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湖南邵阳农村的老人去世要大摆宴席?

孙海霞13


1:文化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轻生重死,视死如生的价值取向比较浓厚,人们认为厚葬亲人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孝道。

2:传统农业社会人活的低贱,所以在作别人世时以厚葬来弥补一生的亏欠,尽可能多的放置随葬品,尽可能多的建造坟墓,尽可能多的置办丧葬宴席

3:一些地方传统文化保持的比较浓厚,因此上短时期老百姓在价值观、习俗、乡间舆论方面都没法做出从轻从简办丧事的事来

4:一些不值得提倡的社会风气参杂进丧礼,比如讲排场、攀比等,都是活着的人在搏脸面,靠教化、约章之类的也很难见到成效


99乡亲


我是邵阳市邵东县人,这个事我比较清楚,整个邵阳地区邵东县老人去世花钱最大!邵东人做生意的特早特多,也许钱比别的地方稍微多一点点吧!(和邵阳地区其它县相比较)有钱人家里老人去了做二三百桌宴席,每个宾客发50元的红包一瓶小劲酒另加一包黄盒子的芙蓉王烟,还有丰盛的酒席及和尚做法事等其它开资花过三五十万不算多,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家庭家里老人去世了最少也要花过十万八万的。从去年(2018年)开始县政府三声五令禁止老人去世花销开资不得超过五万元。现已得到了有所好转!


禹文初


我去年去邵阳县吊唁逝者,得知那里丧事一般要办十多天,花费十几万,劳民伤财。请一师公看日子,哪天日子好哪天出门,师公则根据家庭条件掐手指,孝家没有不听的。有些老人有遗嘱,死后要办多少天,孝子不得不遵嘱。攀比之风也厉害,脸上有光啊。每天炮火震天,锣鼓喧天,人来车往,一摆几十桌,人情进账不少。但同是邵阳市,新邵县的坪上镇要简约些,一般办3天,少攀比。坪上镇人文化素质高一些,村镇有约规,只办个一般般,重在厚养。


奔腾续


这主要是攀比之风,发钱事小,面子事大。卲阳地区犹其是邵东,把丧事办成了喜事,白喜也是喜吗!2018年之前,县城丧事基本上要办五七天,每夜唱戏或祁剧,或花鼓,条件好的请两个剧团面对面搭台唱擂台,歌舞团,演艺班轮流转,法事一班和尚十几个,不过都是些假和尚,能吹会弹,能拉会唱,穿上佛衣就成了和尚。丧事一般几十百多桌,大街上你只要去就可以入座,兹生了不少好吃懒做之人,演艺班,乐器队,腰鼓队,舞狮队,舞龙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城镇发费一二十万是常事,邵东有钱的花四五十万的也大有人在,烟,酒,果,肉,糕点,红包琳琅满目,农村的一般在七万左右,龙队三四条,乐队两三个,鸣锣开道。不是身穿素皓,还以为古时出巡。归纳一下,有钱的搞显摆,一般的争面子,没钱的争口气,这就滋长了攀比之风,他家这样搞,我要盖过他,反正只有父母两个,不这样搞枉在世上一回,让人笑话。钱没发在正点上,浪费了不少资金,好在20l8进行了殡政,城镇禁止燃放烟花炮竹,规定丧事不能超出五万,并派出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现在社会净化了,刹住了这股歪风。


业余文化爱好者刘浪


严格港来,果恩算摆宴席。

邵阳农村,传统意义上的红白喜事,看的比较重。

尤其是老人家过世,一般比较隆重。

屋里有老人过嘎,灵堂前门口会白纸黑字贴上"当大事"。

屋里所有亲戚,近的远的,经常来往的,常年不联系的,得到消息基本上都会赶到场吊唸。

院子里左邻右舍,老人家在生时的朋友交好,也会过来帮忙盘夜守灵堂。

老人家下葬前摆放时间依天气和地仙看的日子而定。

夏天,天气热,温度高,一般停留时间较短,三五天,有的甚至停过一丫两丫就上山土葬。

现在流行租用冰棺,夏天摆放时间也开始变长。

冬天天冷,停的时间长,有个把星期,地仙看嘎嗯(日)子,甚至有炮(十)把天的。

四邻八乡故交旧友来嘎里,一封炮仗,一挂礼信,白信封装上,钱有多有少,多的几千,少的几十,信封上写明送礼者名字。

送完礼,灵堂里对到老人家遗像唱三个丫,主家孝子跪谢。

恰饭一般流水席。

一日四餐,早中晚餐,半夜十二点后守灵盘夜的还有豆腐饭恰。

农村里港的恰豆腐饭特指老人家过世,来源于果里。

豆腐饭比较简单。

七八九十个人,人数凑满就开桌。

饭是大锅蒸饭。

菜品也有十来个,鸡鱼肉牛肉蛋饺等,水豆腐是必备菜。

虽然菜品多,但大锅菜,人又多,口味普遍不是蛮好。

除嘎菜,每桌还有酒水,饮料。

农村的传统,老人家过世,一般村落家家户户都会有人到场,摆的流水席,一连个把星期。

港排场的村落,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相互攀比。

除嘎恰的比较豪华,酒水,散烟,回礼也相当大方。

条件好的,散烟清一色芙蓉王,回礼信五十上百一个。

还请上几班戏台子,恩里丫里唱。

孝子贤孙们累恩港,花费也相当恩低。

一场丧事落来,十万八万真心恩多。

早些年代四哈穷,还算节俭简朴。果几年蛮多后生家外头发嘎财,排场港起,更加离谱。

总之,一场丧事,主人家恰冒恰好,困冒困好,累个半死,还花费巨大。

何港的,其实蛮多人恩想果么做。

碍于地方习俗,怕人港自己恩孝,或者港自家屋里人穷,冒本事,不得不硬起头皮是果做。

农村老人家过世越搞越复杂,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地仙,和尚师傅,办厨的,农村红白喜事乐队。

果些人为了自家的点点生意,变成丧事由简变繁的主要推手。

好在现在的年轻人蛮多出门在外,过老人家后的蛮多哈数清恩到场,主事的一般是老一辈。

老一辈慢慢走嘎后,相信以后的老人家过世的繁文缛节,会淡化许多。

虽然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生意。

大操大办的陋习,如果不是政府层面制止限制,农村丧事大操大办,只会越演越烈。


八戒圈栏


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吹打多少天这是迷信,是要找风水先生看日子的,不是想多少天就多少天的,其实跟十多年前也差不多,只是现在物价上涨,一般5-10W的样子,很少超10w


用户5529225450744


生前尽孝方为孝。古人云:纵有三牲祭品灵前供,父母哪曾到嘴边。与其化几万十几万为父母办一场丧事,不如粗茶淡饭孝敬父母,年年的清明祭扫,不如父母在生时一句温心的问候。人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父母逝世了,才能想起父母的恩情。父母恩,似海深,子欲孝而亲不待。善待父母才是孝道,善待父母才是王道,善待父母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用户乡村老叟


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只邵阳存在。在全国各地,此类事可能只是场景大小的差别。摆宴席,也是根据家景的好坏来决定的。

你想啊,老人过世,亲朋自然是少不了要来掉唁送别的,再加上来帮忙丧葬老人的乡邻,自然就少不了要抄办生活。摆个十几桌酒席也不是什么铺张浪费的事。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排场攀比之风,这样就造成了铺张浪费了。

你看啊,现在邵阳这里老人过世,子女们都不哭丧,而请洋鼓洋号乐队来唱戏跳舞哭灵,有些甚至有七八起乐队。这才是一种不良习俗,也是一种浪费。生死离别,应该是一种悲惨的场景,可是现在的子女却化钱哈哈嘻笑;而毫不相干的人又“伤悲哀号”…哭钱。这种新来的习俗就应该纠正改掉。


亲怡说三农


亲朋好友都要来吊念亡都,自然就要办几棹酒席。


手机用户88762253399


这个问题其实站咱们全国都有。

我们这里也是,如果一个老人去世了,需要这个大办。

现在国人都是这样的,喜欢面子,老人失去了,

也要面子的

还有很多人都是老人生前不孝,死后装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