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廣東話閩南話潮汕話客家話哪個更接近我們老祖宗講的漢語?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雖然有“書同文”的政策,但是卻沒有進行“語同音”,所以中國歷史上,漢字還是漢字,但是漢語的語音變化卻非常的大。

我們今天的人如果穿越到漢朝、唐朝、宋朝,根本就聽不懂當時的人說的話,穿越到明朝,江南地區的人勉強能聽懂明朝的“普通話”,只有穿越到雍正以後的清朝,我們才能完完全全聽懂清朝的“普通話”。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南宋以後,中國北方長期處於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經歷了遼、金、元、清。中國北方的語音發生了極大改變,現在的北方方言已經不是原來的中原雅音了。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江以北的人不斷的移民到南方,所以今天的南方方言中,反而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語音,粵語、客家話、閩南語、潮汕話更接近我們老祖宗講的漢語。

哪種方言更接近古漢語的發音?我們一一分析下

一、粵語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廣東話閩南話潮汕話客家話哪個更接近我們老祖宗講的漢語?

粵語源於古代古越語融合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廣東省使用粵語的人口近4000萬人,全世界使用粵語人數約7000萬。

歷史形成

先秦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 粵語自秦朝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

秦漢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 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 秦始皇鑿通靈渠,征服嶺南以後,戰後剩餘的大軍大多留在嶺南,以後又有1.5萬青年女子移民從中原經桂江、賀江到西江各地繁衍生息,他們給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同時,也與當地土著民族漸漸融合。 秦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在漢朝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大量中原士民逃至嶺南,北方漢語不斷對本地語言衝擊。當時古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

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而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本土原住民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古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部分獨立詞彙的語言。唐朝滅亡到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這段時期數量龐大的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南下珠江三角洲,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這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至此,粵語無論在發音還是在文法上已與中原漢語十分接近。故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

元明清初

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聲調;已經定型的粵語則未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u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18世紀到20世紀(即清初到民國初)出現一本叫《分韻撮要》的記錄粵語的韻書。

清朝中末

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也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最明顯的不再分辨平翹舌(舌尖舌葉),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是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又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一度還有把粵語定為全國普通話的提議。但建國後,在全民推廣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運動中,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佈區的許多年輕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這種情況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

粵語源於古代古越語融合中原雅言,粵語更接近於秦漢時期中原雅言。

二、閩南語

閩南語,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致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佈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分佈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惠州、海陸豐地區、珠三角、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廣東話閩南話潮汕話客家話哪個更接近我們老祖宗講的漢語?

歷史形成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徵蠻、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於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的時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巖地區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

唐代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唐代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

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鑑》,十五音因而誕生。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說明其源頭在中原河洛地區(河南省洛河流域)。如今閩南話還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漢語的面目,堪稱古漢語的“活化石”,能啟開古音和韻律的寶庫,因而引起中外學者的普遍重視。

閩南話更接近於隋唐時期中原雅言。

三、潮汕話

潮州話源自古閩方言莆田話,在唐朝中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的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時、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區,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亂,南宋末期,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福建古莆田話屬於閩南語,現在莆仙話則已因受省城福州話不少影響。事實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線:莆田——潮汕。

潮汕話屬於閩南語分支之一、接近於隋唐時期中原雅言。

四、客家語

一般認為,南宋時客語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紀才被定名為客語。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其歸屬至漢語方言或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特別在中國國內,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語言學術研究中,以梅縣話為代表,但現實中惠陽話影響較大;在臺灣以四縣腔為代表。

廣東話閩南話潮汕話客家話哪個更接近我們老祖宗講的漢語?

客語集中分佈在粵東、閩西、贛南,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含臺灣),以及馬來西亞等國華人社區。

歷史上,客語曾是蘭芳共和國境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廣泛用於其官方文書中。因曾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客語的傳承曾一度依賴於不受外界干擾的封閉社會和口口相傳的嚴厲祖訓。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封閉社會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傳承客語的傳統法則也在信息時代逐漸被拋棄,客語因此成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 。臺灣地區曾於1988年發生了還我母語運動,後來逐步發展客語現代媒體,使客語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客語流行音樂的誕生和發展,公共生活領域(如廣播電視、交通服務)語言服務的出現等,使客語逐步走出封閉,融入時代潮流。

客家語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客家語更接近於宋朝中原雅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