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恪为什么谋反?

美子232676727


李恪自己没有谋反,但被长孙无忌认为有隐患,在房遗爱谋反案中被扩大化无辜牵扯进去,丧失了性命。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一位隋朝公主。

以杨妃隋朝公主的身份,成为李世民的妾多半是李渊起兵造反攻下长安后,作为战利品被李世民占有的。

(杨妃)

李恪作为一位同时拥有隋朝和唐朝两家皇室血脉的王子,地位其实有点尴尬。

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恪这个儿子比较宠爱,认为李恪英武类似于英明神武的自己。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后,李世民曾经考虑过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虽然考虑过立李恪为太子,但实现的可能性本来就不高。李世民肯定会优先立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不过李世民认为李治柔弱没下定决心,立李恪的想法只是一时冲动。李世民立李恪的意图被长孙无忌等大臣强烈反对,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肯定只会支持长孙皇后的儿子。

(李恪)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继位,长孙无忌成为首席辅政大臣,掌握大权。

李恪作为曾经被考虑过的太子人选,自身也有贤名,在宗室诸王中比较有名望,受到了长孙无忌的记恨。

永徽四年(654年),房遗爱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中,乘机大肆清洗自己看不顺眼的政敌。房遗爱是房玄龄之子,娶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企图政变立李渊第六子李元景为帝,政变未发动就阴谋败露。

房遗爱谋反案由长孙无忌全权处理,除了直接参与政变的房遗爱等人被处死外,长孙无忌还大肆株连,被长孙无忌认为有可能威胁到唐高宗李治的李恪,也借机株连,诬陷其参与了房遗爱的谋反,最终被处死。李恪的同母弟李愔也被流放。

除了李恪,长孙无忌还将唐朝宗室名将江夏王李道宗也诬陷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李道宗遭流放,在流放途中病死。

长孙无忌这种大肆清洗异己的做法,不一定有篡位自立的想法,但毫无疑问是死心自用过于揽权,也引起了皇帝李治的不满。最终在李治和长孙无忌的政治斗争中,长孙无忌彻底失败,自己也在流放地被逼自杀。


仁勇校尉


李恪谋反完全是子虚乌有,只因他影响到长孙无忌的利益,长孙无忌要他死,强行牵扯进高阳公主谋反案。

千古一帝天骄李世民在立储问题上一波三折,嫡子李承乾八岁立为储君后,但因承乾行事荒唐,因小人蛊惑谋反被废;四子李泰与李承乾二人逐渐明争暗斗,导致出局。在国舅长孙无忌、大臣褚遂良和房玄龄的大力支持下,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治立为太子后,李世民还反复、犹疑,觉得李治懦弱,似不堪重任,而“李恪类我”,仍有“废治立恪”的想法,后来由于长孙无忌的阻挠,李世民才作罢。

李恪(619-653年),是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子,他拥有隋唐两朝皇室的血脉,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拥有两朝皇室血脉的人,李恪不足二岁时就被封为长沙郡王,此后逐年晋封,637年18岁时封为吴王,授安州都督。李世民对他是精心培育,闻奏李恪在任上和自己奶妈的儿子赌博,因游猎过度、损坏庄稼,太宗立即免去安州都督之职、封户削三百,还以督导不严为由,要把他的老师权万纪杀掉。不久李恪复出,再赴安州出任都督,李世民给他写了一份《诫子书》,让李恪学自我管理的能力,可见他对李恪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长孙无忌自李渊起兵开始,便为李唐政权效力,李唐皇帝对长孙无忌宠眷甚隆,李渊封其为齐国公,李世民封其为宰相,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治的亲舅舅,贵为皇亲国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唐太宗时期,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派就握有大量实权,李治登位初期,长孙无忌更以天子舅父、开国功臣、顾命大臣、首席宰相的特殊身份,处处压制李治,成为帝国说话比李治都管用的人,后来更是权力欲迅速膨胀,日渐跋扈,在朝堂之上公开自比隋代的越王杨素,可见其傲到了何种地步。

李恪时任司空、梁州都督和太子太师,并且随着阅历渐长,处事更加稳妥,作为曾经的太子人选,自身又有贤名,在宗室诸王中比较有名望,这都成为长孙无忌在朝中为所欲为的障碍,所以长孙无忌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对李恪等是找到机会就要打压。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私通之事刚刚完结,652年“高阳公主谋反案”发生,李治让长孙无忌来审问,长孙无忌刻意将案件扩大化和严重化,硬生生凭空生出一场大案,大肆打压政敌,将李元景、房遗爱夫妻、薛万彻、柴令武夫妻等被处死,李恪也被处死,李恪的同母弟受牵连被流放,李恪的四个儿子也全被流放岭南。与长孙无忌不和的江夏王李道宗也被牵扯进来遭流放,在途中病死。

李恪在临死之前放话:“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没想到一语成谶。

长孙无忌这种大肆清洗异己的做法,他对皇权虽无觊觎之心,但有了专擅之实,让李治感到后怕和不满,六年后的659年,武则天授意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造反,长孙无忌在流放地被逼自杀,他的儿子们也都流放岭南。


美丽青春您真痘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关于他谋反的说法,实际上来源于《旧唐书》中对李世民各位儿子的记载。《旧唐书》认为,在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吴王李恪和濮王李泰是最有德行才能的人,他们都以有觉悟有水平著称。因为,李恪是杨氏生的孩子,长孙无忌嫉妒他,故意在李世民面前挑拨说李恪有谋反之心。李世民被迫放弃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由此可见,李恪并没有谋反。长孙无忌捏造这个罪名,实际上是为了提升长孙家族的权重。

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武德三年六月,就被封为长沙郡王,此后逐年晋封,贞观十一年(637年),年仅十八岁被封为吴王,授安州都督。临死前已是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还加授太子太师。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很喜欢这个儿子的,他曾经说:“吴王恪英果类我。”在立李治为太子后,因为李治仁弱,李世民就想让李恪替换,后来由于长孙无忌的阻挠,李世民才放弃了想法,说明李恪在李世民的心目中的重要。

李世民从骨子里就很爱李恪。传说贞观十一年(637年),李恪因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为了警示李恪,李世民免去了他的安州都督之职,并削减了封户。李世民还追究了权万纪(李恪的老师)的责任。不久,李恪复出,再赴安州出任都督,李世民给他写了一份《诫子书》,让李恪学自我管理的能力。

然而,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按照长孙无忌的意思而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有子四人,李仁、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有女亦四人,现已知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

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 。显庆五年(659年),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亦被后世认为是长孙无忌应有此报。李恪也被唐王朝追封为郁林郡王,并得以立庙祭祀。


文踪旅迹


事实上,李恪没有谋反,但为了除掉他,必须说谋反。

在贞观年间,李恪混的非常差。因为在封地打猎践踏庄稼、与乳母的儿子赌博,被唐太宗责罚,削了封户,在李世民的儿子中,他的待遇是比较糟糕的。但是在李治被册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一时兴起,曾经问长孙无忌能不能立李恪,被否决后,太宗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从此为李恪埋下了杀身之祸。

父皇驾崩后,为了稳定人心,李治封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封吴王李恪为司空。因为李元景是高祖李渊健在的庶长子,李恪是太宗健在的庶长子,在长幼顺序上有优势。永徽初年,房遗爱联合薛万彻等人谋反,不料事情泄露,李治命令长孙无忌彻查此案。这时,为了清除之前的政敌,也为了给新皇帝树威,决策层决定把李恪也牵连进来,一同处死。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房遗爱供出李恪也是他们的“同谋”,于是逮捕入狱,赐自尽。事后,李治率领王公大臣参观从罪臣府中缴获的战利品,非常得意。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在群臣面前哭诉一番,体现自己对兄弟的友爱。


时拾史事


李恪谋反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完全是长孙无忌要杀他。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继位。高阳公主见和房遗爱商议造反,很快消息就泄露了,被长孙无忌得知。长孙无忌于是让房遗爱和高阳公主下狱并判处死刑。其他牵连进来的人还有荆王李元景,驸马都尉柴令武,巴陵公主,武安郡公薛万彻等人,皆被处死。



如果说这些还是在正常执法范围内的话,其他的就是牵连无辜了。由于房玄龄在世时是长孙无忌的竞争对手,长孙无忌趁机清算了他的后人。房遗爱被处死后,其兄房遗直、三弟房遗则、四弟房遗义都被流放。吴王李恪也被冤杀,和李恪同母的蜀王李愔被流放到巴州,贬为庶人。战功卓著的江夏王李道宗也被流放,并在途中病死。



李恪被诬陷谋反而死,主要是当年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唐太宗说李恪英武类我,有意立其为太子。虽然后来没成,但是李恪被长孙无忌记恨上了。当房遗爱谋反事件爆发后,长孙无忌乘此机会指示人诬陷吴王谋反,最后将其冤杀。高宗也因为李恪是曾经的对手,也乐见其成,只是假惺惺的问了一句而已。可怜李恪一直安分守己,没有想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不得好死”。果然,不久之后,长孙无忌最后被武则天害死。


平安读历史


李恪谋反是长孙无忌攀附而成的冤案,事实上并没有,李恪的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母亲是杨广的女儿,血统高贵,母子二人俱受李世民宠爱。而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有三嫡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八岁立为储君后,李世民又宠爱四子李泰无度,致使李泰野心膨胀,太子李承乾怀疑自己会被废,二人逐渐明争暗斗。642年,李承乾谋反不遂,事败被废。李世民征询群臣意见,在国舅长孙无忌及大臣褚遂良和房玄龄的大力支持下,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恪的出身特殊,既是本朝皇子,又有前朝血脉,本人又受太宗宠爱,认为性格能力与自己非常相似。先封蜀王后封吴王。李世民对他也是不惜心血指导,似有殷切期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皇子分封赴任时,千方百计不让儿子上任,后来实在没办法,让李恪到安州任都督,李世民却异常克制,不过份赏赐财物给李恪并对他说要洁身自好,闻奏李恪在任上和自己奶妈的儿子赌博,太宗立即责罚儿子,免去都督封户削三百。又喜欢狩猎,李世民为此训斥了李恪,还以督导不严为由,要把他的老师权万纪杀掉。用心可谓良苦。

立李治当太子后,李世民还是反复、犹疑,觉得李治懦弱,似不堪重任,而“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李泰已出局无可能,而李恪“英果类我”,李世民便有让李恪当太子的念头,询问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极力说不可,李世民便说,难道因为他不是你的外甥吗?恪儿的性格像我,以后也会好好保护长孙家族。长孙无忌便指出储君位反复的危害,并力陈外甥李治的长处,正是明君的模样,李世民于是作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次谈话,李世民或有心或无意,易储未成,但李恪的危机已经种下,也是后来长孙无忌必欲杀之而后快的主因,王夫之据此责怪太宗首鼠两端,认为他有妇人之仁,并且询问人选也不对,岂可问现太子舅父而欲使太子位更换给外人?又痛斥长孙无忌私心误国,以致后来出现武周乱唐,而太宗当面问他是不是因为外甥关系,直抵私心深处却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某伟人也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高宗继位后,653年发生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事件,房遗爱为活命,按照长孙无忌的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李恪被攀附诛杀。 “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南方鹏


李恪并没有谋反,他是被长孙无忌强行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的。很多人认为正是当初李世民在长孙无忌面前表示想立李恪为太子,所以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嫉恨,然后找到机会除去了李恪。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当时的李治已经做了三年左右的皇帝,长孙无忌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件事再去除掉李恪。

四姑娘在之前的文中就有分析过,李世民说过的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实际上只是一句玩笑话,无论如何,不管有没有长孙无忌的劝谏,在当时的境况下,李世民都是不可能立李恪为太子的。李世民担心李治太过仁弱可能治理不好国家,所以才一闪而过让庶长子李恪做太子的想法,进而和长孙无忌开玩笑表示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不可能不知道李世民的心思,所以他没有必要觉得李恪是个隐患。但是到了高宗一朝的时候,李恪确实成了长孙无忌忌惮的所在。639年李世民去世,给李治安排了三个辅政大臣;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其中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追随者,而李绩是山东豪杰的代表,也是当时帝国的军事统帅。李治一继位,长孙无忌真正成为权倾朝野之人,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是贞观时期谦虚谨慎的长孙无忌,而是权力欲迅速膨胀,甚至处处压制李治,成为帝国说话比李治都管用的人。

这样的长孙无忌自然最不喜欢有人和他唱反调,而李恪做为李治的哥哥,当时已经是司空、梁州都督和太子太师。李恪年轻的时候犯过一些错,但随着阅历渐长,处事更加稳妥,也积累了不少的威望,在当时隐隐已经成为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忌惮,所以长孙无忌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对李恪等李唐宗室是找到机会就要打压。

当然,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652年,房遗爱谋反案出现,这个谋反案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一桩谜案,里面有很多事情解释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桩相当大的冤案,很多无辜之人被牵扯进去,横遭惨死或者被流放,李唐宗室中的李道宗、李恪、李愔等都被强行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而长孙无忌正是奉命审理该案之人。

说起来,房遗爱谋反案其实起于一桩家事,很诡异的家事,当时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第二子房遗爱,房玄龄去世后,高阳公主和房玄龄的嫡长子房遗直争爵位(这个一直是四姑娘想不通的,当时的高阳公主怎么可能看的上这样的一个爵位?),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不许,李治继位后,高阳公主死心不改,还是要争,并污蔑房遗直对她不敬,房遗直出于自卫,就牵扯出了房遗爱谋反案,说当时的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人想要废高宗李治而要立高祖的第六子李元景为帝。

李治就把这件事交给长孙无忌来审问,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房遗爱就说李恪也参与了谋反案,然后,李元景、房遗爱夫妻、薛万彻、柴令武夫妻等被处死,李恪也被处死,李恪的同母弟受牵连被流放,李恪的四个儿子也全被流放岭南。与长孙无忌不和的江夏王李道宗也被牵扯进来遭流放,在途中病死,等等。

李恪在临死之前放话:“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没想到一语成谶,六年后的659年,武则天授意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造反,长孙无忌被流放,他的儿子们也都流放岭南。


尚宫女史


深度怀疑这是冤案。

李恪,主要是出身不好,能力比李治强,李世民也多次称赞颇类自己。所以,这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忌讳。

李恪母亲是前隋公主,这个身份注定就不能得到关陇贵族的支持。

高阳公主想谋反倒有可能,因为李世民杀了辩机。房遗爱这样的蠢货,竟然被长孙无忌故意牵连到李恪,导致身死族灭。房玄龄,精明了一辈子,结果給儿子选了个倒霉公主。


四川達州


事实上李恪并没有谋反。他的死,实为房遗爱的诬陷和长孙无忌为了清除李恪对李治皇位的威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李恪为唐太宗第三子,贞观二年进封“蜀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吴王”,贞观十一年初,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李恪文武双全,太宗曾说“李恪类我”,即李恪很像自己。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七年被废后,太宗立李汉为太子,后又觉得李治过于懦弱,有意改立李恪为储君,此事在长孙无忌劝谏下作罢。李恪因此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李治即位后,永徽元年,李恪拜司空,位列三公,兼梁洲都督。后来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永徽四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夫妇谋反事发,房遗爱为求免死,诬告李恪也谋反。二月初三,长孙无忌以吴王涉及谋反案为名,将其绞杀。


微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谋反就是谋划造反,这是条标准的可以用莫须有三个字来定义的罪名,一旦牵扯上,轻则身首异处,重则祸及九族,所以这成了权力斗争过程中打击排除异己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说,自古古来以谋反被定罪的十人九冤。李恪也不例外。

李恪是唐太宗的皇三子,母亲杨妃为隋炀帝的女儿,李恪有文武才,与魏王李泰是太宗诸子中最有才能的两位。当魏王与太子承乾谋取储位双双被废的时候,李世民考虑过立这位被毛主席称为“英物”的李恪。只是在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下予以放弃,最终立了长孙无忌的另一个亲外甥晋王李治为太子。而这也是长孙无忌日后非要置吴王李恪于死地的根本原因。

唐高宗继位后,长孙无忌的地位权力达到了顶峰,天下大势已定,吴王已不可能再去争夺大位。然而李恪虽然在自己的封地,但唐高宗一直想让自己的三哥回朝辅政,以分散集中在长孙无忌手中的权力。老奸巨猾的长孙无忌自然清楚李治的想法,他不可能允许朝堂中存在一位能与自己抗衡的对手,所以借助高阳公主谋反案,长孙无忌大肆牵连宗室皇亲,趁机打击异己,吴王自然首当其冲。

李恪的悲剧在于有成为储君进而成为天子的才能,却没有成为储君的出身。而李治的悲剧在于有成为储君做皇帝的出身,却没有天子的才能。最终,李唐宗室被屠戮殆尽,李唐王朝也被武周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