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拼多多股價連續上漲 市值為什麼那麼高?

拼多多股價連續上漲 市值為什麼那麼高?

這兩天,拼多多又成為關注焦點了。與以往不同,這次關於的拼多多的新聞除了給老道帶來了一些憤懣,也帶來了一些震撼。

先是上週五,有報道稱從9月8日開始,拼多多連續上漲,9月13日暴漲30.03%,一週內漲幅達50.91%。

這是什麼概念呢?

這麼說吧,經過本輪上漲,拼多多市值達到了332億美元(約人民幣2271億元),在全部中概股中排名11位,在中概互聯網企業中僅次於阿里巴巴、百度和京東,躋身前四,與401億美元的競爭對手京東只差2個漲停。

據此計算,黃錚持股市值155.38億美元(約人民幣789億元),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可排73位,超過排名77位、身價150億美元的雷軍,而且也超過互聯網元老丁磊。

要知道,拼多多迄今才建立3年時間,就已經成為電商巨頭中的一極,而且大有風頭蓋過老前輩京東的勢頭。

這確實令人感覺震撼。但與此同時,另一條新聞也引起了老道的關注,而且與此條新聞配合起來,風味極佳。

據IT之家報道,梨視頻上有這樣一則新聞:在拼多多上銷售火爆的簡裝兒童紙尿褲竟是廠家廢品垃圾貨,這些紙尿褲在黑心作坊簡裝成一等品紙尿褲在拼多多上出售,衛生完全不達標,現場蠅蟲亂飛,一家作坊一個月就賣上百萬片。

雖然後來拼多多全量下架了散裝紙尿褲,但聯繫到前文的股價暴漲,仍然讓老道感受到了一絲恐懼:一個假貨如此猖獗的電商平臺怎麼就能市值直逼京東?黃錚的個人財富咋就一度超過粉絲無數的雷軍了?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推手就是美國的高盛。

自7月26日上市以來,次日就創下了27.54美元/股的高價,漲幅約45%;而後又一路震盪下行,8月下旬跌破發行價,最低至17.2美元/股。

但在9月13日,高盛授予拼多多股票“買入”評級,目標價31.90美元。

高盛分析師Piyush Mubayi在研報中稱,拼多多是全球“營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公司”。他認為,憑藉自己的App和大股東騰訊的社交網絡,拼多多處於極佳的位置,將從中國電商市場的持續增長中受益。

從上述高盛的觀點來看,有三個關鍵詞是拼多多能夠被市場看多的關鍵,分別是營收、社交和中國電商市場。

先來看中國電商市場。中國的互聯網零售規模增速從2013 年開始下滑,4年間增速減去大半,但在2017年增速依然達到21.28%。根據智研諮詢網的數據,2017年末中國電商月活1.5億(1Q18為1.6億),GMV、收入、淨利各1.3萬億、3623億、50億元。

而且,據預測中國2018年的電商複合增長率將超過25%,形勢向好。

再來看營收。8月31日,拼多多發佈了截至6月30日的2018財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拼多多第二季度總營收為27.090億元人民幣(約合4.09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489%。與此同時,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人民幣64.939億元(約合9.814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1.095億元,相比有所擴大。

但這並不能算什麼大問題,京東和滴滴不也至今都沒有實現盈利麼?誰又能質疑它們的盈利模式呢?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社交”。這也是不屑於中國山寨貨的美國資本如此認可拼多多的關鍵原因。

B2B、B2C、C2C、B2B2C……中國電商的經營模式在這些年經歷了迅速的變革,但在拼多多出現之前的時間裡,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已經在電商領域聳立了很久,即使強如騰訊也未曾真正分享電商這塊蛋糕。

但拼多多不一樣,它的“新電商“平臺是 “C2B電商平臺”,這是渠道電商的終極模式。

什麼是C2B?即企業按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概念,最早是2008年馬雲提出來的,而且被認為是電商行業未來發展的終極判斷。

阿里的參謀長曾鳴曾表示,未來阿里的身份與標籤要發生變化,不再是B2B、B2C、C2C等,而是“C2B+SNS”。

從2012年開始,阿里就已經在嘗試這一模式。2012年,阿里上線了天貓預售C2B頻道;聚划算啟動C2B戰略,推出大規模定製產品平臺-聚定製,聚焦家居與家電品類。

遺憾的是,馬雲的阿里並沒有將這一模式做到成功,其中社交基因的缺失成為關鍵。

但拼多多卻因為接受騰訊的投資,理所當然地獲得了騰訊的社交通路,全網最低價+社交裂變,拼多多在成長的路上一路狂奔。即使被指責假貨橫行,騰訊也為其展示了足夠高的容忍度。

因此,當其他電商平臺對假貨、山寨與質量問題等負面嚴防死守,甚至每當出現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大量社會譴責及股價震盪時,假貨與山寨橫行的拼多多卻可以從容獲得高盛的買入評級,以及眾多資本的普遍看好,原因何在?

低價與假貨固然有市場,但最關鍵的還是拼多多所選擇的模式,很可就是電商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