆被視為臨終所作,即去世前最後所寫的文字、作品等。絕筆最早出現於《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其中就有關於絕筆的記載。古語有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們在行將就木、終於可以擺脫人世間的一切喜怒哀樂之際,絕筆就是人們對這個世界最後想說的話。

李白《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他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所以他的詩既有豪邁奔放,又有清新飄逸,而且具有豐富的想象,在盛唐所有的詩人中,王維、孟浩然善長五絕,王昌齡等人精於七絕,而兼長五絕與七絕者,唯有李白一人。

李白雖然才華橫溢,深受唐玄宗的賞識,但也因此而招致了他人的嫉恨而不得志,這從他“謫仙人”的稱號在即可得知。

上元二年(761年),已是六十出頭、貧困潦倒的李白因病返回鎮江,此時他的生活已經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在病榻上賦詩《臨終歌》,在他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之後,一代“詩仙”便與世長辭,而《臨終歌》也就成為了李白悲憤之絕筆。

唐婉《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唐婉 (1128~1156),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後與表兄陸游成婚。婚後的夫妻伉儷情深引起了陸母的不滿,遂命陸游休了唐婉,陸游另築別院安置了唐琬,但被其母察覺,最終唐婉只得掩面而去,陸游也只能灑淚而別。

十年後,陸游在遊覽沈園時恰遇已經改嫁的唐婉,於是唐婉便宴請了陸游,並親手為他敬了一杯酒,宴後唐婉夫婦離去,而陸游則悲憤的在沈園牆壁上題寫了《紅酥手》。

第二年春天,唐婉再遊沈園,或許她是帶有幾分期許,但當她看到沈園牆壁上那首《紅酥手》後,憑直覺斷定必是陸游所作。於是,唐婉在肝腸寸斷之下,為陸游合了那首著名的《世情薄》,不久,一代才女唐婉就在幽怨中去世,而這首哀婉幽怨的《世情薄》,也最終成為唐婉留給世人的絕筆。

文天祥《自贊》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宋朝在中國歷史是可謂是多災多難,而且對手是一個比一個強大。西夏雖是陰魂不散也只是偶爾犯邊,遼國強大也僅僅是對北方邊防形成威脅。金人兇悍滅了北宋,更是幾次揮軍南下,而南宋尚能保存半壁江山。但當遇到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鐵騎時,南宋終於逃不了滅亡的命運,而當時的中流砥柱文天祥,最終也被元軍俘獲。

文天祥從押解大都至最終遇害,一共被蒙古人囚禁了三年兩個月。

在這段期間中,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進行勸降、逼降、誘降,而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是聞所未聞。文天祥所經受的考驗之嚴峻、意志之堅定,更是世所罕見,他的絕筆《自贊》,就是他臨刑時所作,也是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終詮釋。

唐伯虎《絕筆》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為“明四家”。

歷史上真實唐伯虎的命運非常悲慘,遠沒有《唐伯虎點秋香》中9527那麼瀟灑。

他一生娶了兩個妻子,第一個妻子因為難產而死,第二個妻子在他仕途失意時,捲了家產棄他而走。唐伯虎的親人相繼去世卻無錢安葬,就連他自己去世後,還是他的好友祝枝山將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就像他的《絕筆》一樣,此時唐伯虎早已是生無可戀、灑脫釋然。

李鴻章《絕筆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了,請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這位晚清重臣,一直被視為賣國賊,民間戲稱他是“善後專家”,而他也自嘲為“裱糊匠”。或許梁啟超《李鴻章傳》中的評價最為中肯:“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作為晚清的“中興四臣”之一,“庸眾中的傑士”,他學習西方,畢生追求富國強兵,但卻又無能改變腐朽的封建體制,所以他的一切的所做所為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說,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能修葺卻不能改造。”而他的這首絕命詩,應該就是他自嘲一生的真實寫照。

應該說,在這五位名人的絕筆之中,李白之悲憤、唐婉之幽怨、文天祥之決絕、唐伯虎之灑脫,李鴻章之自嘲,無疑代表了他們每個人離世前的最終遺願。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解之局,或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適合所有的人。


王銘葦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個人看來,李鴻章的這首詩是對自己生活軌跡和思想的總結——一生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內心深處一直希冀的又是什麼?“三百年來傷國步”,清朝建立剛好近三百年,如果僅僅想表達國勢日下,應該從鴉片戰爭前後算起,那才不過六、七十年 ,最多一百年,大可以改“三百年”為“一百年”,這樣寫隱喻什麼?另外,“國步”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國朝”,是明朝遺臣對明朝的稱呼,多見於他們的著述。又“八千里外”恰好與岳飛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契合;“孤臣”即“孤臣孽子”,是相對於前朝而言的,前朝就是漢人自己的政權即明朝;“海外塵氛”也可以理解成“胡氛”,即滿族。最後一句“請君莫作等閒看”,顯得有些突兀,意思似乎是在說:這首詩想要表達的可不是一般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啊。如果不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句話大可採用其他更有文采的、與詩的整體更合拍的詩句。總之,這首詩寫得十分隱晦,與其說是寫給慈禧看的,不如說是寫給當世之人尤其是後人看的,算是對自己一生所作所為的一個交代。


用戶4707605902


李鴻章臨終前正是庚子之亂,北京城進入幾十萬義和團成員,他們嚷嚷著要扶清滅洋,肆無忌憚的攻擊在北京城的列強大使館,其實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的暗中授意。

近年來,列強頻頻入侵清朝,慈禧太后作為最高統治者早就對洋人恨之入骨。可一方面,她又害怕洋人的船堅炮利。只要列強不干涉清朝內政,割地賠款慈禧太后都不在意,慈禧太后唯獨在意權力,只有她還是權力的掌控者,她就不會去和洋人作對。

所以當列強提出讓慈禧太后退位,還政於光緒帝的時候,慈禧太后怒了。她將義和團調入京城,讓他們去攻擊列強的大使館。於是八國聯軍這麼侵華了,清兵雖然也節節抵抗,但是還是敗了。北京城被佔領了,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

慈禧太后讓兩廣總督李鴻章處理善後事宜,說白了就是讓李鴻章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李鴻章當時年紀一大把,走路都快走不動了,加上身體又不好,經常咳血。李鴻章拖著年邁的身體與列強開始了談判,列強獅子大開口要清政府賠款十億兩白銀,最後李鴻章談到了只需要賠款四億五千兩白銀。



事談完了,李鴻章也不行了。李鴻章臨終前給慈禧太后留下了一道奏摺。

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