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末代攝政王載灃的退休生活是怎麼過的?

貓眼觀史


清朝歷史上有兩位攝政王,一位是輔政順治帝福臨的睿親王多爾袞,另一位是輔佐宣統帝溥儀的醇親王載灃。清朝在多爾袞的手中於1644年揮師入關,入主中原,卻在二百多年後的1912年,在末代攝政王醇親王載灃黯然下臺二個月後,隨著一紙清帝退位詔書終結統治。那麼曾經作為皇親貴胄的載灃在清亡後會面臨怎樣的命運呢?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載灃是如何從一名皇室宗親成為清末的實際統治者的。



載灃引起慈禧的矚目是因為一次出使德國之行。在義和團運動中,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清兵槍殺於北京,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次年德國要求戰敗的清廷派使赴柏林就此事致歉德皇。由於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又是慈禧的外甥,在皇室宗親中身份非常顯貴,所以當時的德國公使穆德就中意載灃赴德。

載灃的德國之行是一次屈辱之旅,德國要求使團人員行跪拜之禮。難能可貴的是年僅18歲的載灃堅持氣節,頂住壓力,拒絕了德皇這一要求。

慈禧對載灃德國之行的表現非常滿意,此後對載灃備加拉攏栽培。次年就把榮祿的女兒也是慈禧的乾女兒瓜爾佳氏賜婚與載灃。

此後,載灃備受慈禧恩寵,在24歲進入軍機處,躋身權利中樞。

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病重後,慈禧自知來日無多,開始部署身後之事。她下了一道懿旨,指定載灃為攝政王,載灃年僅3歲的長子溥儀進上書房讀書。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在中南海瀛臺涵元殿駕崩,溥儀繼位,其父載灃攝政監國。次日,慈禧病逝於儀鸞殿。

載灃監國後,立即展開驅袁行動。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載灃對袁世凱在百日維新中出賣光緒帝一事耿耿於懷,再加上當時全國的軍隊幾乎都在袁世凱部將的手中,袁對朝廷形成威脅。可是袁世凱長期經營軍隊,軍中關係盤根錯節,扳倒袁世凱談何容易,奕劻和張之洞等人也反對驅逐袁世凱。奕劻是害怕把袁世凱手下逼得造反,而張之洞則認為袁世凱已交出軍權,並無威脅。最後,載灃以袁世凱患“足疾”為由,將袁免職打發他回了老家。

蜇伏於老家的袁世凱保住了性命,他在靜待東山再起的時機,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又把袁世凱推上了歷史的舞臺。朝中無將可用,奕劻、徐世昌等人要求重新啟用袁世凱。這時袁世凱又拿起了架子,對載灃說“我的足疾還沒好呢!”袁世凱以退為進,等到載灃滿足了他提出的全部條件後,他終於出山了。

袁世凱是個圓滑的兩面派,對南方革命黨人他以武力威逼,對朝廷他又以革命黨人脅迫,他居中兩頭撈好處。他藉口革命黨人要求攝政王載灃退位才接受調停逼迫載灃退位。此後,載灃向隆裕太后提出辭職,卸任攝政王,此時載灃只有29歲。



退位後的載灃無官一身輕,遠離政壇的紛爭,再無過問政事,平日裡讀書看報看戲玩牌,日子過得平淡低調。載灃唯一一次代表清室公開出席活動是在1912年9月與孫中山會面。在會見中,孫中山對載灃在出使德國時堅持氣節、在辛亥革命時不計個人得失主動退位的大義之舉高度讚賞。

1917年,張勳藉機調停府院之爭,發動復辟,清室的王公貴族紛紛熱衷於此,獨有載灃從未參與此事。

北京政變中,馮玉祥部下鹿鍾麟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溥儀暫居“孃家”醇王府,以後溥儀又住進了日本使館,也擺脫了父親對自己的嚴管。當載灃得知溥儀意圖利用日本人進行復闢活動時,他曾警告溥儀復辟是搞不成的。但天真的溥儀根本聽不進父親的勸告。溥儀就任“偽滿州國”元首後,載灃斷然拒絕日本人邀請他入住日租界,並拒絕就任“日滿文化協會”總裁一職。在堅持民族氣節這點上,父親載灃比兒子溥儀要有骨氣得多。他曾對兒子溥任說,溥儀給日本人當兒皇帝,連石敬瑭都不如。載灃也看透了日本的野心,日本覬覦侵佔我國,溥儀想依靠日本搞復辟,無異於與虎謀皮。



1942年,陪伴載灃近三十年的側福晉鄧佳氏病逝,這時載灃也年近六十,鄧佳氏的死對載灃是個巨大的打擊,本來多病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在紛亂的戰亂中,他還在牽掛著溥儀、溥傑等子女的安危。

抗戰勝利後,載灃和兒子溥任利用王府閒置的空房辦起了學校。這其實是載灃為避免王府被國民政府強佔而採取的權宜之計,不過最後國民政府還是在王府內秘密設置了監獄,直到北親和平解放後,王府內的軍警特務才頓作鳥獸散。

建國後,載灃把醇親王府出售給了高級工業學校,全家搬到了東城魏家衚衕大宅院居住,後又遷至利溥營11號。

1951年2月,68歲的載灃在利溥營11號家中病逝。

載灃性格溫厚謹慎,為人正直、思想開明,是晚清皇室貴族中並不多見的青年才俊,朝廷一度把中興的厚望寄託於他。但載灃缺乏魄力,在面對錯綜複雜的政局時,缺乏冷靜果斷的處置能力。所以面對積厚難返、沉痾難起的清王朝,載灃也是束手無策。難能可貴的是載灃在辛亥革命後不戀棧、不貪權,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歷經權力幾度更迭,終得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