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龍源:菊花鋪就致富路

龍源:菊花鋪就致富路

龍源村景

上世紀90年代,休寧縣齊雲山鎮龍源村積極調整種植結構,開始種植菊花。從最初的5棵菊花苗,到現在的千畝菊花園,家家戶戶種菊花,村民走上一條菊花鋪就的致富路。8月初,記者走進菊花盛開的龍源村,感受菊花產業給農民生活帶來的變化。

從5棵菊花苗到2000畝菊花田

走進龍源,菊花壟壟,村民三三兩兩地在菊花田裡採摘菊花。剛剛卸任村總支書記一職的朱百康領著我們走進菊花田,講述龍源菊花的發展歷程。

“2003年,經休寧縣科技部門引薦,龍源村與中科院取得聯繫,拿到當時最新研發的脫毒貢菊苗8棵,拿回村時死了3棵,活下5棵。藉助這5棵菊花苗,龍源村的菊花種植髮展起來。”朱百康說,當時村民沒有種植菊花經驗,朱百康找了4戶人家帶頭試種,並囑咐他們按照專家介紹的科學方法扦插、施肥。

第二年,通過剪枝、扦插,這4戶村民種植的菊花達到2畝,並開始採摘、烘乾、售賣,價格比茶葉高很多。第三年,經過推廣,全村種植菊花面積擴大到幾十畝。現在,經過15年的發展,龍源中心村的菊花種植面積已達700畝,整個行政村的菊花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村民充分利用土地發展菊花種植,如今,放眼望去,無論平原還是山地,幾乎看不見拋荒的土地。

調整種植結構摘掉貧困帽

在龍源,我們遇到了剛剛從菊花地裡施肥回家的村民金巨元。今年他種了9畝多菊花,其中6畝早花、3畝晚花。

金巨元老家在淮南壽縣,來黃山30多年。上世紀80年代,屯溪建設橫江大橋,金巨元隨老鄉來到工地幹活,認識了在工地做飯的休寧龍源村姑娘,兩人喜結良緣,他也隨妻子回到龍源生活。當時村裡以種植水稻、茶葉為主,收入不高,為維持生計,金巨元買了一輛四輪拖拉機跑運輸。2003年,他成為村裡最早種菊花的村民之一,看著菊花發展迅速、效益好,金巨元乾脆放棄運輸業務,跟妻子專心種菊花。

“去年,菊花純收入11萬多元,前年價格高,有17萬多元。”金巨元說,每年菊花的價格不一樣,收入也會有起伏。今年從目前看,20元左右一斤的價格還不錯。靠著種菊花,金巨元供一雙兒女完成大學學業,兒女相繼走上工作崗位。如今,他在休寧縣城買了新房,還給兒子在蕪湖買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挺滋潤。

記者看到,龍源村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朱百康說,逢年過節,村委會廣場前的停車場停滿車輛,平均每戶有一輛小汽車。

程金娣今年65歲,她和老伴一年在家種植菊花的收入不比在杭州經營快遞投遞點的兒子少。她和老伴種了17畝菊花,年收入達30多萬元。

“孩子們在外面上班也很累,我們能幹就多幹點,給他們分擔一些。”程金娣說,因為夏天天氣熱,村民們為避開高溫期,便在凌晨和晚上戴著電筒去地裡摘菊花。採訪時,記者看到廚房一角,三個頭戴式電筒同時在充電。

朱百康說,龍源中心村有98戶村民,300多人,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15000元,其中70%來自種菊花。菊花采摘時節,每天有上萬斤乾花從村中運出發往各大市場。

鄉村振興需轉型升級

由於菊花種植對田地土壤酸減度破壞大,不僅讓菊花產量下降,蟲害也會增加。為改善土質,村民們開始陸續“休耕”,或種植一兩年水稻涵養水土,今年金巨元家就種了2畝地的水稻。除土質問題外,還有勞動力短缺問題。留守在家種植菊花的基本上是50歲以上的勞動力,年輕一代幾乎都在外務工。採訪當天,程金娣家請了2位村民幫忙採摘菊花,原本需要更多,但鄰近的幫工很難請。再則缺乏市場指導,2016年,金絲皇菊價格達到300元/斤,很多村民跟風種植,去年,金絲皇菊價格急劇“跳水”,一些村民因加工成本大、價格低,直接棄採。今年,金絲皇菊的種植面積大幅縮減。

朱百康說,龍源菊花大多是一家一戶種植,沒有形成統一管理,還需借鑑一些好的做法經驗,實施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做大做強菊花產業。同時,依託龍源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旅遊觀光農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下一步,龍源村將整合優勢資源,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農旅結合,讓產業更旺、鄉村更美、農民更富。

(吳玉蓮 程向陽 汪嬡 來源:黃山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