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海峽導報獨家:揭祕臺灣間諜背後的層層迷霧

“電展室” 臺軍“密碼破譯”主力軍

據說曾截獲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全過程

一位臺灣同行曾半認真半開玩笑對導報記者說,“若跟朋友尤其是臺灣朋友電話聊天,千萬別聊那些可能涉密的話題哦,因為沒準你的聊天信息就被臺灣情報部門截獲。”

他所指的,是臺灣有專門的“訊號情報”破譯機構——“電展室”。

一位臺安全部門退役人員介紹,“電展室”全稱是“國防部電訊發展室”,前身是美軍駐臺時期的“樹林口”監聽站,美軍撤出後,臺軍接管該基地,並在此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經營,如今建成了當前臺軍密碼破譯部隊的主力。“電展室”低調而神秘,但在情報蒐集方面,甚至一度紅過“軍情局”。“電展室”與“國安局”、“軍情局”、“軍事安全總隊”並列為臺主管情報工作的四大部門,其中“電展室”人員最多,規模最大,主要任務是監聽、破譯大陸電訊情報,包括對衛星訊號的截獲,被譽為“訊號情報”破譯高手。臺軍方官員曾說:“只要是在空中的電波,電展室都會攔截並總能在很短時間內加以‘破解’。”

臺媒報道,該部隊是臺“國防部”一級情報機關,主要任務為蒐集破譯國際政治、經濟和大陸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電訊情報,以及對解放軍電子情報偵搜能力和相應人才培育進行跟蹤。該部門的保密器由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自行研發,並和“國安局”共同使用臺灣僅有的三臺超級計算機中的一臺,用於密碼破譯工作。“電展室”還提供預警及負責防護臺軍官方網站,包括編制密碼、編寫反黑客程序等。據稱,“電展室”曾“截獲了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的全過程”。

媒體形容,“電展室”的訊號監聽與破譯人員要“靠耳朵吃飯”、“能釋讀天書”。這是情報戰中最枯燥、最艱難,也是最具挑戰的工作。女性特有的細心與耐心使她們在這一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臺軍內部流傳,“電展室”是軍中少數“臥虎藏鳳”的單位,營區內服役的美女軍官比比皆是。

海峽導報獨家:揭秘臺灣間諜背後的層層迷霧

“調查局” 扮演雙面角色的“臺版FBI”

往來兩岸民眾易被監聽,曾製造“新黨四傑”案

若說“軍情局”帶給人的是特務、間諜、恐怖、不寒而慄等畫面,那臺灣“調查局”同樣讓人感覺背部“涼涼”。

2017年12月19日清晨,王炳忠、侯漢廷、林明正、陳斯俊等“新黨四傑”突然被搜查並帶走,事件令兩岸輿論震動。而負責“調查”該案的,是臺當局“調查局”。事後輿論不約而同採用“綠色恐怖”來形容此事。

臺灣“調查局”隸屬“法務部”,是由蔣介石時代的“中統”發展演變而來的。“調查局”下設犯罪偵防中心、集情中心、訓委會、考紀會等15個單位,在島內各地設有“調查處”。

在臺灣,“調查局”具“情搜”與“治安”雙重角色。情報方面,它相當於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主要防範“內亂”與“外患”、“洩露機密”等行為;而治安方面,則進行犯罪調查,主要針對貪瀆、賄選、販毒、洗錢、重大經濟犯罪、計算機犯罪等。

此外,“調查局”偶爾還在港澳地區和海外進行反諜偵破,並蒐集大陸的情報資料和華僑的思想動態。

上面這位民代告訴記者,在兩岸密切交流往來的今天,“調查局”的監聽,其實不只是對臺灣民眾,也會對大陸民眾尤其是常常從事兩岸交流的大陸民眾進行監聽。“萬一被認為有事,‘調查局’可能就會進行正式調查。”

對大陸情搜,除以上這些主要情治單位外,臺當局“警政署”、“海巡署”、“移民署”也會有所涉及,只不過不是主要任務罷了。這位民代說,比如“警政署刑事局”對網絡、電話的監控,“海巡署”對私渡情況的監控,“移民署”對兩岸人員往來的“情報掌控”等等。

海峽導報獨家:揭秘臺灣間諜背後的層層迷霧

分析

臺諜最愛接觸的“高危人群”

在電影中,間諜的形象是這樣的:西裝革履,手持勃朗寧HP手槍,隨身攜帶的密碼箱放著功能強大的間諜工具,就像《007》電影主角詹姆斯·邦德那般。而在現實中,間諜遠沒有那麼酷。也許,他們表面身份是一名官員;也許,他們就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無奇的人物。

導報記者梳理近30年來大陸爆發的“臺諜案”,發現早些年黨政軍官員涉案的比例較大。以被判死刑的“臺諜”為例,6人中有3人是解放軍高官,分別是曾任總後勤部軍械部部長的劉連昆(少將軍銜)、劉的前部下邵正宗(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指揮學院院長的劉廣智(少將軍銜);1人系政府官員,為全國社保基金會辦公廳前主任佟達寧;1人系知名學者,為導彈技術專家郭萬鈞;1人表面身份是商人,為沃維漢。

隨著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臺灣情報部門則將目標瞄準大陸普羅大眾。據國安部門通報,有機會接觸國家秘密的公職人員、退伍軍人、高校師生、軍工企業員工、國防科研單位人員,都是境外間諜組織關注的重點對象;軍事發燒友、軍事基地附近居民甚至普通網民,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策反利用。

可能很多人都有此疑問,“我一個普通老百姓,能掌握什麼情報?”但近期公佈的很多典型案例,涉案者正是那些普通老百姓。江蘇國家安全機關日前披露這樣一起案子:蘇州某臺資企業陸籍員工馮某,在赴臺灣出差期間,通過手機交友軟件與臺灣女子劉某結識。受劉某指使,馮某充當大陸某軍用機場軍用飛機的“觀察員”。受金錢利誘,馮某先後多次赴軍事目標地區進行觀測拍攝,並將相關情報傳給劉某。2017年12月,馮某因參與間諜活動被抓捕歸案。

講述

赴臺交流遇身份不明人士

大陸高校師生,也成為臺灣間諜機構關注的重點,日前央視公佈的幾起案例,更暴露出問題的嚴重性。

廈大Z教授是大陸知名臺灣研究學者,他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兩岸進行學術交流,涉臺研究絕對是一個高危行業!”廈大作為對臺研究重鎮,一直受到臺灣方面的重點關注。據Z教授介紹,在金門水頭碼頭附近,有個“調查局福建站”,臺當局通過這個機構,對廈門、廈大展開監控,對廈大臺研院以及相關學者尤為“眷顧”。

Z教授經常赴臺參加學術交流,其間要與很多人打交道,過程中的確碰到過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前來接觸。對方不亮明身份,也不賜名片,這類人的底細究竟為何,沒人知道,只是覺得很可疑。Z教授透露,廈大一位老同志在臺參會期間,就曾受到不明身份人士的糾纏,“黏”到深夜十一二點都不肯走。

“當然,臺灣一些機構本來就是臺灣情治部門的外圍組織,某些人的背景我們很清楚”,Z教授說,但只要是合理合法的交流,也不會刻意去排斥他們。

此外,大學生也成為境外間諜策反的重點對象。一方面,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的經濟、技術等領域的資料或參與相關課題,有“情報價值”;另一方面,大學生安全防範意識不強、社會經驗不足,有的還需要尋找一些經濟來源以支持學業。Z教授表示,福建高校每年都派不少學生赴臺交流,一些家長也會把子女送往臺灣就學,行前不僅要加強人身安全教育,也要加強政治安全教育。

除了陸生,大陸駐臺記者也是常駐臺灣的一群人,他們的防諜保密形勢尤為嚴峻。大陸首批駐臺記者範麗青就曾向媒體透露,自己在臺期間,多次被島內情報人員跟蹤、監聽,有一次發現房間的紙簍被人偷偷翻動過,她就理直氣壯地在電話中將這些人“臭罵了一頓”。

駐臺圈資深的Y記者告訴導報記者,很多駐臺記者都有這樣的經歷,外出一段時間返回住處後,發現房內物品被翻動,或者筆記本電腦被打開過。此外,記者們所使用的臺灣手機號沒有任何秘密可言,你在電話中說的每一句話,應該都被監聽了。

應對

既要防諜也要防洩密

對於如何有效“防諜”,Z教授告訴導報記者,首先要具有高度敏感性,在對臺交流時,應留一點心眼,要及時識別風險。Y記者則指出,駐臺記者不僅僅是一名記者,也是黨的輿論工作者,一定要從心理上重視“防諜”,在與島內相關人士接觸時,應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駐臺記者經常會收到飯局、離開臺北採風等邀約,Y記者表示,面對這些“好康”,一定要仔細甄別,如果對方身份不明或者動機可疑,這樣的活動寧可不參加,否則有可能會“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給別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機。Y記者進一步指出,在臺灣駐點期間,外面的誘惑會很多,但應謹記不該去的場所一定不要去,不該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做。

Z教授表示,不管是黨政軍官員還是普通大眾,都要防範境外莫名其妙的人前來接觸,不要貪圖小便宜,以防吞下“魚餌”,最後成為別人口中的“魚肉”,讓人予取予求。

除了要“防諜拒變”,也要謹防洩密。Z教授指出,對於涉密的文件材料,一定要注意防護。單位在文件存儲、打印、複印、傳真方面,都要進行加密處理,避免網絡洩密。

Y記者則建議,一些重要的採訪或其它工作事宜,儘量不在電話中進行,當面採訪保密性更強。相關稿件寫好後也要注意保管好,給筆記本電腦安裝加密防火牆很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