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清初顺治帝会让吴三桂镇守云贵,留下三藩之乱给后人?

宋安之


甲申之变后,吴三桂本来要投降李自成集团,却“忿而中改”,投降了清朝。吴三桂是在清军与农民军势均力敌,而农民军略占上风的情况下投降了清朝的。他的降清使历史的天平一下子偏向了清朝一边,从而直接加速了清朝奠都北京,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

清廷封王吴三桂,首先是酬封,其次是“藩屏”。这一点在顺治元年(1644)十月正式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的册文中谈到了:

朕闻有一代应运之君,必有一代翊运之臣,结以腹心,共襄大业。是以尊贤用能,崇功尚德,乃国家之大典。乘机构会,达变通权,乃明哲之芳踪。朕登大宝,特仿古制,视诸臣功德差等授以册印,俾荣及前人,福流后嗣。咨尔平西伯吴三桂,洞识天时,当叔父摄政王统兵西征之际,尔即擒流贼,说士遣官,归命军前,迨王师式临,开关迎人,又随叔父摄政王破贼兵二十万,底定中原,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赏,永坚带砺之盟。特授以册印,封为平西王,尔其益励忠勤,屏藩王室,钦哉无斁。

清军初入关时,宗室诸王仍是征战的主力。但从顺治七年(1650)后,开国诸王除了敬谨亲王尼堪于是年七月,挂定西大将军印率部征讨湖南,并于十一月阵亡外,其余诸王俱已不再从征。此时统一全国的战争尚未结束,因而统一全国、屏藩皇室的重托,便落到了异姓诸王的肩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顺王”与平西王吴三桂的地位不断上升,为顺治帝所倚重,奉命南征。

上图吴三桂反清后,发行的昭武通宝

吴三桂随后在定陕、定川、定滇战争中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当时西南战场失利,朝中甚至有人提出放弃西南七省,与吴三桂协同作战的都统李国翰也已“决意去蜀”。吴三桂经过艰苦战斗平定四川后,消息传到京城,举朝为之欢动,顺治帝颁旨表彰,称其“厥功懋矣,朕甚嘉焉”,“王其巩固封疆,殚抒筹策,益宏于勘定”,“将功次续于册内,又于藩俸六千两外加俸一千两,以报勤劳”。是年,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得尚公主为额驸。这信赖与垂爱,正是吴三桂多年以来苦心期待的,因而,他更加竭力图报,效犬马之劳。定滇之战中,击败农民军有生力量,占据了中原腹地的最后一块抗清基地,于清人又立大功,后又缢死永历帝。

为了表彰吴三桂,康熙元年(1662)五月十一日,清廷进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康熙皇帝谕礼部曰: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秦蜀,绥辑滇黔,抚顺剿逆,茂著勋劳。伪永历朱由榔以明室遗孽,煽集党羽,妄称尊号,窃据一隅,历年以来,屡烦王师征剿,疆圉弗宁。今王奉命统领满汉大兵,出边进讨,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内直抵缅甸,擒伪永历及其眷属,又降伪巩昌王白文选并伪官全军,此皆王殚忠奋力,运筹谋略,调度有方,遂使国威远播,逆孽荡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礼,以示眷酬,著进封为亲王。

这可谓清廷对吴三桂历年征战的总结,它肯定了在清朝完成一统大业,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吴三桂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吴三桂反清之后,乾隆帝仍然认为:

“三桂彼时为平西大将军,且必应殄灭由榔三患二难之议发自三桂,即后之进兵檄缅甸,殴李定国、降白文选,皆出自三桂之筹划,真功固不可泯也。”

因而,吴三桂以汉人异姓首封亲王,乃清人以其功高眷酬,舍此无以为报。日后三藩由定鼎中原的功臣变成了割据地方的“叛逆”,同中国历代藩王坐大有着相同的特征,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又一次上演。


陵西散人


其实,保存三藩是清初满清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毕竟人家怎么说也算是清朝的股东,清朝能一统天下,还都是靠他们。

当年满清入关以后,介于自身八旗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加上自己毕竟是关外异族,入主中原汉地,而南明反清势力仍旧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满清统治者必须采用“以汉制汉”的政策,大力扶植了三藩军队,替他们做马前卒,作为攻击大顺军残部和南明势力的先锋。

等到天下统一后,三藩已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又积累了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顺治不敢贸然收回他们的兵权,只能加以安抚,继续然他们镇守云贵、广东和福建,做土皇帝。

然而,在我看来,清朝继续让吴三桂为首的三位汉族藩王镇守云贵、广东和福建,其实不失为一步相当好的棋。因为,清朝可以温水煮青蛙,一步步削弱三藩的势力,最终很可能可以兵不血刃的化解三藩的割据。

大家别忘了,吴三桂他们本来都是北方人,而他们的将士也都是北方人,本来镇守南方多少都有些水土不服。而且,南方是反清复明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三藩为首的清军杀戮最严重的地区,因此当地百姓对清朝的厌恶,反而没三藩这些汉奸部队的剧烈。也就是说,三藩是缺乏群众基础的!

所以,即便后来吴三桂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群众基本上不怎么响应,毕竟灭亡大明的,就是他们几个汉奸。

此外,随着天下的安定,兵锋的停歇,三藩的士兵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是会日渐衰退的。只要有长足的时间规划和筹谋,清廷是可以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阉割三藩的兵力,分化他们的势力,进而让他们失去反叛的能力。

而事实上,三藩之乱最终之所以会爆发,康熙错误的削藩之策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如果他不急于削藩,而是听从老臣和孝庄的建议,有计划稳步推进,天下本可避免这场不必要的兵灾!


这些历史要读


吴三桂是满清的大功臣,放清军入山海关,而且还替清廷整死了南明的永历皇帝。

自古以来统治者对功臣最接地气儿的奖励就是裂土封王。吴三桂当然也不例外呀,更何况顺治皇帝时期,清朝刚刚结束战乱,根基不稳,而且兵马有限,全国各地还有大大小小的反清势力在闹事,这时候拥有兵权的吴三桂就成为了满清统治阶层可利用的一把利刃。



当时把吴三桂放到云南也是有清廷特殊考虑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云南相对来讲比较偏远落后,经济基础不深,而且少数民族很多,治安也很差,从东北入关的那帮满人还真不好摆平这群人呢。另一方面就是云南和老挝、越南这些外国接壤,这些小国家从明朝开始就总是爱越境杀人越货,当时的统治者为这事没少闹心。而吴三桂的本事恰好能震慑的住那些国外势力,保清朝边境太平。



至于后来清朝为何要削藩呢?就是因为吴三桂发育的太好了,甚至都没想到他会把落后的云南发展的这么快还那么好。再加上吴三桂野心也比较大,不断的扩展军队,让满清朝廷慌了,再养着就真会威胁到清廷统治了,所以康熙下定决心要削藩。



还有一点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就是云南是铜资源的多产地,铜是什么?是钱啊,铜钱铜钱嘛。之前的明朝倒不是特依赖于云贵地区的铜资源,而是依赖于进口邻国,后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导致了铜进口出现了困难,所以国内的铜就非常依赖于云南的产出,吴三桂占据云南控制铜,也可以说对清王朝的货币流通是一种巨大的障碍。


纳兰谈史


吴三桂手握数万精兵,是满清带资入股的股东,贸然削藩逼反吴三桂,则天下大乱,反而得不偿失。



吴三桂原为明朝宁远总兵,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投降多尔衮,伙同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击败李自成军队。


随后作为满清的马前卒东征西讨,从北京一直打到云南,勒死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为满清统一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在顺治帝时期,吴三桂一直在作战,直到顺治16年,才攻入云南,获得镇守之责,掌管云南军政。顺治18年,吴三桂攻入缅甸,用弓弦勒死永历帝,此时顺治帝已经病故。所以在顺治朝期间,吴三桂领兵打仗,为满清立下大功,并不是满清的大患,赋予吴三桂镇守云南之责也是为了防备永历政权。



其实吴三桂并没有和满清争夺天下的想法,他更想效仿明朝的黔国公沐家,永镇云南地区,享受荣华富贵,吴三桂的反清,更多的是满清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心下的迫不得已。



满清对吴三桂的制衡,是逐步加码的。康熙二年,吴三桂的平西将军令被收回。康熙六年,满清下令云贵两省巡抚归属满清中央管辖,事实上已经是撤掉吴三桂藩王之职。



康熙十二年,满清趁着平南王尚可喜要求告老还乡之时,允许靖南王撤藩,三藩王已去其二,形式逼迫吴三桂上书要求撤藩,实际上是吴三桂以退为进之策,几乎是明摆的告诉满清,你不撤藩我不反。



但是年轻的康熙帝并不没有看出吴三桂的意图,允许吴三桂撤藩,并派专人督促撤藩事宜。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无路可走,若撤了藩,吴三桂手上没军队,考虑到满清的一贯作风,比如郑芝龙投降后手上没军队,失去利用价值后就被满清杀掉,吴三桂也很有可能落下这个下场。



拖延也不行,清初的云南物资匮乏,吴三桂的军费都需要中央拨款,满清既同意撤藩,给吴三桂的拨款就会变少,军费不足则军心不稳,吴三桂手上唯一的筹码就是军队,若军心丧失,吴三桂就成板上之肉任人宰割了。



康熙12年8月满清下令撤藩,仅三个月后,吴三桂就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开启三藩之乱。



所以 顺治帝时期吴三桂镇守云南,并不是乱的根源,三藩都不是意图夺取天下之人,只是吴三桂等人认为自己带资入股,是股东之一而不是打工仔,想获得一片自留地永享富贵。



对于他们来说,满清和明朝都一样,谁让他们荣华富贵,他们就跟谁,谁不让他们荣华富贵,他们就会反谁。用现在的话来讲,吴三桂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藩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满清对汉人将领的不信任,以及削藩策略的急功近利。在三藩之乱之前,满清数次削减吴三桂的权力,但是吴三桂都没有反迹,满清就该考虑吴三桂是否有反心。



吴三桂作为沙场悍将,是不可能把命运交给满清手里任由发落的,所以一旦开始削藩,吴三桂必反。 三藩之乱之时,吴三桂已经61岁,在历史上50岁之前称帝的很少有成功的,满清只要坐等吴三桂去世,下手处理二世祖即可,这样三藩之乱爆发的可能性会很低。



我是采薇,为您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野望史今


清初之所以造成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在南方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最终爆发“三藩之乱”,是由各方面的矛盾,各方面的因素交织纠缠的结果。

(吴三桂剧照)

第一,清军入关的形势所然。

可以确定地说,如果当初吴三桂在山海关坚决抵抗,清军是很难入关的。

之前清朝和明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清朝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如果明朝不被农民军搞得左支右绌,疲于奔命,清朝在整体实力上,很难是明朝的对手。如果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坚决抵抗清军,清军要打进关来,其实也不容易。

但是民族大义在吴三桂那里没用,吴三桂只是一个投机的军阀。清朝也正是利用他这一点,在他的帮助下,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灭亡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挺进关内,入主中原。

由此可见,顺治和多尔衮能够入关,都是吴三桂倒戈帮助的结果。他们入关后,不可能立刻干掉吴三桂。一是从情理上,他们没有这样做的契机;二是从能力上,他们未必就绝对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的对手;三是从形势上,他们也不可能和吴三桂火并,火并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让李自成和南明渔翁得利。

第二,顺治和多尔衮需要吴三桂帮助收拾南方各种反清势力。

清军虽然入关,但当时他们只不过控制了中原地区。就是中原地区,他们也没有完全控制。因此,他们急需吴三桂。

一是清军的力量有限。之所以说清军力量有限,首先是人数不多。因为满人基数小,清军总人数也比较少,最多十万人。这十万人无法铺撒到广阔的战场上。其次清军的指挥权并不统一。清军是八旗军,皇室及贵族控制着八旗,而当时又是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最多对他控制的正白旗、镶白旗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其他旗他并不一定指挥得动。这样一来,人数就更有限。

(李自成画像)

二是利用吴三桂等人剿灭各个割据势力,可以借力打力。

吴三桂等人更加熟悉南方各地的情况,对各个割据势力的情况也非常了解,让他们来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就算吴三桂等人打不赢,但可以实现两败俱伤,也借各个割据势力的手,消灭掉吴三桂。清朝觉得这完全是一举多得。

第三,清政府放松了对吴三桂的警惕。

之所以放松了对吴三桂的警惕,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吴三桂做了许多事,表达了对清朝的忠臣。吴三桂在清军入关以后,就公开与南明小朝廷划清界限,并且公开称崇祯是旧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接着他开始了对农民军残酷镇压,甚至多次屠城,让清军对他有文化上的认同。后来,当他镇压南明永历政权,抓到朱由榔及太子后,不但把他们绞死,而且还要把他们劈成两段毁尸。还是身边的清将阻止,他才没这么干。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向清军表达忠诚的表现,这也让清政府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不但派他平定西北,又派他平定西南,让他的势力遍布各地。

二是顺治帝的不作为。多尔衮猝死后,顺治帝亲政。顺治帝先是为培植自己的势力,非常信任汉人大臣,对洪承畴和吴三桂都非常相信。但是后来,当他在无力推动朝廷的时候,又有些灰心丧气,迷恋佛教,更加不理朝政,因此也更加放松对吴三桂的约束。

(顺治帝剧照)

三是清政府觉得对吴三桂的优宠和联姻可以打消他的反叛之心。清朝对吴三桂封赏得非常厉害,不但封为平西王,还给他很大的权力。同时,又把长公主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并让吴应熊住在京城,并作为质子。清政府以为这样就可以确保吴三桂不造反。

但是,在权力欲望的控制下,吴三桂就算大儿子可能被杀死,就算自己已经60多岁,时日不多,他依然最终还是造反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权宜之计罢了,顺治皇帝以及清朝也有苦衷。

说起吴三桂镇守云南,要从明朝灭亡的1644年说起,此时的吴三桂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左右为难。在和李自成闹掰后,吴三桂出于自保,选择和多尔衮合作。

当时的吴三桂给多尔衮的信使这么写的:

“......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简单说来,就是崇祯死了,我作为大明的忠臣(自封),想要消灭李自成,但奈何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给多尔衮借兵。当然,也不是白借,事成之后,吴三桂不仅给清军大量的财宝,还要划给清朝大片的土地。

先不说吴三桂自作主战是否僭越,单单说吴三桂的目的,多尔衮就已经知道吴三桂需要的是什么了。无非是消灭李自成给家人报仇,至于说什么光复大明的话,他自己都不信,还指望多尔衮去相信?

吴三桂,一个彻头彻尾的军阀头子!

但是,这对于多尔衮和清朝而言是一个极佳的机会,虽然大家目的不一样,但是清朝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吴三桂背后来上一脚!

1644年4月,一片石大战爆发,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随后李自成败退,匆匆逃离北京。

吴三桂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北京之主了,但是多尔衮告诉他要除恶务尽,于是吴三桂马不停蹄,从华北一直追到华南。

然后,多尔衮将顺治接到了北京,清朝成了北京的主人!

大呼上当的吴三桂此时别提多后悔了,但是事已至此,吴三桂没有办法,返回去打清军肯定打不过,还有可能被农民军偷袭,而继续打农民军还可以有条活路,于是吴三桂更加卖力地打李自成!

就这样,吴三桂从甲方成了乙方的员工!

而此时的清朝,有自己的算盘:

因为清朝控制的地方,只是北方地区,整个江南和西南,还是南明的地盘,而此时的清军还没有力量征服这里,所以这里需要吴三桂等汉人鹰犬。

虽然吴三桂自知打不赢清军,但是清朝也认为自己不可能轻易消灭吴三桂,因此清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吴三桂和农民起义军相互残杀,清朝最后坐收渔翁之利!

而且,吴三桂作为辽东边将,将他打发到远离辽东的西南地区,对于吴三桂是一个削弱。最重要的是,吴三桂远离清军统治的北京,对于清朝而言,是非常安全的选择!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处理清朝和吴三桂最妥善的办法!

作为一个军阀,吴三桂也希望能有一片自己的势力范围,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拼命从南明政权身上夺。这样,清朝和吴三桂就达成了一个默契。

在顺治入主中原的初期,清朝是需要吴三桂的,这时候的吴三桂,距离“三藩之乱”的路还很远!所以谈不上顺治留给后人康熙“三藩之乱”的祸根!

和吴三桂享受相同待遇的,还有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人,他们作为清朝的鹰犬,镇守南方,有力保证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

但是,是军阀总会膨胀的,扎根云南后,吴三桂迅速生长,很快就成为清朝的重大威胁。

而清朝对吴三桂这样的贰臣,自始至终都不信任,削藩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当吴三桂等的势力膨胀到严重威胁清朝的中央集权时,清朝就必须有所动作了,这就是撤藩,于是“三藩之乱”爆发!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对于异姓王尤其是吴三桂这种实为一方土皇帝的巨大威胁,不论是清军入关时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还是后来亲政的顺治帝心里都是清楚的。

他们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冒险方式呢,因为是利大于弊。所以才会这样做。

具体如何下面宋安之来为大家说说。

清军入关之后对于藩王威胁不是没有清楚认识,毕竟远有汉之七王之乱晋之八王之乱,近有前明燕王朱棣篡位的血淋淋教训。

但为什么还要大封吴三桂等四个异姓王呢。 原因很简单,借力打力。

清朝能成为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幸运之处在于身为关外小小割据政权,满打满算二十多万人口就入主了偌大的中原。

同样幸运也是表现聪明的一种方法,清朝快速扩张之下,自己入关时仅仅只有二十多万人,只算八旗精锐的话也就是十万左右。这点兵力根本不够看。

于是清朝选择借力打力,利用降将来打天下。

有这样一句话“明末明军成为清军,农民起义军成为明军”。就说明了清军入关以后明朝大部分官兵是纷纷投降,而李自成还有张献忠的余部则是加入南明,开始抵抗这些曾经的明军现在的清军。

像清军南下攻破南明弘光政权时,投降的江北四镇就有几十万人马。(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还有大将左良玉刚刚病亡,儿子带着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军队也投降了。


最后清军南下扩张的模式就是少数八旗精锐➕大部降军,以八旗精锐为核心或者说督战的驱使降清军队为其打地盘。

靠着这种聪明方法清军是一度势如破竹,但是问题还是来了。毕竟八旗精锐实在有限。随着民族隔离政策“剃发易服”的深化进行,全国各地的反抗是此起彼伏。南明虽然丢失了长江防线还有具有重要意义的南京,但是与这些反抗是遥相呼应,清庭一时之间拿不下南明,甚至有可能被赶回关外。

这时候清军南下的模式少数八旗精锐➕大部降军。已经满足不了对于长江以南的云贵和两广地区的扩张了。

表面来看清军对于南方是鞭长莫及了,采取之前扩张的模式一时半会没有效果,或者说有效果也很小。深层次来看,南方的南明抵抗势力代表的是全国各地人民复兴华夏衣冠最后的希望,可以说是人心所向,这样僵持下去清庭是岌岌可危。

于是大概是多尔衮末期和顺治帝亲政初期,满洲统治阶层调整了政策,那就是“以汉制汉”。因此选择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四位异性王来南下消灭南明及其其他抵抗势力。

清庭的态度是默许这些人打下的地盘自治,所以吴三桂才想在清朝成为有如明朝世守云贵的沐家那般。

清庭这样做长远来看,的确有些不划算,比如说后来的三藩之乱。但其实特别划算,因为有着吴三桂等四位汉人异姓王的南下,清庭消灭了南明政权,最后吴三桂更是将南明永历帝从缅甸抓回绞死于昆明,只剩下台湾郑氏孤悬海外不成气候。彻底绝了汉人大规模的复国行动之心,自己成为了唯一正统。

而且康熙削藩时太过激进,如果换种方法不一定是三藩之乱这么大的规模。(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也就是说三藩之乱是大封吴三桂这些异性王以后会出现的无数种可能中的最严重可能罢了。

所以说来说去呢,无论起用吴三桂等四位异姓王是摄政王多尔衮还是亲政后的顺治帝想法,总之是划算的很。


宋安之


难道让他回来,几十万军队是跟着回来,还是留在当地,跟着回来凭借吴军的战斗力打下北京非常容易,留在当地南明刚灭,势力尚在,吴军瞬间可能反正,或者自立山头,当初吴三桂非常忠诚,不想反叛,是康熙步步紧逼的后果。




冬笋包子


向敬之

问题所指,始作俑者并非顺治帝,而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以傀儡皇帝的名义,与吴三桂等异姓王的约定。

清廷给予他们“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四)的福利,以及“统领大军,相机征剿,投诚者抚之,抗拒者诛之”,当然还有人事任命、赏功罚罪的权力。

当时的顺治帝,只是“拱手以承祀”(《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的幼主。代行皇权的多尔衮,早在招降吴三桂之初,就承诺对他“封以故土,晋以藩王”(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而在顺治五年派遣吴三桂等率兵南下,进攻尚为南明势力范围的云贵两广地区时,准其留镇一方,世袭罔替,并清楚写着清王朝的殷殷期待:“益励忠勤,奉公守义,以报特恩,尚其钦哉,勿负朕命!”(《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四)

多尔衮虽然派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吴三桂诸路异姓王大军南下,并辅以满洲王公所率大军进剿,为的就是剿灭南明势力。为了防范异姓王,清廷给他们的兵力,最多不过两万,却以准其居家驻防,是画饼式的利益诱惑。

顺治九年,南明大将李定国二斩孔有德和清宗室、敬谨亲王尼堪后,顺治帝曾一度想放弃南方与李定国分天下讲和。然吴三桂等利用南明内讧,奋起反击,才成功拿下两广和云贵。虽然南明永乐帝并吴三桂绞杀,但是南明残余势力如郑成功集团,仍在反清,清廷以吴三桂们留镇,也是为了彻底解决南明问题,却不意导致了康熙朝的三藩之乱。


以礼观书


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都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头疼的地方,那里少数民族众多,民风彪悍,山穷地险……明朝对西南地区的战争从万历一直打到国家灭亡都没有结束。吴三桂对西南用兵,杀的西南土司百年不敢造反,为后来的雍正实施“改土归流”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