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十四日,一位失业的官员在绍兴的家里写下了两首诗: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半写天气,一半述志向。一首写故乡,一首写远方。大雨的夜里,作者虽与猫主子蜗居在暖暖的屋子里,但听到大雨声,却心念边疆,表现出老骥伏枥上阵杀敌的志向。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无论是“山盟犹在,锦书难托”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或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诗我们听的太多。今天,我们只从上面的诗入手,从诗中找到探求古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细节——

古代窗子没有玻璃,

如何抵御狂风暴雨呢?

1

没有玻璃?不!有的

中国古代没有玻璃,所以窗户才不用玻璃吗?

错!至迟在战国时期,我国境内就有玻璃器物出现了。西亚的玻璃珠饰经过中亚游牧民族的中介,作为贸易品进口到中国的中原地区,最早传入的可能是一种名叫“蜻蜓眼”的玻璃珠。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早期发现的蜻蜓眼多为西亚传入的钠钙玻璃,到战国后期我国已能自己制造蜻蜓眼玻璃珠,但成为主要是铅钡玻璃。

此外,还有一些玻璃也许就在你身边而你没有发现。例如...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是不是觉得在哪里见过???

没错,就是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

原来这里也有玻璃啊!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那这件呢~,就是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的代表器物了,正式名称为“鸭形玻璃注”。

看了上面三件器物,你不再怀疑中国古代有玻璃了吧?估计你也猜得出来了,为什么窗户不用玻璃了。

因为贵!!!不是贵族,用不起,就算是贵族,恐怕也用不起,毕竟在早期一个玻璃珠也是很珍贵的宝贝了,中国古代的玻璃器定位可是很高的呢。加上工艺的不成熟等等问题,总之,在清朝中后期以前,玻璃窗在国内还是很少见很少见的。

2

先秦时期

首先,最早的房屋应该是没有窗户的。你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半坡老祖宗。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窗户就普遍存在了。其实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原因本来也就是为了透透风透透光,能够在屋子里待的舒适一些。可是到了下雨的时候就麻烦了,外面大风大雨,屋里大风小雨,那还了得。

最早的时候,人们大体上是用

动物毛皮来补窗。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牛:牛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后来,可能窗户太多了,也可能动物越来越少了。而且,这个东西冬天还好,夏天太热了。总之,不用毛皮了。人们就用麻或者布编织“窗扇”来保持透光和防风。

话说回来,麻和布在古代社会也不是人人买得起的,实在没有怎么办,就只能用草席了。咳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如果心态好,可能草席也很好了。

3

西汉至魏晋

众所周知,东汉著名的蔡伦改进了西汉就出现了的纸张,从此开启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至少为后世糊窗子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不过在整个汉代,纸张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糊窗子的地步。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汉代的皇宫贵族,大体还是用绸布来遮挡风雨的,实在冷的时候就加一层木板,直到东汉后期,才使用了纸张糊窗子。而普通的百姓则只能用麻布和木板啦。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汉武大帝》 卫青剧照

所以,西汉电视剧中的窗子,应该使用的是白色绸布而不是纸张。(此处仅为提出,剧照中无法判断材质,并不一定是道具错误)

这样做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影响采光。当时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住宅都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纸出现以后,终于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4

魏晋至明代

这一千多年里,纸一直是窗户的好伴侣。

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过最初还是比较贵的。也不是每个人家都能拿来糊窗户的。万一碰见大文人左思签售会,可能连写字的纸的买不起了。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洛阳纸贵

到唐宋时期文人多用韧皮纸书写,这种纸较厚密,双面写字,拟稿之后的废纸,其主要用途就是糊窗或者糊墙了。北宋王安石有《纸暖阁》:“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说的是他用已经写过字的楚地谷皮纸和吴越藤纸糊门窗的事情。王大人真是节俭的楷模啊。然而...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不要以为用普通的纸糊在窗户上就可以了,这样的纸一场雨下来就什么也没有了。当时大部分的人的窗户上都糊着砂纸,砂纸要经过桐油长期的浸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防水,还可以起到一点透明的作用。从外边看,略微可以看到人影。于是就有了古装剧里刺客捅开窗户的镜头......

5

明代至清代中期

窗纸在这一时期继续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时期另一种材料广泛引用,一时成为玻璃的替代品,受到富贵人家的欢迎。这就是——

明瓦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明瓦如其名,是一种半透明装饰材料。北方或内地,一般是用天然云母来制作。而吴地的明瓦,却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产品——用蚌壳或“哈蛎壳”等贝类制作而成。

用明瓦镶嵌于木格窗户,或覆盖于屋顶的天窗,能起到保温遮风的作用,又能透些亮光。各方面效果都不错。

南京曾是“明瓦”制造业的中心,现在仍有

“明瓦廊”的地名。据考古发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上也使用了镶嵌明瓦的窗户。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苏州拙政园见山楼 图中玻璃四周白色部分即为明瓦

晚清以后,外国玻璃开始进口,慢慢取代了明瓦。至民国后期,明瓦逐步淡出人们视线。如今苏州留有明瓦的建筑,已不多见,只在一些园林古建,或某些古村落里,还能找到它的踪影。

6

清代中后期

直到明末清初,标准的玻璃制品还是非常昂贵的,平民甚至小地主阶层都是无法企及的。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

在清朝初期,一块不足两平方尺的平面玻璃,值300多两银子,相当于一处三间房子的宅院的价格。可见,进口玻璃的身价何其昂贵。也就只有贾家这种豪门才用得起了。

玻璃制品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具体来说是在清朝末期光绪年间。当然最开始用的还是紫禁城的各个宫殿,油纸逐渐从宫廷中消失。直到玻璃价格大幅下降之后,普通百姓才真正开始使用玻璃。

//////////

科技的发展,让生活越来越美好。现在,我们不仅有了玻璃窗来遮风挡雨,更有了各种好看的雨伞,在保证你雨天出行的同时,还能给你以美的享受。

英国王室御用品牌富尔顿(FULTON)与英国国家美术馆联名晴雨伞,将多位油画大师的巨作,印染在超轻的五折晴雨伞上。让莫奈、梵高、雷诺阿的著名画作陪你出行。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87CM的伞面,全手工缝制压边,细节精致,晴雨两用,既可以遮雨,也能防晒。扁平结构,仅重158g,折叠起来长16.5CM、宽6CM、厚3CM,可放进包包的任何角落。

粉丝福利

原价320元/把

6.11—6.13期间购买

可享受活动价279元/把

活动期间,

每一位购买者都可获赠

价值79元的精美丝巾一条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如何抵御狂风暴雨?

购买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