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蘇東坡的典故集錦

一、蘇東坡與紅燒肉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二、蘇東坡與生薑

蘇東坡先生一次與友人姜至之飲酒。姜至之乘興調侃他是一味中藥“子蘇子”。東坡先生靈機一動,反唇相譏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藥,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東坡先生說: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

古代醫家認為半夏、厚朴有毒,需用姜炮製後才能入藥。蘇東坡指出:長吃生薑還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據《東坡雜記》所載:“予昔監郡錢塘,遊淨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藥王,年八十餘,面色紅潤,目光迥然。”問其健康長壽的奧秘,答道:“服生薑四十年,故不老雲。”

生薑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於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中醫認為生薑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

生薑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醬、糟、鹽、蜜加工食用,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又是物美價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據研究,生薑含有姜醇等揮發油,對胃酸、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增進食慾,促使腸道蠕動,消除腸脹氣。所以民間有諺語說,“早上三片姜,勝過飲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我國古代的許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習慣,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淺。

生薑在臨床上應用得十分廣泛。取生薑25克,加水煎30分鐘,每天服3次,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效果。生薑50克,加紅糖50克,搗為糊狀,每天3次分服,治急性細菌痢疾,多數患者腹痛、痢疾等症狀較快消失,大便恢復正常,而且未見明顯副作用。此外,生薑還可用於半夏、天南星、烏頭等的中毒症狀。據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楊某咽喉紅腫潰爛,膿血如注。有醫家問其飲食習慣,知他愛吃鷓鴣,便叫他嚼食生薑。待一斤生薑吃完,膿血漸止,疾病痊癒。醫家說,因鷓鴣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積蓄於鷓鴣肉中,人食肉後,其毒轉入咽喉,而患此病,生薑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藥到病除

三、蘇東坡與成語

⑴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⑵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裡,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裡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⑷不合時宜

朝雲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⑹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讚賞。歐陽修見卷子獨佔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後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複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後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後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⑻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